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這樣一個新聞,南京一名13歲男孩因為爸爸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比,一氣之下就選擇離家出走,並且還給他爸爸留下了一張紙條,好在民警及時將其找回。
新聞一出,瞬間就引起網友對「別人家孩子」這個話題的熱議。
網友A:作為一個在「別人家孩子」陰影中成長的過來人,孩子,我慎重的建議你用 「別人的爸爸」還擊,非常有效!網友B:想起小學開家長會的時候,一個成績不太好的家長跟他孩子說「你看看xxx,人家成績那麼好,你看看你」,他孩子回道「那你看看人家家長,天天輔導他學習,你看你就知道打麻將」,然後家長會開到一半,那家長就離開了,xxx的家長一直到家長會結束還跟老師交流了好一會兒才走。網友C:這個孩子寫的好乖啊,就算爸爸這樣說自己,還是會說出親愛的爸爸,並且還希望爸爸身體健康,挺有愛的一孩子啊。
你永遠不知道孩子有多愛你,因為知道被比較有多傷自尊,多傷心,所以不拿自己的父母和別人的父母比較。
我們中國式父母,孩子小時候就跟「別人家的孩子」比成績,孩子長大了就比工作、比收入。可就算你的孩子比贏了,那也只不過是滿足了你所謂的虛榮心吧。如果真正是為了孩子好,那不應該首先是從尊重孩子的內心做起嗎?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有一次帶我們家心兒去小區樓下涼亭玩,有好幾個差不多年紀大小的孩子也在那玩,其中一個小女孩在那背唐詩,一首接一首,口齒清晰,引得周圍大人一陣誇讚。
這時,有一位奶奶就對身旁的孫子說「你看看姐姐多厲害啊,你話都說不清」,然後我就看到孩子一直往他奶奶奶身後躲。或許這只是奶奶無心的一句話,可是對孩子小小的心靈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作為父母,我們總以身經百戰的「過來人」身份來告訴孩子「我這是為了你好」,你希望孩子多才多藝,學習優秀,為他報各種培訓班,為的是不讓他輸在起跑線上,可是往往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我們父母總是喜歡橫向拿自己的孩子的不足去跟別人孩子的優點比較,那是否又曾關注過別人家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又曾關注過自己孩子的努力,自己孩子的進步呢?
尊重孩子的獨特性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孩子從出生就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人生才剛剛起步,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去建立他的自信心。不盲目和「別人家孩子」比較,而是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今天和明天比,有進步及時肯定,有不足認真給孩子分析。
優秀自信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肯定中成長的,人非完人,我們該慶幸的是自己的孩子還沒有說出「別人家的父母」怎樣怎樣的話,請教會孩子如何做一個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你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