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l
喻宇,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美學博士,騎車徒步越藏、業餘打羽毛球,創辦自己的「喻老師音樂史」培訓機構,據說還曾拒絕去高校任教……,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連結在一起,讓他成為一個在音樂圈裡很不一樣的音樂博士。這種「不一樣」不只浮於表面,可貴處在於他自由獨立的音樂思考。很高興,喻宇博士首發《音樂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什麼鬼?》尚音愛樂,本稿話題源於2015年中央音樂學院考試真題。不知道如此作文能否拿到高分,但不可否認,中國音樂學術需要不同的聲音,期待喻博士幽默、犀利一針見血文字,將來能在尚音愛樂成為一個系列(就稱其為「音樂的事」),以饗讀者。
——周子
音樂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什麼鬼
——2015中央音樂學院考研真題作文
實際上這個事去年論文寫作考完我就說要做了,但是個人有些特殊的情況,所以現在才寫。多說一句,不是範文。
題目:從19世紀東歐民族樂派的興起和劉天華的音樂思想談談音樂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雖然沒有十分的證據,但是我幾乎能夠認定「民族性和世界性」話題的緣起,來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句響徹中文世界的名言。因為如果沒有後面這句話,很難想像前面那個奇怪的詞組是怎麼來的。
「民族性和世界性」這個詞組,跟一般性像「我和你」「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形式和內容」「局內人和局外人」這類的並列詞組是不大一樣的。前面那個詞——「民族性」倒是一個很清楚的文化術語,表特徵,指作品中所體現出的民族特徵,比如馬思聰的小提琴作品《思鄉曲》的主題旋律直接改編自內蒙民歌《牆頭上跑馬》,所以我們說它具有民族特徵或民族性;巴託克的舞劇《神奇的滿大人》運用了源自匈牙利民間的五聲音階,所以我們說它具有民族特徵或民族性。但世界性呢?世界性是個什麼詞(事實上維基百科中英文都沒有「世界性」這個詞條,你百度「世界性」出來的第一個詞是「世界性交大賽,美女與600餘男大戰8小時破紀錄」,當然這不怪世界性,怪下流的百度)?世界性在音樂裡指什麼?作品中體現出來的世界特徵嗎?什麼樣的音樂特徵是世界性的?怎樣的旋律、怎樣的結構、怎樣的織體是世界性的??誰能說出來??說不出來。實際上,世界性這個詞根本就不是嚴格的學術用語,也不表特徵,而是一個表評價的詞,且是褒義的,大約指一部作品所具有的世界範圍認可度。比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不僅僅屬於德國人,而屬於全世界的,是世界性的。所以,「民族性」和「世界性」這兩個詞,一個是表特徵,一個是表評價,變成一個詞組放在一起的時候是稍稍有點奇怪的,效果跟「籬笆牆、女人和狗」「司馬南的身高和壞蛋」差不多。
再回到開頭說的那句話,「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帶來了關於「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討論。說白了,就是認為音樂作品越有民族特色就越牛逼,認的人就越多唄。
事實果真如此麼?答案是否定的,19世紀東歐民族樂派和劉天華的音樂創作都告訴我們,音樂作品能否走向世界,民族性不是最重要的,作品質量才是最重要的。
捷克的情況就很清楚說明這一點。斯美塔那幾乎是捷克民族樂派的精神領袖,他是汲取波西米亞民間音樂源泉的第一人,他的《被出賣的新嫁娘》基本上是捷克歌劇的代名詞,他的《沃爾塔瓦河》也幾乎成為捷克第二國歌,他是捷克音樂之父。而德沃夏克在民族性方面就差多了,他最成功的作品,他千裡迢迢跑到美國去寫給美國人聽的作品,《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和《第十二「美國」弦樂四重奏》,主題居然都出自美國印第安人和黑人音樂,而不是波西米亞,跟捷克沒半毛錢關係。
小德,你在幹什麼啊小德?你是在美國混啊小德!你不知道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麼?你一捷克村夫你不用捷克標籤你怎麼讓美國人瞠目結舌?怎麼哄他們開心?那嘎達種族歧視那麼嚴重,你用黑人音樂不怕他們噓你麼?小德!?!?
……
但是,最終,斯美塔那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國內,而德沃夏克成為走向世界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弦樂四重奏、鋼琴套曲和藝術歌曲等各個領域有著更多更有說服力的作品,在他的作品裡,他不僅有著更寬廣的視野,運用更豐富多元的音樂素材,更重要他能把所有的素材都融化成他自己的「心聲「。所以,他更成功。正如保羅亨利朗所說,德沃夏克用他的創作告訴我們,民族性可以給作曲家一個物質的世界,但只有當作品的內容來自一個積極的個性的心靈深處時,才能產生偉大而長存的作品。
俄羅斯的情況就更讓人生氣了。一個前政府公務員,一個酒鬼,一個建築學家,一個化學家,一個海軍軍官,五個憤青(裡姆稍微好一點),就因為頭戴「民族性」和「愛國主義」兩頂無敵帽子,幾個沒有正經學過作曲的人可以大言不慚地叫囂「我們不靠西方,我們不靠學院,我們能自給自足」,可以毫無保留地抨擊正經科班出身的神經脆弱的天才的同性戀的柴可夫斯基,說他腐朽,說他汙染俄國音樂,說他是叛徒。讀音樂史每每讀到這一節,很無語啊。
那「強力集團「到底什麼水準?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吧,如果不是組團,這幾個人在西方音樂史考試裡撐死了就是名詞解釋,還是邊邊角角,因為組團,不僅不偏了,還由名詞解釋升級成了大論述題。看來還是組團好,能把三個臭皮匠變成諸葛亮,把四個路人變成F4,把五個業餘音樂愛好者變成「強力集團」。
但就像朝鮮不會因為他自己宣傳世界第一幸福就真的幸福一樣,「強力集團「也不會因為他們名字叫」強力集團「就真的變強大。他們一點也不強。他們的創作始終擺脫不了業餘愛好者的習氣,跟同期的浪漫主義作曲家相比,他們只能算三流。民族性成了一塊地地道道的遮羞布,因為有民族性,他們可以說他們跟勃拉姆斯是不可比的,因為他們是俄國人,他們甚至可以瞧不起勃拉姆斯。是哦,勃拉姆斯作品中哪有伏特加的味道?其實,扯掉那塊遮羞布,他們也就比江文也強一點有限。至於跟柴可夫斯基比?差的太遠,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差的太遠。他們哪有老柴走心。
強力集團和柴可夫斯基,「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這一輪PK, 1:7,基本上是去年世界盃巴西和德國的差距。
對了,談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人還特別喜歡引用俄羅斯民族樂派格林卡的一句話,創造音樂的是人民,而我們作曲家,不過是把它編成曲子而已……嗨,哄你玩的,你還真信。
說回中國。
劉天華的創作如果拿來跟阿炳比的話,會更玩味一點。劉天華一直走的是學習西洋音樂以「改進國樂」的路子,他的作品大量的結構和調性設計都是向西方學習的結果。而阿炳則是江蘇無錫土生土長的道地民間藝人,他的創作完全植根中國傳統。要說作品的民族性,劉天華肯定不如阿炳。影響力也不如。劉天華寫那麼多作品,十首二胡號稱「十大名曲」,三首琵琶曲,一首民樂合奏,可這些全部加起來影響力都比不上阿炳一首《二泉映月》。有人就說了,劉天華「中西合資」不如「原漿」阿炳,這不正說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麼?不是的。劉天華的作品比不上阿炳,原因不在於劉的民族性夠不夠純粹濃烈,而在於他本人研習西方音樂尚淺,「中西結合」的願望有餘而功力不夠,大部分作品只能算是中規中矩的習作而非傑作……實際上,這個事他哥哥劉半農先生在《書亡弟天華影后》中說的很中肯,「天華性情初不與音樂甚近,而其「恆」與「毅」,則非常人所能幾。擇業既定,便悉全力以赴之;往往練習一器,自黎明至深夜不肯歇,甚至連十數日不肯歇,其藝事之成功實由於此,所謂「人定勝天」者非耶?」啥意思呢?我弟弟華仔呀,音樂天分其實一般般,但是他搞起來還是蠻拼的,他的成績也都來自於此。是這樣的,劉天華的勤奮讓他成為20世紀中國民樂發展的先行者,他的「民樂改進」功德無量,但如果單說他的作品,基本還是入門級的,走向不了世界。
……
電影《後會無期》裡,賈樟柯說,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嗯,普通青年才談民族,我們文藝青年,看的是水準。
作者:喻宇
本刊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刊編輯:Disseminator
本公益平臺原創文章,歡迎一切只為交流和學習的分享,實現原文的文化增值,以達尚音愛樂,人生新境界。轉載請保護版權,註明文章來源於本平臺!在此,讓我們一起對原文作者深表謝意!
尚音愛樂
shangyinaiyue
聆聽世界 感悟人生
△長按或輕點後右上角
「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
投稿&推薦 shangyinaiyue@163.com.
將音樂推向更深更遠處,我的意義
感謝支持專業化、人文化的音樂學習和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