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中國太太,拍自己喜歡的紀錄片,在高鐵啃鴨脖——這個日本人活得太痛快了

2021-02-20 好好虛度時光

給定居於中國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電話採訪時,他正處於外出拍攝行程的空檔中——這之前他在杭州,這之後要去上海。

 

我接觸過不少會講中文的日本人,即便如此,竹內亮的中文,在其中也是數一數二的。作為紀錄片導演,天天要和各種各樣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打交道,他對網絡流行語也非常熟悉,「後浪」、「二次元」等等都侃侃而談。

 

因為系列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而被人知曉,逐漸有了一些名氣的竹內亮,他選擇住在中國,拍攝在中國的人們的生活,理由又是什麼?

▲ 主播/ 虛度首位男聲優:戴東 ,配樂/Gran valzer 《QUARTETTO V. DE BONIS》 

竹內亮出生於日本千葉縣的我孫子市,除了有一個在中國網絡上有著玩笑梗的「我孫子」的名字,這是一個被他形容為「什麼都沒有的地方」。

這個小鎮,是日本泡沫經濟時代的產物。東京的房子太貴了,普通人買不起,所以房地產商瘋狂地開發周邊的地方,千葉便是其中之一,「我孫子」市便是其中的典型小城。

沒有超市,沒有歷史和文化傳統,只有房子,大量的房子,一戶建。70年代末期生人的竹內亮對於小時候的故鄉記憶,就是一直在造房子,然後班級上不斷地有新同學轉學進來,從30個到50個,再到100個。那時候,小孩子們最常見的娛樂之一,就是蓋房子,因為到處都是扔掉的木材,可以隨便撿來玩。

很久以後,他看到中國河北燕郊的一片片高樓,不禁與兒時的記憶聯繫起來,故鄉與第二故鄉,就這樣被某些莫名的情愫連接起來。

少年時代的竹內亮,學習成績很好,是全班數一數二的學生。棒球也打得好,曾經拿到某個比賽的我孫子市的冠軍。他很喜歡打棒球,曾經可能一直就這樣打下去,一直到進入棒球行業。

直到上初中的時候,棒球俱樂部規定必須要剃寸頭才能進入俱樂部。竹內亮血液中的「叛逆」因子開始發作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統」,為什麼只有日本的俱樂部有這樣不可思議的規則?

青春期的男孩子很珍惜自己的滿頭黑髮,他不想為了那些所謂的清規戒律而犧牲自己的頭髮,哪怕是棒球,也不可以。

高中畢業的時候,因為對拍攝產生了興趣,他進入了專門學校就讀電影藝術學科。20世紀90年代末期,東京也只有一兩家學校有這樣的專業,讀了兩年畢業後,他進入了一家錄製公司工作,專門與NHK(日本廣播協會,日本唯一的公共廣播電視機構)合作拍片。公司的老闆在行業裡都很有名,如今80歲了還在拍紀錄片。

就是進入了這家公司,他不僅找到了一輩子想做的事情,也遇見了他的愛情。人生,有的時候就是會一個機緣巧合帶來另一個機緣巧合,一切都是相輔相成的。

2001年,23歲的竹內亮因為要給NHK拍攝一部關於麻將的紀錄片,第一次來到中國,第一站就是上海。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現實中的中國與電視中畫面的巨大反差,而是這裡的人——富於個性、有血有肉的人們。

他講了一個小故事,「我進去一個小賣店買東西,找錢時,服務員阿姨把零錢啪的一下甩在櫃檯上,態度不是很好,我就很吃驚,因為日本人很講究服務態度,沒見過這樣不『友好』的人。

後來我又去另一家小賣店買東西,有趣的是,這家服務員態度就特別好,用英語一直和我聊天,很熱情。我當時就想,這個國家也太有意思了吧,很隨意,不像日本那樣,到處都那麼統一。」

他開始對於中國有一點興趣了,這裡的人們個性千差萬別,而且容易展現在外,這與日本社會的中規中矩、日本人的內斂與沉靜,大相逕庭。

本來,竹內亮就是個不太「像日本人」的日本人,像是做事不喜歡受拘束、平時在公司也不說敬語,他心底隱隱覺得,好像中國跟自己還挺搭的。

真正「緣起」中國,還要說起2005年的一天,挺像小說中的情節:他在電視節目中看到一位溫柔漂亮、日語流利的中國姑娘,一眼就喜歡上了。

彼時,在日本讀書的中國留學生並不是很多,能夠上電視的更是少之又少,這位叫做趙萍的女孩,因為過硬的日語和良好的形象,成為一檔向日本人介紹中國文化的綜藝節目的主持人,這檔節目恰好就是竹內亮公司製作的。

竹內亮當時沒有參與節目製作,但是趙萍給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哇,這位主持人好漂亮,日語好棒」。之後恰好有一天,他手頭有個拍攝關於中國的紀錄片任務,要採訪在日中國人,於是他便想起來那位漂亮的中國姑娘,並拜託同事介紹她來做翻譯。

工作之中,他發現這位來自中國南京的姑娘不僅長得漂亮,性格也很好,是個很善良的人,那還等什麼,趕緊表白。不過,和趙萍的相處過程中,竹內亮也發現,雖然中國人看起來很隨和、很容易溝通,但是也有骨子裡慎重的一面,尤其是中國女孩,在談戀愛時會考慮得比較周全,不會輕易開始。

在竹內亮的堅持追求與用心下,兩個人開始了交往,交往沒多久,竹內亮就覺得,這是個很好的女孩,一定要和這個人結婚。

傳統的中國父母大多希望女兒未來可以留在身邊,趙萍的父母也不例外,何況對方是一個外國人。為此,他從日本跑了南京求婚,第一次,被拒絕;第二次,又被拒絕;第三次,到了2007年的時候,趙萍的父母終於同意了。

那時的他,雖然和中國女孩結了婚,也開始學習中文,但是並沒有想搬到中國來生活。在日本有穩定的工作與收入,第一個孩子也出生了,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生活。

當然對於中國是越來越熟悉了,他漸漸地發現,中國的社會文化,有很多吸引他的地方。在這裡,人們更開放,更寬容,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與日本社會的千篇一律以及冷漠感,形成不小的反差。他也越來越多地跑去中國拍片。

2010年,他為拍攝另一部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來到中國,沿著長江進行了一次6300公裡的旅行,途中接觸到更多的中國地方老百姓,也見識到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對中國的認知和理解更加深入了起來。而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的中國城市和鄉村,也給他的拍攝提供了很多新鮮素材。

不過,令竹內亮驚訝的是,雖然已是2010年,中國的城市已經大大發展起來了,但是提起日本,很多人向他詢問的仍然是關於高倉健和山口百惠的信息。

「怎麼會這樣?這可是2010年了。」他深深地覺得不可思議,與此同時,日本人對於中國的了解,也不見得比他少年時代增加了多少。作為一個娶了中國妻子、又經常在中日兩國來回跑的人,他很想把真實的一面傳遞出來,告訴那些仍然沉浸於固有印象中的人們「不是這樣的」。

2013年,說服了趙萍,竹內亮放棄了日本穩定的工作,一家人從日本移居中國南京。

▲竹內亮經常在微博上向身在日本的媽媽「匯報」近況。

到了中國定居之後,他發現這裡簡直太符合自己心意了,在日本時那種出門不能大聲說話、做事要小心翼翼的拘謹感一掃而光,取代的是隨性與自在;與人溝通也不用顧及等級與說話方式,不用藏著掖著,可以直抒胸臆,暢所欲言。

然後,他可以繼續去觀察各種各樣的中國人了,去和他們聊天,去拍攝他們的生活。

而趙萍不僅是位溫柔大氣的女性,也非常能幹,《我住在這裡的理由》就是她提出的創意。這個欄目始於2015年,既採訪那些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也採訪住在外國的中國人,非常真實,也很扎心,很催淚。播出不久後,就獲得了不少好評,這個系列被粉絲暱稱為「我住」,竹內亮和趙萍也被親切地稱呼為「亮叔」和「萍姐」。

或許你曾經看過有位武漢開咖喱店的日本老爺爺,免費教學生日語的感人報導,這位叫做島田孝治的日本老人就是最先由「我住」報導的。還有廣州開拉麵店的日本小哥、在大連帶孩子奮鬥的日本單親媽媽……他們從事著不同的行業,有著各種各樣的人生經歷,共同點只有一個:他們是在中國或日本生活著、奮鬥者的普通人,可能有著曲折動蕩的經歷,但仍然笑著去面對生活。

▲和「我住」的採訪對象,在河南省小劉固農場做農業項目的日本人川崎廣人在一起。

竹內亮坦言不喜歡拍網紅,他覺得這種拍攝太做作,沒什麼可以說的內容。他愛拍老百姓,真實的普通人的生活,雖然這不能給他帶來「流量」,但是有著能打動人的東西。

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他也很迷茫,作為一個日本人,不知道怎樣的節目可以吸引到中國的觀眾,摸索了一年,漸漸琢磨出一點門道。

到了第三、第四年的時候,又遇到運營上的壓力,很難拉到贊助,他也擔心有一天會拍不下去。還是趙萍,想到了會員制的經營方式,也開始做周邊,積累固定粉絲,開始慢慢地穩定下來。

迄今為止,「我住」已經拍攝超過了200集,全部採用無臺本拍攝,經常是有粉絲留言說「在哪兒哪兒,有這樣一個人「,竹內亮就立刻帶著團隊衝過去,和人家聊天,邊聊邊拍,一個故事就完成了。

竹內亮是典型的創作者,他只管拍,只管想創意,而公司的運營他幾乎一概不知,全是萍姐在打理,「目前的會員數,不知道;給員工開多少工資,不知道;公司收入,不知道。萍姐在管,她不告訴我。」竹內亮開玩笑地說。

「最近新買的房子,名字也是她的,我是一無所有,所以我不可能離開她。」

運作了幾年,從最開始的兩個人到現在,竹內亮的公司有了25人的員工。其中大多數是海歸,會講一門外語,也是「我住」的粉絲。除了「我住」,還有一檔關於日料的美食節目以及一檔日娛偶像的節目。

疫情期間,在各行各業都在裁員或減薪的時候,公司還招了四個人,最近還在招設計師,「現在是適合招聘的機會,挖得到比較能幹的員工」,他對這事頗有心得。對於一個專門做網絡紀錄片視頻的公司,有這樣一個中型團隊,也是一個值得驕傲的事情了。

在中國打拼的他也沒忘記自己的故鄉,疫情期間拍攝的《南京抗疫現場》紀錄片登上雅虎日本網站,並被朝日電視臺等多家電視臺轉播,向日本人傳播了中國的抗疫經驗;另外,他還以自己公司名義或者和南京市的秦淮區政府合作,向日本地方贈送了大量口罩。

現在的竹內亮仍舊一心撲在創作上,和一群90後員工天天泡在一起,開會,拍片,後期。我問他對前不久流行的「後浪」視頻有什麼看法,他說沒什麼感覺,「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這個片子會那麼火,可能我和90後很聊得來,了解他們的想法,所以我覺得這個視頻很普通。」

「當然,可能有時候他們會被誤解,90後其實在工作上是很有自己想法的,很有個性。責任感,是要看個人的,不能說所有的90後都沒有責任感,他們還是在發展之中的一代。」

▲導演也有很酷的一面,曾被粉絲說很像日本著名影星小慄旬。

竹內亮很喜歡和90後在一起玩,反而不怎麼喜歡和同齡的日本人相處,他的心態很年輕,很能接受新鮮事物或融入其中。我問他有沒有遇到過令中國人普遍憂心忡忡的「中年危機」——

「沒有什麼中年危機,因為我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賺錢的壓力?沒有,我對錢不感興趣,很少花錢買東西,能吃飽就行。擔心失業?不會,我有對自己作為導演能力的自信,就算萬一有一天公司做不下去了,我也能找到工作。只要技術能力在,就無所謂。」

稍微令他頭疼的是孩子的教育問題,兒子趙純是00後,他覺得有點像日本的「平成一代」,低欲望一族,小小年紀什麼都有了,就不想努力學習。趙純也是,不愛學習,經常在做作業時發呆,他和萍姐都沒辦法。雖然趙純會雙語,但是竹內亮也不打算送他去提倡自由教學的國際學校,太貴了,就順其自然吧。

作為一個可以在高鐵上啃鴨脖的日本人,有時候他「比中國人還中國人」,像是厚臉皮,可以和第一次見面的阿姨隨意聊天,工資、對象什麼的都聊,「中國的年輕人現在都不這麼聊天了,反而我是比較敢說!」不過吃飯時,他還會說聲日語的「我開動了」,去朋友家時鞋會朝外放,生活上仍然保留著一些日本人的認真仔細習慣。

他現在和妻子、兒女、嶽父嶽母住在一起,不僅是日本年輕人不會這麼做,就連中國的年輕人現在也少了,他不但習慣,而且很喜歡這種生活方式,有人給帶孩子,回家也有熱飯吃。嶽父嶽母對他很好,像對自己兒子一樣。

和日本人不一樣的是,他喜歡熱鬧,喜歡這種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白天累了一天,回到家,女兒爬到他身上跟他鬧著玩,他覺得非常幸福。他甚至想到老年生活,繼續拍片,像他在日本公司時的老闆一樣,拍到八十歲,一邊拍片,一邊帶孫子,多好。

時刻都在發展變化著的中國社會仍然讓他熱愛,並充滿著工作的動力,每天都不一樣,每天都是新鮮的,新奇的;昨天是普通的一天,開會,討論;今天,接受採訪,準備拍攝;明天去上海,可能會見到有名的人;下下周,去武漢……很累,行程很滿,但是很有意思。這時,他知道,當時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來中國,這個決定做得太對了。

本文作者:coralsky,前時尚雜誌編輯,現蟄居魔都,寫過很多文字仍未覺厭倦,並對任何事物都持有好奇心;搖滾樂迷,日本文化控,展覽愛好者……煩惱是興趣太多時間太少。

本文配圖均由竹內亮導演提供。

虛度讀書會

虛度美學生活館最新上架了《春山》

再現了王維生命的最後一年

深入詩人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

復活了詩佛不同尋常的心靈宇宙

點擊下圖或「閱讀原文」了解詳情

點右下角在看

你將能第一時間收到我們的推送。

原創不易,希望我們不要走散👇🏻

相關焦點

  • 娶中國太太,拍紀錄片,在高鐵啃鴨脖——這個日本人活得自在
    他開始對於中國有一點興趣了,這裡的人們個性千差萬別,而且容易展現在外,這與日本社會的中規中矩、日本人的內斂與沉靜,大相逕庭。本來,竹內亮就是個不太「像日本人」的日本人,像是做事不喜歡受拘束、平時在公司也不說敬語,他心底隱隱覺得,好像中國跟自己還挺搭的。▲竹內亮在杭州拍攝的間隙。
  • 被外交部表揚,這個日本導演拍的中國疫情紀錄片爆了
    竹內亮是科班出身,畢業於東京視覺藝術學院電影藝術學科,2010年因到中國拍攝《長江天地大紀行》,對中國了產生濃厚的興趣,2013年索性連家都搬到了南京。 妻子趙萍是南京人,兩人婚後在南京定居,夫妻一起創業做自媒體,拍了《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系列紀錄片,豆瓣評分9.3分,在B站上反響也很好。
  • 袁姍姍高鐵站嘴饞買鴨脖,一旁男店員的表情亮了,網友:太真實了
    鴨脖,一旁男店員的表情亮了,網友:太真實了!,近幾年袁姍姍的身材經常會引發網友熱議,她也經常會在社交平臺上曬出自己健身的照片和減肥所吃的減肥餐,練出來的馬甲線和好身材實在是令人羨慕。袁姍姍本人也是非常親切隨和,而且還很喜歡吃
  • 袁姍姍嘴饞高鐵站買鴨脖,誰注意到店員的表情?網友:太真實了
    袁姍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早期憑藉於正導演的《宮鎖珠簾》受到關注,之後的事業一直蒸蒸日上,但是一路上也因為一些是是非非備受爭議,不過袁姍姍似乎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做好自己的本分,屢次因為好身材上熱搜,袁姍姍對自己的身材管理非常嚴格,每當曬出自己在健身房的照片時,網友們經常對她的鯊魚線表示羨慕,要知道鯊魚線是很難練出來的,可以看出袁姍姍非常自律了。袁姍姍嘴饞高鐵站買鴨脖,誰注意到店員的表情?
  • 「專業吃播」鄭爽直播間狂啃鴨脖上熱搜
    不知道是鴨脖確實好吃還是鄭爽公益帶貨太賣力,整場直播我們的爽妹子都在啃鴨脖,每個鴨脖連一點肉絲兒都不留,要不是主持人歐陽夏丹提醒,可能連骨頭渣也不剩了。粉絲們越來越喜歡這個實在的妹子了,直播間裡的爽妹子素顏出鏡,一邊啃著鴨脖一邊賣力的向觀眾們推薦,生疏而認真的樣子讓人動容,視頻中的小爽笑容滿面,之前的感情陰霾一掃不見,那個清爽的妹子終於回來了。
  • 「南京抗疫」霸屏日本背後,這個「假日本人」導演窩在中國7年了
    這是日本導演竹內亮在自己拍攝的一段視頻中的開場白。這段名為《南京抗疫現場》的視頻在3月2日登上了日本雅虎網站首頁,雖然只有短短的10分鐘,卻迅速引發了大量日本網友的關注。·日本雅虎頁面的相關報導。「驚訝於中國採取措施之細緻和徹底。」「期待看了這個視頻的日本人的意識也能改變。」
  • 女人真正的痛快——活得漂亮
    女人活得漂亮,不一定家庭美滿,婚姻幸福,但肯定很痛快!雖然我很不看好斯黛拉與葉東烈的後來,但人生苦短,享受過,愛過,努力過就好,至於結果?隨緣吧。因為這種心理是一種潛意識,所以很多女人並不能很快地發現並予以糾正,甚至在兩人爭吵之後,女人還會認為是男人不支持自己工作,是男人在耍脾氣。這其實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男人認為女人太過於強勢,不理解自己的付出,女人則認為男人在家沒用,在家無所事事,自己嫁了一個「窩囊廢」。
  • 樓下的武漢鴨脖店終於承認自己是假的了
    似乎沒人能抵擋武漢鴨脖的味覺攻勢,喜歡辣的人說好吃,不喜歡辣的人哭著說好吃。僅從鴨脖上你就感受到武漢人的仗義,這個以江湖氣著稱的城市從不吝嗇自己的真知灼見,如果你第一次來,出租司機都能給你講兩段「久久鴨如何買到了精武鴨配方」這種接地氣的商界秘聞
  • 我為什麼愛吃辣鴨脖
    ①點擊屏幕上方藍色「世界觀」‍‍‍,直接進入頁面,點擊關注即可。②也可以複製"llcw6727989",在"添加朋友"中粘貼搜索號碼關注。文|山上的人周末的時候,常常會買點辣鴨脖回家,啃著鴨脖喝著飲料看著電視,實在是人生莫大的享受。辣鴨脖之辣,能辣的嘴唇紅腫、舌頭髮麻、眼淚橫流,而且是越吃越辣,越辣越吃,根本就停不下來。這點,恐怕所有愛吃辣鴨脖的人都有深有體會。
  • 武漢人現在怎麼樣了?一個日本人拍了部屬於他們的紀錄片
    居住在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早已習慣於用影像記錄自己的生活,其代表作《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系列,主要就是在記錄住在日本的中國人和住在外國的日本人的生活。這次新冠疫情期間,他還拍攝了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當然,關於這次疫情,他最想記錄的還是武漢。
  • 把真實的武漢拍給全世界看!這位日本導演在中國拍紀錄片「火出圈」,他的初心令人感動→
    日本國民的情緒開始發生變化。竹內亮記得,2011年,他來中國拍關於長江的紀錄片時,尚未如此。隨著日本媒體「黑」中國的報導、對中國的負面輿論增加,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對中國持負面態度。去年11月「北京—東京論壇」一項輿論調查調查顯示,中國民眾的對日好感度不斷上升,達到45%的高位,而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卻降到了10%的新低。
  • 我們採訪了這個火遍全網的日本人!拍出9.9分關於中國的紀錄片
    導演就是前陣子拍攝了《南京抗疫現場》的竹內亮 這個日本人拍的《南京抗疫現場》,登上雅虎首頁,火成「防疫教材」團隊一貫的拍攝風格就是無臺本、輕鬆、滿滿真實感的,代表作品是《我住在這裡的理由》。而這一次,導演抱著告訴全世界武漢真實的樣子的出發點。從準備、拍攝到最後播出,團隊自費花了整整一個半月完成了這支長達1小時的非典型紀錄片。
  • 王一博對鴨脖的執念:覺得自己像鴨脖,因為脖子長,不愧是王鴨脖
    主持人也附和,說開心果很好,能帶給人快樂的感覺!可是,王一博這個耿直boy,才不要這麼沒有特色的設定,我有我的想法!王一博:我會選擇鴨脖,因為我的脖子比較長!主持人都不知道怎麼接才好,只能說,你應該也是比較喜歡吃鴨脖吧?王一博:對,我很喜歡吃!
  • 娛樂圈最沒有偶像包袱的女星,高鐵站嘴饞買鴨脖,只為一盒周黑鴨
    大家都知道明星或多或少都是會有些明星架子,不會一個人出門逛街,不會輕易和粉絲合影,一方面是為了人身安全,另一方面是公司不允許,但多多少少也有自身的原因,畢竟耍大牌的明星也是有的,而且明星不僅僅是電視上看到的那樣光鮮亮麗,私底下的衣食住行也是非常講究的,出行時住的是高級酒店,坐的是飛機頭等艙,不過娛樂圈有這樣一位女明星,非常接地氣,一點偶像包袱都沒有,在高鐵站嘴饞買鴨脖,只為一盒周黑鴨,她就是
  • 定居南京的日本人拍了部「網紅」紀錄片 曾在揚州的澡堂裡被粉絲認出
    這部在網絡上點擊量早已過億的「網紅」紀錄片豆瓣評分9.3,而導演竹內亮和他的妻子趙萍就一直生活在南京。一個日本人來到中國,愛上南京,還拍了一部高分紀錄片,那麼,他為什麼住在這裡?「娛樂像陣風,紀錄片可以讓觀眾留下印象。」成為日本NHK、東京電視臺的導演後,竹內亮拍了很多社會類題材的紀錄片,有反映日本社會貧富差距的,也有關於日本養老問題的。他還來到中國,拍過《麻將的起源》和《長江天地大紀行》。  2004年,他和南京姑娘趙萍相識。當時,趙萍剛從日本的學校畢業,她至今記得第一次見到竹內亮時,驚詫於對方和上司說話時竟然不用敬語,「這在日本社會幾乎等同於冒犯」。
  • 日本導演拍的這條中國紀錄片在日本火了,日本人看了很意外
    (雙擊畫面看全圖)日本導演拍的這條中國紀錄片在日本火了,日本人看了很意外政委燦榮來源:九龍軍事ID日本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紛紛轉發,感嘆中國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採取了細緻和徹底的措施,稱:「一定要看!」一、紀錄片講述中國抗疫舉措《南京抗疫現場》的拍攝者是日本導演竹內亮,他在南京工作生活多年。
  • 一個日本導演,拍了中國南京的抗疫紀錄片,火遍日本
    很多人把他做的事比作「建立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梁」,但竹內亮不太喜歡這種定位,「我只是一個導演而已。」作者 | 語境編輯 | 石燦一條10分鐘的短片,濃縮了中國南京城市生活中的抗疫場景。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個看到「南京抗疫現場」短片的日本人的防護意識都變強了。有一點令竹內亮更意外,短片發布後不少中國的朋友留言說,想要看中文版視頻。「本來我是打算(拍)給日本人看的,所以在節目裡也一直在說日語,字幕也是日語,所以真的沒想到中國人也想看,很驚訝。」
  • 日本導演鏡頭下的武漢紀錄片
    時光君和大家一樣,今年對武漢這個城市,格外好奇,也格外關心。  旅居中國的日本導演竹內亮,用一部紀錄片解答了大家的疑惑——片名像是老朋友的問候,《好久不見,武漢》。6月26日,這部紀錄片在微博上線,當天就闖進了微博視頻社區排行榜第一位,截止7月12日,該片觀看量已超過2000萬次。在竹內亮的微博上,他獲得了超過18萬次的轉發和超過24萬個點讚。
  • 一個日本導演,拍火了中國南京的抗疫紀錄片
    從2015年起,竹內亮和團隊在持續更新旅遊式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在4年多的時間裡,他們介紹了很多在外國的中國人和在中國的外國人。這裡的「外國」以日本為主,節目因此積累了很多在日本的華人粉絲。視頻在日本雅虎發布的第二天,竹內亮立刻按照大家的建議,為短片加上中文字幕,並在國內的網絡平臺推送。
  • 這個日本人,用紀錄片為南京抗疫點讚
    為了讓日本人可以從中獲得啟示 更好地應對疫情戰 竹內亮導演拍攝了這部短紀錄片 有不少日本人看了這個視頻之後表示很震驚 原來中國防控這麼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