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成品茶,在普洱茶範疇,顧名思義,是指完成產品定型,有完整的包裝,且適合可以長期存放且適合長期品飲的茶,從生產的角度,是完成了階段性的基本成果展示,從銷售的角度,是符合國家法定法規的合格商品。在標準生產層面的普洱茶成品形態,主要分為兩種:散茶和緊壓茶。
普洱茶的散茶,主要是在完成初制工序後,將曬乾的茶葉整理成堆並且完成篩檢,篩分掉黃片,雜質等工序的成果,這種形態茶,從普洱茶的生產工序上來說,是完成第一階段的初級製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毛料」或「毛茶」。在這之後,將毛茶進行緊壓定型是標準的成品茶,實際上,這也是普洱茶特殊製作工藝的傳統,原本在2008年之前,普洱茶的成品形態並沒有嚴格的要求是否緊壓定型,這項傳統的延續,保障了也促進了普洱茶的存放價值,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越陳越香」的陳化或發酵價值。
當緊壓定型成為普洱茶標準生產的流程之後,我們一概的認為,緊壓茶是普遍成品茶應該的形態,當然,這不是否定散茶的陳化價值,因為散茶在存放過程中,受有氧發酵的作用,在頭三年中,散茶的陳化頻率往往大於同期的緊壓茶(源自於重山茶坊的制茶經驗),但在十年以上甚至更長時間的存放過程中,散茶的陳化結果往往弱於緊壓形態的普洱茶。
普洱茶的陳化(發酵)機理,從發酵屬性上來看,是固態的且長期持續性發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有有氧發酵,也有厭氧發酵(緊壓形態),從發酵的條件上來看,普洱茶的發酵受溼度和溫度兩項關鍵性指標影響。那麼,成品茶是否符合普洱茶陳化機理的環境和屬性就顯得尤為至關重要。
—————— BEGIN ——————
成品茶的質量關鍵指標,重山茶坊認為,主要包含三個方面:1、毛茶的質量;2、緊壓度;3、包裝的材質。毛茶的質量是重中之重,直接決定了後期陳化價值的空間,而緊壓定型的緊實度,受存放環境的影響導致陳化的頻率,包裝的材質,是我們認為大多數茶商容易疏忽的地方,茶葉本身具有易吸味的特性 ,包裝是可以直接影響普洱茶在陳化過程中是否吸收異味和化學物的載體之一。
一、毛茶的質量
毛茶的質量成果,通常是在初制所完成,而初制所的設立,一般是在靠近茶樹密集或人口聚集的附近區域,所以,在茶山上設立初制所是完成毛茶初制工藝的必要條件,這也就形成了以茶農的住宅為單位的原產地產茶、制茶的常態。但在毛茶製作上,關於毛茶的質量驗收、檢驗是沒有嚴格標準的,也就是說,毛茶的初製成果大多是依託於茶農的自身經驗完成或是按各個茶商及廠家要求的成果完成,這也就形成了我們經常遇到的,同一產地,不同毛茶品質的現狀。
統一的且品質穩定的毛茶,是在製作常規產品上應該且必然要達到合格的基本要求,因此,大多數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廠都會建立屬於自身產品的品質要求,也就是我們在茶廠的質檢人員所負責的職責範圍,對於一般茶商,基本上則是依託於自身的經驗來充當質檢員的角色。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毛茶達到合格?我們認為,首要的條件是乾淨,乾淨是滿足商品要求的第一準則,也是貫穿毛茶質量的各項指標的因素,這個要求看似簡單,實則考驗的是制茶過程的細節把控,毛茶初制階段,包括了鮮葉採摘、攤涼、殺青、揉捻、曬乾、篩檢各個環節,在完成這些工序的過程中,一是避免各個工藝環節之間在銜接時的汙染,鮮葉到初制所的過程,殺青完成後到曬乾的過程,毛茶篩檢的過程等,二是在初制過程中,所用到的設備和工具,鐵鍋、竹扁、紙箱等清潔、衛生。也就說,每一個初制環節所用到的工具都需要乾淨、衛生,防止在制茶過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汙染,其次,是每個工序完工之後,與下一工序的連結,要防止搬運或運輸過程的雜質和異味的侵入等等,達到乾淨的品質,是嚴謹制茶應有的態度。
其次,是幹茶的完整,幹茶的自然特徵裡包含了茶葉的條索和色澤兩項屬性,是展現茶葉完整度的必要條件。但這兩項的結果呈現,源於不同的工序,條索的完整是在曬乾、篩檢的過程中的仔細和認真,破碎的、斷裂的條索過多,則是一般毛茶初制粗製濫造的典型特徵。
條索的色澤則大多是鮮葉自身的鮮活性和殺青的過程所決定的,通常條索的色澤成果,在初制的開始階段就已經決定了的,因為鮮葉的失活或殺青不足,必然導致幹茶色差的過多,也必然導致葉底泛紅等特徵的出現。自然地,茶湯的純淨度和鮮爽度也就呈現了毛茶初製成果中至關重要的關鍵品質。
幹茶色澤越均勻,顏色一致,色差越少,是鮮葉的鮮活性和適當殺青的結果,而鮮葉的品質,表現在茶湯的通透度和入口的乾淨、鮮爽度上,也就是最後的關鍵品質,茶湯的清澈度和湯感的完整度,這是一個因果相互關聯的生產工序,在重山茶坊的制茶過程中經驗總結,當茶湯的品質達到入口乾淨、鮮爽的品質,那麼,茶葉的自然香氣和湯感的飽滿度便能完整的展現在口腔裡,否則,必然出現湯感沉悶、茶湯渾濁、糊點、雜質等負面的生產結果。
總的來說,滿足條索的完整,色澤的均勻,純淨的茶湯,鮮爽的湯感這四個基本面的表現,是重山茶坊認為毛茶品質的關鍵,是符合普洱茶陳化價值的基礎,當毛茶緊壓成型後,條索的完整和茶葉的鮮活保障了普洱茶底物發酵的生命力,有利於酶促反應過程中微生物菌群的活性,而乾淨的品質,也必然保障了在不受二次汙染的陳化過程中,展現醇和品質的基礎。
二、緊壓度
普洱茶常見的緊壓形態,普遍是以餅茶、沱茶、磚茶及金瓜、龍珠等為主,這類茶形態大多數是由人工緊壓或機器緊壓而成,所以,在工藝上,我們分為:純手工壓制、半手工壓制和全機械壓制三大類。普洱茶在後期陳化的過程中,實際上,是由內而外的發酵過程,也就是說在茶葉成堆的過程中是以底部的茶葉作為基礎的,這樣的發酵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底部茶葉的活性及緊壓的程度,這個原理,可參考豆類、麵粉、酒類等發酵工藝及普洱茶熟茶的發酵工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底物發酵。
茶葉的活性取決於普洱茶毛茶初制階段的成果,一香氣的自然呈現,是青葉醇分子結構的完全轉化,二茶葉內含物的分解與融合,產生新的代謝物,是多酚氧化酶與茶葉底物的酶促反應。在這個階段,也是普洱茶的有氧發酵階段,茶葉初制完成後的毛茶,內含物的分子狀態多處於活躍狀態,適當的有氧發酵,有助於茶葉底物的穩定和微生物的接種,但普洱茶的長期陳化過程,核心還是在於緊壓的狀態,因為過度的有氧發酵,容易導致茶葉內含物質的部分流失,特別是脂類物質,這也是我們認為,一至三年短期的存放,散茶的轉化快於緊壓茶,但在三到五年以後,緊壓茶的轉化要明顯優於散茶的原因。
普洱茶只有完成了緊壓狀態,才算是真正的進入了厭氧發酵的階段,也是搭建了普洱茶陳化的載體狀態,普洱茶的緊壓形態各有優點,都是為後期的收藏而服務,所以,緊壓形態的緊實度及美觀度,則成了成品茶質量檢驗的關鍵標準。
緊實度,一般是以緊壓的重力,壓制的時長以及尺寸要求來決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壓制的方式,形態上,餅茶、磚茶的壓制,不管是人工還是機械,重力是相對穩定的,標準重量的氣泵壓力或是石磨,都可以做到形態誤差較小的形態,而在沱茶、金瓜及龍珠等形態上,則是多以人工完成,也就是布袋定型手工壓制,這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誤差,因為手工壓制並不穩定,要求很高。也就是說,不管採取何種壓制方式,合格的產品規格,應該是統一的緊實度和尺寸。所以,因為尺寸的差異,導致餅型不對稱,厚薄度差異大,翹邊等問題的出現,美觀度自然無從談起。
那麼,緊壓到何種程度為佳?根據重山茶坊的制茶經驗來看,以餅茶為例,相對於一般的石磨均勻壓制,我們認為越多減少空氣滲入的密度空間為更佳,也就是說,以環境的要求和長期存放來綜合比較,較高的緊實度存在一定的存放優勢,因為減少空氣的滲入,必然也將厭氧發酵的環境達到優勢狀態,特別是在完整(未拆封)收藏的過程中,初始的包裝形態,更便於收藏,也減少了因為受環境溫度、溼度的影響,導致的存放不穩定,缺陷是轉化較慢,當然,期望於一兩年內有明顯轉化的,另當別論。
三、包裝的材質
越是初始成品茶狀態下的收藏,越對包裝要求嚴格,這是重山茶坊的制茶經驗。包裝的目的,大多很容易能聯想到,一是生產信息的公開,二是便於運輸、收藏,三是防止受潮等等,除了以上的目的,重山茶坊認為,普洱茶歸屬於食品,包裝材料除了達到以上的要求,應更重要的符合食品規範的要求。
一般普洱茶成品的包裝物,包含了棉紙(內飛,大票)、筍殼、紙箱三大類,在傳統普洱茶的歷史上,包裝物基本是就地取材,竹筍退下的外皮,手工自製的草板、條紋紙、松皮紙、綿紙、土紙等或無棉紙的狀態,都屬於自然的材料,甚至印刷的油墨大多採用的是"植物油性油墨"、"水溶性油墨"或是民間自製的油墨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普洱茶生產中,棉紙已是非常重要的包裝材料,但並不是都適用於普洱茶,機械紙已逐漸代替手工紙,且大多數的紙張並沒有SC認證,更達不到食品級包裝的要求,其中的棉紙印刷,更是很大程度上採用了化學染料。
所以,從細節上來看,對於包裝的選擇,是我們認為考驗制茶的最後一道工序,在每一道的包裝物上,理應避免採用含有化學添加的材料,而是以達到食品級要求,環保且衛生的包裝材料為合格的包裝材質。
—————— END ———————
成品茶的質量指標,反應的是制茶人的態度,是對工藝細節的要求,從傳統的制茶技藝上,傳承古人的智慧,去其不規範的環節,是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總結歸納,才能更適於現代生活對於食品要求的規範和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