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你跟一些人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因為他在不知不覺中,侵犯了你的心理邊界。
比如,有些孩子不願意與父母在一起,就是因為父母經常侵犯孩子的心理邊界。
每一個人都有兩種生存空間——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這種空間與外界的界限,也稱作邊界(疆界)。
相對有形的物理空間,我們每個人還需要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空間,而心理邊界就是為了保護心理空間的獨立和完整。
人與人之間有身體的距離。
心與心之間也有一個距離。
外在的距離,我們是能看見的。
而內在的距離,我們是看不到的。
如果你識別你的心理邊界呢?
邊界感一般是指能夠將自我與他人,主體與客體分離開。
心理邊界內有:
1、皮膚邊界
這是最最基本的邊界。我們和他人之間區分的首要標誌。
如果幼年遭到過暴力以及性侵犯的人,往往難於識別和建立心理邊界。
2、話語邊界
要敢於說「不!」
「不」 限制別人傷害、虐待自己。
不能對外來的壓力與你內心的壓力說不,你就失去對你所有物的控制權了。
3、情緒邊界
選擇是我們的責任之一。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你說我該怎麼辦?」、「沒辦法」、「不得已」、「他/她迫使我」
這些託詞反映出一個常見錯覺——我們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別人掌握著控制權,我們不必對自己負最基本的責任。
4、限制邊界
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限制他人,一方面是限制自己。
限制他人其實意思是限制自己跟行為欠佳的人的接觸,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5、其他邊界
態度、信念、行為、價值觀、才能、思想、欲望和愛。
悉心地照料、看管、把握、保護我們心理邊界範圍內的「財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別人照料、看管他們邊界內的「財產」往往也很不容易。
需要你堅強的毅力和足夠的耐心,溫柔地堅持。
一個人沒有心理邊界會是怎樣?
一位女人有了孩子之後,就開始與丈夫分居,現在已經將近二十年了。
朋友問她 :「為什麼不離婚?」
她說:「我爸爸不讓。」
朋友感覺很奇怪就問她:「你在這個名存實亡的婚姻裡這麼痛苦,肯定也不是你爸爸想要的呀!」
她說:「如果我離婚,我爸爸就會感覺很丟人,他肯定會狠揍我一頓的,我害怕。」
看著她,朋友說:「可是,你現在是五十歲,不是五歲,你不再是那個必須服從爸爸,否則就無法生存的孩子了呀!」
她說:「我也知道,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不害怕。」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寓言:《刺蝟的困境》
寒冷的冬天,一群刺蝟擠到一起取暖,但各自身上的刺迫使它們馬上分開;禦寒的本能使它們又聚到一起,疼痛則使它們再次分開。這樣經過幾次反覆,它們終於找到了相隔的最佳距離——在最輕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溫暖。
心理邊界,就是刺蝟身上長長的刺。既保護了我們不被外界傷害,又讓我們因此可能不傷害別人。只有找到最合適的距離,確認彼此間最佳的邊界位置,才能維持住良好的人際關係。
【二】
溫尼科特 (D. W. Winnicott. 1896~1971) 是繼梅蘭妮·克萊茵之後,較具原創性且為一般英國大眾熟知的客體關係理論大師。
溫尼科特一直在幹著一些有點出格的事。
他75歲時去世,而在去世前,他還曾爬上自己家一棵樹的最高端,砍下了一段樹梢。
他妻子驚呼:「天殺的,你在那麼高的地方幹什麼?」
他說:「這個嘛,我早就想把這樹梢砍掉。它擋住了我們窗戶的視野。」
溫尼科特有一句祈禱文:喔!主啊!願我到死時仍活出生命。
可見,他真的做到了。
父母、老師和其他權威,尤其是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活出本我,活出野性,因為本我和野性,才是生命,而超我永遠不會是生命。
觀察過6萬對母子關係的溫尼科特,被視為養育孩子的根本原則,首先要讓孩子先在家裡獲得那份感覺——他的本能可以排山倒海般湧出,這是被歡迎的。
那些身上散發著野性的男人和女人,會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或許是,野性生命力,正是生命力本身。
所以,才有那句話: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而這份「野性生命力」,就是保持心理邊界最好的能量。
【三】
當我對情緒越了解,從而增加了對情緒的掌控能力。
憤怒就是保護自己領地的能量 。
當一個人被侵犯了,不反抗的話,就形成壓抑,造成自我攻擊的力量。
與其壓抑成內傷,不如勇敢表達自己的憤怒。
昨天上午在團隊會議時,
當我正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有一個聲音打斷了我的說話。
「師傅,每個人只能表達2分鐘哦。」
我的表達的欲望和激情,一下子被中斷了。
我心裡有種被冒犯的感覺,於是說:算了,我不說了。
但我心裡,越想越生氣,憑什麼我不能說呢?不能因為對方的無禮而放棄自己的表達權利。
於是,找到合適的機會,我說:
現在我說話的時候,某某不能打斷我說話。你口口聲聲稱我為師傅,你學會尊師重道。其二,我剛才的表達還沒有超過兩分鐘。
之後,我再次表達自己的想法兩三分鐘。
後面,有小夥伴說,「你剛才展示了男人的力量!」
我覺得,這就是保護自我邊界的力量。
一個人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是一個自我突破。
【四】
蘇珊特沃德說過:自我邊界不等於自私自利。
依戀不足引起的邊界問題。
與父母關係的兩種不良情景: 要麼設立邊界,卻會破壞跟父母的關係;要麼不設立邊界,永遠當父母意願的奴隸。
這種思維和行為模式也會擴展到與他人的關係中。
從共生走向獨立自主當嬰兒對安全和依戀的需求得到滿足後,他開始表達第二個重大需求:獨立自主。
這個階段稱為「分離和個體化」。「分離」指的是兒童需要將自己和母親分辨為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一種「非我」體驗;「個體化」則是兒童與母親分離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身份識別,一種「我」體驗。
安全的界限三原則: 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
「不聽話」的兒童正在建立恰當的心理邊界。
建立心理邊界的兩樣工具:憤怒——說「不」,所有權——這是我的。
自我意識敏感期:對任何東西說「不」在這個時期,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不」。
一方面,要讓孩子對於說「不」感到安全,父母應該傾聽孩子的「不」、尊重孩子的意見,而不是勃然大怒、或者冷落孩子。
另一方面,父母要幫助孩子尊重他人的界限,學會接受「不」。
三歲的孩子應該已經建立起明顯的心理邊界,他們能夠掌握:
1、與他人建立親密感情聯絡,但不至於因為分離而丟掉自我、失去自由;
2、對他人說恰當的「不」,而不必擔心失去對方的愛;
3、接受他人的拒絕,而不因此冷落對方。
兒童的心理邊界建立得越早,今後生活的混亂就少。進入青春期和步入成人期,孩子還會各自經歷一次建立邊界的過程。
0~3歲的心理邊界建立的成功,意味著後邊這兩個時期過渡得會比較順利。
【五】
只要我們意識到我們的邊界感出現了問題,採取積極幹預的措施,來改變這種狀態,讓自己活的更幸福更快樂,從而化解心理負擔。
一、對於總是越界成習慣性的人來講,我們可以採取以下兩種方式來為這種情況做出改善。做非回應性辯護。回應有接受的回應和不接受的回應。
非回應性的辯護可以這樣說:嗯,我知道了。嗯,好。讓我想一想。不好意思呢,我有點不贊同這一點。這樣啊。很抱歉,讓你失望了。你當然有權堅持你的意見。等等
二、有效防止別人越界,我們要做到沒有敵意的堅決表明立場,建立自己的防線和邊界底線。即:做好你自己的和我自己的,各自安好。
如果別人說的話我們不愛聽,做的事情過頭,別人的幹預讓我們心生不快。我們可以說:「能感覺到你想幫助我,真心謝謝你所做的」;「你所說的我可以考慮,但是這事我有自己的想法」;「讓我自己來決定」等等。
三、做到自己不去越界。內省和對別人的尊重是不越界的前提。內省和觀察了解別人的邊界感在哪裡,尊重別人的邊界感,這樣我們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事情,才會如暖陽照身如春雨無聲潤物,會被人用心來接受的。
另外即使你真的想關心對方,也要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來,達到自我需求和對方需求同時滿足的地步。
著名作家紀伯倫所說:在一起的時候要給彼此保留空間,橡樹和雪松並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長。
《所謂人際高手 就是讓人舒服》一書所說,「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有其特定的秩序,建立心理邊界並不是自私,而是讓你的事情歸你,我的事情歸我。自我和他人永遠是兩個獨立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