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霖有6位夫人,這6位夫人為張作霖生下了8個兒子;我們常說「一人得道,九族升天」,張作霖在世時,他們有地位、有尊嚴,是名副其實的「公子哥」;張作霖死後,他們8位兄弟,除了張學良順利接班之外,其餘7位兄弟過得怎麼樣呢?
下面,三悟頻道和大家介紹介紹這8位兄弟。
老大張學良:這位在馬車上出生的孩子,從36歲開始,人生就不屬於自己了
張學良是8位兄弟中的老大,這是毋庸置疑的。
他的生母就是大夫人趙春桂。
1901年6月3日,張學良出生於遼寧省臺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那時,這個不眨眼的小村莊又稱為「桑子林詹家窩鋪」。
關於他的出生,還是比較曲折的。
1900年,在趙佔元的出資幫助下,張作霖在趙家廟成立了一個大團,負責保護附近幾個村莊的安全。由於他的大團遵章守紀,不擾民,不害民,時間久了,張作霖在當地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好了。
此時,在趙家廟的西北,也有一個大團,團主叫做金壽山。
金壽山的大團與張作霖的大團不同,金壽山的小弟都是一些流氓惡霸,在附近的村莊內橫行霸道,強搶明奪,害苦了當地的老百姓。
村民們不堪其辱,便去請名聲較好的張作霖去維護治安。
於是,張作霖率領著自己的一幹小嘍囉趕走了金壽山,本以為,金壽山走後,趙家廟一帶就會歸於平靜,誰知,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1901年臘月二十三日晚上,金壽山率領自己的小弟偷襲了張作霖,將張作霖打得落花流水、屁滾尿流。
迫不得已,張作霖只能攜妻帶女乘坐馬車向八角臺「跑路」。此時,趙春桂已經有了身孕,肚子裡懷得是第二胎。
一路顛簸之後,馬車來到了桑子林詹家窩鋪村,就在馬車還在泥濘的路上「咯吱咯吱」的走時,趙春桂的肚子有了反應,經過一番歇斯底裡後,一名男嬰出生了。
即便是「跑路」,面對長子的出生,張作霖也感到非常高興。他抱著這個胖小子,笑得合不攏嘴,當即給孩子取名叫「雙喜」,意味著雙喜臨門;還取了小名,叫做「小六子」,諧音「小留子」,意味著在當時貧困的年代,能留住這個寶貝兒子。
等「小六子」上學後,張作霖又請當地名流給這個寶貝兒子改了名字,叫做「張學良」,意思就是學習西漢名臣張良;又因為張良是漢朝大臣,臣者,卿也,所以,又取字「漢卿」。
張作霖在世時,張學良還是有一番作為的。
1922年,21歲的張學良參加了第一次直奉大戰。在老師郭松齡的幫助下,張學良的奉軍第三混成旅,成了奉軍中唯一取勝的部隊,讓自以為所以披靡實、則戰鬥力稀鬆平常的奉軍找到了一次尊嚴。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張學良所在的第三軍和姜登選的第二軍又成為了奉軍的主力軍,在張學良部的猛攻猛打下,奉軍犀利地突破了山海關防線,一舉打敗了直系軍閥,並將直系軍閥的核心人物吳佩孚收到囊下。
憑藉在戰場上的出色表現,張學良被提拔為衛戍司令,此時,張學良年僅23歲。
到了1928年6月4日,皇姑屯的一聲「炮響」之後,張作霖命喪黃泉。
在五夫人張壽懿、八叔張作相的幫助下,張學良順利接班,成為「少帥」,開始執掌東北。
剛接班一個星期,張學良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他宣布「東北易幟」,表示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促使了國內的統一,而且,讓國內的老百姓免遭生靈塗炭,避免了無謂的戰爭。
兩年後,也就是1930年3月,汪精衛聯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對蔣先生發起了「中原大戰」。
此時,手握重兵的張學良成為了汪、蔣兩方拉攏的對象,但是,聰明的張學良一方面表示自己中立,一方面又將東北兵工廠生產的武器賣給交戰雙方,讓雙方盡情地去打。
同年7月,蔣先生抓住了閻錫山部配合不好、馮玉祥部給養不足的機會,在隴海線合理部署,一舉翻盤,順利壓制住了閻、馮、李的聯軍。
面對這種情況,張學良秘密聯繫蔣先生,表示自己會出兵華北,助蔣一臂之力,前提是蔣先生從閻、馮、李的聯軍中奪回濟南。
到了9月份,張學良見時機成熟,便實現諾言,他出兵華北,幫助蔣先生奪得了平津地區。
經此一戰,張學良成為了人生贏家,而且,憑藉這一次機會,他的聲望和實力達到了人生的頂點。
那麼,在這場「中原大戰」中,他撈了哪些「好處」呢?
1.經濟上,他發了財。
一方面,他賣給汪、蔣雙方武器,大發武器財;另一方面,汪、蔣雙方為了拉攏他,給他送禮、送錢,讓他狠賺了便一把,比如,張學良派兵入關,蔣先生就撥付給他500萬元開拔費。
2.地盤上,他的管轄範圍更大了。
幫助蔣先生佔領平津地區後,他獲得了晉、冀、察、綏四省和平、津、青島三市的地盤,這比張作霖當年的東北地域要大得多。
3.政治上,他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中原大戰後,蔣先生提拔張學良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一時間,他成為了僅次於蔣先生的顯赫人物。
這一年,張學良也就29歲,能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就,不得不令人佩服。
可是,人生信條之中,有一條規律叫「盛極而衰,盈滿則虧」,這句話,用在張學良身上再合適不過。
1936年12月4日,蔣先生到西安督戰;8天後,36歲的張學良和楊虎城以身試險,兩人聯手發動了「西安事變」,把蔣先生給軟禁了起來。
後來,張楊兩人又放虎歸山,把蔣先生給釋放了。
之後,蔣先生以「以彼之身還彼之道」,把張、楊二人給囚禁起來。
1946年10月,張學良被送到寶島軟禁;1964年,蔣先生命張學良和髮妻于鳳至離婚,同時,與趙四小姐結婚;在軟禁的這段日子裡,其實,張學良的生活也不錯,除了自己心愛的女人趙一荻一直陪伴在身邊照顧自己之外,還有專職的廚師、警衛可以照顧自己,可以說,在這段日子裡,生活無憂無慮。
到了1988年,蔣經國去世,張學良才算恢復了自由,之後就去了美國探訪。
2001年10月14日,張學良在美國夏威夷州去世,享年101歲。
縱觀張學良的一生,在他被軟禁之前,還是做過不少輝煌的事情的,當然,也做過一些糊塗的事情。
回顧他的一生,張學良曾說:「我的人生就到36歲。」
老二張學銘:「大哥,我們只有打才有出路,不打是沒有前途的」
張學銘,字西卿,他比張學良小7歲,生母是大夫人趙春桂,所以,張學銘和張學良是一奶同胞。
前面介紹過,張學良在21歲的時候,就參加了第一次直奉大戰,並且取得了赫赫戰功;同樣,這個比張學良小7歲的二弟,也是個熱血青年、有為青年。
1930年3月,22歲的張學銘跟隨大哥張學良入關參加了中原大戰,並且,在戰後,他當上了天津市公安局局長,第二年,又升為天津市市長。
剛做上市長沒多久,他就遇上了日本人給他下的「釘子」,好在,被他輕鬆化解了。
1931年9月,日本人土肥原賢二指使漢奸張壁招募了一些地痞流氓,組成了具有1000多人的「便衣隊」,意在給中國的企業、工廠、政府、醫院等機構製造混亂。
日本人本以為做的天衣無縫,沒想到,年輕的張學銘早已對這些蠢蠢欲動有了察覺。
後來,他來到北平向大哥張學良匯報此事時,說道:「大哥,我們只有打,才會有出路;不打,就沒有前途。」
張學良聽後,完全同意二弟的這番話,於是,張學良要求二弟提前做好防備工作。
就這樣,張學銘回到天津後,立即按照張學良的指示,會同東北軍第二軍軍長兼河北省主席做好了防禦工作。
同年11月8日晚上,日本人的便衣隊開始了第一次明目張胆的進攻,好在張學銘早有準備,提前做好了布防工作,加上他手下的「四大金剛」孫銘九、賈濤、解方、黃冠男與天津市保安隊隊長王一民的有力配合,當晚就斃傷50多人,俘虜100多人,有效阻止了便衣隊的擾亂。
對於這種局面,日本人豈能善罷甘休?
接著,11月26日,日本人專門派出400多名士兵協助「便衣隊」再次發動第二次暴亂,這一次,張學銘同樣採取了有效的應對方式,他將能上戰場的警察全部派上用場,一舉打散了兇狠的便衣隊。
這次勝利,本可以讓張學銘得到南京政府的榮譽表彰,但是,在日本人的幹預下,南京政府選擇了妥協,無奈之下,張學銘只得辭職出國。
1943年,他被迫接受了汪偽政權的提拔和任用,好在,抗戰勝利後,他沒有受到追究,相反,還得到了國民政府的重用,讓他擔任國民政府東北長官司令部參議室參議。
1949年,他拒絕跟隨蔣先生前往寶島,一心等待著解放戰爭的勝利。
建國後,他擔任天津市人民公園主任、市政工程局副局長等職務。
1983年4月,在北京病逝,享年75歲。
老三張學曾:與張作霖一同坐上了「死亡列車」,好在大難不死
張學曾,字遠卿,比張學良小了足足10歲,他的生母是三夫人許澍陽。
1928年6月3日晚上,他和父親張作霖一同坐上了從北平返回奉天的列車,殊不知,這是一趟死亡列車,就在6月4日凌晨5點,「轟」得一聲,皇姑屯發生爆炸,這趟列車被炸翻在地,尤其是第9、10、11節車廂尤為嚴重,現場是一片狼藉。
張作霖的結義兄弟吳俊升當場死亡,張作霖雖被運到家中,但是,已無回天之術,當天死亡;而張學曾雖然在車上,但是,在爆炸前,他去了別的車廂玩耍,所以,在這次爆炸中,他逃過一劫。
後來,前往英國和日本留學,二戰後,在美國定居,並在聯合國秘書處任職。
但是,他懷才不遇,一身才華,沒有得到重用,終生在海外飄零,既不願意回大陸,也不願意去寶島。
最後在美國去世。
老四張學思:他是海軍少將,和兄弟姐妹們走得不是同一條路
張學思比張學良小了15歲,生母是許澍陽,與三哥張學曾是同胞兄弟。
1928年,張作霖去世時,張學思還是一個12歲的孩子。
1938年10月,他來到延安,在這裡,他開始了學習和工作。
抗戰勝利後,他任遼寧省政府主席、遼寧軍區司令員等職,並且還擔任過東北大學的校長,東北大學也就是後來的東北師範大學。
由於他精通海軍專業,新中國成立後,他受命創建海軍院校,擔任安東海軍學校副校長。
說起他在東北任職,還有一則感人的故事。
抗戰勝利後,張學思按照上級命令,秘密前往東北。剛到瀋陽,東北局的首長彭真和林楓就宣布由他擔任遼寧省主席和保安司令。
工作交代完以後,林楓對張學思說道:「你離開大帥府十幾年了,吃完飯,你回家看看吧。」
「不,我不打算回家」,張學思說道。
「為啥?以前大帥府被日本人當做司令部,現在,你回來了,大帥府也就該物歸原主了」,林楓說道。
「我不會去是有原因的」,張學思說道,說完,他頓了頓,接著說道::「一來,在14年前,我發過誓,要離開那個封建的大帥府;二來,上級讓我來瀋陽,是讓我來工作的,我回家看見那些老屋舊物,會增加我的懷舊情感;三來,家人都不在了,我回去也沒有了實際意義;而且,東北是在人民手中光復的,大帥府的所有權應該屬於人民,我沒有資格再做它的主人。」
就這樣,自從張學思在孩提時代離開大帥府後,再也沒有回去過。
後來,在特殊的「十年」裡,張學思也受到了迫害,1970年5月29日病逝,年僅54歲。
老五張學森:八兄弟中唯一的一名空軍飛行員,曾幫助張學良拿到美國「綠卡」
張學森比張學良小了19歲,相當於差了一代人,他的母親就是五夫人張壽懿。
這哥倆的關係非常好,張學良去美國後,張學森是張學良接觸最多的一位親屬。
1943年,經過張學良專機駕駛員白爾的介紹,張學森前往美國空軍學校留學,兩年後,畢業回國。
1948年,他和母親張壽懿夫人前往寶島居住。
其實,他們來寶島是有一層用意的,那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在這裡與張學良見面。
為此,張學森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關係,去尋找張學良的下落,甚至,自己親自開車轉遍了臺北的各個角落,可惜,始終沒有找到張學良的蹤跡。
1962年夏天,張學良的舊部何世禮給張學森帶來了一個好消息,說是軍統當局同意張學森和壽夫人與張學良見面,這是他們闊別三十年來,第一次見面。
1966年,張學森的母親壽夫人在寶島去世,此後,張學森就去了美國,並在美國定居。
27年後,也就是1993年,獲得自由的張學良帶著趙四小姐前往美國探親,住在了張學森家裡。
為了讓大哥安度晚年,張學森幫助張學良和大嫂辦理了美國「綠卡」,此後,張學良在夏威夷買下了一座房子,就這樣,這兄弟倆成為了接觸時間最多的人。
在夏威夷,張學森經常與張學良一起聽戲、話家常,興致來了,張學森和大哥還能互相唱上幾段折子戲。
1995年8月,遠在美國夏威夷的張學森接到了一封邀請函,原來是國內正在舉辦「海內外抗日將領、愛國人士及親屬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座談會」,誠意邀請他回國參加。
接到邀請後,張學森非常激動,他與大哥辭行時,大哥握著他的雙手流下了眼淚,就是這一次,成為了這對兄弟倆的永別。
座談會結束後,主辦單位又為這些愛國人士的親屬舉辦了慶祝酒會,會上,張學森難掩喜悅之情,即興演唱了一曲《空城計》,不得不說,他唱得就是不錯,臺下的朋友們不時地給他鼓起熱烈的掌聲。
也許,這一晚,他太過激動;也許,這一晚,他觸景生情,心情太過興奮;當晚10點左右,因突發冠心病去世,享年76歲。
老六張學浚:做過翻譯,當過老師,一生無欲無求
張學浚比張學良足足小了21歲,生母是五夫人張壽懿。其實,年輕時,張學浚也是一名有才之人,抗戰時期,他曾擔任過翻譯,負責與美軍協調聯繫。
1964年夏天,張學浚來到臺北,給自己的母親壽夫人慶生。在生日宴會上,他見到了闊別28年的大哥張學良,當他看到大哥從以前玉樹臨風的少帥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時,竟然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
這次見面,張學良勸六弟張學浚要早日脫離苦海,可以像自己一樣,加入基督教。
張學浚聽後,感覺大哥說得非常有道理,於是,過了沒多久,就選擇從軍統退役,改行做了中文老師,期間,還做過籃球教練,後來,他也與大哥一樣,加入了基督教,過著無欲無求、與世無爭的生活。
1967年,舉家遷往寶島,7年後,在寶島病逝,享年62歲。
老七張學英:一生坎坷,是兄弟姐妹中,命運最苦的人
關於張學英的記錄,並不多,即便是在張家人的著作中也沒有提及他,所以,對他的出生死亡年份並沒有準確的記載;他的生母是五夫人張壽懿。
他曾為蔣先生效力,主要負責在港澳地區搜集情報,後來,跟隨蔣先生退往寶島。
或許是思鄉心切,在50年代,他曾經偷偷回過家,不巧,被人發現,從此,被限制出境,晚年的時候,疾病纏身。
老八張學銓:平平淡淡才是真
張學銓比張學良小24歲,生母同樣是五夫人張壽懿。
在他的一生之中,沒有什麼波瀾壯闊,也沒有什麼大起大落。
在張學銓剛出生的時候,恰巧張作霖聽到郭松齡被處決的消息,所以,這可以說是「雙喜臨門」。
張作霖認為是這個老么給自己帶來了好運氣,所以,他給老八起了小名,叫做「太平郎」。
解放戰爭勝利後,張學銓並沒有去寶島,他選擇留在了大陸,定居在天津,後來,政府將他安排在天津市第55中學工作。
1996年,在天津去世,享年71歲。
總結:
張作霖的8個兒子,雖然同父異母,但是,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很好;雖然他們性格迥異,長相不同,但是,他們的結局還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