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熱播影視劇中的古琴錯誤之處(二)

2020-08-26 雲信至

之前分析過古琴的錯誤,古裝劇,提及到的有《琅琊榜》、《山海關》等影視劇,近幾年還有,一一分析,選取出來,有錯誤的,有正確。正確的,僅有部分。

一、《三生三世枕上書》

該劇是存在錯誤指法的,高偉光所飾演的帝君,一個食指彈一整曲《關雎》。近景,虛化了手指處理。視頻後期處理虛實結合,掩蓋了部分錯誤。剛古琴音開頭,不到一句,配樂馬上切換。鏡頭由近景到中景,也是規避這種專業性的錯誤。但中景還是看到了,一個食指彈來彈去。


二、《天盛長歌》

這裡有一個古琴掄指,這指法,手型優美,動作到位,這是正確的,毋庸置疑。電視這一幕中,各種樂器合奏,古琴的音聲在這裡被蓋過,僅琵琶聲音明顯。各伶官演奏樂器,實際也是擺拍。該劇裡的另一幕,古琴音,但劇臺詞是《琵琶行》裡句,「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彈的是古琴,他卻是引用描寫琵琶的句子。也許是對暗號呢?劇中人物臉色表情變換,絕不是對暗號。這是真正的對牛彈琴。



三、《上古密約》

這裡對神秘人物彈琴一幕進行了虛化處理,顯然是掩蓋劇中錯誤的指法。只是虛化了,也是看得出當中的錯誤。彈完一曲,左中指還是在那個位置,只是多了兩個手指按弦。最後的剌指法也不對,劇中人物右指有剌的指法動作,在六七弦,但左指的按音位仍舊在一弦。不可否認,曲子,在音樂藝術上可以這樣處理,但這裡也不是想要表現這種藝術。因此,虛化也虛化不了劇中人物彈奏的錯誤。


四、《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

曹丕不彈琴則已,一彈則彈《流水》。曹丕這遲緩的手速,能彈《流水》?這憂鬱的表情,能彈《流水》?這裡彈琴鏡頭,很多也進行了虛化處理。配樂是《流水》,不僅指法不對,而且琴曲主題也不對,《流水》為知音彈奏。曹丕對琴曲賦了新詞?但詞也不是寫知己知音。該劇還有其他場景使用配樂《流水》,曲水流殤,酒杯流到誰面前,到誰喝酒,場景仿王羲之《蘭亭集序》。配樂同樣是《流水》,放的不對。一群當時的政客,哪裡是什麼知音。


五、《雙世寵妃2》

露天的桌面放著一張琴,很顯然,錯誤的放琴方式,琴軫也直接壓在桌面上。這是整個劇組都沒發現這當中錯誤嗎?在劇中也沒有彈琴一幕,只是純擺設,但擺設其實可以擺好點。


六、《聽雪樓》

琴制錯,面板,壓貼到琴面,來個退復吟猱吧,手褪磨成皮。在魚鱗上,凹凸不平的琴面磨,感覺就像那個推蘿蔔絲的刨刀。這張琴顯然是一張道具琴,在琴面上採用木刻浮雕,魚鱗片一片片,魚栩栩如生。這裡不僅琴錯;彈琴的也錯。看這弦很鬆,像是釣魚用的繩線,隨便綁在了道具琴上。

《聽雪樓》裡袁冰妍彈琴一幕,右手指將琴弦往上拉的。右手指法也沒有這指法,不知何人所授。自創的?這琴也是道具琴,且是錯誤的造型。沒有琴軫,琴底部除尾部雁足部分外,琴底板緊貼桌面。這是與桌面融為一體啊。躺平,放著穩當。琴面則高低起伏,像連綿的遠山,看起來還挺有山水畫藝術感。怎麼彈,左指壓弦壓斷了都壓不到底,或者像上圖一樣弦像繩線松無張力的可以壓到底。


七、《三世三世十裡桃花》

楊冪在桃花樹下彈古琴,手型和指法勉強過關。在三弦處,不用到大指的託。楊冪在此用到了,錯誤的指法。這裡視頻,後期同樣作了虛化處理。楊冪左名指和大指用到按弦了,手型也比很多演員的好,不是一個手指在彈琴。


八、《陳情令》

藍湛(王一博飾演)為魏無羨(肖戰飾演)彈琴音聲療傷一幕。王一博彈琴,兩個手指按弦進,也是錯誤指法。在四弦處按弦,一般用左名指按弦。且他的左大指往外張開,正確的都是大指尖略指向食指方向。


王一博站立起來撫琴,站立撫琴,形象藝術化的表現,劇情需要。用到袞弗指法,雖然不是標準,但這裡是不錯的。

王一博為躺著的肖戰彈琴,琴放錯了,琴軫壓在桌面上。琴穗躺開。看這琴軫,玉軫,很是珍貴。但也不能「土豪任性」,放在琴桌的琴,該有她的模樣。這是展現給觀眾看的,視覺形象一定要正確。王一博用了撮指法,這個右指是正確的。


九、《明月照我心》

琴放置桌面,這個是正確的,琴軫清晰可見在桌側,琴穂自然下垂。指法不對是必須的了。配樂用的是《普庵咒》,該曲確實能令人凝神靜氣。

《明月照我心》,左手三指手指揉幾根弦,這彈琴指法真是別具一格,可惜是錯誤的指法。這感覺是給琴面抹上膏藥後,要塗抹均勻啊,於是乎來回揉按。劇中的前輩,剛開始下指的時候,右手指直接在七徽處開彈,且是從右至左,右手的注指法,也是厲害。這位前輩介紹的比彈的好,畢竟李明月恢復了記憶。


綜上,近期熱播影視劇中所在古琴應用方面,錯誤之處主要集中在琴的放置、琴的形制、指法三個方面。另有琴曲應用錯,與劇情不符。

相關焦點

  • 典籍裡的古琴 | 《禮記》中的古琴
    實行君子的中庸(中和)之道,就好像是走遠路,必須從近處開始,就如同是登高,必須從低處開始。《詩經》上說:『夫妻情投意合,協調有如琴瑟,兄弟和睦相處,快樂安順長久。家庭美滿,妻兒愉快。」孔子說:「這樣父母是多舒暢啊!」
  • 古琴安裝琴弦方式詳解,古琴琴弦斷了怎麼換?斫琴之古琴上弦
    斫琴之古琴上弦先將絨扣和軫子的繫結、蠅頭的打結都完成後,將絨扣頭從琴底板絨扣孔中穿插到琴面與嶽山平,再將打好的蠅頭的琴弦弦尾一端穿入絨扣並拉到離嶽山2毫米處。古琴上弦時將琴頭豎立於地板的軟墊上,古琴的雁足向外,古琴的琴面右側附靠胸前,使弦尾一端過龍齦再過雁足尺許。古琴安裝琴弦方式詳解,古琴琴弦斷了怎麼換?
  • 大音希聲--發現古琴之美
    《琴學備要》:肘、臂、腕、掌同前勢,食指 與大指均屈中、末二節,以大指甲尖輕抵食指箕鬥中,使兩指成一圈形,挑出則大指伸直中末兩節,將食指推送,以助食指自伸之力。指須當空落弦,挑以甲尖,稱為敲弦,得聲手起。其運動在大指中、末二節和食指中節的伸屈,切不可將兩指控緊,使其抵送不靈。中、名二指微彎,餘指如抹勢。歷、度、捻的手勢宜同。
  • 閩韻古琴隨堂筆記之琴律漫談第六講
    十一徽與十徽的距離為全弦L的1/20 :(4/5)-(3/4)=1/2010.8徽與十徽的距離為L的0.8(1/20)=(8/10)(1/20)=1/25如10.8徽是十下半寸,則L:1=0.5寸:(1/25)L=0.5(25/1)=12.5寸=1.25尺。我們知道,古琴一般長三尺,哪有一尺多的琴呢?
  • 如何給古琴換弦
    第四步,到達合適的音高之後,一隻手按住龍齦處的弦,另一隻手保證弦不放鬆的情況下,使弦儘可能貼近雁足底部(靠近琴板一端),先繞上一圈;此時不可放鬆,按住龍齦的手過來調整繞在雁足的這一圈弦,使之貼緊琴板。(這一步非常重要,決定了最後弦能不能卡住)第五步,繼續繞第二圈第三圈,每一圈都緊貼前一圈,像繞線圈一樣。
  • 那些以為是真理的古琴知識,竟然是錯誤的?
    以誤傳誤也是古琴業內常見現象。將傳說中的「伏羲神農制琴制弦」幾乎成了講座中的專業內容。天圓地方,琴面是天,底板是地……已成了介紹古琴的常用語。最突出的是琴曲的年代與內容的混亂,很多琴友未作任何思考。如《醉漁唱晚》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古曲,但凡解說都說「刊於1549年《西麓堂琴統》,由陸龜蒙皮日休作曲,已有五百年的悠久歷史。」
  • 十大古琴曲之《陽關三疊》琴聲悠悠,意韻悠長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唐)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古琴 | 「長林王」變身世外高人,守護千年古琴
    孫淳換上一襲白衣,演繹一代古琴世外高人,將歷史人物與國寶的故事娓娓道來。目前傳世的古琴中,唐琴的數量不會超過20張,而雷威所作的琴尤為珍貴,一般稱為「雷琴」或「雷公琴」。浙博的這件「彩鳳鳴岐」琴就是雷威所作,是民國琴學泰鬥楊宗稷最珍愛的三張琴之一,他評價此琴「聲音絕佳」、「可謂鳳毛麟角矣」。楊宗稷,字時百,自號「九嶷山人」,清末民初著名琴學大家,中國古琴重要門派「九嶷派」創始人。現代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是其弟子。
  • 古琴的鑑賞與收藏
    (圖2)蛇腹斷紋(圖4)流水斷紋我國古琴藝術歷史悠久,有文字可考和形象可證的已有3000多年,至於有關古琴的傳說那就更早了。自從有了古琴,它就和文人們朝夕相處,是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修身之物。嚴格來講,一張琴的音質要達到這麼多的美學標準是不可能的,但傳世的古琴大多皆具備松、透、圓、潤的音色特點。「看」,一是看木質,從琴背龍池、鳳沼處看琴的內腹木質的老化程度。明代以前的琴,木質多呈金黃色且鬆軟,納音上多留有不同時代人的指甲印,鳳沼尾端的納音處有明顯凹塘,凹處的木質比其他部位木質要緊硬些,這是掛琴時琴體相應部位長期和掛鈎撞擊所致。二是看漆質。
  • 古琴中英文詳解
    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自古「琴」為其特指,20世紀20年代為與鋼琴區分改稱古琴。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
  • 《大明風華》:明代的皇后用唐代的古琴,演繹著民國的琴曲
    最近的熱播劇《大明風華》,因其考究的服化道,緊湊的劇情,再加上眾多老戲骨的加持,令觀眾大呼過癮。只是在最近的劇集中,出現了一個關公戰秦瓊式的歷史錯誤。張藝謀在拍攝電影《英雄》的時候,有一場需要古琴演奏的場景,當時國內彈古琴的人還是比較少的,知道古琴的人也不多,想找一個能彈古琴,且能夠彈得非常好的其實並不容易。機緣巧合之下,找到了浙派琴家徐匡華先生,先生當時已是耄耋之年,但還是非常出色的完成了這一場景。因為電影當時的年代設定是戰國晚期,所以我們看到的電影中用到的琴,也是完全按照出土的戰國晚期的古琴的形制製作的。
  • 幽幽方寸鳴丨郵票中的古琴(國外篇)
    正全神貫注於鑑賞桌上所陳之古畫冊頁,右前一童負掛軸來,中立者正捧古玩,左童則方啟盒,陳瓷器於另一高士前。四周羅列觚、爵、簋、卣、罍等銅器,另有古琴、宋瓷間雜其間。二女供手侍之,秀麗端姘。屏後二童,一生爐烹茶,一於竹林空際石坪上,正置棋具,供對子手談之用。前二犬相戲,一犬側地舉首之狀,與仇氏最擅之畫馬形態如出一轍,正所謂得意者必常用之。
  • 古琴之美,世間不可多得
    古琴演奏:錢薇    太極:呂大偉新銳青年古琴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古琴博士生導師、趙家珍教授入室弟子,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南寧弘琴館館主,法國彼才藝術中心藝術家,孔目湖琴會理事,中國琴會會員,法國「彼才杯」國際民樂(古琴)邀請賽評委,法國亞當島市中法藝術節傑出藝術家
  • 古琴入門常見問題大全
    用甲肉相半,則屈曲中、末二節,於指頭右側半甲半肉處按之;用純肉,則伸直中、末二節,於末節右側挺骨處按之;或伸或曲,必須靈活,則一指可按兩弦,而運用極便。泛音純用肉,法與此同。  易錯細節:  1、怕按不住弦,大指手繃太緊,不夠放鬆  2、虎口張開太大或太小  3、其他幾個指頭勾起來  4、其他幾個手指蓋過大指太多  名指按弦:屈曲中節,凸出末節,按的處所,有指頭和末節骨兩用,均稍微側左按之。若連按兩三弦時,則當伸直中節,泛音亦同。
  • 古琴 聶隱娘中的青鸞舞鏡
    其中《青鸞舞鏡》的音樂是由古琴音樂家黃勤心創作,年紀輕輕就有這樣的合作機緣,她覺得自己很幸運,勤心說:當時無心插柳,一開始劇組先是來借琴,後來希望她可以教臺灣知名舞者許芳宜(飾演公主及道姑)古琴,表現電影裡「青鸞舞鏡」的故事,當時只想要怎麼教彈琴,沒有想要怎麼作曲,只想在指法上讓每個聲音都要能感受到孤獨。
  • 古琴文化內涵與古琴形制
    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承弦的硬木,稱為「嶽山」。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空,較大的稱為「龍池」,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二者以長方形為常見,也有圓形或一圓一方者。
  • 羅浮古琴史遠溯戰國時期,惠州何不美名「古琴之鄉」
    當時受深邃琴音所染,心想著惠州古琴歷史之悠悠,或可寫一二篇什以酬劉秦兩先生之意。而今已冬去春來,竟得小文一篇,又恐惹方家哂笑耳。2015年10月31日晚,「名城琴韻」——羅浮琴社雅集活動在惠州博物館舉行,來自惠州、廣州、珠海等地近300名古琴愛好者參加。方炳徐攝。古琴,是中國最為古老的弦樂樂器,可追溯到上古時期。
  • 通知|三餘琴茶古琴文化生活館千葉老師課程、古琴價格調整
    琴課方案調整如下:【課程】每期12課時,每周一次課,總共上6次,每次上兩課時,共一個半小時【老師】千葉老師【班級】一對一;一對二(自行組隊)【學費】由原2400元調整到4800元/期/人(一對二3600元/期/人)【時間】預約時間上課【內容】減字譜識譜,左右手基本指法,
  • 別董大:古琴中的離合悲歡
    ——《別董大二首》這首詩的故事,要從兩千年前那個燈火通明的長安城說起……盛世中的長安城熱鬧非凡,萬家燈火與亭臺樓閣交疊在一起,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這種繁華讓人痴戀也讓人迷醉。某處府邸中傳來了幾聲篳篥的音調,這是一家王公的宴會,旁邊坐著一位不起眼的樂師——董庭蘭。
  • 古琴的一群特殊琴友~歷代帝王與古琴(三)
    (往期連結如下):梁武帝(公元464年—公元549年)即蕭衍,是南北朝時期梁國皇帝。他崇尚佛教(有菩薩皇帝之稱),非常喜愛琴道,並熱衷於研討,曾著有《琴要》。皇帝熱衷於琴,當然就會起到很大的影響。梁國還有一位皇帝,梁元帝蕭繹也非常喜歡古琴,並著有《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