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東在《樂夏》不敢說的話,被許知遠給挖出來了

2020-09-04 徐醬醬

張亞東,很多人都是通過《樂夏》認識他的,和藹親切的形象在大家心裡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每次在點評樂隊時,脫口而出的那句「特別好」,已然成為了一句大家茶餘飯後聊天時的「玩笑話」。

在近期參加許知遠的《十三邀》採訪中,我們卻感覺到張亞東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樣隨和,其實他對音樂的要求一直很高。至於那句「特別好」,現在回看以往的《樂夏》,卻顯得如此的蒼白,就好像為自己無話可說時,所形成的一套模式化的說辭。

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

並沒有那麼好。

具體張亞東想表達什麼,大家慢慢往下看。


一、音樂沒有魂

現代流行音樂從上個世紀40年代開始直到90年代末期,已經被當年各個音樂家玩透了。

所以我們很難在這個時代,再一次去創造出另一種音樂的表述方式。

這不僅僅是張亞東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大環境如此。

這些年他不斷的作為評委,去參加各式各樣的節目。

許知遠問道他:「因為你這些年也不斷做評委,參加這種節目,這些年輕一代他們的精神狀態,他們的普遍性是什麼?」

他說的很溫和,但表達的內容卻很鋒利。「創作沒有什麼新的東西。」「我有時候在當下看不見這個人,每個人都不愛自己,忽略自己。」

我們都明白,現在大部分音樂所謂的個性化、創新、實驗都是浮於表面的,其實又很少人可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突破。

但我們在沿用前人留下的音樂框架時,能否可以更加個人化。

張亞東接著反問:

「你的音樂跟自己有關嗎?」

阿黛爾可以寫自己失戀的故事,大衛鮑伊可以讓音樂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我們需要從音樂中感知到創作者,而很顯然有些樂隊只是浮於表面,如果深挖其實是沒有任何內容的。

「有的人表達的那個東西,在我看來它不成立,所以我已經就排斥了。」

如果是為了某種概念或者風格去寫歌,這很顯然是沒有價值的。

因為你已經脫離了自己,已經逐漸變得不真實。

如果不是這次採訪,我們或許永遠都不知道他對一部分年輕樂隊,究竟持一個什麼樣的態度。

還記得上一季《樂夏》錄製過程中,因為當時一位專業樂迷沉溺於黑撒接地氣的歌詞,而忽略了本身的音樂性,使得張亞東當場發飆。

他憤怒地說道:「對於我來說這首歌非常一般,完全沒有聽的必要。」「不要說什麼大象愛大象,螞蟻愛螞蟻,音樂就是音樂,音樂有它自身的美。」

如果一首作品僅僅是歌詞動人,我們並不能稱之它為好音樂。

不是說歌詞不重要,而是希望更多人注重音。

音樂是有門檻,而且是需要從作品中看到創作者本身的。

而此言論一出,網上吵成了一鍋粥。

有的人支持他,而有的人覺得他所說的就是放屁。

張亞東作為一個長期在幕後的製作人,頭一次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從那一次之後,張亞東似乎變了,在節目中很明顯溫和了許多,很少與人爭辯。

變得不敢隨意發表個人看法,沒有稜角,不鋒利了。

其實對於每首歌的好壞,他心裡有明確標準,只是不想說罷了。

為什麼不說呢?

他也有他的顧慮。

他的顧慮包含兩個原因。

首先,張亞東其實是一位害怕給別人添麻煩的人,即使自己有非常強烈的個人觀點,也不願直接說出來,而是選擇閉口不語或者用這句「特別好」一笑而過。

害怕為別人提出建議時,卻最終遭到對方猜疑,認為自己是不懷好意的。

「也許他們認為,你這樣才是不懷好意的。」

另一方面,他需要錢。在他的心裡一直都在為「精神滿足」和「物質滿足」做平衡。

在採訪中,張亞東大大方方承認,自己很缺乏安全感,需要賺很多錢錢來滿足自己。

「我是可以活在物質裡的,我覺得爽。」

這句話其實一點毛病都沒有。

作為一名音樂人賺錢不僅要滿足日常開銷,更重要的是需要養活自己的職業。

大家都有追求物質的欲望,張亞東也是人,所以並不奇怪。

打一個比方,在不算任何錄音設備的價格的情況下,一把專業演出級別的電吉他,至少就需要2萬塊。而且像他這種製作人,可不是買一把吉他這麼簡單,賺錢是必然的。

參加綜藝節目拋去情懷,還能為了什麼?

既然收了錢,也沒必要那麼較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行。


3


我們總說,現在的音樂大不如以前了,我們懷念那個黃金時代。

這是事實,經典畢竟就是經典。

我們可以想像,當今《樂夏2》的所有樂隊中,有哪種風格前人是沒有玩過的。

朋克、金屬、電子核、英式、後朋、電子……

現在,我們很難再去創造另外一種音樂的表達方式。

既然絕對的創新我們做不到,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在沿用別人玩過的風格的同時,考慮到自己的作品內容呢?

好歹,讓我們明白,你寫的東西並不是虛的,而是真正可以反映出你內心世界的音樂吧。

這個問題,和我們所處的大環境有著直接的關係。

如今的時代,我們接收的信息都是碎片式的,缺少一種完整的自我敘事性。

這就直接導致很多樂隊的創作都是浮於表面的、經不起時間沉澱的。

這就像現在,經常會橫空出世很多音樂人,作品極其粗糙。

旋律套路、歌詞更是不知所云。

最重要的是還特別火……

這不是鬧嗎?

上述所說的具體指哪些歌,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

現在音樂的門檻越來越低,會彈首《小星星》的都說自己是音樂人……

說到這裡,大家能夠體會張亞東的悲哀了吧?

對現在音樂圈而感到無奈,甚至絕望。

張亞東是熱愛音樂的,看著他依然為了音樂市場的進步而努力,真的很心疼。

他說:「如果音樂想要通過我做一些什麼樣的表達,我榮幸之至。」

人是無法超越音樂的,相反音樂可以把人當成載體來表現出它最美好的一面。

只是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再次讓音樂成為表達自我的載體呢?

或許只能在經典老歌中尋找些許安慰了。

打開酷狗音樂,盡享經典老歌。


相關焦點

  • 張亞東在《樂夏》不敢說的話,被許知遠給挖出來了
    很多人都是通過《樂夏》認識他的,和藹親切的形象在大家心裡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每次在點評樂隊時,脫口而出的那句「特別好」,已然成為了一句大家茶餘飯後聊天時的「玩笑話」。在本次採訪中,我卻感覺張亞東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樣隨和,其實他對音樂的要求一直很高。至於那句「特別好」,現在回看以往的《樂夏》,卻顯得如此的蒼白,就好像為自己無話可說時,所形成的一套模式化的說辭。
  • 《樂夏》專業擔當張亞東向來溫文爾雅,此番在《十三邀》挺敢說
    因為《樂隊的夏天》,張亞東火了。這位與王菲、樸樹等歌手合作的製作人溫文爾雅,對音樂一絲不苟。去年,他直斥音樂圈「混子」太多,最近,他與許知遠對談的《十三邀》上線,又犀利直言流行音樂愛「複製」的弊病。許知遠問張亞東大概在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感覺張亞東說
  • 看似插科打諢的「亞洲大媽」,說了《樂夏》最想說的話
    第一期木馬樂隊表演的時候,姐姐直接起身跟著一起搖擺,大呼「完全拒絕不了這種節奏」。就這享受音樂的勁兒,在精神上已經跟舞臺上的演奏完全融合在一起。《樂夏2》裡的周迅,也沒把她骨子裡的真性情藏起來。他說:「現在的人都不給音樂機會,咱們現在還能坐在這,說出來我們對音樂怎麼想的,真正能聽一會音樂,體會所謂的那個感覺,已經是一件很難得的事了。」聽島嶼心情的《8+8=8》,大張偉第一次跟我們分享他的故事。講述家人的大張偉,似乎和平時那個「一言不合就拋梗」的他不太一樣。
  • 看似插科打諢的「亞洲大媽」,說了《樂夏》最想說的話。
    他說:「現在的人都不給音樂機會,咱們現在還能坐在這,說出來我們對音樂怎麼想的,真正能聽一會音樂,體會所謂的那個感覺,已經是一件很難得的事了。」聽島嶼心情的《8+8=8》,大張偉第一次跟我們分享他的故事。講述家人的大張偉,似乎和平時那個「一言不合就拋梗」的他不太一樣。
  • 如何看待《十三邀》許知遠對話張亞東?
    張亞東是他非常想要的採訪者,就跟完美受害者的定義一樣,張亞東大概算他認為的完美採訪者。所以這次許知遠在提問的時候能遊刃有餘,看到亞東的坦誠和含蓄,都能巧妙地點破和照顧,又能讓節目精彩,同時許知遠表現出了某種睿智和清醒。
  • 《樂夏》啟示錄之二:張亞東和馬東,他們有一個共同點
    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對事不對人,人事要分開。但是事情說得多了,總是離不開人。說起來,此次樂夏上「翻車」的人和樂隊,比如後鯊、福祿壽、Mandarin、張亞東,以及差一點翻車的馬東,這其中除了後鯊的翻車是自己問題以外,其他的幾乎都跟五條人有關。樂夏第二季真可謂成也五條人,敗也五條人,馬東的情緒應該稱得上是「愛恨交織」吧。(他的那番回應,恍惚讓我回到了《奇葩說》。)
  • 別再讚美張亞東的脆弱
    主角就是張亞東。他這次說的話比《樂夏》多,這次坦承的東西,也比樂夏直接。2》的觀眾會發現:《樂夏2》上的張亞東,比《樂夏1》要緘默得多。在《樂夏1》時,旅行團樂隊說:「亞東哥的樂器,跟女友一樣多。」如果連張亞東們都不敢勇敢一點。那些窮困、刻苦的音樂人,那些還沒機會「表達內在」的青年創作人,又將走向何方?張亞東,也許並不用「做自己」那麼多,寫出多偉大的作品。
  • 張亞東除了「特別好」,還會說什麼?
    最新一期的《十三邀》,邀請了知名音樂人張亞東。這一次,在曾被不少人吐槽不會當主持人的許知遠面前,張亞東竟然打破了「沉默」人設。,就像他說的「賣錢的好作品很多,不賣錢的垃圾也很多」。有人說:「他一直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徘徊,一邊探索自己的邊界,卻又永遠保持與現世的距離」。在《樂夏2》中,很多網友反映張亞東對音樂的點評太少,沉默而克制,只剩下了「特別好」。
  • 去尋找美,《十三邀》許知遠與張亞東對談:愛藝術的人都要看看
    昨晚看了《十三邀》最新一期,許知遠與張亞東的對談。兩人相談甚歡,盡興時舉杯共飲,惺惺相惜。感嘆,張亞東真是一個真誠的人啊!再也產生不了第二個樸樹和第二個周杰倫了嗎?藝人的創造性談到籤藝人,張亞東說他不確定是否對別人有幫助,因為他不擅於讓很現實的利益關係發生,導致大家都很挫敗。
  • 當張亞東的話越來越少時,《樂隊的夏天》就開始變味了
    第一季中張亞東的出現,可以說是節目組為了串聯起樂隊文化與圈外觀眾所搭設的橋梁,通過張亞東讓初次接觸樂隊的人群能夠更快地享受其中。第二季《樂隊的夏天》開播後,很多人都發現,張亞東的話明顯相比第一季少了很多,也許是後期剪輯做的處理,很多樂隊表演結束後,甚至連一句張亞東的點評都沒有。難怪會有人說,《樂隊的夏天》變味了。
  • 沒有才華張亞東
    02面對那些歷史上偉大的作品,張亞東把它形容成「愛上了一個200歲的人」,許知遠補充道,「200歲的年輕人」。他羨慕高更,但又清晰地知道自己成為不了高更。「只要音樂讓你達到過嗨點,你大概這輩子都放不了,你始終還是渴望有一天突然放一個音樂,你在那一刻忘記自己,忘記煩惱,你真的可以融化在那個音樂裡,你突然覺得你一點都不孤獨,你的所有感受都是和所有人連接在一起,就是爽。」無獨有偶,「就是爽」這三個字在最新一期的《樂夏》裡出現了,亞東點評的是五條人的《Last Dance》。(球球大家動動手,去把五條人撈回來謝謝昂!)
  • 網友都說這期《樂夏》不如那期《樂夏》,它們差在哪裡?
    網友都說這期《樂夏》不如那期《樂夏》,它們差在哪裡?第二季「樂夏」順利地開啟了,這次來的樂隊比第一期要豐富的多,不但有新樂隊,還有像《後海大鯊魚》等老樂隊,現在第一段的二十支樂隊排名已經出來,可總體感覺有點缺什麼?
  • 對話張亞東:音樂的力量與美感,都是「情緒化」的理性
    「(竇唯)他有天分,但對技術有時候不太感興趣,並且在他腦子裡是沒有什麼可以或不可以的。竇唯肯定是最勇敢的一個,這種勇敢,我沒有。」談及始於情緒的音樂表達,張亞東直言:「極具理性的東西會震懾我」。東方音樂創作隨性而發,西方音樂則更顯邏輯和技術,從而鑄成了成熟的西方音樂工業系統。「對你來說最偉大的時代是哪個時代?」「音樂可能我覺得巴赫。」巴赫時代已過去百年,許知遠形容張亞東對巴赫的欣賞就像是愛上了200歲的巴赫年輕的樣子。
  • 樂夏2改編賽與復活機制槽點
    這個周末《樂夏2》十強產生後,復活的五隻樂隊也隨後產生。我們假設張亞東只投了1票,而其中的兩個超級樂迷投了10票,那麼還有一個超級樂迷也投了1票。假若兩位投了9票,那麼另一位也只投了3票。所以絕不是張亞東一個人「殺死了」五條人,而是兩人合謀。這與樂夏1最後7進5何其相似,歐陽娜娜對盤尼西林之後表演的樂隊,除了新褲子外就沒有投票或只投了1票。不過歐陽娜娜的表現太明顯了,讓一個小姑娘來扮演這樣一個角色,節目組真黑。
  • 不管樂夏現在怎麼樣,它都僅僅算是個開端
    可以說,這個節目從開始到現在已經完完全全背離了自己的名字的出發點,更綜藝、更娛樂化、更有央視「星光大道」的那味兒了。為什麼這麼說,理由如下:1、當聲音玩具被剪得連演完都不配有採訪,突然意識到這終究是一個綜藝節目。綜藝的本質大概就是需要矛盾、爆點、槽點。
  • 《十三邀》採訪51歲的張亞東:長這麼大,我一天都沒有做過自己
    許知遠說他「神秘而安全」,這是張亞東身上很明顯的一個詛咒。寡言少語總歸讓人浮想聯翩,而能在音樂行業立足卻不激進,他一生都在尋找「安全感」 。而生產出來的東西之所以有價值不正是因為傾注了人的想像力,創造力嗎?許知遠聊到去給《樂隊的夏天》做評委,評價這一代年輕人的共性時,張亞東這一次不再只說三個字「特別好」,而是非常坦誠地面對許知遠:我能看到他們的閃光點,偶爾覺得創作沒有什麼新的東西,都是在延續過去。
  • 《十三邀》採訪51歲的張亞東:長這麼大,我一天都沒有做過自己
    許知遠說他「神秘而安全」,這是張亞東身上很明顯的一個詛咒。寡言少語總歸讓人浮想聯翩,而能在音樂行業立足卻不激進,他一生都在尋找「安全感」 。聊到竇唯,許知遠和張亞東都說他是最勇敢的一個,在他腦子裡沒有什麼可以不可以。那種勇敢多少人沒有。
  • 金牌製作人、內地流行樂教父張亞東,為何說從來都沒做過自己?
    對,就是就那個舉止優雅、話不多、總是說著&34;這句大家已經非常熟悉的口頭禪的音樂製作人——張亞東。這種評價總是以&34;作為開始,以非常溫和、舒服、得體的方式表達出來,既客觀又不傷及樂隊。因此,在第一季《樂隊的夏天》裡,觀眾都非常期待他的點評環節。
  • 古典音樂是座大山,張亞東在山裡撿石頭
    張亞東69年出生,今年51歲了,有些人用年齡來形容就特別不合適。在年輕的時候,張亞東不像個年輕人,如今51歲的他,也沒有知天命。當然他年輕的時候,在他臉上也看不出年輕人的張狂,張亞東好像一直就像一朵蓮花,靜靜的綻放。01最怕被關注,於是做幕後。大家認識張亞東應該就是從樂夏的舞臺上,他是樂夏的核心。90年代初,搖滾節正是高光時刻,出現了黑豹、唐朝,崔健,張亞東被這樣的音樂召喚著,來到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