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憤怒情緒保護你的心理邊界

2021-02-19 簡快心理諮詢

【一】

當你跟一些人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因為他在不知不覺中,侵犯了你的心理邊界。

比如,有些孩子不願意與父母在一起,就是因為父母經常侵犯孩子的心理邊界。

每一個人都有兩種生存空間——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這種空間與外界的界限,也稱作邊界(疆界)。

相對有形的物理空間,我們每個人還需要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空間,而心理邊界就是為了保護心理空間的獨立和完整。

人與人之間有身體的距離。

心與心之間也有一個距離。

外在的距離,我們是能看見的。

而內在的距離,我們是看不到的。

如果你識別你的心理邊界呢?

邊界感一般是指能夠將自我與他人,主體與客體分離開。

心理邊界內有:

1、皮膚邊界

這是最最基本的邊界。我們和他人之間區分的首要標誌。

如果幼年遭到過暴力以及性侵犯的人,往往難於識別和建立心理邊界。

2、話語邊界

要敢於說「不!」

「不」 限制別人傷害、虐待自己。

不能對外來的壓力與你內心的壓力說不,你就失去對你所有物的控制權了。

3、情緒邊界

選擇是我們的責任之一。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你說我該怎麼辦?」、「沒辦法」、「不得已」、「他/她迫使我」

這些託詞反映出一個常見錯覺——我們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別人掌握著控制權,我們不必對自己負最基本的責任。

4、限制邊界

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限制他人,一方面是限制自己。

限制他人其實意思是限制自己跟行為欠佳的人的接觸,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5、其他邊界

態度、信念、行為、價值觀、才能、思想、欲望和愛。

悉心地照料、看管、把握、保護我們心理邊界範圍內的「財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別人照料、看管他們邊界內的「財產」往往也很不容易。

需要你堅強的毅力和足夠的耐心,溫柔地堅持。

一個人沒有心理邊界會是怎樣?

 

一位女人有了孩子之後,就開始與丈夫分居,現在已經將近二十年了。

朋友問她 :「為什麼不離婚?」

她說:「我爸爸不讓。」

朋友感覺很奇怪就問她:「你在這個名存實亡的婚姻裡這麼痛苦,肯定也不是你爸爸想要的呀!」

她說:「如果我離婚,我爸爸就會感覺很丟人,他肯定會狠揍我一頓的,我害怕。」

看著她,朋友說:「可是,你現在是五十歲,不是五歲,你不再是那個必須服從爸爸,否則就無法生存的孩子了呀!」

她說:「我也知道,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不害怕。」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寓言:《刺蝟的困境》

寒冷的冬天,一群刺蝟擠到一起取暖,但各自身上的刺迫使它們馬上分開;禦寒的本能使它們又聚到一起,疼痛則使它們再次分開。這樣經過幾次反覆,它們終於找到了相隔的最佳距離——在最輕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溫暖。

心理邊界,就是刺蝟身上長長的刺。既保護了我們不被外界傷害,又讓我們因此可能不傷害別人。只有找到最合適的距離,確認彼此間最佳的邊界位置,才能維持住良好的人際關係。

【二】

溫尼科特 (D. W. Winnicott. 1896~1971) 是繼梅蘭妮·克萊茵之後,較具原創性且為一般英國大眾熟知的客體關係理論大師。

溫尼科特一直在幹著一些有點出格的事。

他75歲時去世,而在去世前,他還曾爬上自己家一棵樹的最高端,砍下了一段樹梢。

他妻子驚呼:「天殺的,你在那麼高的地方幹什麼?」

他說:「這個嘛,我早就想把這樹梢砍掉。它擋住了我們窗戶的視野。」

溫尼科特有一句祈禱文:喔!主啊!願我到死時仍活出生命。

可見,他真的做到了。

父母、老師和其他權威,尤其是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活出本我,活出野性,因為本我和野性,才是生命,而超我永遠不會是生命。

觀察過6萬對母子關係的溫尼科特,被視為養育孩子的根本原則,首先要讓孩子先在家裡獲得那份感覺——他的本能可以排山倒海般湧出,這是被歡迎的。

那些身上散發著野性的男人和女人,會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或許是,野性生命力,正是生命力本身。

所以,才有那句話: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而這份「野性生命力」,就是保持心理邊界最好的能量。

【三】

當我對情緒越了解,從而增加了對情緒的掌控能力。

 

憤怒就是保護自己領地的能量 。

當一個人被侵犯了,不反抗的話,就形成壓抑,造成自我攻擊的力量。

 

與其壓抑成內傷,不如勇敢表達自己的憤怒。

昨天上午在團隊會議時,

當我正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有一個聲音打斷了我的說話。

「師傅,每個人只能表達2分鐘哦。」

我的表達的欲望和激情,一下子被中斷了。

我心裡有種被冒犯的感覺,於是說:算了,我不說了。

 但我心裡,越想越生氣,憑什麼我不能說呢?不能因為對方的無禮而放棄自己的表達權利。

於是,找到合適的機會,我說:

現在我說話的時候,某某不能打斷我說話。你口口聲聲稱我為師傅,你學會尊師重道。其二,我剛才的表達還沒有超過兩分鐘。

之後,我再次表達自己的想法兩三分鐘。

後面,有小夥伴說,「你剛才展示了男人的力量!」

我覺得,這就是保護自我邊界的力量。

一個人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是一個自我突破。

【四】

蘇珊特沃德說過:自我邊界不等於自私自利。

 

依戀不足引起的邊界問題。

與父母關係的兩種不良情景: 要麼設立邊界,卻會破壞跟父母的關係;要麼不設立邊界,永遠當父母意願的奴隸。

這種思維和行為模式也會擴展到與他人的關係中。

從共生走向獨立自主當嬰兒對安全和依戀的需求得到滿足後,他開始表達第二個重大需求:獨立自主。

這個階段稱為「分離和個體化」。「分離」指的是兒童需要將自己和母親分辨為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一種「非我」體驗;「個體化」則是兒童與母親分離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身份識別,一種「我」體驗。

安全的界限三原則: 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

「不聽話」的兒童正在建立恰當的心理邊界。

建立心理邊界的兩樣工具:憤怒——說「不」,所有權——這是我的。

自我意識敏感期:對任何東西說「不」在這個時期,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不」。

一方面,要讓孩子對於說「不」感到安全,父母應該傾聽孩子的「不」、尊重孩子的意見,而不是勃然大怒、或者冷落孩子。

另一方面,父母要幫助孩子尊重他人的界限,學會接受「不」。

三歲的孩子應該已經建立起明顯的心理邊界,他們能夠掌握:

1、與他人建立親密感情聯絡,但不至於因為分離而丟掉自我、失去自由;

2、對他人說恰當的「不」,而不必擔心失去對方的愛;

3、接受他人的拒絕,而不因此冷落對方。

兒童的心理邊界建立得越早,今後生活的混亂就少。進入青春期和步入成人期,孩子還會各自經歷一次建立邊界的過程。

0~3歲的心理邊界建立的成功,意味著後邊這兩個時期過渡得會比較順利。

 

【五】

只要我們意識到我們的邊界感出現了問題,採取積極幹預的措施,來改變這種狀態,讓自己活的更幸福更快樂,從而化解心理負擔。

一、對於總是越界成習慣性的人來講,我們可以採取以下兩種方式來為這種情況做出改善。做非回應性辯護。回應有接受的回應和不接受的回應。

非回應性的辯護可以這樣說:嗯,我知道了。嗯,好。讓我想一想。不好意思呢,我有點不贊同這一點。這樣啊。很抱歉,讓你失望了。你當然有權堅持你的意見。等等

二、有效防止別人越界,我們要做到沒有敵意的堅決表明立場,建立自己的防線和邊界底線。即:做好你自己的和我自己的,各自安好。

如果別人說的話我們不愛聽,做的事情過頭,別人的幹預讓我們心生不快。我們可以說:「能感覺到你想幫助我,真心謝謝你所做的」;「你所說的我可以考慮,但是這事我有自己的想法」;「讓我自己來決定」等等。

三、做到自己不去越界。內省和對別人的尊重是不越界的前提。內省和觀察了解別人的邊界感在哪裡,尊重別人的邊界感,這樣我們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事情,才會如暖陽照身如春雨無聲潤物,會被人用心來接受的。

另外即使你真的想關心對方,也要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來,達到自我需求和對方需求同時滿足的地步。

著名作家紀伯倫所說:在一起的時候要給彼此保留空間,橡樹和雪松並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長。

《所謂人際高手 就是讓人舒服》一書所說,「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有其特定的秩序,建立心理邊界並不是自私,而是讓你的事情歸你,我的事情歸我。自我和他人永遠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相關焦點

  • 對親情厭惡是正常的情緒,心理學:他們觸碰到了你的「個人邊界」
    在百科裡有這樣一個名詞—「個人邊界」。由於兩者對一些事情的理解不同,親戚的這種交流防守,就會很容易觸碰到我們的「邊界」於是我們才會產生厭煩的情緒。所以這其實是一種十分普遍的心理。
  • 「心理健康」6種憤怒情緒的類型和心理處方
    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總會遇到一些憤怒的事,但如果長期壓抑自己,不將憤怒爆發出來,將會對自己有很大的傷害,比如打擊你的自尊,甚至傷害你的身體,帶來高血壓和心臟病。憤怒本身不過是你情緒冰山的一角,它並不是獨立存在,而是被其他的情緒所引發,如害怕、怨恨或不安。
  • 6種憤怒情緒的類型和心理處方
    憤怒本身不過是你情緒冰山的一角,它並不是獨立存在,而是被其他的情緒所引發,如害怕、怨恨或不安。所以既然憤怒不可避免,我們要做的不是壓抑憤怒,而是找到引發自己憤怒的情緒,在憤怒之前消除這些情緒,從而去掉憤怒帶來的消極影響。心理學家將憤怒分成6種類型,並提供了破解之法。耐心地讀完下面這些文字,管理憤怒便不是一個難題。
  • 【心理健康】六種憤怒情緒的類型和心理處方
    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總會遇到一些憤怒的事,但如果長期壓抑自己,不將憤怒爆發出來,將會對自己有很大的傷害,比如打擊你的自尊,甚至傷害你的身體,帶來高血壓和心臟病。憤怒本身不過是你情緒冰山的一角,它並不是獨立存在,而是被其他的情緒所引發,如害怕、怨恨或不安。
  • 別再壓抑你的負面情緒!心理研究:多愁善感的人其實身心比較健康
    因此,完全沒有負面情緒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有人說自己只會開心,從不傷心、沮喪,那麼他們其實是無意識地壓抑了自己的負面情緒。情緒不會真的消失,影響也不會消失。迴避這些情緒,反而對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更大傷害。 研究指出,從健康角度來看,情緒的多樣性比起一味地開心更重要。
  • 從心理電影《黑天鵝》,看「未處理的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四年了,每次你跳舞,每一步都很完美無瑕,但是我從沒有見過你釋放感情,從來沒有。同時,出於自我價值保護心理,對方過於優秀就會反襯自己的「不完美」,從而心生壓力。假如對方優秀但又有小瑕疵,則降低了這種壓力,縮小了雙方的心理距離,將會贏得更多喜愛。在導演看來,妮娜整個人因為過於「克制」而顯得有些不真實、缺乏真正的吸引力。為此,他不得不給妮娜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回去自 慰。
  • 從《黑天鵝》談缺乏邊界意識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表面上是艾麗卡出於好意為女兒慶祝,但只要女兒不迎合她的「好意」,艾麗卡就利用情緒控制女兒,這是她入侵女兒心理邊界的一種方式。這種養育方式下,妮娜面對權威時不懂如何維護自己的邊界。在舞蹈室被導演強吻、撫摸都不敢反抗,只會逆來順受。
  • 控制狂與服從者——心理邊界的錯位
    雙方其實在心理邊界上都有嚴重的走位——他們的心理邊界問題值得探討。說起自我,你會用什麼來界定呢?是啊,什麼是你呢?你有著白皙的皮膚、有活力的心跳、健康的身體,你處處記得保護他們——這是你的物質自我。可曾想過,你還有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自我以及心理邊界?
  • 壓抑憤怒?拜託,你已經站在危險的邊緣了
    但也不是說你的「邊界」被觸碰到就會引起憤怒,這裡也會存在一道界限,或者也可以說成是閥門,只有當閥門值溢出了,你才會感到憤怒。比如說,父母對你說不能穿這種衣服,不能吃那種食物,你也許有點不爽,但沒到憤怒的程度,然後他們要求你不能和你的好朋友玩得太近影響你學習,你開始感到抗拒,但沒到要爆發的程度,最終當他們開始阻止你想成為的那一種人,你爆發了,你開始表現憤怒,你把多年的情緒一下都一次性倒出來,然後你釋然了。這才開始明白憤怒其實是一種不需要過分壓抑的情緒,事實上它更像是一種保護機制。
  • 感覺情緒要爆發?3個方法讓你快速控制憤怒
    這是「弘禾師兄」的第 122 期分享"憤怒"一旦與"愚蠢"攜手並進,"後悔"就會接踵而來。——富蘭克林人生在世,免不了受到各種情緒上歷練。而人對於同一事物的不同情緒反應,往往決定了你未來人生的命運。你可能經常會在新聞上看到,人會因為各種原因的憤怒,導致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
  • 心理學:憤怒情緒的本質是什麼?該如何應對?
    你容易憤怒嗎?你憤怒時經常對誰發脾氣?你最近發脾氣是什麼時候?「喜怒哀樂」是人最基本的四種情緒,人們在遇到挫折、被嘲笑、夫妻矛盾、被打擾、突然意外等情況時經常容易憤怒、發火、甚至暴跳如雷,偶爾產生憤怒情緒是很正常的,但經常的憤怒情緒對外不僅傷害別人,對內也傷害自己。比如:我最近一次產生憤怒情緒是費勁心血寫了兩個小時的文稿因忘記保存而丟失,真是心痛致極,憤怒到極點,焦慮、急躁,感覺整個人心跳都在加快,血壓升高。
  • 這10個方法,教你高效管理憤怒情緒
    然而,這種做法只會火上澆油,不但憤怒情緒沒能得到控制,反而還會加劇彼此間的矛盾關係。這篇文章,原標題是10 Healthy Ways to Deal with Your Anger,作者Nick Wignall是一名心理學家兼心理治療師,他在文中跟大家分享了10個管理憤怒情緒的有效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 《怒火青春》:一種憤怒情緒的青春態
    影片的故事性並不強,但實現了複雜而強烈的情緒表達。情緒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如果以此解讀影片,其實是一個認知過程,認知劇中人物的情緒以及影片傳達的情緒,還有觀看的情緒(觀賞影片本身也包含認知過程)。在心理學研究看來,認知是情緒形成的基礎,情緒也會影響認知過程。這裡藉助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裡斯(A.Ellis)的情緒ABC理論來解讀本片。
  • 被綁架的心理情緒
    希望他人喜歡自己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你強迫自己一定要討人喜歡和被贊同,覺得這些感覺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情感要素,而把遭到否決、排拒或受批評,看成是一場大災難,那麼你將身處危險的心理境界。如果對你來說,得到他人贊同,不只是「希望達到的事」,而是「必須做到的事」,你很可能已成為仇敵的獵物。如果非要別人贊同不可,你就和其他毒癮者一樣容易控制。
  • Ted精選演講:你還在為憤怒情緒感到困擾嗎?
    一直以來,從我們自小至邁入社會,常常被父母長輩上司領導耳提面命,教育我們:你要理智、你要從容、你要冷靜、你要保持情緒平穩,你不能耍小性子小脾氣……諸如上述的言談在我們生活中數不勝數。在人類的社會文化中,憤怒似乎歷來是在種種情緒中一貫被壓制的。
  • 《憤怒的公牛》:利用「心理防禦機制」,實現「自我救贖」
    在一次家庭聚會,當他弟弟喬伊跟他說最近賽場上出現一名新手,只要你打贏了他就能進入冠軍賽,可是傑克·拉莫塔知道那是根本不可能,於是用自己體重超標來抗拒比賽,甚至開始開始對弟弟不耐煩,叫他別再吵。 正是因為傑克·拉莫塔在比賽中無法接受事實,導致心理防禦機制失效,產生逃避機制的消極反應,從而產生了情緒影響,開始對身邊的人有牴觸心理。
  • 【心理聊天室】難怪你不開心,原來是負性情緒在作祟
    現實生活中,負性情緒已成為引發諸多社會問題的重要因素。在關鍵時刻控制好情緒,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十分重要。首先,當我們的情緒開始發生變化時,要注意提醒自己想一想: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例如:當你因朋友約會遲到而對他報之以冷言冷語時,你的情緒可能是憤怒、抱怨、不滿,一定要在心裡問問自己:我此時有什麼感覺?我為什麼這麼做?
  • 控制憤怒,是一個人的頂級能力!3個技巧,助你控制好憤怒情緒
    控制憤怒,是一個人的頂級能力!真正厲害的人,早已控制了自己的憤怒!以下三個技巧,助你控制好自己的憤怒情緒。1.通過轉移注意力,設法冷卻你的憤怒情緒。人皆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出現憤怒情緒是正常的,但憤怒不一定要立刻發洩,通過轉移注意力來冷卻和平復是更好的選擇,等到情緒平穩了,再去解決問題。想要轉移注意力,方法有很多,比如,你可以出去散散心,呼吸下新鮮空氣;也可以用涼水洗個臉,讓自己冷靜下來;也可以找到無人的地方,大喊幾聲,藉此抒發憤怒。
  • 有這幾點表現,說明你心理不成熟,看看你中了幾條!
    在成年以後如果和家人、戀人、朋友、同事發生了衝突,他們在情緒的最高點總喜歡拋過一句「某某某,你能不能成熟一點」帶著指責,帶著無奈。似乎無論是失職、失業、或者失戀,我的憤怒都可以被這句話給打壓下去,瞬間回到現實的感覺。但我想問,那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成熟」,是不是你讓我成熟點,你就已經做到成熟了呢?
  • 你的情緒正在侵蝕你的身體
    「老生氣有口臭,一緊張就胃疼,癌症與長時間的怨恨有關,常受批評的人愛得關節炎……」——你有沒有發現,焦慮、壓抑、憤怒、沮喪等情緒的波動,會帶來一些身體上的微妙變化?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北京大學首屆企業心理導師告訴記者,生存壓力讓很多人越來越情緒化,有些情緒連自己都沒意識到,但身體卻早早地發出了「報警信號」。大量臨床醫學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都與情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