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十三邀》最新一期,許知遠與張亞東的對談。
兩人相談甚歡,盡興時舉杯共飲,惺惺相惜。
感嘆,張亞東真是一個真誠的人啊!
愛藝術的人,都很掙扎,光是在藝術創作的層面:自己想要的,甲方要求的,觀眾期待的,就夠你頭疼的了。
還要考慮如何賺錢,如何生存。
另外還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家庭關係還有林林種種的社會關係要處理。
張亞東已經做得很好了,才27歲就監製王菲的《浮躁》專輯,走上了行業的頂端。
然而他也還是在自我與外界、在物質與精神,在對美的追求中糾結遊走。
他說:「大家都在需要一個有用的東西,可是我覺得就是大多數時候,都是那些沒用的東西,對我來說至關重要。」
他可以花一夜的時間去聽歌劇,其實歌劇對他完全沒用,只是享受。
有問題想不通的時候,音樂是他最安全的避風港。沒錯,養的狗會死,愛的人會離開,一直在身邊的只有音樂。
每一個真正愛藝術的人都奉藝術為宗教,隨時準備被釘在痛苦的十字架上,流下的心血匯成創作的源泉。
藝術像天使與魔鬼的聚合體,給你最極致的真善美, 也讓你試圖去理解那些假醜惡,這樣你才能創作出內涵豐富的作品。
但現實來說,在當下的社會裡,音樂的創作往往更多考慮受眾,而不是個人感情的抒發和情緒的宣洩,因為大家都很忙,壓力很大,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去欣賞,音樂對於他們來說成了一種服務性的產品,要有用。
大家評判一個音樂作品好不好,往往只看傳唱度、看排行榜,因而傳導下來,為了賺錢,資本方也樂於去迎合受眾的需求,去模仿複製那些成功的作品,不再容忍個性化的創作去試錯,萬一砸手裡了呢?
所以,在音樂作品工業化流水線的時代,創造性不再重要了嗎?再也產生不了第二個樸樹和第二個周杰倫了嗎?
談到籤藝人,張亞東說他不確定是否對別人有幫助,因為他不擅於讓很現實的利益關係發生,導致大家都很挫敗。
張亞東說,在很多當下的年輕人身上,看不到他們自己與音樂的關係,說到底,個性和創造性要源於自身的經歷,才會有打動人心的東西出現。
張亞東幫王菲製作《浮躁》的時候,曾經因為不夠商業化遭到阻攔,卻沒想到既經典又成功,周杰倫當時出專輯的時候,也預料不到一夜成名,所以也許很多時候,是需要很多艱難的堅持,才能夠維持個性的創作吧!
在資本化的社會裡,個性化的創作在市場上能否取得成功,很懸,所以沒人敢賭。那麼創作者該如何取得個性表達與市場需求的平衡呢?答案也許需要每一個創作者自己去尋找。
訪談裡,許知遠和張亞東站在綠皮火車前,的確「很像兩個無所事事的小鎮青年」,張亞東當年就是坐綠皮火車從山西大同到北京,開始了自己的音樂事業。
回到自己當初的起點,不知張亞東在想什麼?我想他是坦然的吧,因為他一直還在追求音樂純粹的美。
每一個愛音樂、愛藝術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期訪談,也許能夠找回自己的初心,「穿過霧霾森林去尋找美」,不一定會尋找到,但是尋找的過程已經足夠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