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事|音樂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什麼鬼

2021-02-15 尚音愛樂

Tell

喻宇,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美學博士,騎車徒步越藏、業餘打羽毛球,創辦自己的「喻老師音樂史」培訓機構,據說還曾拒絕去高校任教……,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連結在一起,讓他成為一個在音樂圈裡很不一樣的音樂博士。這種「不一樣」不只浮於表面,可貴處在於他自由獨立的音樂思考。很高興,喻宇博士首發《音樂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什麼鬼?》尚音愛樂,本稿話題源於2015年中央音樂學院考試真題。不知道如此作文能否拿到高分,但不可否認,中國音樂學術需要不同的聲音,期待喻博士幽默、犀利一針見血文字,將來能在尚音愛樂成為一個系列(就稱其為「音樂的事」),以饗讀者。

——周子

樂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什麼鬼

——2015中央音樂學院考研真題作文



實際上這個事去年論文寫作考完我就說要做了,但是個人有些特殊的情況,所以現在才寫。多說一句,不是範文。

題目:從19世紀東歐民族樂派的興起和劉天華的音樂思想談談音樂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雖然沒有十分的證據,但是我幾乎能夠認定「民族性和世界性」話題的緣起,來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句響徹中文世界的名言。因為如果沒有後面這句話,很難想像前面那個奇怪的詞組是怎麼來的。

「民族性和世界性」這個詞組,跟一般性像「我和你」「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形式和內容」「局內人和局外人」這類的並列詞組是不大一樣的。前面那個詞——「民族性」倒是一個很清楚的文化術語,表特徵,指作品中所體現出的民族特徵,比如馬思聰的小提琴作品《思鄉曲》的主題旋律直接改編自內蒙民歌《牆頭上跑馬》,所以我們說它具有民族特徵或民族性;巴託克的舞劇《神奇的滿大人》運用了源自匈牙利民間的五聲音階,所以我們說它具有民族特徵或民族性。但世界性呢?世界性是個什麼詞(事實上維基百科中英文都沒有「世界性」這個詞條,你百度「世界性」出來的第一個詞是「世界性交大賽,美女與600餘男大戰8小時破紀錄」,當然這不怪世界性,怪下流的百度)?世界性在音樂裡指什麼?作品中體現出來的世界特徵嗎?什麼樣的音樂特徵是世界性的?怎樣的旋律、怎樣的結構、怎樣的織體是世界性的??誰能說出來??說不出來。實際上,世界性這個詞根本就不是嚴格的學術用語,也不表特徵,而是一個表評價的詞,且是褒義的,大約指一部作品所具有的世界範圍認可度。比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不僅僅屬於德國人,而屬於全世界的,是世界性的。所以,「民族性」和「世界性」這兩個詞,一個是表特徵,一個是表評價,變成一個詞組放在一起的時候是稍稍有點奇怪的,效果跟「籬笆牆、女人和狗」「司馬南的身高和壞蛋」差不多。

再回到開頭說的那句話,「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帶來了關於「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討論。說白了,就是認為音樂作品越有民族特色就越牛逼,認的人就越多唄。

事實果真如此麼?答案是否定的,19世紀東歐民族樂派和劉天華的音樂創作都告訴我們,音樂作品能否走向世界,民族性不是最重要的,作品質量才是最重要的。

捷克的情況就很清楚說明這一點。斯美塔那幾乎是捷克民族樂派的精神領袖,他是汲取波西米亞民間音樂源泉的第一人,他的《被出賣的新嫁娘》基本上是捷克歌劇的代名詞,他的《沃爾塔瓦河》也幾乎成為捷克第二國歌,他是捷克音樂之父。而德沃夏克在民族性方面就差多了,他最成功的作品,他千裡迢迢跑到美國去寫給美國人聽的作品,《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和《第十二「美國」弦樂四重奏》,主題居然都出自美國印第安人和黑人音樂,而不是波西米亞,跟捷克沒半毛錢關係。

小德,你在幹什麼啊小德?你是在美國混啊小德!你不知道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麼?你一捷克村夫你不用捷克標籤你怎麼讓美國人瞠目結舌?怎麼哄他們開心?那嘎達種族歧視那麼嚴重,你用黑人音樂不怕他們噓你麼?小德!?!?

……

但是,最終,斯美塔那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國內,而德沃夏克成為走向世界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弦樂四重奏、鋼琴套曲和藝術歌曲等各個領域有著更多更有說服力的作品,在他的作品裡,他不僅有著更寬廣的視野,運用更豐富多元的音樂素材,更重要他能把所有的素材都融化成他自己的「心聲「。所以,他更成功。正如保羅亨利朗所說,德沃夏克用他的創作告訴我們,民族性可以給作曲家一個物質的世界,但只有當作品的內容來自一個積極的個性的心靈深處時,才能產生偉大而長存的作品。

俄羅斯的情況就更讓人生氣了。一個前政府公務員,一個酒鬼,一個建築學家,一個化學家,一個海軍軍官,五個憤青(裡姆稍微好一點),就因為頭戴「民族性」和「愛國主義」兩頂無敵帽子,幾個沒有正經學過作曲的人可以大言不慚地叫囂「我們不靠西方,我們不靠學院,我們能自給自足」,可以毫無保留地抨擊正經科班出身的神經脆弱的天才的同性戀的柴可夫斯基,說他腐朽,說他汙染俄國音樂,說他是叛徒。讀音樂史每每讀到這一節,很無語啊。

那「強力集團「到底什麼水準?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吧,如果不是組團,這幾個人在西方音樂史考試裡撐死了就是名詞解釋,還是邊邊角角,因為組團,不僅不偏了,還由名詞解釋升級成了大論述題。看來還是組團好,能把三個臭皮匠變成諸葛亮,把四個路人變成F4,把五個業餘音樂愛好者變成「強力集團」。

但就像朝鮮不會因為他自己宣傳世界第一幸福就真的幸福一樣,「強力集團「也不會因為他們名字叫」強力集團「就真的變強大。他們一點也不強。他們的創作始終擺脫不了業餘愛好者的習氣,跟同期的浪漫主義作曲家相比,他們只能算三流。民族性成了一塊地地道道的遮羞布,因為有民族性,他們可以說他們跟勃拉姆斯是不可比的,因為他們是俄國人,他們甚至可以瞧不起勃拉姆斯。是哦,勃拉姆斯作品中哪有伏特加的味道?其實,扯掉那塊遮羞布,他們也就比江文也強一點有限。至於跟柴可夫斯基比?差的太遠,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差的太遠。他們哪有老柴走心。

強力集團和柴可夫斯基,「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這一輪PK, 1:7,基本上是去年世界盃巴西和德國的差距。

對了,談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人還特別喜歡引用俄羅斯民族樂派格林卡的一句話,創造音樂的是人民,而我們作曲家,不過是把它編成曲子而已……嗨,哄你玩的,你還真信。

說回中國。

劉天華的創作如果拿來跟阿炳比的話,會更玩味一點。劉天華一直走的是學習西洋音樂以「改進國樂」的路子,他的作品大量的結構和調性設計都是向西方學習的結果。而阿炳則是江蘇無錫土生土長的道地民間藝人,他的創作完全植根中國傳統。要說作品的民族性,劉天華肯定不如阿炳。影響力也不如。劉天華寫那麼多作品,十首二胡號稱「十大名曲」,三首琵琶曲,一首民樂合奏,可這些全部加起來影響力都比不上阿炳一首《二泉映月》。有人就說了,劉天華「中西合資」不如「原漿」阿炳,這不正說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麼?不是的。劉天華的作品比不上阿炳,原因不在於劉的民族性夠不夠純粹濃烈,而在於他本人研習西方音樂尚淺,「中西結合」的願望有餘而功力不夠,大部分作品只能算是中規中矩的習作而非傑作……實際上,這個事他哥哥劉半農先生在《書亡弟天華影后》中說的很中肯,「天華性情初不與音樂甚近,而其「恆」與「毅」,則非常人所能幾。擇業既定,便悉全力以赴之;往往練習一器,自黎明至深夜不肯歇,甚至連十數日不肯歇,其藝事之成功實由於此,所謂「人定勝天」者非耶?」啥意思呢?我弟弟華仔呀,音樂天分其實一般般,但是他搞起來還是蠻拼的,他的成績也都來自於此。是這樣的,劉天華的勤奮讓他成為20世紀中國民樂發展的先行者,他的「民樂改進」功德無量,但如果單說他的作品,基本還是入門級的,走向不了世界。

……

電影《後會無期》裡,賈樟柯說,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嗯,普通青年才談民族,我們文藝青年,看的是水準。


作者:喻宇

本刊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刊編輯:Disseminator

本公益平臺原創文章,歡迎一切只為交流和學習的分享,實現原文的文化增值,以達尚音愛樂,人生新境界。轉載請保護版權,註明文章來源於本平臺!在此,讓我們一起對原文作者深表謝意!

尚音愛樂

shangyinaiyue

聆聽世界 感悟人生



△長按或輕點後右上角

「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

投稿&推薦 shangyinaiyue@163.com.

將音樂推向更深更遠處,我的意義

感謝支持專業化、人文化的音樂學習和交流平臺

相關焦點

  • 《大地頌歌》音樂總監、作曲劉嶽:音樂創作,我關注民族性和世界性...
    在即將首演的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中,他擔任音樂總監、作曲。如何創作出打動觀眾的音樂?劉嶽說,他最關注民族性和世界性怎麼融合的問題——交響樂為主軸,有湖南民樂和搖滾氣息我母親是湘劇團的演員,父親是樂隊司鼓,從小在劇場長大。小時候,我們能接觸到的音樂,除了革命歌曲就是樣板戲,信息很少。
  • 藝術概論-民族性與世界性
    民族藝術,是指具有鮮明民族特徵的藝術實踐活動,不僅表現在藝術文本的內容和形式層面,還表現在藝術思維形式與實踐方式這一層面。首先,民族特徵貫穿於藝術的內容和形式層面,並使藝術實踐活動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
  • 音樂指南| 雷鬼音樂到底是什麼鬼?
    這檔節目集結了港臺及內地31支頂尖樂隊,涵蓋了流行、民謠、朋克、金屬、雷鬼等不同音樂風格,可以說是神仙打架,精彩絕倫。 在第三期的節目裡,海龜先生樂隊,以一首雷鬼風格的《男孩別哭》驚豔全場,獲得當場最佳。那麼這種曾經席捲全球,影響了世界音樂與潮流文化的音樂類型——雷鬼,到底是什麼鬼?
  • 電影《音樂家》討論專題
    懷舊的民族性鄉愁情感代表了傳統,面向當下與未來的奮鬥激情和跨文化融合則成為現代情感的重要標誌。  現代化不僅是市場化、工業化與全球化的過程,更是各種民族認知情感模式轉型的過程,即審美模式與情感結構轉型的過程。家國之思、家國使命與跨文化交流緊密結合起來,彰顯了現代情感模式的新內涵。
  • 小鹿角視頻1 十三月盧中強:做好音樂
    1月13日,十三月文化旗下的世界性音樂廠牌「新樂府」來到北京,開始了「新樂府新年音樂會」的北京站演出。小鹿角視頻此次全程跟拍了新樂府的北京之行,並且找到了十三月創始人盧中強,和他聊了聊這些年十三月的發展、為什麼會想到成立新樂府,以及他口中的「使命感」。策劃:王華中 採訪:趙星雨  以下為訪談實錄:其實我差不多在2010年就萌生了這樣的想法,我覺得新樂府應該是特別偏中國元素,並且以純音樂為主,應該從戲曲開始切入。
  • 探尋中國合唱創作的民族性
    這些作曲家一方面學習西方作曲技法,另一方面也在努力探索將西方音樂與中國民族元素相結合的道路,並創作出了不少優秀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本文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合唱作品分析,從合唱音樂風格的民族性、音樂素材的民族性、咬字吐字的民族性三個方面予以闡述。
  • 「音樂整容」是什麼鬼?
    點開這些標題或是英語或是中文甚至拼音的視頻,你大概會更加疑惑,它們大部分都是純音頻,確切地說基本都是音樂。讓我真正搞清楚它們用途的是網友的評論。……聽音樂聽出了雙眼皮、A4腰、高鼻梁、天鵝頸,還能補充維生素、膠原蛋白等等,小美塔塔的視頻總的來講就是「音樂整容」。
  • HAYA樂團「冬日戀歌HAYA演唱會」,用音樂獻禮2022北京冬奧
    本次活動由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組織委員會指導,北京國資公司和北投集團共同主辦,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北京市體育局、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管理委員會、北京電視臺體育節目中心支持,北奧集團協同鳥巢、水立方、水晶石、北演、首信承辦。HAYA在奧林匹克廣場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唱會。
  • 音樂的名言名句摘抄
    —— 盧梭  2、音樂用理想的紐帶把人類結合在一起。——華格納  3、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 柏拉圖  4、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愛因斯坦  5、假如我的音樂只能使人愉快,我很遺憾,我的目的是使人們高尚起來。
  • 音樂文化中不存在絕對永恆的「種族純潔性」 質疑中國音樂文化自性危機論(三)
    其實,這種假設和疑問是不能夠成立的,我們這樣斷言的理由在於:歷史的經驗早已證明,一個民族所共有的音樂審美趣味,作為一種寬泛的、可變的民族性,是不會消亡的;但是,作為一種絕對的、永恆的「種族純潔性」,在任何一種民族音樂文化中都是根本不存在的。音樂審美的民族性,無論過去,現在,或者將來,都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現實,這種現實的成因與人類音樂審美活動的主體性本質直接相關。
  • 繆宜民:中國笛簫音樂在北美
    有次音樂會快開場時,邊上的年輕長笛手竟然好奇地伸手想碰一下我的笛膜,嚇得我出了生冷汗啊。小小的笛膜讓中國竹笛在西方交響樂隊中具有獨特的穿透力,這些強烈的民族性也是海外的中國作曲家所追求的標誌性音樂語言,讓竹笛說中國話與現代音樂並不衝突。去年,我參加了旅美青年作曲家黃若先生與聖塔菲歌劇院的現代歌劇「孫中山」的首演。
  • 電影《礦工的女兒》:音樂傳記片的教科書
    這不禁讓人心生疑惑:什麼樣的音樂傳記片比較受歡迎呢?票房與獎項當然是最常見的兩種標準,因此當回顧票房史和奧斯卡獎的名單時便會發現《礦工的女兒》無疑是在兩方面表現都十分突出。從「民族性」特色文化到「世界性」流行文化很多音樂傳記片,在好萊塢工業水平的基礎保障之下,用華麗逼真的化服道再現時代背景,再將歌手的知名曲目與人生軌跡線串聯,便完成了歌手「人生連環畫」式的影像再現。這類傳記片在以樂迷為主要受眾的商業目標之下,通常不會市場遇冷,但問題也是顯而易見。
  • 在當代音樂欣賞下《臥虎藏龍》電影音樂賞析
    悲傷黑大提琴旋律在整部影片,語氣微微發顫,好像長捲曲的光顏色水墨畫展開——圖片幹預以及油墨和平和美麗的輪廓。然而,儘管風景如畫,詩意,但我們現在聽到鋼琴的電纜。與觀眾進入龍爭虎鬥複雜的江湖。建造一個孤立和血腥,沙漠風景和永恆的愛情主題交相輝映純粹的音樂世界。整個電影大提琴演奏旋律和悲傷。總是出現在電影開頭音樂「臥虎藏龍」的旋律,只是一些變化或擴大。
  • 張蕊青:從詩詞韻文運用看《金瓶梅詞話》的民族性
    《金瓶梅詞話》中詩詞韻文的民族性這一重要文化現象,滲透了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精神血脈,雖然其表象僅僅只是屬於藝術形式範疇,然而它的美學意義已遠遠超出了文學其本身,它以鮮明的個性特點,所呈現的一種強烈的民族性,在世界文學史和學術史上佔有了一定的地位。
  • 晨報記者獨家專訪李健-開拓音樂節目以外的新眼界
    新聞晨報:這次演唱會和上一輪巡演有什麼不同?很多歌迷還是很希望你跳舞,會不會增加類似比較突破的環節?李健:每場會略有不同,根據地域性做了不同的小設計,是對觀眾的尊重和誠意。面目全非的、顛覆性的改變是沒必要的,每一輪都有總體設計和自然的區別。新聞晨報:你一直是很有想法的人,對自己的演唱會有什麼設想?
  • 世界音樂新視野:這期聊聊音樂的事
    今天深藍君和大家聊聊深藍君對音樂文化的一點看法。音樂分類深藍個人認為,對於音樂分類這個事情,不像垃圾分類那麼有章法,音樂是非常個性化的東西,而既然涉及到了人,就知道很難用寥寥幾字概括一人,音樂也是如此,現有的分類不能完全滿足嚴格區分的程度,典型的表現就是,但是真的問你一首歌是哪個分類,即使你是專業音樂人都很難完全定義它是哪一類;問某某歌手或某某流派的音樂,難以區分或不想區分的時候,就會以某某某的音樂來叫它,所以不必執著音樂的類別與類別邊界。
  • The Weeknd和Hiphop音樂到底什麼關係?
    The Weeknd又和Hiphop音樂有什麼關係呢?那我們不妨乘著盆栽發歌的這個好日子,從幾個方面來聊聊~不可磨滅的早年經歷而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比如和蠢朋克佳作《Starboy》也是如此。The Weeknd獨特的音樂風格
  • 關於音樂的名言名句欣賞
    因此棗也不可能有什麼能使我們認為還有比本身就是時代的海洋的音樂更美好的東西。——羅曼。羅蘭  31.藝術的真正意義在於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海頓  32.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孔子  33.一首我喜愛的樂曲,所傳給我的思想和意義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
  • 「未知他朝重相見,後世相知或有緣」——民國的音樂和音樂大師
    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意識到了封建制度的荼毒之痛,在封建傳統音樂方面人們也同樣覺得這樣的音樂,只是少數人的音樂,並不能夠普及大眾,受之大眾,並且是不能振興民族精神,需要改變落後的陋習。人們走上了這條中西結合的改良之路。
  • 音樂最大的副作用是什麼?
    雖然壓根聽不出128kbps和1141kbps的音樂到底有什麼不同,但是我們拿到一首無損音樂,不管誰唱的,好不好聽,就推薦給朋友們。然後幾個人沉浸在"啊~1141碼率的音樂就是好聽啊"的心理作用中...就這樣,我們開始嫌棄128kbps的音樂,非320kbps以上的不聽。為了能下到320的"高品質音樂",我們各種開綠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