與元好問一起讀詩6:千古第一美男文不如人?

2020-12-18 小白讀詩文

01前言

前面我們已經知曉,雖然西晉緊隨在漢魏之後所以天然習得更多的漢魏詩風,然而在元好問看來除一個劉琨以外,不免有了「兒女情長英雄氣短」,不再是他所推崇的慷慨雄渾、雄壯悲涼的建安詩風了。再加上橫空出世的東晉詩人陶淵明,以真實的生活寫照,真摯的情感表達,再加上藝術與天然的結合,讓元好問驚為天人,愛到無法自拔,不由感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所以以此為對照,對潘嶽等人的所透露出來的矯飾就更加不滿,實際上元好問對於潘嶽的評價是從詩到人了。今天我們先來看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論詩三十首》)的第六首,論潘嶽。

02潘嶽其人

千古美男潘安

大概誇一個男人長得美,說「貌比潘安」絕對是頂級的吹捧了。潘安,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潘嶽,字安仁,滎陽中牟(今河南鄭州市中牟縣)人。潘安的名字,大概始於杜甫《花底》詩「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

他到底有多美?多帥?史書記載「嶽美姿儀,辭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就是說潘嶽(潘安)有美好的容貌和優雅的神態儀表,文章辭採華麗,尤其善於寫哀悼類的文章。他年輕時駕車到洛陽大街,有婦女遇到他,全都牽著手把他圍起來,用水果往潘安的車裡丟,將車丟滿了,於是他只能裝著滿車水果又回去。據說有人想學他,結果落得個「東施效顰」,被路人吐了滿身口水。

據說潘安做河陽縣令時,他內心滿是苦悶,覺得沒有比縣令更加卑微的官職了,但還是勤勉為政。他結合當地地理環境令滿縣栽桃樹、李樹,等到春天到來,滿縣全是桃花李花,紅的似火,白的勝雪,美不勝收。於是,此地獲得了「花縣」的美稱,後世人也用「河陽一縣花、花縣」等代稱潘安,也指一個地方的治理得好。李白《贈崔秋浦三首》之三:「河陽花作縣,秋浦玉為人。地逐名賢好,風隨惠化村。

文才高絕潘長江

潘嶽在文學上與陸機並稱「潘陸」,鍾嶸《詩品》稱「陸才如海,潘才如江」,所以也稱潘嶽、陸機為「潘江陸海」。王勃《滕王閣序》中就有「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之句。

潘嶽是西晉著名文學、政治團體「金谷園二十四友」之首,和陸機等人領導西晉文壇進行了詩歌藝術上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與漢魏古詩不同的繁縟藝術風貌。鍾嶸《詩品》引用東晉人李充《翰林》裡的評價說潘嶽的詩作「如翔禽之有羽毛,衣被之有綃縠(一種輕紗織物)」,又說「潘詩爛若舒錦,無處不佳」。總之,就是說他的詩歌比較華美,辭採妍麗。所以說「潘才如江」。但是鍾嶸又在《詩品》裡說「故孔氏之門如用詩,則公幹升堂,思王入室,景陽、潘、陸,自可坐於廊廡之間矣」。大意就是說,如果殼子門下用詩來排序的話,那麼劉楨和曹植是可以登堂入室的,張協(景陽)、潘嶽、陸機等人,大概也可以坐在走廊上了。

潘嶽重視辭賦,有不少名篇,如《秋興賦》《閒居賦》等。他的部分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特別是他悼念亡妻的《悼亡詩》,更成為中國文學史悼亡題材的開先河之作。潘嶽總體風格趨於華美,感情細膩。

悼亡詩三首·其一晉·潘嶽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髣髴,翰墨有餘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恍如或存,回惶忡驚惕。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遊川魚,比目中路析。春風緣隙來,晨霤承簷滴。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庶幾有時衰,莊缶猶可擊。

潘嶽與妻子楊氏成婚二十餘年,感情深厚。楊氏亡後,潘嶽寫了一些悼亡詩賦,除《悼亡詩》三首之外,還有《哀永逝文》《悼亡賦》等,表現了詩人與妻子的深厚感情。這是潘嶽敘述亡妻下葬後,自己準備赴任時的所感所見。

「荏苒冬春謝……回心反初役。」是第一部分,寫詩人為妻子守喪一年之後,即將離家返回任所時的心情。「望廬思其人……回惶忡驚惕。」是第二部分,寫詩人就要離家返回任所,臨行之前,睹物思人,由此及彼地想開去,心中有說不出的悲哀和痛苦。「如彼翰林鳥……莊缶猶可擊。」是第三部分,寫詩人喪偶的孤獨和悲哀。

詩歌最後的「雙棲鳥」「比目魚」都是古人常用來指夫妻的意象,雙棲鳥變得形單影隻,比目魚中途只剩一條,都令人悲痛。最後潘嶽還用了莊子的典故,《莊子·至樂》說,莊周妻子死了,惠施去弔喪,見莊周兩腿伸直岔開坐在那裡敲著瓦盆唱歌。惠施說:「妻子死了,不哭也罷,竟然唱起歌來,未免太過分了。」莊子就說:「妻子剛死時,我很悲傷。後來想想,人本無生、無形,由無到有,又由有到無,正如四季循環,就不必要悲傷了。」潘嶽想效法莊周,以達觀的態度消愁,但卻無法如莊子豁達。潘嶽悼亡詩感情深沉,筆觸細膩,頗為感人。

03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

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對妻子至情至性的人,元好問在肯定他詩歌水平的同時,深深不喜他的為人,他在這首詩裡這樣評價:

論詩三十首·其六金·元好問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閒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這首絕句說潘嶽不能很好地用文章來表達他自己真正的內心世界,都是失真的,文過飾非,那還怎麼能說「文如其人」或者「人如其文」。既然你要用自己的才華高詠《閒居賦》這樣表明自身淡泊名利的志向,怎麼又急著去叩拜那些權貴之人。這是元好問通過對潘嶽為人為文的批評,嘲諷潘嶽做人做詩的兩面派,他的詩文根本不是真實的內心表達,都是矯揉造作之物。

據史書記載,鹹寧四年(公元278),潘嶽做了太尉掾,但在這裡一年的秋天,他還寫下了《秋興賦》,效仿屈原的弟子宋玉藉助秋景蕭瑟來抒發自己為官不順的苦悶,對仕途的厭倦。節選一段:

聞至人之休風兮,齊天地於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於容跡兮,殆不踐而獲底。闕側足以及泉兮,雖猴猿而不履。龜祀骨於宗祧兮,思反身於綠水。且斂衽以歸來兮,忽投紱以高厲。耕東皋之沃壤兮,輸黍稷之餘稅。泉湧湍於石間兮,菊揚芳於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遊鰷之澼澼。逍遙乎山川之阿,放曠乎人間之世。悠哉遊哉,聊以卒歲。

他從宋玉的悲秋開始,仿宋玉《九辨》中悲秋的名句,抒發自己對「秋日之可哀」的獨特理解。通過對秋哀感情的抒發,對秋景鋪陳的描寫,對「齊天地」觀念深刻的議論,表達了對達官顯貴們的輕蔑和自己處境的憤懣,從而表示了歸隱避禍的決心。「逍遙乎山川之阿,放曠乎人間之世。悠哉遊哉,聊以卒歲。」等看起來不就像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所描繪那般?

然而他文是這樣寫,人卻還是樂於仕途,對於當時得寵的尚書僕射山濤、領吏部王濟、裴楷等受寵,潘嶽對他們很是羨慕嫉妒恨,於是編了歌謠譏諷他們:「閣道東,有大牛。王濟鞅,裴楷鞧,和嶠刺促不得休。」因此得罪這些人,被貶到離洛陽更遠的河陽(種桃花、李花那裡)做縣令。縣令還是一方的的父母官,但是他覺得這是最低微的官職,內心老大不高興,還在自己的賦中寫「位莫微於宰邑,館莫陋於河陽」。

之後起起伏伏又做了幾次官,元康元年(公元291),楚王司馬瑋病變,他投靠的楊駿被殺,自己因為當時不在洛陽免於一死。但是他並沒有因此真正地厭倦仕途,而是想著是因為自己的靠山不夠大,所以要「良禽擇木而棲」,又和陸機、劉琨等人依附到炙手可熱的賈謐門下,號稱「二十四友」,潘嶽居於首位。而永康元年(公元300),趙王司馬倫等發動政變,賈后被廢,賈謐也被殺。正好與潘嶽有私仇的孫秀崛起,就說潘嶽與石崇等人要謀反,於是潘嶽連同自己的母親、兄弟、子侄輩等一起被殺。

所以元好問從詩寫真情出發,鄙視詩寫假話,言不由衷的作品,由衷討厭潘嶽這樣的做派。加上之前一個陶淵明為人為文的真摯、質樸珠玉在前,潘嶽的一邊在作品中描繪自己淡於功名,不慕權貴,情志高潔,一邊又是現實中追名逐利,趨炎附勢,蠅營狗苟,諂媚權貴的無恥小人。因此元好問認為揚雄說的「心畫心聲」,以文識人是不可靠的,會「失真」。「爭信安仁拜路塵」,說的是《晉書·潘嶽傳》中記載「嶽性輕躁,趨世利,與石崇等諂事賈謐,每候其出,與崇輒望塵而拜。」講潘嶽性格浮躁,追逐世間名利,與石崇等諂媚侍奉賈謐,等到賈謐出門,才看到飛起的塵土就開始下拜。諂媚之象與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對比不要太明顯。

04小結

元好問還是本心不改,堅持推崇真摯的內心表達,提倡慷慨悲壯的漢魏詩風,而尤為重真。所謂「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在元好問看來都不能絕對化,美男子潘安就這樣一個典型。當然,也是因為他太出名,所以被元好問抓典型了,「二十四友」中也不止他這樣。但在這裡,文與人不統一的現象肯定不只潘嶽,元好問是要借古諷今,是針對他當時的詩壇有感而發的,想告誡那些既要追逐功名又要在詩文中標榜自己淡泊名利的從而糊弄後世之人,不要「又當又立」(那就話都懂的)

相關焦點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暫教涇渭各清渾
    或者我們怎麼可以讀到更多的好詩詞?通過比較,我決定花一些時間,寫一個系列「與元好問一起讀詩」,元好問的《論詩絕句三十首》相當全面地評價了從漢魏到宋朝這一千多年間的重要詩人及詩派,不僅點評了詩人詩派的特點,還明確地表露出自己一貫的文學主張,是中國詩論的重要人物,一直為後世所看重。我想通過這位金代文壇領袖的《論詩絕句三十首》與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些詩人,讀一讀他們的詩。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8: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3: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6:切切秋蟲萬古情,燈前山鬼淚縱橫東野窮愁死不休這首詩中,元好問一開始是就孟郊的作詩狀態與風格來說,「窮愁」「詩囚」二詞,與「高天厚地」形成侷促與闊大、渺小與巨大的強烈對比,讓人感受到孟郊被詩歌所累,被詩所局限,從而感受到一個「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的愁苦詩人形象。而同樣是「韓孟詩派」的代表人物,元好問認為孟郊根本不能與韓愈的詩相提並論。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1: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詳情可見往期文章)與元好問一起讀詩4: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唐人將詩歌的藝術境界拔高完善,寫作手法豐富,寫作題材拓寬,幾乎讓後人無路可走。所以接下來的要麼蹈襲前人之作,亦步亦趨學個大概模樣,要麼求變求新重新開闢一番天地。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6:切切秋蟲萬古情,燈前山鬼淚縱橫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3: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而對於「與元好問一起讀詩8: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與元好問一起讀詩7:中洲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與元好問一起讀詩4: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3: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韓孟詩派」諸多詩人中,孟郊年齡最長,這群詩人第一聚會時,孟郊已經基本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詩歌風格,這給當時二十五六歲剛剛嶄露頭角的韓愈創作帶來影響。但是六七年後第二次聚會時,韓愈憑藉自己的才力,形成獨特的創作體式和創作風格,有自己的一套詩歌創作理論, 轉而得到孟郊在內的諸多人的認同,韓愈逐漸成為這一群人的領袖。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4:出處殊塗聽所安,山林何得賤衣冠
    對此,元好問這樣看:論詩三十首·十四金·元好問出處殊塗聽所安,山林何得賤衣冠。華歆一擲金隨重,大是渠儂被眼謾。詩歌大意是說出仕與隱居的態度各不相同但各取所需,要安於自己id選擇。隱居山林之人何必輕賤有官之人。
  • 【金】元好問《摸魚兒·問蓮根》
    上一次我們解讀了元好問的千古名作《摸魚兒·問世間情為何物》,今天我們要品讀的同樣是元好問的一首《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其實這兩首詞一直被後人認為是元好問為數不多的情詞作品之中的姊妹篇。詞曰: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
  • 潘安為何穩坐千古美男第一把交椅?
    雖說江山代有人才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但是在男色這塊上,哪怕是過去了一千七百多年,潘安依然穩坐美男榜的第一把交椅,無人撼動,哪怕是同時代的衛玠、高長恭,哪怕是當代選秀節目頻出,美男遍地。作為獨領風騷的千古第一美男,潘安最為人稱道的,自然是他的美貌。據史料記載,潘安身材修長,眉目如畫,臉型輪廓分明,膚色白皙,一臉的膠原蛋白。氣質三分陽剛,七分儒雅,寬袍長袖,飄逸絕倫,玉樹臨風,燦若雲錦。《晉書》記載,「嶽美姿儀,辭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逐滿車而歸。」
  • 「千古第一美男」潘安年輕容貌被復原,不愧為四大美男之首
    「千古第一美男」潘安年輕容貌被復原,不愧為四大美男之首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古代不僅女子重視自己的外表容顏,男子也非常在意自己的容貌,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非常愛美,而且他們日常都會仔細裝扮,有時候比女子更加注重打扮和自己的儀態。我國古代有四大美男,分別是:潘安,蘭陵王,宋玉和衛階。
  •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
    這是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寫這組論詩詩的動機、目的和標準。元好問以《詩經》的風雅傳統為「正體」,認為漢樂府和建安文學是這一傳統的繼續,他針對宋金詩壇上的一些弊病和「偽體」盛行、漢魏詩歌傳統的淆亂,以「詩中疏鑿手」為己任,要在縱覽詩歌創作的歷史中正本清源,區別正偽,使之涇渭分明,從而廓清詩歌發展的正確方向。
  • 問世間情為何物:千古多情,莫過於元好問的這首《雁丘詞》
    自此,兵荒馬亂的金元之際誕生了一位當時屈指可數的文壇大師,他就是元好問。元好問從小就展示出他聰穎過人的一面,7歲能賦詩,14歲師從郝天挺,歷時6載而學有所成。故事始於那一年。他16歲,恰是束髮之際,正是「陌上誰家少年,足風流」的年紀。為求功名,他參加了當年在并州的科舉考試,開啟他人生中應試之旅。
  • 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這是金末元初詩人元好問《摸魚兒 · 雁丘詞》裡的一句詩。寫這句詩時元好問才16歲。當時與元好問同行的友人墨客紛紛寫詞紀念,於是,元好問也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雁丘詞》。元好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的一生創造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句。如:「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
  • 除了「問世間情為何物」,或許我們更應該讀讀元好問的其他詩詞!
    不過對於絕大多數讀者或觀眾,可能沒有興趣去讀、去背這首詩詞的原文,更懶得去了解元好問是個什麼樣的人,還有那些詩詞作品了。今天,小仙就和大家聊聊元好問,一個被我們忽視了很久的大詩人。首先就從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問世間情為何物」說起。
  • 詩人元好問:滄海橫流中的文化崑崙
    縱觀元好問的一生,似乎處處坎坷波折,他卻找到了可以相依相伴的精神支柱——詩詞歌賦。清代學者趙翼在他的《題遺山詩》中曾這樣評價元好問的一生: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在苦難中和詩詞為伴,元好問完成了自己在亂世中的修行。
  • 美男費盡心思追求武則天,卻因口臭被拒,憤而寫下一詩成千古絕句
    說實話,和在場很多人的作品比起來,此男的詩不算最優秀,但武則天一聽,卻當場高呼:「此詩更高!此詩更高!」那麼武則天為啥那麼高興呢? 根據史料記載,宋之問不但多才多藝,並且身材高昂、儀表堂堂,是個美男,加上如此會拍馬屁,成為武則天的新歡,問題不大。
  • 七言絕句中最美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讀起來讓人唇齒留香
    說起唐詩宋詞,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無非是一些文學大咖,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李賀、蘇軾、李清照等人,他們的詩詞藝術成就光耀千古,被後人永遠的銘記。但是要說起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詩,非《秋夕》莫屬,這首詩文藝氣息十分的濃厚,又彰顯了杜牧「哀而不怨」的寫作精髓,開篇就是千古佳句,讀後讓人唇齒留香,其詩文也是驚豔千古,堪稱是七言絕句中最美的一首詩了,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 南宋高僧志南一生只留下這一首詩,卻名傳千古!
    南宋詩人志南,實在是一個很可憐的人物,他有一首詩名流千古,可是他姓甚名誰,多大年紀,還有沒有其他的詩文,歷史的書頁上,一概沒有留下他的詳細資料。我們只知道,他的法號叫志南,聽起來也還是一個比較塵世的名字,他住在哪個省,也不可考。
  • 小詩人偶成千古奇詩,男人應該順著讀,女人應該倒著讀
    李禺《兩相思》 李禺宋朝人,其他不詳,算是個不知名的小詩人吧。史料上他的記載非常少,就連強大的搜尋引擎都搜不到他多少信息。就是這麼一個不知名的詩人,卻寫下過一首千古奇詩。
  • 元好問:曾問這世間情為何物,卻心懷大義,不曾風流
    我們可能連名字都沒聽過,但是他們的某句詩詞我們已經爛熟於心讀過《神鵰俠侶》的人應該都記得李莫愁口中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元好問天資聰穎,四歲開始讀文章,七歲就可以寫詩,被人譽為「神童」。元好問11歲的時候,家裡給他物色了一個家教。不過他實在是太聰明了,沒多久,就把老師的學問都學完了。
  • 【名家解讀】元好問《摸魚兒》
    這幾句詞緊緊聯繫在了一起,而且這幾句歌詞還成了貫穿整部小說的主旋律,在許多情節的關鍵點反覆出現。比如說主角小龍女和楊過,他們身中情花劇毒,自知已經時日無多,不免感慨萬千,楊過低聲吟道「問世間情是何物」頓了一頓道: 「沒多久之前,武氏兄弟為了郭姑娘要死要活,可是一轉眼間,兩人便移情別向。有的人一生一世只為一個人鍾情,有的人你可分不出他到底是真情還是假意。唉,問世間,情是何物?這一句話也真該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