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美國【永恆之門】梵谷傳 他為創作做出了怎樣的犧牲

2021-02-14 yezijiang

關注微信公眾號:yezijianglive 最新電影第一時間發到你微信上,請回復 觀看說明 。

導演: 朱利安·施納貝爾

編劇: 讓-克洛德·卡裡埃 / 朱利安·施納貝爾

主演: 威廉·達福 / 魯伯特·弗蘭德 / 奧斯卡·伊薩克 / 麥斯·米科爾森 / 馬修·阿馬立克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法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2018-09-03(威尼斯電影節) / 2018-10-14(紐約電影節) / 2018-11-16(美國)

片長: 110分鐘

又名: 梵谷.永恆之門(港) / 梵谷:在永恆之門(臺) / 在永恆的門口 / 在永生之門

IMDb連結: tt6938828

永恆之門的劇情簡介 · · · · · ·

  威廉·達福將加盟朱利安·施納貝爾([潛水鐘與蝴蝶])執導的新片[在永恆的門口](At Eternity’s Gate,暫譯)。達福將在片中出演文森特·梵谷。電影將聚焦梵谷在法國阿爾勒與瓦茲河畔奧維爾度過的時光,重點講述藝術家的創造力和為創作做出了怎樣的犧牲。該片將在法國當地取景拍攝。

部分豆瓣用戶短評 · · · · · ·

       最差的梵谷傳,絕對的失敗之作,全是硬傷:想近距離講梵谷的內心戲,用獨白或者第一人稱比較好,電影卻在第一和第三人稱中來回切換,導致完全走不進情緒,第一人稱用了濾鏡遮擋,可是梵谷不是瞎子謝謝!第三人稱的展現則爛俗到爆,用了多到爆的鋼琴提琴配樂,手持跟拍還不斷晃鏡,感覺像妓女一樣招呼客人說「快看我梵谷,多寂寞多藝術啊!」更可怕的是敘事和對話。一個美國人拍歐洲藝術家最怕的是肚子裡沒貨,果然導演的理解僅限於表面,對話幼稚到吐血,情緒也都是喊出來的,他們是安靜的藝術家而不是話嘮!高更才不會到處跟人說自己要去哪裡!梵谷和他哥哥也不是搞基!請導演多看看高更記錄片!如果電影基調的第三人稱用黑白,且不惺惺作態,而第一人稱視角用彩色,少說話多畫畫,或許有翻盤的可能。如今,只是一個美國小學生看到梵谷之畫的做作意淫。

       他不是天才,也不是病人,更不是怪胎。這個電影自始自終都像阿爾的村夫從旁揣度著他,全程都在著力模仿他的外殼,詮釋後人給他貼的那幾個陳詞濫調的標籤,從他自己的口說出「我也許出生得太早」簡直可笑至極。如果不以他的名義,這可能是部很棒的電影(不確定,因為受不了提前退場了),就這樣。

       威尼斯第15場主競賽。太平庸了,甚至有幾分難看,可能也是由於這個題材已經難拍出新意的原因,通篇都在以一種靈魂對話的方式呈現,可是觀眾真的想看這些嘛?我不相信真實的梵谷會把「成為永恆」掛在嘴邊,這是對於藝術家的一種後世自我意淫。最大的亮點,可能就是找的演員真的和畫中蠻像吧。😂😂

       半個虎頭超長蛇尾吧,影片開始仿佛真的想要拍19世紀巴黎藝術家群像,然而急轉直下。主競賽最短的作品之一,我卻看得幾近窒息,zqsg地看傷了。

       陣容豪華到能數星星,連最後那段高更的文字都是路易加瑞爾念的。但,難看瘋了。之前所有兩星片和這片一比都可以加到三星,拉黑施納貝爾,他是不是真的以為自己很有創意啊……? 情感泛濫,矯揉造作又刻奇至極,MV式的抒情段落多到令人作嘔,而且真的不是只要鏡頭懟臉+狂拍主觀鏡頭+全程旁白就能貼近人物內心的啊喂(而且主觀鏡頭的虛焦移軸就像梵谷眼睛結了翳,別跟我說他是在模仿印象派啊,模仿成這水平也真的可以歇著了,就算梵谷本人有眼疾也不至於非得這樣笨拙的模仿啊)……而且你能想像到梵谷自己親口說出「我不應該屬於這個時代」這種話嗎?自比耶穌也不是這麼直接說出來的吧? 很同意下面一篇短評提到「討好梵谷迷」的說法,仔細一想,這部全程無節制堆滿各種梵谷icon的電影,難道不是一部思路很超英片的「梵谷porn」麼?

相關焦點

  • EVENT | 電影沙龍9月分享: 在永恆之門遇見梵谷
    9月的最後兩個周末,Cinema Club電影沙龍將聯合「歡喜首映app」為觀眾帶來朱利安·施納貝爾最新的藝術影片《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 2018)。類型: 劇情 / 傳記製片國家/地區: 瑞士 / 愛爾蘭 / 英國 / 法國 / 美國語言: 法語 / 英語獨播平臺:歡喜首映APP上映日期: 2018-09-03(威尼斯電影節) / 2018-11-16(美國)片長: 110分鐘又名: 梵谷.永恆之門(港) / 梵谷:在永恆之門(臺) / 在永恆的門口
  • 熱愛不死,梵谷最後的時光 | 觀影:《永恆之門》
    聽說本月16日即將有梵谷的傳記式電影新作《永恆之門》上映啦,好物君搜集各路資料提前給大家劇透一下~1889年6月因為癲癇發作,梵谷被送去聖雷米療養院。雖然他陷入了對精神病的恐懼和對前途的迷茫,但是他對創作依然瘋狂,非常執著地去嘗試新的表現手法。寫實風格畫面籠罩在暖色調中,遠景的處理突出了平遠的視覺效果令人神往。
  • 在永恆之門,梵谷在聖雷米療養院最後的日子
    電影《永恆之門》預告片影片中,達福飾演的梵谷說:「最好的藝術需要一點點的瘋狂。」眾所周知,這位如今最為人所熟知的荷蘭藝術家在其有生之年過得並不順遂,他一直飽受間歇性精神失常的折磨,並且在與高更友情破裂後於憤怒中割下了自己的一隻耳朵。儘管沒有人不知道梵谷的這段過往,但似乎鮮有人研究過患病時的他的心理狀態。
  • 《永恆之門》:孤寂與痛苦的藝術靈魂
    《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電影故事主要描述荷蘭畫家文森梵谷,生命最後在法國南部亞爾、聖雷米精神病院及巴黎北部村莊等地的創作時光
  • 又見梵谷傳記片,不過這部《永恆之門》拍毀了
    今天首先放映的是《潛水鐘與蝴蝶》導演朱利安·施納貝爾拍攝的梵谷傳記片《永恆之門》。影片主要講訴梵谷在法國阿爾勒與瓦茲河畔奧維爾度過的最後時光,他要如何在作品如何不受待見的壓力下繼續創作,以至於最終被關進精神病院。
  •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承載梵谷瞬間的激情和永恆的感動
    故事通過加歇醫生等主要人物對梵谷黑白的回憶和主人公郵差兒子彩色的現實體驗,虛實結合、自然過渡,讓觀眾代入感更強,故事顯得更加真實。影片對於梵谷的最後三個時期並沒有明確的劃分,反而將三者結合在一起演繹,通過主人公郵差兒子一路的探索,將他生前最後兩年的事跡集娓娓道來,讓整個故事節奏更加緊湊。1888年開始是梵谷的阿爾時期,梵谷一生創作11幅向日葵,就是從這裡開始。
  • Chelsea站在永恆之門
    摯愛梵谷:而很多藝術作品又刻意地摒棄時間和空間的「context」,讓觀眾的想像肆意將其延伸到作者無法觸及的地方,以通向「永恆」。一副作品創作好之後,就再與作者無關,你眼中的它,就是你的。作者已死。她引導我大膽擁抱自己的「設計師」身份。無論有沒有繪畫(設計)技巧,只要我願意弄清「how it works」,渴望呈現出來,那我就是設計師。
  • 《梵谷傳》Lust for Life
    又名:梵谷傳/慾海浮生/生活的欲望/梵谷傳類型:劇情/傳記製片國家/地區:美國語言:英語
  • 以梵谷之筆繪畫梵谷 ——傳記電影《至愛梵谷·星空之謎》評析
    影片以獨特的視角另闢蹊徑進入梵谷的精神世界,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部全新的「梵谷傳」。《至愛梵谷·星空之謎》「苦修」般的製作方式,讓影片的創作已經超越了文本自身的價值和電影的消費邏輯,整個過程變成了一次儀式感極強的「藝術獻祭」。
  • 《梵谷傳》
    《梵谷傳》美國的兩位傳記作者——史蒂文·奈菲和格雷戈裡·懷特·史密斯。
  • 至愛梵谷 | 50幅名畫, 50首古典音樂
    ,他原本是英國搖滾樂團Pop Will Eat Itself的主唱兼鍵盤手,後前往美國發展,多次為達倫的電影配樂,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天鵝》、《夢之安魂曲》、《珍愛泉源》、《摔角王》、《圓周率》、《諾亞方舟·創世之旅》等。
  • 他被生下來,他畫畫,他死去(《至愛梵谷》影評,附梵谷生平和畫作)
    跟梵谷很要好的嘉舍醫生可以說是跟梵谷是完全相反的人。嘉舍醫生社經地位高,住豪宅,但他後悔自己沒有反抗父親的勇氣而被逼著成為了醫生。梵谷一無所有,他人生只有畫畫,但他活的專注而炙烈。我常常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成為怎樣的人。現代總是會羨慕嘉舍醫生那樣的生活,但梵谷那樣的人能在百年後還被世人記住就是因為這樣的人少見。他努力的活著,死後可以跟上帝說,我覺得我努力了,我努力的當人類。
  • 永恆的經典——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
    永恆的經典,巡迴全球超過50個城市的2020年最值得期待的展覽——《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臺灣首站在臺北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A11震撼開幕後即刻引起廣大粉絲的朝拜。荷蘭後印象派巨匠梵谷的《向日葵》、《星夜》、《麥田群鴉》等超過3000幅經典畫作及珍貴手稿利用當代先進科技手段將之轉化為影像,以六公尺高的高規格三層樓巨幕投影展示,更結合視覺、聽覺與嗅覺體驗,令觀者猶如親歷魔幻空間。
  • 梵谷 達文西 米開朗琪羅 11幅世界名畫中掩藏的秘密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0月11日發表題為《名畫中掩藏的11個秘密》的文章,作者湯姆·梅特卡介紹了11個掩藏於名畫中的秘密,以下為該文章節選:揚·范艾克的《阿諾菲尼夫婦像》荷蘭畫家揚·范艾克的《阿諾菲尼夫婦像》被認為描繪的是義大利商人喬瓦尼·迪尼古勞·阿諾菲尼和他的妻子,他們居住在佛蘭德城市布魯日。
  • 鑑賞|塑造一個梵谷:愛情幾度失意,註定他藝術人生
    這與現代人說的「愛情是鎧甲也是軟肋」有異曲同工之妙。愛情給予了梵谷力量,也是他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梵谷終其一生,除了堅持藝術創作,也在探索著「真愛」。不幸的是,梵谷與他生命中出現的那些女人的愛情故事最後都畫上了悲劇的句號。我們也沒有太驚奇——畢竟,對於這種複雜、堅決又捉摸不定的個性,在愛情裡磕磕絆絆註定難以得到美滿的結局。
  •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
    前天,我去看了這一部電影:《至愛梵谷·星空之謎》簡單介紹一下這個電影,該片講述了梵谷去世後,郵差的兒子阿爾芒為把梵谷生前的一封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而踏上了尋找畫家生活軌跡的旅程,最終揭開梵谷死亡之謎的故事。
  • 梵谷最後的十年「痛苦永存」怎麼理解?
    《麥田群鴉》1880年11月梵谷註冊成為學院的學生。在那裡,他學習了解剖學和透視等基礎繪畫知識。1881年4月梵谷回到埃滕的父母家中。他開始以鄰居為模特練習畫畫。他的創作速度很快,主題多是織布者和村舍,1884年秋季,鄰居的女兒、比文森特年長十歲的瑪戈特·貝格曼,在梵谷獻身於繪畫時一直陪伴著他,並愛上梵谷,梵谷也予以回報(儘管沒有貝格曼的那般滿腔熱情)。他們決議結婚,但遭到雙方家人反對。瑪戈特企圖以番木鱉鹼(滅鼠藥)自殺,但梵谷緊急將她送到醫院。1885年3月26日,梵谷的父親死於心臟病,梵谷因而哀慟欲絕。在尼嫩的兩年間,他創作了超過200幅油畫。
  • 梵谷博物館重開放:「在畫中」首次聚焦梵谷自畫像及影響
    澎湃新聞獲悉,6月1日,自3月中旬暫停開放的荷蘭梵谷博物館已重新開放,原定於2月20日至5月24日展出的「在畫中:描繪藝術家」展延期至8月30日。「在畫中:描繪藝術家」以梵谷的自畫像為主線,共展出了從1850年到1920年的77件作品,其中53件來自法國、美國、英國和瑞典等國,從多個方面探索並聚焦梵谷自畫像的作用、意義和影響。
  • 每日一畫|《盛開的杏花》文森特·梵谷
    作品材質:布面油畫 73.3釐米x92.4釐米現藏地點: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1889年5月8日至1890年5月16日,梵谷在聖雷米療養院的這一年時間裡,創作量非常豐富,旺盛的創作精力猶如火山爆發,之後又異常寧靜的自我休眠,這一年他創作了高達150多幅作品,發生過數次持續兩周到一個月的病情發作,最後一次發作持續了兩個月
  • 《至愛梵谷》,至愛星空下的他
    通過動畫師手繪的120幅梵谷畫作,試圖探索梵谷的精神世界與死亡之謎。影片完全由手繪製作完成,工程量浩大,耗時7年,15個國家的125位畫家,創作65000幅油畫,通過每秒12幅油畫的速度,向世界展示了第一部油畫長片電影。一群有著瘋狂想法的電影人,把梵谷作為後印象派的大神級人物。能在大熒幕上看到他的畫展,來探索梵谷的精神世界與死亡之謎,對每一個人觀影人來說是很不可思議了,讓梵谷美學成為一場專屬視覺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