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尋找美,《十三邀》許知遠與張亞東對談:愛藝術的人都要看看

2020-09-03 造夢人閱讀手記

昨晚看了《十三邀》最新一期,許知遠與張亞東的對談。

兩人相談甚歡,盡興時舉杯共飲,惺惺相惜。

感嘆,張亞東真是一個真誠的人啊!

愛藝術的人,都很掙扎,光是在藝術創作的層面:自己想要的,甲方要求的,觀眾期待的,就夠你頭疼的了。

還要考慮如何賺錢,如何生存。

另外還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家庭關係還有林林種種的社會關係要處理。

張亞東已經做得很好了,才27歲就監製王菲的《浮躁》專輯,走上了行業的頂端。

然而他也還是在自我與外界、在物質與精神,在對美的追求中糾結遊走。

有用與無用

他說:「大家都在需要一個有用的東西,可是我覺得就是大多數時候,都是那些沒用的東西,對我來說至關重要。」

他可以花一夜的時間去聽歌劇,其實歌劇對他完全沒用,只是享受。

有問題想不通的時候,音樂是他最安全的避風港。沒錯,養的狗會死,愛的人會離開,一直在身邊的只有音樂。

每一個真正愛藝術的人都奉藝術為宗教,隨時準備被釘在痛苦的十字架上,流下的心血匯成創作的源泉。

藝術像天使與魔鬼的聚合體,給你最極致的真善美, 也讓你試圖去理解那些假醜惡,這樣你才能創作出內涵豐富的作品。

但現實來說,在當下的社會裡,音樂的創作往往更多考慮受眾,而不是個人感情的抒發和情緒的宣洩,因為大家都很忙,壓力很大,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去欣賞,音樂對於他們來說成了一種服務性的產品,要有用。

大家評判一個音樂作品好不好,往往只看傳唱度、看排行榜,因而傳導下來,為了賺錢,資本方也樂於去迎合受眾的需求,去模仿複製那些成功的作品,不再容忍個性化的創作去試錯,萬一砸手裡了呢?

所以,在音樂作品工業化流水線的時代,創造性不再重要了嗎?再也產生不了第二個樸樹和第二個周杰倫了嗎?

藝人的創造性

談到籤藝人,張亞東說他不確定是否對別人有幫助,因為他不擅於讓很現實的利益關係發生,導致大家都很挫敗。

張亞東說,在很多當下的年輕人身上,看不到他們自己與音樂的關係,說到底,個性和創造性要源於自身的經歷,才會有打動人心的東西出現。

張亞東幫王菲製作《浮躁》的時候,曾經因為不夠商業化遭到阻攔,卻沒想到既經典又成功,周杰倫當時出專輯的時候,也預料不到一夜成名,所以也許很多時候,是需要很多艱難的堅持,才能夠維持個性的創作吧!

在資本化的社會裡,個性化的創作在市場上能否取得成功,很懸,所以沒人敢賭。那麼創作者該如何取得個性表達與市場需求的平衡呢?答案也許需要每一個創作者自己去尋找。

回歸初心,尋找美

訪談裡,許知遠和張亞東站在綠皮火車前,的確「很像兩個無所事事的小鎮青年」,張亞東當年就是坐綠皮火車從山西大同到北京,開始了自己的音樂事業。

回到自己當初的起點,不知張亞東在想什麼?我想他是坦然的吧,因為他一直還在追求音樂純粹的美。

每一個愛音樂、愛藝術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期訪談,也許能夠找回自己的初心,「穿過霧霾森林去尋找美」,不一定會尋找到,但是尋找的過程已經足夠滿足。

相關焦點

  • 如何看待《十三邀》許知遠對話張亞東?
    許知遠在做十三邀的時候,自己是有一個完美受訪者形象的概念的,預設了很多,所以跟他想法不同的時候,他掩飾不住自己的失落和優越。張亞東是他非常想要的採訪者,就跟完美受害者的定義一樣,張亞東大概算他認為的完美採訪者。所以這次許知遠在提問的時候能遊刃有餘,看到亞東的坦誠和含蓄,都能巧妙地點破和照顧,又能讓節目精彩,同時許知遠表現出了某種睿智和清醒。
  • 張亞東:穿過霧靄森林去尋找美
    「在《十三邀》裡,張亞東很痛心地說:」我一天也沒有做過我自己。」3,穿過霧靄森林去尋找美。很多人對張亞東的感情生活特別感興趣,很奇怪為何他沒能給女友們終生的依靠,可她們在離開他時,都對他沒有仇恨,甚至心懷感激?
  • 張亞東十三邀自述內心,非個人化的自我
    張亞東,大家很多人都知道,中國著名的音樂製作人,給王菲,樸樹,莫文蔚,許巍等人做過製作人,同樣也是一位極具才華的音樂人,年輕一些的朋友可能是通過《樂隊的夏天》了解到這位音樂人。在最新的一期《十三邀》中,主持人許知遠邀請張亞東一起聊天,張亞東自述:「這麼多年,沒有一天是在做自己
  • 與《十三邀》背後的男人談許知遠
    有兩點讓我確認這個事兒估計能成:一是我發現許知遠面對攝像機,之前和之後沒有變化,他平常就那樣。這是非常難得的。當所有攝像機對準你,大多數人都會進入某種表演狀態。但許知遠沒有這種表演。我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他會害羞,所以每次他都得喝點兒,把自己「弄暈」後就好發揮。如果說《十三邀》有什麼是一開始確定的,那可能就是 「真實」、「真誠」,這兩個「真」。
  • 《樂夏》專業擔當張亞東向來溫文爾雅,此番在《十三邀》挺敢說
    因為《樂隊的夏天》,張亞東火了。這位與王菲、樸樹等歌手合作的製作人溫文爾雅,對音樂一絲不苟。去年,他直斥音樂圈「混子」太多,最近,他與許知遠對談的《十三邀》上線,又犀利直言流行音樂愛「複製」的弊病。《十三邀》裡,張亞東說了個故事有一次他找一個朋友寫歌對方馬上回復「你有什麼參考嗎?」
  • COLMOX《十三邀》|穿過霧靄森林尋找美,理享生活高階進化
    ——許知遠深度對話音樂製作人張亞東8月12日,COLMO獨家特約播出的《十三邀·夏日特別版》正式上線,一場從音律邏輯折射審美變化,從音樂發展洞見生活進化的訪談,在作家許知遠與音樂製作人張亞東的一問一答中逐漸深入。
  • 從《十三邀》到《十三遊》:更自如的許知遠
    從《十三邀》的嘉賓們身上,許知遠的確收穫了一些東西,許多他從第一期開始追問的問題,到後期已經不追問了,他緊皺的眉頭,也逐漸舒展了一些。山本耀司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 《十三邀》拍到第五季,許知遠變了
    那些富含學養和哲理的句子,沒有出現在這期《十三邀》裡。閱讀經驗不是每次都能用得上,許知遠放下書本,遠離自己的舒適區。 他和《十三邀》都在發生改變。 與王寶強的對談,出現在《十三邀》第五季的第四期。離開片場後不久,許知遠又在河北邢臺的大會塔村與他見面,村口的牌坊上刻有五個大字:王寶強家鄉。
  • 許知遠敗也《十三邀》,成也《十三邀》,原因何在?
    1、1976年出生的許知遠是以文筆出道,但大眾認識他是從《十三邀》開始,這檔訪談節目一改傳統新聞訪談節目客觀中立的態度,以許知遠偏見的視角,和當下明星等人進行溝通。所以《十三邀》剛播出的時候其實還蠻受歡迎,在訪談節目中算得上火,可是正式這檔節目把許知遠推上了風口浪尖。
  • 對話張亞東:音樂的力量與美感,都是「情緒化」的理性
    「我們可以喜歡一個年代,但創作是既要熟悉,又要陌生的。」——張亞東評皇后皮箱神秘,克制,儒雅… … 形容張亞東的詞彙都閃著相似的光芒,這與其說是源於他自帶的理性氣質,不如說是他在追求理性的過程中所散發的獨特魅力。
  • 《十三邀》採訪51歲的張亞東:長這麼大,我一天都沒有做過自己
    而張亞東的曲子讓這個節目看似平凡而靜謐的片頭生出一種讓人流淚的衝動。作為一個《十三邀》的老觀眾,這一期我從一個中年人的角度看,找到了許多共鳴。51歲的張亞東說,到目前為止,我一天都沒有做過自己。許知遠說他「神秘而安全」,這是張亞東身上很明顯的一個詛咒。寡言少語總歸讓人浮想聯翩,而能在音樂行業立足卻不激進,他一生都在尋找「安全感」 。
  • 《十三邀》採訪51歲的張亞東:長這麼大,我一天都沒有做過自己
    許知遠說他「神秘而安全」,這是張亞東身上很明顯的一個詛咒。寡言少語總歸讓人浮想聯翩,而能在音樂行業立足卻不激進,他一生都在尋找「安全感」 。聊到竇唯,許知遠和張亞東都說他是最勇敢的一個,在他腦子裡沒有什麼可以不可以。那種勇敢多少人沒有。
  • 被《十三邀》的許知遠誤讀的男人——木村拓哉
    不久前看了一篇關於許知遠採訪木村的文章,看到木村的現狀我很驚訝,當年帥的一批,怎麼變化這麼大?我翻出了那期《十三邀》的專訪,看後對這個許知遠很失望,大致看了他的簡歷,一個工科背景的文青,批評過韓寒,出了點小名。其實,不是每一個工科人都可以文藝成高曉松,也不是醜過了高曉松,就覺得自己可以搞文藝。
  • 告別《十三邀》,《十三遊》裡的許知遠終於不尷尬了!
    談論許知遠,一定繞不開他的《十三邀》、他的單向街,他的文化人氣質和他對這個時代的疏離感。和「矮大緊」高曉松一樣,「文青」這個詞,一直都是許知遠抹不去的標籤,他們都有著文青特有的傲氣,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許知遠不及高曉松活得通透,在這個他自認是「無序的時代」,對任何人和事都保持一種審視和質疑。
  • 許知遠:我是如何創作出《十三邀》的?
    你也是個記者,你問每個人的問題,難道大部分不是相通的嗎,因為人和世界的關係都是這樣子的。GQ報導:會有相通的地方,但我會懷疑我的解釋方法,懷疑我是不是太習慣用它。許知遠:你當然要尋找不同的解釋方法了,需要不同的視角去解釋了。
  • 為什麼品牌都愛《十三邀》?
    有評論說,《十三邀》的精神內核在於個人對世界、時代、信息的焦慮和擔憂,在當代人中尋找對答案的深度思考。以「帶著偏見看世界」、不同於傳統新聞訪談節目客觀中立的態度,拋棄了簡單粗暴的娛樂內核,成為當代社會中流砥柱的精神食糧。
  • 反向《十三邀》 葉三發問許知遠外賣時代的愛情
    有關外賣時代的愛情,以及當下的我們,1月31日,崇尚笨拙、抗拒庸俗的許知遠;看似犀利、骨子溫柔的葉三,在蜻蜓FM音頻直播間展開了一場基於靈魂與肉體的討論。在這次對話中,葉三承擔了談話節目《十三邀》中許知遠「發問者」的角色,許知遠則在回應中反覆提到「時代」、「靈魂」、「輓歌」、「一代人」、「邊緣」、「方向」這樣的關鍵詞,說起自我、女人、愛情,也聊到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 許知遠:我是如何創作出《十三邀》的?-虎嗅網
    你也是個記者,你問每個人的問題,難道大部分不是相通的嗎,因為人和世界的關係都是這樣子的。GQ報導:會有相通的地方,但我會懷疑我的解釋方法,懷疑我是不是太習慣用它。許知遠:你當然要尋找不同的解釋方法了,需要不同的視角去解釋了。
  • 張亞東在《樂夏》不敢說的話,被許知遠給挖出來了
    在近期參加許知遠的《十三邀》採訪中,我們卻感覺到張亞東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樣隨和,其實他對音樂的要求一直很高。至於那句「特別好」,現在回看以往的《樂夏》,卻顯得如此的蒼白,就好像為自己無話可說時,所形成的一套模式化的說辭。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並沒有那麼好。具體張亞東想表達什麼,大家慢慢往下看。
  • 許知遠「十三」系列文案,每一句都想手抄
    3月,《十三遊》上線,比起《十三邀》,許知遠在節目中的表現更加溫和接地氣一些。以一個「孤獨旁觀者」的旅客身份探尋鄰國日本的歷史和當下。四季片頭文案 「看世界 帶著偏見」 四季片頭合集 《十三邀》跨過了第四個年頭,許知遠帶著偏見和很多人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