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前面我們已經知曉,雖然西晉緊隨在漢魏之後所以天然習得更多的漢魏詩風,然而在元好問看來除一個劉琨以外,不免有了「兒女情長英雄氣短」,不再是他所推崇的慷慨雄渾、雄壯悲涼的建安詩風了。再加上橫空出世的東晉詩人陶淵明,以真實的生活寫照,真摯的情感表達,再加上藝術與天然的結合,讓元好問驚為天人,愛到無法自拔,不由感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所以以此為對照,對潘嶽等人的所透露出來的矯飾就更加不滿,實際上元好問對於潘嶽的評價是從詩到人了。今天我們先來看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論詩三十首》)的第六首,論潘嶽。
02潘嶽其人
千古美男潘安
大概誇一個男人長得美,說「貌比潘安」絕對是頂級的吹捧了。潘安,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潘嶽,字安仁,滎陽中牟(今河南鄭州市中牟縣)人。潘安的名字,大概始於杜甫《花底》詩「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
他到底有多美?多帥?史書記載「嶽美姿儀,辭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就是說潘嶽(潘安)有美好的容貌和優雅的神態儀表,文章辭採華麗,尤其善於寫哀悼類的文章。他年輕時駕車到洛陽大街,有婦女遇到他,全都牽著手把他圍起來,用水果往潘安的車裡丟,將車丟滿了,於是他只能裝著滿車水果又回去。據說有人想學他,結果落得個「東施效顰」,被路人吐了滿身口水。
據說潘安做河陽縣令時,他內心滿是苦悶,覺得沒有比縣令更加卑微的官職了,但還是勤勉為政。他結合當地地理環境令滿縣栽桃樹、李樹,等到春天到來,滿縣全是桃花李花,紅的似火,白的勝雪,美不勝收。於是,此地獲得了「花縣」的美稱,後世人也用「河陽一縣花、花縣」等代稱潘安,也指一個地方的治理得好。李白《贈崔秋浦三首》之三:「河陽花作縣,秋浦玉為人。地逐名賢好,風隨惠化村。」
文才高絕潘長江
潘嶽在文學上與陸機並稱「潘陸」,鍾嶸《詩品》稱「陸才如海,潘才如江」,所以也稱潘嶽、陸機為「潘江陸海」。王勃《滕王閣序》中就有「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之句。
潘嶽是西晉著名文學、政治團體「金谷園二十四友」之首,和陸機等人領導西晉文壇進行了詩歌藝術上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與漢魏古詩不同的繁縟藝術風貌。鍾嶸《詩品》引用東晉人李充《翰林》裡的評價說潘嶽的詩作「如翔禽之有羽毛,衣被之有綃縠(一種輕紗織物)」,又說「潘詩爛若舒錦,無處不佳」。總之,就是說他的詩歌比較華美,辭採妍麗。所以說「潘才如江」。但是鍾嶸又在《詩品》裡說「故孔氏之門如用詩,則公幹升堂,思王入室,景陽、潘、陸,自可坐於廊廡之間矣」。大意就是說,如果殼子門下用詩來排序的話,那麼劉楨和曹植是可以登堂入室的,張協(景陽)、潘嶽、陸機等人,大概也可以坐在走廊上了。
潘嶽重視辭賦,有不少名篇,如《秋興賦》《閒居賦》等。他的部分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特別是他悼念亡妻的《悼亡詩》,更成為中國文學史悼亡題材的開先河之作。潘嶽總體風格趨於華美,感情細膩。
悼亡詩三首·其一晉·潘嶽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髣髴,翰墨有餘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恍如或存,回惶忡驚惕。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遊川魚,比目中路析。春風緣隙來,晨霤承簷滴。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庶幾有時衰,莊缶猶可擊。
潘嶽與妻子楊氏成婚二十餘年,感情深厚。楊氏亡後,潘嶽寫了一些悼亡詩賦,除《悼亡詩》三首之外,還有《哀永逝文》《悼亡賦》等,表現了詩人與妻子的深厚感情。這是潘嶽敘述亡妻下葬後,自己準備赴任時的所感所見。
「荏苒冬春謝……回心反初役。」是第一部分,寫詩人為妻子守喪一年之後,即將離家返回任所時的心情。「望廬思其人……回惶忡驚惕。」是第二部分,寫詩人就要離家返回任所,臨行之前,睹物思人,由此及彼地想開去,心中有說不出的悲哀和痛苦。「如彼翰林鳥……莊缶猶可擊。」是第三部分,寫詩人喪偶的孤獨和悲哀。
詩歌最後的「雙棲鳥」「比目魚」都是古人常用來指夫妻的意象,雙棲鳥變得形單影隻,比目魚中途只剩一條,都令人悲痛。最後潘嶽還用了莊子的典故,《莊子·至樂》說,莊周妻子死了,惠施去弔喪,見莊周兩腿伸直岔開坐在那裡敲著瓦盆唱歌。惠施說:「妻子死了,不哭也罷,竟然唱起歌來,未免太過分了。」莊子就說:「妻子剛死時,我很悲傷。後來想想,人本無生、無形,由無到有,又由有到無,正如四季循環,就不必要悲傷了。」潘嶽想效法莊周,以達觀的態度消愁,但卻無法如莊子豁達。潘嶽悼亡詩感情深沉,筆觸細膩,頗為感人。
03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
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對妻子至情至性的人,元好問在肯定他詩歌水平的同時,深深不喜他的為人,他在這首詩裡這樣評價:
論詩三十首·其六金·元好問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閒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這首絕句說潘嶽不能很好地用文章來表達他自己真正的內心世界,都是失真的,文過飾非,那還怎麼能說「文如其人」或者「人如其文」。既然你要用自己的才華高詠《閒居賦》這樣表明自身淡泊名利的志向,怎麼又急著去叩拜那些權貴之人。這是元好問通過對潘嶽為人為文的批評,嘲諷潘嶽做人做詩的兩面派,他的詩文根本不是真實的內心表達,都是矯揉造作之物。
據史書記載,鹹寧四年(公元278),潘嶽做了太尉掾,但在這裡一年的秋天,他還寫下了《秋興賦》,效仿屈原的弟子宋玉藉助秋景蕭瑟來抒發自己為官不順的苦悶,對仕途的厭倦。節選一段:
聞至人之休風兮,齊天地於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於容跡兮,殆不踐而獲底。闕側足以及泉兮,雖猴猿而不履。龜祀骨於宗祧兮,思反身於綠水。且斂衽以歸來兮,忽投紱以高厲。耕東皋之沃壤兮,輸黍稷之餘稅。泉湧湍於石間兮,菊揚芳於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遊鰷之澼澼。逍遙乎山川之阿,放曠乎人間之世。悠哉遊哉,聊以卒歲。
他從宋玉的悲秋開始,仿宋玉《九辨》中悲秋的名句,抒發自己對「秋日之可哀」的獨特理解。通過對秋哀感情的抒發,對秋景鋪陳的描寫,對「齊天地」觀念深刻的議論,表達了對達官顯貴們的輕蔑和自己處境的憤懣,從而表示了歸隱避禍的決心。「逍遙乎山川之阿,放曠乎人間之世。悠哉遊哉,聊以卒歲。」等看起來不就像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所描繪那般?
然而他文是這樣寫,人卻還是樂於仕途,對於當時得寵的尚書僕射山濤、領吏部王濟、裴楷等受寵,潘嶽對他們很是羨慕嫉妒恨,於是編了歌謠譏諷他們:「閣道東,有大牛。王濟鞅,裴楷鞧,和嶠刺促不得休。」因此得罪這些人,被貶到離洛陽更遠的河陽(種桃花、李花那裡)做縣令。縣令還是一方的的父母官,但是他覺得這是最低微的官職,內心老大不高興,還在自己的賦中寫「位莫微於宰邑,館莫陋於河陽」。
之後起起伏伏又做了幾次官,元康元年(公元291),楚王司馬瑋病變,他投靠的楊駿被殺,自己因為當時不在洛陽免於一死。但是他並沒有因此真正地厭倦仕途,而是想著是因為自己的靠山不夠大,所以要「良禽擇木而棲」,又和陸機、劉琨等人依附到炙手可熱的賈謐門下,號稱「二十四友」,潘嶽居於首位。而永康元年(公元300),趙王司馬倫等發動政變,賈后被廢,賈謐也被殺。正好與潘嶽有私仇的孫秀崛起,就說潘嶽與石崇等人要謀反,於是潘嶽連同自己的母親、兄弟、子侄輩等一起被殺。
所以元好問從詩寫真情出發,鄙視詩寫假話,言不由衷的作品,由衷討厭潘嶽這樣的做派。加上之前一個陶淵明為人為文的真摯、質樸珠玉在前,潘嶽的一邊在作品中描繪自己淡於功名,不慕權貴,情志高潔,一邊又是現實中追名逐利,趨炎附勢,蠅營狗苟,諂媚權貴的無恥小人。因此元好問認為揚雄說的「心畫心聲」,以文識人是不可靠的,會「失真」。「爭信安仁拜路塵」,說的是《晉書·潘嶽傳》中記載「嶽性輕躁,趨世利,與石崇等諂事賈謐,每候其出,與崇輒望塵而拜。」講潘嶽性格浮躁,追逐世間名利,與石崇等諂媚侍奉賈謐,等到賈謐出門,才看到飛起的塵土就開始下拜。諂媚之象與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對比不要太明顯。
04小結
元好問還是本心不改,堅持推崇真摯的內心表達,提倡慷慨悲壯的漢魏詩風,而尤為重真。所謂「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在元好問看來都不能絕對化,美男子潘安就這樣一個典型。當然,也是因為他太出名,所以被元好問抓典型了,「二十四友」中也不止他這樣。但在這裡,文與人不統一的現象肯定不只潘嶽,元好問是要借古諷今,是針對他當時的詩壇有感而發的,想告誡那些既要追逐功名又要在詩文中標榜自己淡泊名利的從而糊弄後世之人,不要「又當又立」(那就話都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