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談︱明清時期東南族群的家族與國族
中國東南地區的族群變遷及融合的歷史過程,是廈門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的研究特色之一,《鳳凰于飛:家族文書與畲族歷史研究》是這一領域的最新成果。6月3日,廈門大學歷史系劉婷玉助理教授的新書《鳳凰于飛》座談會在本校人文學院南光樓舉行。
-
魚宏亮 | 跨越地理環境之路:明清時期北方地區的遊牧社會與農商社會
這種模式在中西方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甚至變成中國古代史研究不可繞開的前提與背景。本文利用明清以來中央和地方檔案、土地契約、地名志、中外考察記等史料,還原了明清時期內地與蒙古地區人民跨越長城、河套等地理界限,在農業與貿易等方面進行的歷史悠久與規模宏大的雙向交流,以及移民、技術與文化傳播的歷史畫面。指出在一個環境與民族多樣性的國度中,地理環境等自然差異從來沒有成為人群交流與融合的阻斷因素。
-
為啥明清時期仕女畫中的女孩子都顯得弱不禁風
中國各個朝代對女性審美要求都是不同的,反映在中國人物畫審美上,兩漢講究神態樸實意境為美,魏晉南北朝以寬大衣袖襯託女子的清秀俊朗為美,開放的唐代則以「豐肥」華麗為美,而明清時期仕女畫卻要求「纖瘦」為美,呈現出一種愁悶幽怨、弱不禁風的病弱之態。
-
明清時期的訟師,為何都是「惡訟師」?
點擊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 在中國古代,那些專門替別人打官司出謀劃策、撰寫訴狀、提供法律服務的人,往往被人稱為「訟師」或者「訟棍」。
-
苗懷明:論明清時期的齊天大聖崇拜
根據筆者當時考察的印象,當地所能見到的相關資料對研究《西遊記》的成書並沒有多大幫助,但是該地區流行的齊天大聖崇拜現象及相關廟宇、碑刻對探討《西遊記》成書之後在民間的傳播及影響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值得進行一番認真的探討。以下根據相關資料,從幾個方面對河南宜陽及明清時期的齊天大聖崇拜現象進行梳理和分析。
-
迭遭厄運,否極泰來——明清時期中國與寮國如何友好交往?
今天的寮國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工業基礎薄弱,但擁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其盛產的柚木、花梨等名貴木材享譽全球。寮國始終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不僅是中國的友好近鄰,更是中國在東南亞的重要夥伴,兩國之間有著親兄弟般的深情厚誼。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歷史史料中,中老關係是一枝引人矚目的奇葩,兩國之間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一千七百多年前。
-
太昊陵明清時期佔地面積的考證
在太昊陵聽講解,一般都這樣介紹:太昊陵完善於明清,(原)佔地875畝……。是這樣嗎?875畝之說從何而來?本文從史書和現代情況予以考證。
-
趙國壯 | 論中國糖業經濟的「明清變革」
二、「扁平化」:手工製糖技術程式化發展 7—14世紀,中國製糖技術持續革新,其中伴隨著中外製糖技術的交流,比如印度及阿拉伯地區的製糖法對中國製糖技術發展有較大的影響,當然,明清時期中國製糖技術亦反哺印度,並惠澤東亞(日本)及東南亞地區。
-
明清時期,皇帝聖旨中「誥命、敕命」,有什麼區別
誥命、敕命的形成和沿襲誥命、敕命說白了,就是中國封建皇帝,對大臣賜予官階、賞賜爵位,給予一定特權的憑證文書。誥,就是以上告下的意思。誥作為王命文書,始於西周時期,秦朝改革廢而不用。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封贈誥命、敕命對於這個,各個朝廷都有嚴格的規定:1,受封贈的範圍明清兩代,可以得到皇帝封贈的人員,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一類是,皇家宗親,包括親王、貝勒、貝子、公主、君王、縣主等。
-
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前言: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
-
明清時期的瓷器燈具鑑賞
這兩首無題詩句很悽美,也說明了中國人晚上使用蠟燭照明的歷史悠久,中國古代使用照明工具是蠟燭,中國自古的燈具都圍繞蠟燭而衍生出來的,古代的燈就是蠟燭,所以有了燭臺,有青銅器的,有銀制的,早在三國兩晉時代,瓷燭臺即在中國出現,如三國時的羊形燭臺、兩晉的騎獸人燭臺等,南北朝時盛行蓮花狀燭臺,隋唐時的燭臺底座多刻畫精美的花紋,明代則盛行八方燭臺。
-
晉中的五月天,在晚清時期的中國金融中心,感受古城舊時光的美好
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區,氣溫相對而言,都會比較涼快一些。除此之外,可以供大家遊玩、欣賞風景的地方也特別多。對於有選擇困難症的朋友們來說,可能一時間還不知道如何選擇,或者說還沒想好去哪裡比較好?今天,在這裡給大家推薦這麼一個地方,那裡不僅好玩,而且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氣息。與此同時,那裡還發生過許許多多與它有關的民間故事。可能好奇的朋友就會問了,這個地方到底是哪裡呢?
-
秦漢至唐宋的鐵甲,到了明清時期,為何被輕便棉甲替代?
在各種影視劇中,都能看到明清時期盔甲的形象。與唐宋時期傳統的甲冑形象相比,明清時期的甲冑似乎有很大的不同。
-
東南亞最富庶小國汶萊,和中國有何關係?原來歷史上還有這份交情
說到世界上經濟發展最發達的城市地區,歐洲國家當屬第一,而非洲就是歐洲的極端例子,至於亞洲也只是比非洲稍好,但再貧窮的地方也有富庶的國家,再富有的國家肯定也有貧窮落後的國家,比如非洲的摩洛哥極其富有,而亞洲同樣也有發達國家日本,但接下來我們重點說到的這個國家卻不是日本,而是處在東南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汶萊國家
-
姚俊甫:試論明清與近代山水畫藝術風格傳承發展
,富有時代特性和民族特色,隨著歷史不斷發展,我們該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山水畫?文章以明清與近現代山水畫為例,探討其傳承和發展的對策。 一、明清山水畫藝術風格簡述 其一,明代山水畫。明代山水畫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即明初期、明中期與明後期至末期。明初期的畫壇主派是浙派,其崇尚的是宋代繪畫。浙派比較傑出的代表是戴進,他的山水畫富有人物活動情節,因而又被稱為山水人物畫。明中期以後,畫壇的主要流派是吳門畫派代表人物為文徽明及其子侄弟子。
-
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八個不同朝代的河南省有何區別
漢軍在付出上百人的代價後,最終由五個人分得了項羽的屍體,其中郎中騎都尉楊喜搶到了項羽的一條腿,被劉邦封為赤泉侯,而他的封地就在弘農,也就有了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名門望族——弘農楊氏。
-
明清時期對於「三公」「三孤」的授予有哪些講究?
在高級官僚中,最常見的虛銜就是「三公」、「三孤」,一般加予尚書、大學士等一品大員。 此後陸續有此設置,比如商鞅變法時,就曾因「太子犯法」而「刑其師公子虔」。西漢時期設太傅與太子少傅,張良、孫叔通都曾擔任過這類職務。 從整個西漢時期來看,保、師之類的官職還不是虛銜,而是實職。到了西晉時期,又衍生出了太子六傅,即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此後,就有了「東宮三師」與「東宮三少」的官方稱呼。
-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當時造成的危害有多大?
我想大家都知道我國最南方的氣候溫和,就算是冬天溫度也不會到零下,但是在三百年前的明朝時期,連福建,廣州等地都下起了一尺厚的大雪。在清朝時期,就有詩人曾寫下了錢塘江冬天被凍結的場景。即:「大地氣不溫,重衾疑浸水。曾聞錢塘潮,凍結平如砥。」從詩句中,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錢塘江氣候寒冷,穿上厚厚的皮衣,好像是在水裡面泡了泡一樣,錢塘江的湖面結冰,堅硬的就像地面一樣。
-
中國到底哪裡的冰粉最好吃?
圖 / 來自網絡 作為起源於我國西南地區的美食,冰粉長期活躍於川蜀地區的夏日午後,伴著蟬鳴和樹蔭,成為很多當地人成長記憶中無法忽視的美味。 而其身世,據說可追溯到明清時期的武陽(今彭山縣)。 手搓冰粉是當之無愧的武林盟主,密密實實的氣泡就是其「正宗「的依據,嫩而不散是它最好的名帖。
-
王培利:明清時期天津地域型政區研究
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小農經濟是主要的經濟形式,國家為了統治的需要,實行「重農輕商」的政策,工商業主要集中於城鎮,「城鄉合治」的地域型政區成為國家控制城鎮的有效的行政區劃方式。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只有城鎮沒有城市,「20世紀初期開始將市作為行政建制而設立」,城鎮被完全納入到「城鄉合治」網絡之中。地域型政區中的城鎮,沒有行政區劃上的獨立性,地位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