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夜,躺在溫暖的被窩裡舒心愜意。然而也有一些睡眠質量低、經常失眠的人,在深夜還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數羊、數星星,難以入眠。本是溫暖的被窩,卻成了「寒床」。能夠享有高質量的睡眠成了許多失眠人的共同心聲。
晚上睡不好白天總犯困,令他身心俱疲
「我平時睡眠質量就不太好,但因為影響不大就一直沒有就醫。最近一段時間失眠加重,白天犯困,還影響到了工作,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睡眠中心,34歲的李先生說,他最近總是擔心晚上睡不著覺,尤其一躺到床上就感到緊張。
接診的睡眠中心主任王育梅說,門診中她經常遇到像李先生這樣的患者,他們感覺自己患了睡眠恐懼症,天一黑,就開始擔心自己睡不著,越害怕就越緊張,越緊張就越清醒,產生了失眠—恐懼—緊張—失眠加重的惡性循環。
「因為擔心治療就是單純吃安眠藥,有的人即使睡眠有了問題也不看醫生,耽誤了就診的最佳時機,最後出現焦慮、抑鬱等症狀。」王育梅說,實際上,對失眠恐懼與擔心所造成的危害比失眠本身的危害還要大。在症狀比較輕的時候就醫,治療效果會比較好。
通常情況下,短期的失眠,比如因熬夜加班而晝夜顛倒,大腦調節功能不良時,進行藥物幹預可以調整到一個正常的節律,不容易發展成慢性失眠。但如果達到慢性失眠,就不只要用藥物來治療,還需要進行儀器的治療和心理行為幹預,關註失眠所帶來的情緒問題和導致失眠長期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等。
對睡眠的恐懼和焦慮,可導致失眠長期存在
睡眠,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人的一生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失眠是臨床最常見的睡眠障礙。一般來說,失眠是一種主觀感受,即人們在充足的時間和良好的環境下,對於睡眠質量並不滿意,感覺睡不著、睡不好、睡得淺或多夢,導致第二天出現身體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等日間症狀。
王育梅表示,失眠主要有三個因素,第一個是易感因素,包括性格特徵、遺傳傾向等,例如父母有長期失眠病史或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容易思慮過度;第二個是誘發因素,包括生活事件或一些應激事件,例如最近需要熬夜加班,具有易感因素的個體會在遇到誘發因素時,傾向於失眠現象的發生;第三個是持續因素,即不良的睡眠習慣,例如因易感因素和誘發因素產生短期失眠後,對失眠的過度擔心和焦慮、以及為應對短期失眠導致的過長的臥床時間等。不良的睡眠習慣是失眠慢性化和長期化的關鍵,也就是說,最終導致失眠長期存在的並不是失眠本身,而是對睡眠的恐懼和焦慮。
從日常生活細節入手, 預防睡眠障礙
「睡眠是一個大腦主動休息的過程,具有恢復精力、消除疲勞的作用,不僅如此,好的睡眠還可以起到增強免疫力、整合記憶和調控內分泌的作用。」王育梅指出,尤其對於青少年和兒童來說,在睡眠的時候,生長激素大量分泌,有助於身高的增長和學習成績的提高。
通俗來講,睡得很解乏,所謂「美美地睡了一覺,精力充沛」,這就是高質量的睡眠。睡眠時長對於不同的群體而言有不同的標準,比如青少年一天的睡眠時間大概需要8-9個小時;成年人大概7-8個小時。遺憾的是,現在很多成年人不僅達不到高質量的睡眠,甚至還會時常失眠。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睡眠問題呢?王育梅表示,睡眠障礙多半是由於長期的思想矛盾或精神負擔過重、勞逸結合長期處理不當、病後體弱等原因引起。出現睡眠問題後,首先要解除上述原因,重新調整工作和生活。其次,從日常生活細節入手,預防睡眠障礙。例如,睡覺前用溫水泡泡腳,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對加速睡眠有較好的效果;睡覺前不要長時間玩手機,以免睡覺時大腦過於興奮。
(燕都融媒體記者 檀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