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東,大家很多人都知道,中國著名的音樂製作人,給王菲,樸樹,莫文蔚,許巍等人做過製作人,同樣也是一位極具才華的音樂人,年輕一些的朋友可能是通過《樂隊的夏天》了解到這位音樂人。
在最新的一期《十三邀》中,主持人許知遠邀請張亞東一起聊天,張亞東自述:「這麼多年,沒有一天是在做自己。」
我和許知遠一樣,聽到這句話的下意識是很意外的,因為這樣一個有才華的音樂人,藝術家,很多音樂人眼中很厲害的製作人,娛樂圈的「女神收割機」,居然「沒有一天在做自己」,這是一個秘密,我們暫且不去深究這句話的嚴謹性,也不論這句話的真假成分,就單純理解這句話,都會覺得有一股強烈的窒息感。
是啊,做自己真的非常難,一個普通人難做自己,因為每天要工作要生活,一個偉人難做自己,因為需要顧及天下興亡,江山社稷,一個藝術家同樣也難做自己,因為生活的壓力在很多時候比普通人更大,而內心的掙扎更強烈,兩個自我非常的難以自洽。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月亮與六便士》中的高更一樣拋棄一切一走了之。
而張亞東還說「很多時候他不夠勇敢,沒有那種破壞力」。像很多他給製作專輯的音樂人,或者他身邊很熟悉的音樂人,都具有這種破壞力和勇敢,比如竇唯,樸樹,都能夠非常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在需求,某些時候,自我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的自我是對周圍的人不造成影響的,只追求自身精神上的愉悅,但是張亞東之所以逃避或者說害怕這樣的「自我」,是因為他意識到,這種「自我」就是會不自覺的影響甚至傷害到身邊的人,也就是題目中說的「非個人化的自我」。
回到音樂本身,張亞東其實特別嚴格,同時又特別想拋掉技術性的東西,只遵循最初的激情和靈性,但是目前為止音樂本身也沒有什麼新的模式和方法,到上世紀90年代基本上,現在音樂概念已經走到了暮年,後面的都是在複製,重複。
包括現在的音樂市場和大眾的音樂需求,並不需要太多創造力,只需要一個音樂人有強大的複製能力,因為流行音樂發展到今天已經是只要感覺好像似曾相識,就有可能會成為大家所接受的,音樂人們內心非常個人化的東西沒有人會去理解,大家做歌曲都是找一個模板,或者說找一個「導航」。
訪談中,張亞東對許知遠說:「我們這麼聊天,會不會沒有人想看?」
我想說的是,你們這麼聊一天我都想看,「穿過霧靄森林去尋找美」,這可能是每一個相信自己活著的人都想去做的事情。
現在已經很少有音樂人,尤其是一個知名的音樂製作人,敞開心扉,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的綜藝節目了,不談愛情不談任何私人化的東西,用最理性的方式解剖內心,可能是讓大家認清這個世界的最好方式,如果有一天這樣的對話能讓所有人感同身受,並且有興趣思考,我想那個時候那個世界一定會非常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