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2歲寫詩,7歲成名,看看別人家的教育是怎樣的

2020-11-23 當什麼媽

駱賓王7歲寫下《詠鵝》,黃庭堅7歲寫出「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這是古代的神童。我們現代也有2歲寫詩、7歲一詩成名的00後選手——姜二嫚

2007年出生的她,已創作詩歌1000餘首,作品多次發表也多次獲獎,被譯成英、德、日、韓等文字在國外傳播。在採訪中姜二嫚表示,自己兩歲開始說一些很美的句子,父親覺得她的話充滿了兒童的詩意,便記錄下來。得到父親的鼓勵後,姜二嫚也開始有意識地思考,終於在7歲以《燈》一舉成名。

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燈》,姜二嫚,7歲。

最近在讀《姜二嫚的詩》,裡面精選了她從4歲至11歲創作的141首詩,感覺捧在手心的,是孩子的天真爛漫、天馬行空。在讀的過程中也感慨,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優秀,和別人家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一、原生家庭,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

收到書之前,看了幾篇對這個家庭的採訪,才發現大她4歲的姐姐姜馨賀也是詩人。姐姐兩歲多時,姜爸爸帶著她在花園裡捉蝴蝶。姜馨賀跟她說,「大蝴蝶沒有小蝴蝶好捉,因為大蝴蝶『經歷了太多往事』」。從這時候起,爸爸就成為了姐姐的詩歌秘書,用隨手可抓的加油票或著舊報紙,記錄下女兒的隻言片語。而同樣的,在姜二嫚兩歲的時候,爸爸也開始記錄,才有了家裡的兩位兒童詩人。

(姜馨賀和姜二嫚)

其實跟朋友探討的時候,就有朋友吐槽:就這?這也能出版?這也能叫詩?他當時翻到的是姜二嫚6歲的這一首《太好了》:

太好了/我比姐姐/多個姐姐

而說實話,這也是我很喜歡的一首,很質樸地表達了二嫚對姐姐的感情,也側面反映了,這是一個有「愛」的二胎家庭

朋友作為成人,對詩歌的認知是在長期的詩歌教育與詩歌訓練後得出的:詩歌應該具備「境新、意雅、情感、語新、凝鍊、樂感」六個基本要素,要能「情生筆底走驚雷、栩栩物象傳精神、如許清泉活水來、推敲沉澱出精彩」。但就像詩人周瑟瑟在《2014中國詩歌排行榜》的後記中所說,孩子們的這些詩,才是「本真的詩歌寫作」。撒貝寧也高度評價,「二嫚的詩贏在想像力」,她的詩沒有「故作成熟的大人的腔調」,有的只是這個年齡的樣子。

(姜二嫚和著名學者蒙曼老師)

於是我和朋友也開始反思,其實自己的孩子學齡前,是不是也有很多這些奇思妙想的「本真」之語呢?但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有可能是不耐煩地敷衍他,甚至覺得他在胡說八道而不搭理他。久而久之,孩子的想像力不再放飛自我,特別是接受正規教育後,思維也會越來越局限

所以在這點上,也挺佩服兩姐妹的父母。在姐姐姜馨賀表示不想去上學,只想在家裡「讀遍天下好書」的時候,父母答應了。所以姜馨賀稱,自己的寫作是「野生」的,因為她幾乎沒上過學。而這也並不是這個家庭特地標新立異,姜爸爸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之前沒想到大女兒不適應學校教育,也不認為孩子不去上學才更好,二女兒的性格就很不同,她很適合幼兒園,我們覺得這樣也很好。」

我們要是跑去跟父母說不想上學,收穫的可能是一頓打?而對這個家庭來說,上學或不上學,可以是和孩子一起做的一個選擇。他們考慮更多的是,給孩子們一個豐富的童年和快樂的成長體驗,讓她們按照自己的興趣、快樂而自由地長大。而記錄孩子的這些詩言片語,也讓父母更多地分享到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因為「詩歌是通往孩子心靈最好的一把鑰匙」。姜爸爸說,她們都是「普通女孩」,我相信,這兩個「普通女孩」能夠成為詩人,肯定離不開家庭養分的滋養

就在前段時間,剛剛看過紀錄片《走進比爾:解碼比爾·蓋茨》,裡面也重點刻畫了比爾·蓋茨的家庭。在記錄片的家庭影像資料中,隨處可見父母溫暖的、充滿愛意的陪伴,這些都匯成了比爾的人生底色,為他日後的成就提供養分。所以他的姐姐也說,比爾蓋茨能夠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父母的影響,原生家庭對孩子來說是一股力量

(比爾·蓋茨和媽媽)

願我們的家庭,也能為孩子提供這種力量。

二、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

讀這本詩集的過程中,讓我感觸很深的另一點,是父親的陪伴。在姜二嫚的141首詩中,有23首都寫到了爸爸。在最後姐姐寫的《姜二嫚是一個什麼樣的小朋友》一文中,大篇幅也都是爸爸和她們的故事。

在兩個孩子的筆下,爸爸的形象既鮮明、又模糊

爸爸是一個廚師,會包「正規的餃子」,會熬可樂薑湯,會煎魚。

我和爸爸一起/包餃子/爸爸包的/是正規的餃子/我包的是/不正規的餃子/我的餃子/站在爸爸的餃子裡/顯得格外出眾——《包餃子》,姜二嫚,7歲。

爸爸是一個玩伴,帶她們爬山,散步,聽露珠被踩爆的劈裡啪啦聲,一起吹出泡泡球、從深圳飛到山東。

(《吹泡泡糖歷險記》,姜二嫚,7歲)

爸爸是一個文化人,會給自己讀《水滸傳》。

爸爸會滿足她們的任何一個要求,女兒看到窗外有隻蝴蝶,爸爸就「認命」地,拿了個小塑膠袋出去捉了。

(《夜行》,姜二嫚,11歲)

但更多的時候,爸爸並沒有這麼明確的形象只是她們生活中,如影隨形的陪伴者,作為背影出現在詩歌中

爸爸帶我過馬路/太陽很曬/天空突然變陰了/原來是爸爸/用手幫我遮住了陽光/爸爸像個巨人一望無際——《一望無際》,姜二嫚,7歲。

「巨人」,是很多父親之於孩子的形象,代表了父親的堅毅、剛強、從容不迫等品質,很多都是我們在母親身上學不到的。但很多父親,又太「高大」、太「巨人」了,讓孩子遠不可及。所以很多孩子,只是仰望著父親,再靠在母親懷裡

(《夢(之一)》,姜二嫚,11歲)

所以比起巨人,我更喜歡這首,金爸爸、銀爸爸,不如自家的傻爸爸

在自助餐廳/我要去拿魚籽吃/媽媽拉住我說/吃魚籽會變笨的/不信你看/就把手指向/拿了一大盤魚籽/笑呵呵的爸爸。——《魚籽》,姜二嫚,11歲。

整本詩集中,不乏這樣的對「傻爸爸」的調侃,而調侃的背後,恰恰是最親密的父女情感。父親如果可以站在和孩子平視的角度,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來相處,就能看見他們內心的想法,有一個更真誠的關係,從而建立牢固而親密的親子情感

研究發現,孩子智能發展的高低,與和父親接觸的密切程度息息相關。心理學家麥克·閔尼指出,一天中,與父親接觸不少於2小時的孩子,比那些一周以內接觸不到6小時的孩子,智商更高。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父親對女孩子的影響力要大於對男孩子的影響力,與父親密切相處的女兒數學成績則更佳。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姜二嫚的詩》其實從兩姐妹的生活日常告訴我們,在教導、教育孩子的路上,父親的功勞,真的可以很大很大

三、大自然對孩子的哺育

我在家裡沒有靈感/一出門就有——《靈感(之一)》,姜二嫚,10歲。

如果說,原生家庭為二嫚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養分和能量,那大自然就為她們的創作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佐料。《姜二嫚的詩》,要不就是在戶外、要不就是在去戶外的路上。不管是近的家門口,遠的山上,更遠的山東老家,甚至是地球、太空、月亮這些天馬行空不可及的場所。

大自然是孩子的搖籃,戶外空氣的流動、溫度和溼度,樹葉的顏色、花草的香氣,這些都將喚醒身心的功能。就像二嫚說的,看著窗外,靈感就一個一個地跑出來。

(《為什麼我在臥鋪車廂容易寫詩》,姜二嫚,10歲)

農村城市化、信息網絡化的發展趨勢下,我們越來越習慣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和探索世界,於是逐漸缺失了主動探尋外界的激情。之前看過一個半月談的報告,《電子產品正在廢掉農村娃》,你以為農村孩子還在玩水、爬樹、卷著褲腿捏泥巴嗎?不,他們正沉迷於刷短視頻找樂子、玩網路遊戲尋刺激、看直播刷禮物圖新鮮,繼而引發了身體變差、精神頹喪、孤獨自閉等系列問題。

農村孩子,相對更有條件坐擁大自然,都是如此,何況城市孩子呢?有多少家長提供給孩子的娛樂方式,就是給他手機?你上一次帶孩子去戶外玩,又是什麼時候?疫情期間,我們有了宅家的完美藉口,現在呢?都在說「詩與遠方」,孩子都沒到過遠方,何以成詩呢

所以美國作家Richard Louv在暢銷書《林間最後的小孩》中提出一個新術語:自然缺失症(NDD),即兒童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少,從而導致了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

他指出,自然界是信息的搖籃,也是孩子成長發育最好的場所,無論是看螞蟻搬家還是去挖土玩沙,都是最好的早期的學習。這些早期學習,通過刺激腦部神經來形成智能系統;學齡教育是為了學習經驗儲備技能,以適應當下的社會體系和社會規則。這兩個不同時期的學習缺一不可,早期學習更是學齡教育有效發揮的基礎

姜馨賀和姜二嫚,就是「大自然刺激腦部神經來形成智能系統」的最好的例子吧。大自然好比宏大的能量加油站,隨時在以無形的方式,滋養著孩子的生命

(姜二嫚手捧自己的詩集。在公開分享中也可以看出,她和姐姐走過了很多地方,也有自己的小農田。)

寫到最後,發現「別人家的教育」,其實也很簡單——給孩子更多的愛和自由,重視他們的每一個小想法,重視父親的有效陪伴,多帶孩子體驗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木,感受大自然撫慰心靈的力量。

即使不為了讓孩子出口成詩,這樣長大的孩子,也是奧地利·阿德勒所說的那個幸運的孩子吧——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你有「別人家的孩子」的教育經驗嗎?歡迎分享!

感謝閱讀!我是多平臺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當什麼媽 ,同時也是公務員媽媽、文學碩士、健康管理師。關注我,育兒路上,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黃庭堅,「別人家的孩子」?
    十九歲中鄉試,二十三歲中進士,為官做到知州,書法位列「宋四家」,寫詩開創江西詩派,作詞與秦觀並稱「秦黃」,黃庭堅可謂從小就是家長口中
  • 有一種比較叫「別人家的孩子」,可我也想要「別人家的父母」
    前不久看到這樣一個新聞,南京一名13歲男孩因為爸爸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比,一氣之下就選擇離家出走,並且還給他爸爸留下了一張紙條,好在民警及時將其找回。新聞一出,瞬間就引起網友對「別人家孩子」這個話題的熱議。
  • 海清「神仙級」兒子有多優秀,同是13歲男孩,堪稱別人家孩子
    我們在熒幕上常見的媽媽演員海清雖然一直飾演一位為孩子操碎了心的媽媽。但是她的兒子卻很優秀,簡直稱得上是別人家的孩子。海清的兒子到底有多優秀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避免不了被父母比較,據說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雖然有時候並不會接觸到這個人,但是不妨礙我們的生活會被他們影響。
  • 8歲當評委,16歲每天寫詩兩千,別人家閨女怎麼這麼優秀
    她的爸爸岑剛燦堅稱這個數字沒有水分,不以為然地說:「她如果靜心寫詩,2000首沒有問題。但我們也沒有去突破,我想好好寫一天寫2500首、3000首也不一定。我在家看她寫作的,情況我都清楚。」一天寫詩2000首是什麼概念?
  • 7歲畫畫,12歲出繪本,網友:別人家孩子
    在他 28 歲那年,文革結束後恢復了高考,張藝謀不甘心一輩子當工人,把自己的攝影作品做成相簿,寄給了當時的教育部長。最後以超齡 6 歲的年紀破格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學習攝影。1987 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紅高粱》獲中國首個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 森碟是「別人家的孩子」,同樣,田亮葉一茜也是「別人家的父母」
    時間飛馳,轉眼,森碟已經長成一枚十二歲的亭亭玉立的少女。很多網友感嘆:我雲養的女兒,就這麼長大了。森碟不僅長相美好,更是一個優秀的孩子,沒有一點富家子弟的嬌氣和做作。森碟如此優秀,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森碟繼承了父親良好的運動天賦,喜歡跑步、遊泳、衝浪、攀巖、輪滑、滑板、花滑和網球。
  • 7歲女孩用英語在哈佛演講,為什麼別人家的小孩這麼優秀?
    當然話題早已從「某某明星跟XXX在一起」轉變到「誰家孩子又拿了個大獎了」。這不,今天我們的討論點落在了別人家的小孩劉昀曦身上,要說這孩子有多厲害,那就不得不提她今年在哈佛大學上發表的一場全英文演講了!先來看看孟媽最羨慕的,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黃多多,在《爸爸去哪兒》時,我就感覺這孩子英語水平不一般,沒想到她私下的英語水平更是逆天。黃多多的英語到底有多好呢?
  • 北大青鳥之16歲的我,怎麼就不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某,學習多自覺啊!」「我同事的女兒今年考上重點中學了,你怎麼就沒人家這麼爭氣呢!」心裡想著:「別人家的爸爸今年又賺了多少多少錢?」「您看看別人家的媽媽又帶他去哪個國家遊玩了」怒吼著脫口而出:「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您生我幹什麼?別煩了!!」
  • 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自己家的孩子」
    我們常常從父母口中聽到「你看看別人家孩子XXX,多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好,畫畫也很棒……再看看你,什麼都不會,還不知道努力,怎麼也不給我爭口氣……」這樣類似的比較很常見,但是,我想說「別人家的孩子」再好,也是別人家的,為什麼不換個角度去看待問題呢
  • 2歲學藝,5歲登臺,19歲提名影帝,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叫易烊千璽
    媽媽因為經濟原因高中就開始輟學打工,她在自己的學生時代,非常羨慕班裡多才多藝的文娛委員,那個女孩受到的榮光和關注是她青春的夢想和遺憾,所以她對孩子有一個期望,那就是絕不能過她這樣平庸的人生,要「與眾不同」。所以媽媽從千璽2歲起就開始廣撒網式地為他報名各種興趣班,5歲,千禧開始登臺表演,9歲加入飛炫少年組合後,生活節奏更加緊張。
  • 「我要怎樣,才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孩子一句話,家長陷入沉思
    「別人家的孩子」總是被拿來和自己比較,而且總是比自己優秀…… 在我們身邊,甚至可能是我們自己,從小都或多或少經歷過類似的事情。 家長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在各個方面壓過我們一頭,搞得我們逐漸失去了動力去上進。 然而長大以後,走上職場,卻發現處處透漏著自卑,然後惡性循環。
  • 《刺》「別人家的孩子」真的快樂嗎——「虎媽」教育下的學霸
    看著看著我就明白了……肖驍應該是我們青春時期學生時代都遇到過的「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深受各位老師們的喜愛,在學校活動中也擔當著重要的角色……他們看起來毫不費力,每天過著很優秀的生活,但是看到肖驍之後,或許他們真的並不快樂。強盜般的教育理念,嚴格的教育要求,沒有任何商量餘地的相處方式,這可能是為什麼想想在遇到韓曉婷時無法勇敢給出肩膀,為自己爭取的原因。
  • 4歲女孩「精通4國語言」,行為暖心又可愛,網友:別人家孩子
    不少網友看到這檔綜藝節目忍不住讚嘆:這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孩子。也有網友表示好奇:這麼優秀的小女孩,怎麼教的?從一個孩子的行為舉止中,不難看出她的家庭教育,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才能讓她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 15歲成科學家,和44位諾貝爾獎得主交流,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可怕
    要成為科學家就得有被世人認可舉世矚目的成就,而然一個15歲的學生,怎麼就被稱為科學的呢?先看下她是怎麼出名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於10月29日在上海開幕,一群穿梭在會場的 「00後科學家」格外引人注目,他們與諸多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獎項的獲獎者們面對面,掀起了一場科學薈萃的「頭腦風暴」。
  • 傾聽式教育有多重要:7年過去,黃多多森碟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傾聽式教育有多重要:7年過去,黃多多森碟變成「別人家的孩子」《爸爸去哪兒》(以下簡稱《爸爸》)作為一檔人氣超高的親子綜藝節目,其中的萌寶可謂吸粉無數,其中備受關注的黃多多和森碟,在播出7年後又發生了哪些驚人的變化呢
  • 古代那些「別人家的孩子」
    身為父母,在有意無意中總把自家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由於「這山看到那山高」心理作祟,總覺得孩子是別人家的乖。於是「別人家的孩子」一詞悄然發生了語義增值,既是對人家孩子的充分肯定,也被賦予了優秀孩子的潛在含義。
  • 9歲小男孩錄視頻教英語走紅,別人家的孩子都是怎麼學英語的?
    9歲半的小學生安灝然火了,小小年紀的他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而且還能自編自導拍攝英語情景劇教大家學英語。因為視頻拍攝的生動有趣,安灝然在某短視頻平臺已經擁有了十幾萬粉絲,網友紛紛誇讚他為最年輕的的英語老師。口才頗好的他還一說成名,被@人民日報 點名誇獎。
  • 「別人家的孩子」發現恐龍足跡,才5歲……
    近日,四川一位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當場斷定並說出類別國慶期間四川成都一名5歲的小男孩楊哲睿
  • 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這麼讓人羨慕?
    他出生於1996年,初中退學,卻以家教有方,知書達理著稱,2012年首次舉辦個人專場演出,還在2019年入選《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他叫郭麒麟。從小到大,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曾活在一個叫做「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下,時至今日,這個陰影可能會更大。「文武雙全,德才兼備」,已經是評判人才的主流標準,單純依靠課內教育已經不能滿足孩子未來的成長之路。
  • 看看別人家的老爸:寧靜老爸78歲,跳舞狀態不輸寧靜,網友炸鍋
    看看別人家的老爸:寧靜老爸78歲,跳舞狀態不輸寧靜,網友炸鍋並且配文:看看別人家的老爸:寧靜老爸78歲,跳舞狀態不輸寧靜,網友炸鍋面對眾多網友也是看看別人家的老爸:寧靜老爸78歲,跳舞狀態不輸寧靜,網友炸鍋兩個人站在一起,沒人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