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交響曲》預告:為什麼我們的愛情,甜蜜又痛苦?

2021-02-08 輕讀實驗室

點擊上方【共讀志】,看有多少朋友關注



領讀人|南熾 ·主播 | 李斌


我們的一生可能會遇見很多種愛情,有的愛情如同黑夜驟然綻放的煙火,轟轟烈烈、絢爛無比;有的愛情如同白日裡恍然吹起的一陣清風,清新雅致、暢然若醺。還有一種愛情,束縛在道德世俗的枷鎖之下,求不得,思更深,如同一塊心頭的摯寶,即使滿目瘡痍,也不願轉贈他手。


親愛的有書書友,你是否感嘆於這樣一種掙扎於道德良知和本能愛欲之間的愛情呢?如果是,接下來,請與我一起共讀這本紀德的《田園交響曲》。




《田園交響曲》的作者紀德,他是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而今天共讀的這本《田園交響曲》也是他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或許是成長的經歷所致,紀德的作品中總是充斥著一股濃烈的諷刺意味,他本人也曾經說過:「除了《地糧》是唯一的例外,我所有的作品都是諷刺性的,是批判性的作品。《窄門》是對某種神秘主義傾向的批判;《伊薩貝爾》是對某種浪漫主義空想的批判;而《田園交響曲》是對某種自我欺騙的批判。」


小說以日記的形式,向我們敘述了一段糾纏在愛欲與道德之間的禁忌之戀。小說的主人公牧師在一次外出彌撒的過程中,偶然救助並收養了年輕的盲女熱特律德,並在對她的啟蒙中漸漸被這個聰慧的盲人女孩所吸引,全然不管妻子與兒子的勸誡,對盲女萌生了一段相差二十歲的近乎禁忌的愛情。


按一般小說的發展劇情來說,男女主角的這段不見天日的禁忌之戀,遲早要招受旁人非議,他們經過一段轟轟烈烈的道德倫常批判後,走向有情人無法終成眷屬的黯然結局。但,不得不說,紀德的高明之處恰恰也體現在這點,在這本書中,沒有任何人拆散他們,真正讓這段感情走向末路的——是道德,也是牧師自吹自擂的那份自我欺騙。




書中牧師的人生被一種虛偽的道德良知緊緊地封閉著,楚河漢界般把他分為兩個壁壘:一個是行動著的自我,一個是觀察著的自我。他一方面克制而隱忍地愛著盲女熱特律德,將她當成他灰暗生命中的唯一一道曙光,另一方面又對這樣的自己充滿了鄙夷與厭惡,不斷用《聖經》來說服自己放棄。他將自己的一生都放置在一段情感的天平中,在愛與不愛間搖擺不定,在欲望與道德的深淵中進退維谷,隨時等待著命運的大手將其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當紀德選擇了第一人稱「我」作為小說的敘事主體,牧師的形象在某種意義上就不單單是小說的主人公,也是紀德內心情感的一種真實寄託。紀德在《田園交響曲》中堅信,愈是虔誠的人,愈是害怕回頭看自己。


他們一方面堅信於自己的信仰,在另一方面卻也常常察覺到自己人生的枯燥與乏味,心中幻想去追求驚奇,刺激的生活。因此固有的道德假面,便成為了他唯一保護自我的屏障,唯一的藏身之所。


親愛的有書書友,接下來請和我一起共讀紀德的這本《田園交響曲》,這本書會讓你仿佛置身於懸崖峭壁之緣,通過耳畔呼嘯的風聲,眼前繚繞的雲煙,去體會那份求而不得,悵然若失的愛情。


我將分為四部分為你介紹全書內容:


1.     人生若只如初見( 第一章)


2. 愛得深,愛得早,都不如愛得剛剛好(第二章—第五章)


3. 除了愛你,我別無選擇(第六章—第十章)


4. 我們生而無罪(第十一章—第十四章)





真正將整本小說貫穿起來的,是牧師念茲在茲的罪惡感:「我竭力使自己超越罪的概念,但是罪好像是不可容忍的。」而當這種罪惡感變為沉甸甸的社會現實難以排遣的時候,牧師便不自覺的藉助《聖經》的道德外衣來為自己辯解,這一點,在牧師對盲女的愛上體現的尤為明顯。他們的愛,那麼熱烈,卻也那麼千鈞重負。


真正的愛情,靠的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壓迫、捆綁、一味的付出以及道德式的自我感動。謹以此文,獻給《田園交響曲》中的牧師與熱特律德和那些在愛情中求而不得、鬱郁獨行的你們,願你們都能得到如願以償的愛情。


就像英國評論家約翰.凱裡說的那樣,《田園交響曲》是一個關於人性的自我欺瞞的故事,就像是一個在黑暗中孤獨蹣跚的老者,依靠單薄的外衣來使自己獲得片刻的溫暖與安慰。在你身邊,是否有這樣一個溫暖的人,讓你覺得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呢?如果有,那麼請你帶著與他初識的回憶,與我一起共讀《田園交響曲》第一部分:人生若只如初見。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轉載請聯繫「共讀志」


⊙ 作者:南熾,南有孤鳥,向暖而生。

⊙主播:李斌,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曾獲中國曲藝「牡丹獎」提名獎,全國婚禮主持人大賽銀獎等;有書共讀主播兼撰稿人,一個從內蒙古大草原走出來的血性男人,用來自天邊的情感和聲音,如鴻雁般飛進您的心靈。微信號:libinzhuchi



好文章要分享哦,再不分享,我就哭給你看~ 

相關焦點

  • 貝多芬年 | 《田園交響曲》,來自大自然的慰藉
    1806年5月,他和丹蘭士·特·勃侖斯維克訂了婚,愛情的美好使他暴躁情緒逐漸舒緩。在美妙的大自然的感召下,貝多芬從 1806 年開始構思這部交響曲,1807年動筆,1808年寫下了《F大調第六交響曲》。
  • 讀紀德《田園交響曲》:關於自我欺瞞的人性故事
    」,那麼《田園交響曲》則是一個關於人性的自我欺瞞的故事。所以在藝術中我們有想像與現實的對立,在意識中有思想與行動的分歧,在社會中即形成個人與集團的抗衡,在戀愛中即形成情與欲的衝突。因此他的作品所表現的常是一大片戰場,在那裡上帝與惡魔作著永遠不斷的角逐」。  這所謂的兩種力,在《田園交響曲》中主要表現為道德與私心以及理智與愛欲的衝突。
  • 貝多芬:田園交響曲
    ▽我喜愛在草叢中、樹林裡或者巖石間漫步,恐怕沒有比我更熱愛田園風光的人了。——貝多芬 貝多芬1792年去了維也納,在這座城市生活了35年,他去世後就安葬在此。這段時間,他數次搬家,留下了好幾處值得紀念的生活軌跡,其中有條小路,被人們特意地稱為「貝多芬小路」。
  • (六)卡拉揚指揮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第六交響曲《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      F大調第六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
  • 伯恩斯坦指揮貝多芬交響曲第六號《田園交響曲》
  • 《田園交響曲》2:愛得早,不如愛得巧
    親愛的有書書友,上一章我們講到了牧師與盲女熱特律德之間如田園詩般自然而又溫情的初識的故事,今天我們一起來共讀紀德《田園交響曲》第二章——愛得深,愛得早,不如愛得剛剛好。建議共讀第二章至第五章。而女主人阿梅莉的詰問和發難,無疑給這曲漸趨優美的田園交響曲,帶來了一段極為不和諧的轉折。她對於丈夫忽略自己的親生骨肉,反而對一個非親非故的養女關懷備至的行為,極為不滿,與丈夫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爭吵,但最終卻又以失敗的妥協告終。
  • 田園交響曲-欣賞指南
    F大調第六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田園》。整部作品細膩動人,樸實無華,寧靜而安逸,與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同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創作背景貝多芬1792年從波恩來到維也納,在這裡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幾乎都在這裡寫成。貝多芬在維也納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維也納。
  • 錢仁康教授告訴你為何舒曼的《春天交響曲》不算標題音樂,而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算!
    然而《春天》交響曲一掃往日的迷霧,碧空萬裡,澄澈坦蕩,真是少有的好天氣! 降B大調 《第一號交響曲"春天"》,作品創作於1840-1841年間,並很快首演,由孟德爾頌指揮初演。其時正當舒曼和克拉拉的婚禮之後。也正是從這時起,舒曼的創作從單一的鋼琴曲轉向了多種體裁。譬如在他結婚的1840年內,一口氣就寫下了一百幾十首歌曲(其中包括《詩人之戀》、《女人的愛情與一生》等富有代表性的名作)。
  • 《田園交響曲》3:除了愛你,我別無選擇
    領讀人|南熾 ·主播 | 李斌據統計,我們的一生中,會遇見八百二十六萬三千五百六十三人。我們會和三萬九千七百七十八人打招呼,進行簡單的問候,會和三千六百一十九個人相互熟悉,會和兩百七十五人親近。這份愛情,跨越世俗、跨越時光,如此情深,卻也如此沉重。耶穌說的愛是無條件的、獻身的;昆德拉說的愛是機遇的、偶然的、上天註定的;高達說的愛是刺激的、自由的、有今生沒來世的;小津安二郎說的愛是溫柔的、隱藏的;畢卡索說的愛是欲望的、美好的;夏卡爾說的愛是聖潔的、救贖的、唯一的。
  • 重慶:「農民管樂隊」的田園交響曲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重慶:「農民管樂隊」的田園交響曲近年來,重慶市加快推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全面小康築牢文化根基。迎龍鎮北鬥村的十幾位普通農民,就組成了一支「農民管樂隊」,不僅把「田園交響曲」演到了國家大劇院,更讓文化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周末的傍晚,在田間的這個小長廊上,正上演著一場交響樂演奏會。這場高雅藝術的演奏者,是來自北鬥村的十幾位農民。
  • 《田園交響曲》1:人生若只如初見
    領讀人|南熾 ·主播 | 李斌愛情就像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其精彩之處在於旅途的未知性,你在一個不知名的地點踏上這場旅行,親愛的有書書友,今天我們將一起共讀紀德的《田園交響曲》的第一部分:人生若只如初見。建議共讀第一章。
  • 古典入門 | 貝多芬 《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F大調第六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
  •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卡拉揚版
    因此我們常能感受到他的音樂具有人類真切的特性,很能扣人心弦,動人肺腑。貝多芬以無比熱情,創作了九首宏偉的交響曲,不但是他音樂的精華所在,更是貫串一生初、中、後整個創作期,故而被世人尊稱為不朽九首。這首交響曲如羅曼羅蘭在貝多芬傳中所說的,道出貝多芬對幸福與愛情希望的作品。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在貝多芬的心目中,那個叱吒風雲屢建奇功的拿破崙,是位樹立自由精神,解放人類的新時代英雄。因此貝多芬將他的敬仰轉化成音符,創作了第三號交響曲,欲呈獻給拿破崙。
  • 《未完成交響曲》的兩個樂章分別反映了悲嘆痛苦和希冀光明丨聆聽百部偉大交響曲(16)
    勃拉姆斯在《c小調第一交響曲》Op.68中的精神表達丨聆聽百部偉大交響曲①;透過《命運交響曲》看貝多芬偉大的一生丨聆聽百部偉大交響曲②;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中音樂形象的塑造丨聆聽百部偉大交響曲③;貝多芬交響曲中的「英雄」情結丨聆聽百部偉大交響曲④;西蒙·拉特爾的馬勒《第二交響曲》丨聆聽百部偉大交響曲⑤;老柴在醞釀這部作品的過程中,常情不自禁地淌下熱淚丨聆聽百部偉大交響曲⑥;人們為何如此熱衷馬勒的交響曲丨聆聽百部偉大交響曲
  • 馬勒:第三交響曲 「夏日清晨的夢」
    殷巴爾指揮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貝多芬交響曲有「田園」,馬勒的「田園」是第三交響曲。曾經起名:夏日清晨的夢。馬勒在他的時代有一個夢想,以貝多芬為楷模,夢想自己有一天成為一名與貝多芬並駕齊驅或者超過他的音樂家。他心中的規劃是模仿貝多芬的軌跡。所有人類的發明創造都是在聚集前人智慧的基礎上,馬勒也一樣。
  • 這5部《第六交響曲》,每部都盪氣迴腸
    讓人非常驚異的是,貝多芬《第六「田園」交響曲》與《第五「命運」交響曲》這兩部大相逕庭的作品寫於同時。 「田園交響曲」是貝多芬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9大交響曲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此時的貝多芬已完全失聰,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
  • 沃恩·威廉斯與他偉大的九部交響曲
    》的結構比前一部交響曲複雜很多,據作曲家本人所說,在他的朋友巴特沃斯的慫恿之下,他試圖將已經寫好的音樂底稿寫成一部關於倫敦的交響詩,並採取交響曲的形式。《田園交響曲有評論者認為,《田園交響曲》永遠不是一部通俗的作品,但永遠會有沃恩·威廉斯的崇拜者們認為這是他作品中最動人、最有個性的一部。這部作品是在一戰後問世的。作品中有關戰爭的感情是在平靜中的追憶。
  • 布魯克納《第五交響曲》欣賞指南
    他的音樂作品除一部序曲和一部弦樂五重奏外均為交響曲,共10部;這些交響曲氣勢巍峨,色彩明朗,兼用古典派貝多芬和浪漫派舒伯特的傳統技巧,以及古代眾讚歌的手法和後期浪漫派的音調,內容多數描寫精神世界;布魯克納他對華格納敬仰備至,3部彌撒曲和第一交響曲在和聲、配器方面深受華格納影響,第3交響曲以華格納為標題,第7交響曲結尾的哀樂是悼念華格納之作;但其作品在生前多遭冷遇,他去世後多年才漸受重視
  • 貝多芬交響曲,人類最珍貴的文化遺產!/ 視聽經典(第三版)
    但克內希特的作品是自然現象的繪聲繪形的描寫,而貝多芬的作品則著重抒寫人的感情狀態和田園生活的意境,所以他一再表明:「田園交響曲:不是圖畫,而是表現了人們在鄉村引起的愉快的感情,或鄉村生活的某些情趣。」「任何人只要有鄉村生活的觀念,可以不憑藉標題而弄清楚作者的意圖。」「表情多於描繪。」「要讓聽眾找出自己的立場。」
  • 「那些激動人心的交響曲」聆聽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無論是他的作品還是個人經歷,都令人印象深刻,這些也都出現在我們的教科書裡,老師也曾勒令我們把這些圈成知識點、閱讀、背誦。歷史上可能沒有哪位作曲家在當世和後世比貝多芬對音樂的影響更大了。貝多芬作為交響曲、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的大師無可爭議地處於主宰地位。他後世的作曲家在一段時間都處於他的輝煌功績陰影下。交響曲被公認為是表達最深邃思想的音樂體裁,是最富表現力的音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