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國的第一個中國人民警察節,是我們平安守護神的節日,在這裡先祝可愛的他們節日快樂,道一聲感謝。提起警察,現在的我們毫不陌生,他們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障,更是值得人民信賴的忠誠衛士。那麼在古代的時候,是否有和警察相似的職業呢?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他便意識到了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他除了在都城中設立禁軍之外,還安排了「衛尉」「郎中令」和「中尉」三個不同的長官來管理這些軍隊,保證皇帝的安全。
而在都城之外,秦始皇在每個縣設立了縣尉這一官職,來負責當地的治安工作,這個職位在設立之初就和現在的警察局長類似。不過在秦漢時期,這個職位被視作「吏」,身份相對較低,因此其中也沒有誕生太多知名人士。
直到隋文帝統一南北,重新建立了大一統帝國後,他對中央政府的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這次改革之後,縣尉的地位和職責雖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其選拔方式卻變成了科舉取士,而且之後可以晉升成為中央政府中的郎官甚至御史。
因此隋唐時期,有不少有政治理想的文人都曾經擔任過縣尉這一官職,其中不乏我們熟悉的大詩人,像盧照鄰、杜審言、高適、王昌齡、白居易、李商隱這些人都曾經是地方上的「警察局長」。
那麼他們在擔任縣尉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呢?從他們的詩歌來看,當時縣尉的地位似乎很不理想。比如高適在詩歌中就曾經寫到「州縣才難適,雲山道欲窮」,這句詩很明顯的顯露出高適認為自己擔任縣尉是十分屈才的,而且心情也十分低落。
高適的這種難過在李商隱的詩歌中也有體現,不過李商隱對於其背後的原因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在李商隱的詩歌中,「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一聯寫到自己整日裡只做一些管理犯人的工作,而且身為科舉出身的文人,自己居然要和一些市儈的小吏們廝混在一起,這對自己的人格來說無疑也是一種極大的侮辱。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唐代的時候,即使縣尉已經由科舉出身的文人來擔任,但是他們在官場上依然地位低下,而且和正式的官員相比,他們依然更接近於小吏。這種身份和理想的差距讓這些縣尉在任上的時候,很難真正用心工作。
而現在的人民警察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是我們的保護神,這種融洽的關係是國家保持安定的保障。而且不同於古代,現在的人民警察都接受過專業的訓練,和半路出家的文人完全不同,這都是令人欣喜的進步,在最後讓我們再次祝他們節日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