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歷經百年滄桑的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香港的發展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為了迎接她的回歸,許多秘書工作者在臺前幕後付出了大量辛勤努力。今天是香港回歸23周年紀念日,我們重溫一篇曾經參與籌備回歸慶典系列活動的工作人員撰寫的回憶文章。讓我們銘記這一歷史重要時刻,並向廣大秘書工作者和新時代致敬!作為國務院港澳辦的工作人員,我們曾分別參加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聯絡組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別行政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籌備委員會名單組的工作。當年籌辦慶典活動的一些往事仍然歷歷在目。香港回歸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國人民的一件大事和喜事,為把回歸慶典活動辦得讓香港同胞滿意,讓全國人民滿意,我們在籌備慶典活動的許多細節問題上,既發揮內地舉辦會議、活動的優勢,又充分考慮香港的實際情況,尊重香港同胞的習慣。比如,香港回歸慶典系列活動中的特區政府成立大會原來擬定的名稱是內地常用的「××××成立大會」,但這並不符合港人習慣,我們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將原定的名稱改為特區政府建議的、也容易為港人所接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慶典」。香港回歸慶典活動中有一個重要議程,就是董建華先生代表特區政府講話。董建華先生上報了他們起草的講話稿,請中央審示。香港的文稿寫作風格和內地有很大不同,但中央領導同志完全尊重董建華先生所要表達的意思,對文稿沒有作任何改動,原原本本地保持了原稿風格、特點。在安排特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時,原先計劃用普通話宣誓。後來我們考慮到部分特區政府官員,尤其是許多法官不會講普通話,而英文和中文都是基本法規定的特區官方語言。為了避免出現部分官員無法用普通話宣誓的情況,中央政府果斷決定,在宣誓時可以任意選擇這兩種語言中的一種。由於我們在活動安排上處處尊重香港同胞的習俗,香港回歸慶典活動不僅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還得到了香港同胞的廣泛讚賞。細節決定成敗。在香港回歸慶典系列活動籌備過程中,工作人員精心研究、周密計劃,制定了十分詳細的活動方案,並且責任到人,使各場活動井然有序。香港回歸是國際社會矚目的大事,希望親臨現場參加慶典的人很多,而舉辦慶典和儀式的香港會展中心大會堂最多只能容納3000人。按照統籌兼顧、體現廣泛代表性的原則,中央研究決定出席活動的嘉賓主要由四方面人員組成,即中央代表團與內地觀禮團成員、英方代表、香港各界代表、中央駐港機構代表和中資企業代表,並經過反覆研究確定了各個方面人員所佔的比例。在具體落實嘉賓名單過程中,我們充分考慮到各種因素和變化,如最初表示能來參加活動的嘉賓,最終可能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不能出席。如果不深入了解嘉賓情況,我們就無法掌握最終出席活動的人數。而對於如此重要的場合,我們也不可能在最後時刻再臨時邀請別人,這就可能使十分寶貴的席位被浪費。為此,我們採取了三輪徵詢邀請的方式來確定最終的嘉賓名單。首先由有關部門按既定的比例提出3000人的名單,我們向這些人發送邀請函,請他們在兩周內給予答覆。在收到答覆後,我們將當天無法出席的嘉賓人數加以統計,計算出空缺的席次,然後將這些席次按比例交予有關部門,請他們提出後備名單,我們再向這些人士發出邀請。如是又反覆一次,總共發了三批邀請函,根據答覆情況確定了最終的嘉賓名單,正式發送請柬。這就保證了最終獲得請柬的嘉賓都是肯定能出席活動的人士。儀式當天,整個會場內座無虛席,氣氛隆重熱烈。落實名單之後,就該安排嘉賓座次了。我們是怎樣設計座次的呢?主要採取「對號入座」「重點防範」的辦法,將嘉賓就座區分為前後兩部分共五大區域,宣誓就職的官員安排在前部分的中間位置,中央代表團與內地觀禮團的成員安排在宣誓就職的官員左側區,英方代表和有關國際人士安排在宣誓就職的官員右側區,香港各界代表、中央駐港機構代表與中資企業代表安排在會場後部的兩個區就座。之後,我們從既方便來賓相互交談,又確保活動安全角度進行考慮,逐一分析每位嘉賓的具體情況,為3000位嘉賓一一編定了座位號。各方面的嘉賓都對座次的安排表示滿意。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緊隨政權交接儀式後舉行,參加這場活動的不少嘉賓剛剛參加完政權交接儀式,他們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轉到新的活動場地並立即就座。為了方便每位嘉賓迅速準確地找到座位,我們除了在給嘉賓的請柬中附上座位標籤外,還專門設計了一套將每一位嘉賓與其座位號一一對應的電腦查詢軟體。儀式舉辦當天,我們安排專人在會場設立了查詢臺,通過示意圖和電腦查詢軟體為嘉賓服務,並安排專人引領,確保3000多位嘉賓在短時間內有序就座。香港回歸慶典活動籌備和實施工作涉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文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有很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應對,但由於有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香港各界的大力支持,這場國家的重大慶典活動最終順利舉行。在慶典活動籌備和實施過程中,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每一項活動和每一個細節,及時作出重要指示。例如,為了選擇最佳、最安全的場所來舉行香港政權交接儀式,我們查閱了過去20年的氣象資料,縝密分析和研究,推測出香港政權交接儀式舉行當天下雨的可能性非常大。這一情況報告上去後,中央領導同志迅速批示,指示我們說服英方改變了原先準備在露天舉行儀式的主張,避免了大雨對儀式順利舉行的影響。香港政權交接儀式改為室內舉行之後,最初定在紅磡體育館舉行,但我們在進行前期勘察時發現,紅磡體育館在安全方面存在較大隱患。籌委會經過多方研究、論證,建議將活動場所轉移到當時尚在建設之中的香港會展中心。事實證明,這樣的調整和改變是正確的。在安排宣誓就職儀式時,我們發現,由於官員是分批從各自的座位走到前臺宣誓,且人數較多,這使得中間的走臺時間過長,勢必影響現場氣氛。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我們連夜開會討論,決定在走臺過程中安排軍樂隊奏樂,這樣既避免了現場氣氛陷入沉悶,又可在出現突發事件時分散大家的注意力。香港商界得知政權交接儀式改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之後,也給予了大力支持。香港會展中心承建商重新配置資源,加快工作進度,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高質量地完成了會展中心的建設,確保了交接儀式如期舉行。
專訪中央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首任主任姜恩柱
來源:《秘書工作》雜誌
責任編輯:吳昊
設計製作:胡小慧
投稿信箱:wx@mishugongz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