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早已習慣於用影像記錄自己的生活,其代表作《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系列,主要就是在記錄住在日本的中國人和住在外國的日本人的生活。這次新冠疫情期間,他還拍攝了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當然,關於這次疫情,他最想記錄的還是武漢。
「武漢太危險,最好不要去。」當他向朋友表達了這樣的想法後,收到的則是這樣的反饋。
「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有很多偏見。我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竹內亮在自己的微博上這樣解釋自己為什麼要去武漢拍一部1小時的紀錄片,講述武漢普通人的生活。這也是這部名叫《好久不見,武漢》的作品的緣起。
其實即使在中國,武漢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少。距離1月23日武漢封城已經過去了五個多月,關於武漢的新聞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公眾視野裡。每個人都好像開始逐步回歸到正常生活中。
然而對於武漢人來說,疫情遠沒有過去——想要從巨大的災難中恢復過來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好久不見,武漢》更像是以竹內亮的視角拜訪武漢人,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人們不僅可以看到武漢人現在的狀態,還能體會到導演本人的感受。
在武漢,竹內亮待了10天,採訪了被疫情耽誤婚期的警察和城管、自己製作武漢話RAP的英語老師、參與雷神山建設的電氣工人和疫情期間堅守在第一線的護士,甚至因為突發尿路結石,竹內亮還親自體驗了一次深夜進醫院。
被疫情耽誤婚期的城管終於穿上了婚紗。
唱武漢話 RAP 的英語老師。
在武漢的拍攝,竹內亮說得最多的就是「沒想到」。
比如到達武漢高鐵站後,他的第一反應是「沒想到這麼簡單就進了武漢」:沒有層層檢查,只出示了健康碼,說了一句「我是住在中國的外國人,就被放行」。
他對第一位受訪者見面時的第一句話也始料未及——「我已經做過核酸檢測了「,對於疫情期間留守在武漢的人來說,這句話像是一種符號,象徵著其可以和別人正常接觸了。做了全民核酸檢測的武漢人,除了綠碼,下方還有一個核酸檢測結果。如今在武漢外出見面聚餐時出示「2019-nCoV-RNA核酸檢測結果:陰性」,然後才拿起筷子,已經變成一種禮節。
一位阿姨因為照顧受感染的親人也感染上了新冠,被問及做了多少次核酸檢測時,她的回答也震驚了竹內亮:「手機上顯示至少有41次」。但即使如此,鄰居街坊見面時側過身去避之不及的神情,還是會讓阿姨難過。
一位開日料店的店主在歇業4個月之後,終於重新開張,其唯一的目標是「只要撐過今年就夠了」。為了應對疫情帶來的影響,除壓低成本外,他考慮到顧客的消費能力,又調低了菜單價格。即使這樣,店內唯一的主廚還是因為降薪選擇了辭職。
而另一位受訪者,連今年都沒有撐過去。這家藝術教育店鋪,因為高昂的店面租金,疫情之後只能選擇關閉。
經濟恢復需要時間,那些「等不起」的店只能消失在緩慢的復甦中。誰也沒想到重新開店會這麼難。
武漢人現在怎麼樣了?這其實是一件每個人都應該關心的事。但人們似乎仍在有意無意地避開武漢。
儘管武漢新增病例在數字上早已清零,但對於親身經歷的人來說,誰也不知道,此次疫情帶來的創傷,什麼時候能真正迎來「清零」的那一刻。
在紀錄片的最後,竹內亮說:「用一句話概括我現在的感想的話就是:我還想再去武漢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