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東十三邀自述內心,非個人化的自我

2020-09-05 碰巧說音樂

張亞東,大家很多人都知道,中國著名的音樂製作人,給王菲,樸樹,莫文蔚,許巍等人做過製作人,同樣也是一位極具才華的音樂人,年輕一些的朋友可能是通過《樂隊的夏天》了解到這位音樂人。

在最新的一期《十三邀》中,主持人許知遠邀請張亞東一起聊天,張亞東自述:「這麼多年,沒有一天是在做自己。」

我和許知遠一樣,聽到這句話的下意識是很意外的,因為這樣一個有才華的音樂人,藝術家,很多音樂人眼中很厲害的製作人,娛樂圈的「女神收割機」,居然「沒有一天在做自己」,這是一個秘密,我們暫且不去深究這句話的嚴謹性,也不論這句話的真假成分,就單純理解這句話,都會覺得有一股強烈的窒息感。

是啊,做自己真的非常難,一個普通人難做自己,因為每天要工作要生活,一個偉人難做自己,因為需要顧及天下興亡,江山社稷,一個藝術家同樣也難做自己,因為生活的壓力在很多時候比普通人更大,而內心的掙扎更強烈,兩個自我非常的難以自洽。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月亮與六便士》中的高更一樣拋棄一切一走了之。

而張亞東還說「很多時候他不夠勇敢,沒有那種破壞力」。像很多他給製作專輯的音樂人,或者他身邊很熟悉的音樂人,都具有這種破壞力和勇敢,比如竇唯,樸樹,都能夠非常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在需求,某些時候,自我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的自我是對周圍的人不造成影響的,只追求自身精神上的愉悅,但是張亞東之所以逃避或者說害怕這樣的「自我」,是因為他意識到,這種「自我」就是會不自覺的影響甚至傷害到身邊的人,也就是題目中說的「非個人化的自我」。


回到音樂本身,張亞東其實特別嚴格,同時又特別想拋掉技術性的東西,只遵循最初的激情和靈性,但是目前為止音樂本身也沒有什麼新的模式和方法,到上世紀90年代基本上,現在音樂概念已經走到了暮年,後面的都是在複製,重複。

包括現在的音樂市場和大眾的音樂需求,並不需要太多創造力,只需要一個音樂人有強大的複製能力,因為流行音樂發展到今天已經是只要感覺好像似曾相識,就有可能會成為大家所接受的,音樂人們內心非常個人化的東西沒有人會去理解,大家做歌曲都是找一個模板,或者說找一個「導航」。

訪談中,張亞東對許知遠說:「我們這麼聊天,會不會沒有人想看?」

我想說的是,你們這麼聊一天我都想看,「穿過霧靄森林去尋找美」,這可能是每一個相信自己活著的人都想去做的事情。

現在已經很少有音樂人,尤其是一個知名的音樂製作人,敞開心扉,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的綜藝節目了,不談愛情不談任何私人化的東西,用最理性的方式解剖內心,可能是讓大家認清這個世界的最好方式,如果有一天這樣的對話能讓所有人感同身受,並且有興趣思考,我想那個時候那個世界一定會非常美好。


相關焦點

  • 如何看待《十三邀》許知遠對話張亞東?
    許知遠在做十三邀的時候,自己是有一個完美受訪者形象的概念的,預設了很多,所以跟他想法不同的時候,他掩飾不住自己的失落和優越。張亞東是他非常想要的採訪者,就跟完美受害者的定義一樣,張亞東大概算他認為的完美採訪者。所以這次許知遠在提問的時候能遊刃有餘,看到亞東的坦誠和含蓄,都能巧妙地點破和照顧,又能讓節目精彩,同時許知遠表現出了某種睿智和清醒。
  • 意外的旅程——許知遠自述「十三邀」的緣起
    他們對這串名字頗感興奮,小朱搖晃著腦袋,說這不是十三不靠嗎?節目就這樣半心半意地開始了。它定名為十三邀,每一季發出十三次邀請,或許,它們也能構成一次意外的和牌。我將之當作生活的調劑,每當我因公司管理與梁啓超傳的寫作窒息時,就去拍攝節目。列印紙背面的名單無法立刻實現,我們努力去尋找每一個富有魅力的靈魂。
  • 去尋找美,《十三邀》許知遠與張亞東對談:愛藝術的人都要看看
    昨晚看了《十三邀》最新一期,許知遠與張亞東的對談。兩人相談甚歡,盡興時舉杯共飲,惺惺相惜。感嘆,張亞東真是一個真誠的人啊!張亞東已經做得很好了,才27歲就監製王菲的《浮躁》專輯,走上了行業的頂端。然而他也還是在自我與外界、在物質與精神,在對美的追求中糾結遊走。
  • 《樂夏》專業擔當張亞東向來溫文爾雅,此番在《十三邀》挺敢說
    因為《樂隊的夏天》,張亞東火了。這位與王菲、樸樹等歌手合作的製作人溫文爾雅,對音樂一絲不苟。去年,他直斥音樂圈「混子」太多,最近,他與許知遠對談的《十三邀》上線,又犀利直言流行音樂愛「複製」的弊病。《十三邀》裡,張亞東說了個故事有一次他找一個朋友寫歌對方馬上回復「你有什麼參考嗎?」
  • 再看《十三邀》四季片頭詞文案,想手抄
    2016年-2020年,四年時長的跨度,許知遠帶著偏見走到了《十三邀》的第四季。作為騰訊新聞與單線空間聯合出品的創新型訪談節目,《十三邀》不中立客觀,直言帶著偏見;不典型又典型,不典型是因為許知遠並非專業的訪談主持人,典型是因為無論是許知遠還是《十三邀》都帶有特別強的個人特色。
  • COLMOX《十三邀》|穿過霧靄森林尋找美,理享生活高階進化
    ——許知遠深度對話音樂製作人張亞東8月12日,COLMO獨家特約播出的《十三邀·夏日特別版》正式上線,一場從音律邏輯折射審美變化,從音樂發展洞見生活進化的訪談,在作家許知遠與音樂製作人張亞東的一問一答中逐漸深入。
  • 華語樂壇正在「失去自我」?別再讚美張亞東的脆弱
    最近一期《十三邀》都看了?一期甲乙方都顯得真誠,也充滿思索的訪談。主角就是張亞東。甚至他有點「學」許知遠……主動拿出內心困擾的事去問別人,並不care別人是不是真的能回答這些問題。有些動作,證明了他的自我剖白。
  • 《十三邀》採訪51歲的張亞東:長這麼大,我一天都沒有做過自己
    而張亞東的曲子讓這個節目看似平凡而靜謐的片頭生出一種讓人流淚的衝動。作為一個《十三邀》的老觀眾,這一期我從一個中年人的角度看,找到了許多共鳴。51歲的張亞東說,到目前為止,我一天都沒有做過自己。張亞東:「過去那個東西會內化,會跟你長在一起,你也許可以用現代科技的手段去嘗試,找出一種新的美感。但是我覺得在非常內在的部分已經定格了」關於新時代與他最愛的90年代,再沒有看到「自己」,存在的都是重複和重複本身。
  • 《十三邀》採訪51歲的張亞東:長這麼大,我一天都沒有做過自己
    作為一個《十三邀》的老觀眾,這一期我從一個中年人的角度看這集,找到了許多共鳴。張亞東:「過去那個東西會內化,會跟你長在一起,你也許可以用現代科技的手段去嘗試,找出一種新的美感。但是我覺得在非常內在的部分已經定格了」關於新時代與他最愛的90年代,再沒有看到「自己」,存在的都是重複和重複本身。
  • 張亞東在《樂夏》不敢說的話,被許知遠給挖出來了
    《十三邀》已上線,本次邀請的嘉賓是張亞東。但我們在沿用前人留下的音樂框架時,能否可以更加個人化。阿黛爾可以寫自己失戀的故事,大衛鮑伊可以讓音樂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我們需要從音樂中感知到創作者,而很顯然有些樂隊只是浮於表面,如果深挖其實是沒有任何內容的。「有的人表達的那個東西,在我看來它不成立,所以我已經就排斥了。」如果是為了某種概念或者風格去寫歌,這很顯然是沒有價值的。
  • 許知遠敗也《十三邀》,成也《十三邀》,原因何在?
    兩年前說到許知遠很多人不屑一顧,覺得他是油膩中年男,沉溺於自我欣賞,沒有和社會同時進步,所以在人們的嘴裡許知遠清高,許知遠裝文化人。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許知遠成功「洗白」,人們說起他成了訪談節目的良心,成了堅守自我的時代裡的一束光,原因何在呢?
  • 《十三邀》後,《十三遊》依舊讓人驚豔!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十三邀》,作為一檔定位高端、引發受眾思考的訪談節目。
  • 在許知遠面前,張亞東竟然話很多
    最新一期的《十三邀》,在曾被不少人吐槽不會當主持人的許知遠面前,張亞東竟然打破了「沉默」人設。 「竇唯就很勇敢,腦子裡沒有什麼可以或不可以……一直堅持自己,比較自我,不介意你理解不理解。」創作上的自我懷疑,促使張亞東保持了自己的工作習慣,幾乎每天都會到公司。
  • 張亞東在《樂夏》不敢說的話,被許知遠給挖出來了
    在近期參加許知遠的《十三邀》採訪中,我們卻感覺到張亞東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樣隨和,其實他對音樂的要求一直很高。至於那句「特別好」,現在回看以往的《樂夏》,卻顯得如此的蒼白,就好像為自己無話可說時,所形成的一套模式化的說辭。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並沒有那麼好。具體張亞東想表達什麼,大家慢慢往下看。
  • COLMO洗衣機聯合《十三邀·夏日特別版》,用理性美學讓生活進化
    在此基礎上,近日COLMO特邀節目《十三邀·夏日特別版》正式上線,節目以COLMO核心理念「理性美學,讓生活進化」為主題,講述理性、音樂、生活、價值四者之間彼此影響、相互成就的理念內核,COLMO洗烘套裝作為現代洗護產品發展成果,憑藉以簡馭繁對美的追求,成為嘉賓們心目中的 「理享」產品。
  • 《十三邀》製片人朱凌卿:找到那個「真」問題丨專訪
    還有中國畫向來注重寫意而非寫實,因此透視關係從來都是不對的,就是不表達真實世界。其實十三邀請的很多嘉賓都有這樣的表達,即我們進入了情緒化表達(例如「佛系」、「喪」)的時代,而對於真理或者真實的情況到底是什麼樣的探究不深。 《許知遠對話陳嘉映》 從這個點上出發,十三邀一方面追求的是「真實」地去尋找,即真實呈現出談話本身。
  • 《樂夏》啟示錄之二:張亞東和馬東,他們有一個共同點
    無論張亞東還是馬東,他們成長的年代(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正是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百業復興的時代。馬東八十年代末赴澳洲留學,張亞東九十年代初離開山西大同「北漂」,在他們面前都有一個徐徐展開的新世界。馬東和張亞東都上過《十三邀》。
  • 《十三邀》拍到第五季,許知遠變了
    這是《十三邀》第五季最大的變化,常常自稱「知識分子」的許知遠,不再依賴於語言的交鋒。他越來越多地走入他者的生活,用生活的經驗感知對方。 他放棄了一些對時代的宏觀探討,因為時代是從個人身上長出來的。「我非常坦白地說,所有的娛樂明星都在《十三邀》中談過在其他節目裡沒有談出的問題,如果不是一個有趣的談話,這些人不會說出這麼多來。能否通過一次談話,彼此拓展對自我的理解,對他人的理解,這才是我們節目最核心的東西。」  每期節目上線後,總有人圍繞許知遠的「知識分子」身份做文章,認為他清高孤傲,沉溺於孤芳自賞。
  • 張亞東除了「特別好」,還會說什麼?
    最新一期的《十三邀》,邀請了知名音樂人張亞東。這一次,在曾被不少人吐槽不會當主持人的許知遠面前,張亞東竟然打破了「沉默」人設。張亞東從一個礦務局文工團職員到如今的金牌製作人,與音樂打了半生的交道。這一次在節目《十三邀》中,他滔滔不絕地談起自己的過去,人生的見解與音樂的追求。「聊音樂,從中國到西方、傳統到現代、樂器到樂理……到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大家看到的是一個似曾相識又有所不同的張亞東。」
  • 與《十三邀》背後的男人談許知遠
    朱凌卿:網際網路可以做相對更個性化的表達,有一種更放鬆的、個人化的語態。你可以選B站博主,甚至可以選一個連頭髮都不梳的主持人,這都沒問題。我們更看重的是他能表達什麼、他能溝通什麼、他對訪談有沒有興趣。個人的狀態、個人的個性,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傳統的廣播系統是線形的,這兒沒看懂,只能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