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比較叫「別人家的孩子」,可我也想要「別人家的父母」

2020-12-23 育兒小寶庫

前不久看到這樣一個新聞,南京一名13歲男孩因為爸爸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比,一氣之下就選擇離家出走,並且還給他爸爸留下了一張紙條,好在民警及時將其找回。

新聞一出,瞬間就引起網友對「別人家孩子」這個話題的熱議。

網友A:作為一個在「別人家孩子」陰影中成長的過來人,孩子,我慎重的建議你用 「別人的爸爸」還擊,非常有效!網友B:想起小學開家長會的時候,一個成績不太好的家長跟他孩子說「你看看xxx,人家成績那麼好,你看看你」,他孩子回道「那你看看人家家長,天天輔導他學習,你看你就知道打麻將」,然後家長會開到一半,那家長就離開了,xxx的家長一直到家長會結束還跟老師交流了好一會兒才走。網友C:這個孩子寫的好乖啊,就算爸爸這樣說自己,還是會說出親愛的爸爸,並且還希望爸爸身體健康,挺有愛的一孩子啊。

你永遠不知道孩子有多愛你,因為知道被比較有多傷自尊,多傷心,所以不拿自己的父母和別人的父母比較。

我們中國式父母,孩子小時候就跟「別人家的孩子」比成績,孩子長大了就比工作、比收入。可就算你的孩子比贏了,那也只不過是滿足了你所謂的虛榮心吧。如果真正是為了孩子好,那不應該首先是從尊重孩子的內心做起嗎?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有一次帶我們家心兒去小區樓下涼亭玩,有好幾個差不多年紀大小的孩子也在那玩,其中一個小女孩在那背唐詩,一首接一首,口齒清晰,引得周圍大人一陣誇讚。

這時,有一位奶奶就對身旁的孫子說「你看看姐姐多厲害啊,你話都說不清」,然後我就看到孩子一直往他奶奶奶身後躲。或許這只是奶奶無心的一句話,可是對孩子小小的心靈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作為父母,我們總以身經百戰的「過來人」身份來告訴孩子「我這是為了你好」,你希望孩子多才多藝,學習優秀,為他報各種培訓班,為的是不讓他輸在起跑線上,可是往往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我們父母總是喜歡橫向拿自己的孩子的不足去跟別人孩子的優點比較,那是否又曾關注過別人家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又曾關注過自己孩子的努力,自己孩子的進步呢?

尊重孩子的獨特性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孩子從出生就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人生才剛剛起步,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去建立他的自信心。不盲目和「別人家孩子」比較,而是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今天和明天比,有進步及時肯定,有不足認真給孩子分析。

優秀自信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肯定中成長的,人非完人,我們該慶幸的是自己的孩子還沒有說出「別人家的父母」怎樣怎樣的話,請教會孩子如何做一個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你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森碟是「別人家的孩子」,同樣,田亮葉一茜也是「別人家的父母」
    很多網友感嘆:我雲養的女兒,就這麼長大了。森碟不僅長相美好,更是一個優秀的孩子,沒有一點富家子弟的嬌氣和做作。森碟如此優秀,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森碟繼承了父親良好的運動天賦,喜歡跑步、遊泳、衝浪、攀巖、輪滑、滑板、花滑和網球。此外,她還喜歡做手工、彈鋼琴、拉小提琴。
  • 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自己家的孩子」
    我們常常從父母口中聽到「你看看別人家孩子XXX,多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好,畫畫也很棒……再看看你,什麼都不會,還不知道努力,怎麼也不給我爭口氣……」這樣類似的比較很常見,但是,我想說「別人家的孩子」再好,也是別人家的,為什麼不換個角度去看待問題呢
  • 有一種青菜叫別人家的青菜!史上最牛青菜來襲!
    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孩子 「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某,學習多自覺啊!」「我同事的女兒今年考上重點中學了,你怎麼就沒人家這麼爭氣呢!」……「別人家的孩子」簡直是自己的「夙敵」。 有一種女朋友,叫別人家的女朋友
  • 別人家的孩子:我的同學是清華twins學霸
    追著馬氏姐妹的「陰影」,我也上了清華相對於眾多慘受「別人家的孩子」荼毒的孩子來說,我覺得我還是相當幸福的,至少我的父母只是說說,最終在我的誓死捍衛下都向我妥協,而且事實證明,報班什麼的,是本世紀自《無極》以來最無聊的一項活動,一群人擠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學習學校裡學過的或者將要學到的知識,父母們排著隊去交錢,生怕別人家的孩子學了,自家的孩子沒學
  • 「別人家的孩子」藍盈瑩,為何不討喜?
    以後事更多啊,姐姐們要做好心理準備才是,30個女人的戲,有多激烈?溫柔的廝殺,卻是最可怕的。今天小豌豆想說說,為何藍盈瑩姐姐不討喜?她可是別人家的孩子啊!「別人家的孩子」,是那個從小「打敗」我的人「別人家的孩子」誰會喜歡? 別人家的孩子不是用來喜歡的,而是用來比較的。甚至有人說「別人家的孩子」簡直是童年的噩夢!從小父母就拿別人家誰誰誰如何優秀來與我們比較,耳朵都聽出繭子了,心裡難免討厭那個甚至與我未曾見過面就「打敗」我的別人家孩子。
  • 古代那些「別人家的孩子」
    身為父母,在有意無意中總把自家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由於「這山看到那山高」心理作祟,總覺得孩子是別人家的乖。於是「別人家的孩子」一詞悄然發生了語義增值,既是對人家孩子的充分肯定,也被賦予了優秀孩子的潛在含義。
  • 我,就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在我眼裡,父親就是我的天,他對我學習上的高標準、嚴要求伴隨著我整個學生生涯,我們的關係就如同健身教練和學生,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母親就是賢妻良母的模範,從小把我照顧地無微不至,冬天連衣服邊角都不帶皺的,從來不和父親在我面前吵架。所以在我的感受裡,我的家是「完美」的,沒有缺點,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好,我也願意滿足他們的期待,成為值得他們驕傲的女兒。
  • 浙江龍湖小龍人計劃 | 有一種別人家的孩子就叫「小龍人」
    今年浙江賽區的小龍人計劃,通過運動知識問答、智勇大闖關、小龍人元氣操三大益趣比拼,決選出最有實力的小龍人,即有機會參加莫幹山和煙臺兩地的親子夏令營。從7月10日啟動報名到城市初賽,一大波「別人家的孩子」湧現而出,許多家長不由感慨:「沒想到自家軟萌的娃,在初賽現場,竟然還有這麼勇敢堅毅的一面!」反差萌令家長們不僅看到了孩子的成長,更看到了這些小少年身上迸發的巨大能量。
  • 親子|有種媽媽叫「別人家的媽媽」
    在媽媽眼中,有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同樣,在孩子眼中,有種媽媽叫「別人家的媽媽」。這個「別人家的媽媽」,姓曲,名惠子。因為家中有兩個可愛的「小豆包兒」,大的叫包大衛,小的叫包大瑞,所以我們都親切地稱她為「包子媽」。
  • 北大青鳥之16歲的我,怎麼就不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您看看別人家的媽媽又帶他去哪個國家遊玩了」怒吼著脫口而出:「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您生我幹什麼?別煩了!!」當我打敗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後,又有一個新的「別人家的孩子」,我從一個乖巧、懂事、優秀的孩子,變成了父母眼中的叛逆、厭學、打遊戲等等的「壞孩子」。我也曾經努力的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但我成功打敗「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沒有人懂我、沒有人讚賞我,沒有得到應該的認可。
  • 漫·議丨別讓「別人家的孩子」傷害太深
    最近,有一些小學生向媒體吐槽,別人家的孩子騎著賽車,車簍內放著足球,興高採烈地踢球去了;而自己卻被父母逼著除了做題目,還是做題目。對於孩子的這種看法、想法,廣大家長應該引起重視,多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減輕孩子的學業負擔,及時疏導孩子,幫孩子釋放負面情緒。  孩子將自己與別人家的孩子比,很可能是受到了大人的影響。在許多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永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聽話、愛學,成績優秀 ,自己家的孩子調皮、厭學,一無是處。家長的這種不正確的比較,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
  • 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很拼!
    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很拼!賣棗創業緣起回國採訪 1990年出生的趙閆,從上學開始就是大家口中「別人家的孩子」:考入中國地質大學,進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在澳大利亞一家媒體工作。
  • 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你和孩子的關係
    網上有個經典段子,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就是一個孩子寫的內心自述,大概是這樣的:「從小我就有一個宿敵,叫別人家的孩子,他脾氣好,天天就知道讀書,從不打遊戲,也不外出打架,每次考試都能考出好成績,他孝順父母,無所不能。」這個對比內容很揪心,但對比的心態卻是很多父母的常態。但父母不知道,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帶給自家的孩子多大的壓力,甚至是一生的陰影。
  • 別人家的孩子:2歲寫詩,7歲成名,看看別人家的教育是怎樣的
    最近在讀《姜二嫚的詩》,裡面精選了她從4歲至11歲創作的141首詩,感覺捧在手心的,是孩子的天真爛漫、天馬行空。在讀的過程中也感慨,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優秀,和別人家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從這時候起,爸爸就成為了姐姐的詩歌秘書,用隨手可抓的加油票或著舊報紙,記錄下女兒的隻言片語。而同樣的,在姜二嫚兩歲的時候,爸爸也開始記錄,才有了家裡的兩位兒童詩人。(姜馨賀和姜二嫚)其實跟朋友探討的時候,就有朋友吐槽:就這?這也能出版?這也能叫詩?
  • 有種年會叫別人家的年會!!
    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有一種年會叫別人家的年會。
  • 「別人家小孩是父母愛的結晶,而我是父母犯罪的結晶」
    在城市裡孤單一人生活,不被信任也無法信任別人,我媽媽開始和一個讓她有安全感的人越走越近:那個住在走廊另一端的 206房間的高個子瑞士男人。他 46 歲,她 24 歲。他安靜保守,她自由奔放。她會在經過他房間的時候停下來聊聊天。他們會一起去地下派對,在有旋轉舞池的夜店跳舞。火花不期而至。我知道我父母之間的感情是真摯的,我看得出來。
  • 爸媽:「你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了二十多年,累不累」,請尊重我
    這一點似乎已經成為很多父母衡量子女的標準,但這一點也帶給了無數子女很多痛苦。因為眾多父母這樣的思想,從小就要求自己的子女,要跑得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快,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不能落下。甚至說句難聽一點的話,難道連吃飯都要比別人家的孩子吃更快嗎?無疑這已經成為了亂象,同時也給眾多子女造成了說不出來的傷害。
  • 是一種別人家的標準!
    我肯定做不好,我肯定沒有別人做的好,別人都能夠做到。我真完蛋,我真不行,我就是最廢物的那一個。每當燕燕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出現的自動思維就是,我肯定是做不好的那一個,我肯定是不如別人的。我完了。沒有希望,沒救了,似乎沒等做這件事情,他就先賦予一個失敗的意義,然後又引發焦慮和恐懼,引發一個負性的評價。這樣的過程好像是,先有一個失敗的預期,緊接著,就有對失敗的恐懼和焦慮,之後就發生了失敗的驗證,最終達到我確實就是不行的,我就是一個廢物。
  • 《以家人之名》告訴你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優秀
    這部劇我們看到了別人的家的孩子有多優秀,一家三子,李尖尖、賀子秋還有凌霄三個學生,作為大哥的凌霄高中在全年級第一名作為李海潮養大的三個孩子,也只有李尖尖是真正和他有血緣關係,而賀子秋和凌霄,也可以說是別人的家的孩子。
  • 聽說別人家的公司有下午茶,你是別人家的公司嗎?
    還是埋頭苦幹ing~~~有一種公司叫別人家公司每次一到年底一定關閉朋友圈一刷新,瞬間感覺萬箭穿心~你們懂得, 別人家公司過年各種福利現在又來一種喪心病狂的,下午茶也要曬,欺負人嗎?小編就遇到一個朋友,他們公司每天都有下午茶,每次下午跟他說好餓啦,他就回我剛吃完下午茶,吃了什麼什麼!好飽!瞬間想把這個人拉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