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工號子》:用影像記錄改革大潮

2021-01-13 瀟湘晨報

《領工號子》 1992年攝於焦柳鐵路複線建設工地。李作描 攝

這是李作描最初拍攝的一幅優秀作品:兩根錚亮的鋼軌上,一隊弓起脊梁低著頭顱、雙手緊握鋼軌的勞動者排闥而行,在鋼軌邊奮力下蹲,雙手努力下壓、配合勞動號子的領工者,竭盡全力的呼喊!那儘可能張開的嘴唇、喉嚨,讓人感到生命的力量正噴湧而出,直讓人感到那從心臟、肺腑裡衝決而來的氣流,是一種涵蓋生命的震動和震撼——我們被那力量的壯美緊緊抓住了。

1991年初春,李作描踏著綿綿春雨到焦枝鐵路複線改造工地採訪。他思考著、尋找著如何以更好的角度、更有衝擊力的畫面,來表現築路人的真實生活和精神面貌。

四天,三夜,他和工人們一起吃睡,一起勞作。拍了不少築路工的照片,但他總感到不理想。第四天,工班全部人馬一起換鋼軌,整體行動、協力而作,工班班長一邊喊起號子,「一二、一二!」在那一瞬間,李作描靈感的閘門被勞動號子喊醒,他舉起相機,打開鏡頭,按下快門,記錄下這最經典的一刻!一幅成功之作誕生了!

從工人們彎腰勞動的姿態中,我們隱約可以聽見「哼喲、嗨喲……」的勞動號子,感受到勞動者有節奏迸出胸腔的旋律;同時,勞動者本身的姿態也構成了美的線條與節奏,使我們在欣賞他的作品時充分享受到視覺美。在這裡,築路工人的團結協作精神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勞動的神聖和崇高在這裡集合,場面的動與靜,色調的冷與暖在這裡協調統一!

不久,《領工號子》被《中國青年報》一版刊用,並評為1992年年賽二等獎。同時被新華社《中國圖片報》以半版篇幅隆重推出,併入選1992年度全國優秀新聞攝影作品展。1993年被評為全國鐵路重點工程建設圖片展覽金牌獎,還入選了第十九屆全國攝影藝術作品展覽。

隨後,李作描用手中的相機拍攝了數萬張在改革大潮中奮勇拼搏的的築路人足跡。

《逢山開路》1994年11月, 攝於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南昆鐵路建設工地。

1993年初夏,李作描徒步從昆明到南寧,採訪了建設中的南昆鐵路,一路日升月落,一路峰迴路轉,能走不能走的路都走了,能吃不能吃的苦都吃了。

《工地午餐》1994年11月, 攝於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南昆鐵路建設工地。

艱辛勞累得到的回報是,這條我國當時科技含量最高、最能代表我國鐵路建設水平的山區長大幹線,通過他的攝影作品形象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工地住所》1994年11月, 攝於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南昆鐵路建設工地。

數十家新聞報刊發表了他拍攝的南昆鐵路的組照。1993年第31期《瞭望》海外版以《建設中的南昆鐵路》推出6幅彩片,這組圖片同時被評為中美杯全國新聞攝影大賽銅獎。

《澆注橋墩混凝土》1994年11月, 攝於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南昆鐵路建設工地。

《隧道風槍手》1994年11月, 攝於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南昆鐵路建設工地。

在大京九建設的攻堅階段,李作描數次深入江西境內沿線採訪,其作品被中央各大媒體採用,把建設者的風採和大京九的進展以及老區人民盼望鐵路、支援鐵路建設的情形用畫面告訴讀者,並有5幅圖片被《中國攝影家》雜誌刊用。

《焊接鋼筋籠》1995年9月, 攝於江西德安縣京九鐵路建設工地。

《黎明的歡呼》1994年8月, 攝於江西德安縣京九鐵路建設工地。

《人工築路裝石料》 1994年10月,攝於江西德安縣京九鐵路建設工地。

《閃光的青春》1995年10月, 攝於江西德安縣京九鐵路建設工地。

《爭分奪秒》 1996年7月,攝於江西九江市京九鐵路拔接軌道建設工地。

《民工潮系列》之一,1992年2月,重慶火車站,南下廣東打工的農民工踴擠上火車。

1992年農曆正月十五夜,當李作描得知春節過後,有大量民工外出打工,人流如潮水般湧匯在重慶、武昌、鄭州站等客運樞紐時,職業敏感告訴他,這可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新聞題材。

當夜,他辭別元宵團聚的一家人,匆忙從襄陽火車站趕往重慶、武昌、廣州站採訪,跟蹤拍攝民工大潮。

《民工潮系列》之二,1992年2月,重慶火車站,南下廣東打工的農民工踴擠上火車。

正月十六早晨,李作描爬上武昌火車站對面的屋頂,《南下打工人流如潮,鐵路員工奮力疏流》的新聞攝影,在他搬梯子上房之後誕生了。

《民工潮系列》之十三,1992年3月南下廣東打工的農民,如潮水般湧到襄陽火車站(襄樊火車站)廣場等待上火車。

圖片沒有任何一塊空白,全部是人頭、人頭、人頭,擁擠感、窒息感緊抓住讀者的神經,它再好不過地告訴讀者,什麼是人多路少?什麼是中國鐵路「瓶頸」的癥結所在!此片在新華社的《中國圖片報》整版刊出,新華社還編發了編者按和評論,在讀者中引起較大反響。

《民工潮系列》之五,1992年2月南下廣東打工民工在武昌火車站等待上車人潮湧動,拍於武昌火車站。

《民工潮系列》之六,1992年2月南下廣東打工民工在武昌火車站等待上車人潮湧動,拍於武昌火車站。

《民工潮系列》之十二,1994年2月,攝於廣州火車站廣場,返鄉過春節的農民背著行李在廣州火車站購票等待乘火車回家。

《民工潮系列》之十五,2008年1月廣州火車站,因受冰災的影響,數萬人在廣州火車站廣場上,等待乘火車回家的過春節。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廣東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號子唱了一輩子
    抗日戰爭的炮火追著他向南,青年時的他把船工號子,當做乞兒的蓮花落。最艱難的日子裡,船工號子始終陪著他。他在橋梁工會打樁的隊伍裡唱。解放後修建的密雲水庫、官廳水庫、十三陵水庫,打樁隊伍裡都有他。打樁和拉縴動作不同,卻能唱著同樣的調子使勁兒。他一邊打著樁,一邊開著嗓。曲子是船工號子的曲,詞是自己新編的詞。「多快好省啊」,「自力更生啊」。
  • 《勞動號子》不只有號子文化,還有廣東衛視的突破與價值
    但其中也有特立獨行的開拓者,廣東衛視原創音樂文化節目《勞動號子》就屬於頗具膽識、敢於嘗試的典型案例,同時也用實實在在的創新,證明了跨界融合已成為當下節目創新的具象落點。廣東廣播電視臺臺長、《勞動號子》出品人蔡伏青曾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勞動號子》的傳播,讓這60首作品成為新時代奮鬥的號角,成為新時代流行的經典。」
  • 岷江號子!
    在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傳統音樂項中的綿陽市黃龍溪號子 、遂寧市涪江船工號子、樂山市沙灣區銅河船工號子、犍為縣岷江號子獲得了省級「非遺」稱號。分別有拖灘號子、走沱號子、棹沱號子、板棹櫓號子。拖灘號子:船行至陡、阻力增大,需要船工們付出很大的勞力,並且要合力配合:領江(正副領江)在船上用號杆用力地撐;拉船工人在岸上上勁地拖,但船行十分緩慢,這時的號子是慢節奏的。如:咳呀咳嗨……嗨!
  • 牙克石:鐵路之城 木刻楞建築多姿多彩 獵刀細膩鋒利喊山號子粗獷豪邁
    人們稱它為「喊山號子」。 喊山號子實際上是一種林業行話。已近耄耋之年的賈崇月,正是這種行話的傳人。喊山號子的普及運用,大大提升了林業生產的安全和效率。
  • 講座回顧|林德宏: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南大哲學系
    12月3日上午,南京大學哲學系原系主任林德宏在哲學系樓104做了題為「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南大哲學系」的講座,本次講座是哲學系關工委「百年南哲,薪火相傳」系列活動之一,也是哲學系「學四史,做棟梁」主題教育講座。
  • 講好中國故事 記錄美好時代——「紀實影像的國際傳播」論壇側記
    &nbsp&nbsp&nbsp&nbsp10月28日下午,「紀實影像的國際傳播」論壇在嘉峪關舉辦。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乘虎,國家地理品牌內容及頻道總監王雁,五洲傳播中心影視製作中心主任王媛媛等參會嘉賓圍繞上述話題展開分享交流。
  • 專訪:與中國改革開放大潮共激蕩——訪著名美籍華人靳羽西
    新華社紐約11月24日電 專訪:與中國改革開放大潮共激蕩——訪著名美籍華人靳羽西  新華社記者徐曉蕾 馬建國 謝鍔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元年,外界對剛剛颳起改革春風的中國尚不熟知。無論作為媒體人、企業家,還是「時尚教母」,靳羽西都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親歷者和參與者。  「(上世紀)七十年代,西方不了解東方。」近日,靳羽西在她的公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回憶那個東西方相互隔離的時代。當時,她感到自己作為美籍華人,有責任讓美國社會了解一個真實並且開始發生變化的中國,於是創辦《看東方》節目。
  • 用影像記錄中國體育,IC photo布局「奧運計劃」
    在後疫情時代,如何擴大體育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而視覺和影像則是其中愈加關鍵的一環。據悉,全球領先的視覺傳播平臺IC photo已經開始積極布局「奧運計劃」,目前已經與中國多家奧運協會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成為了中國排球協會、舉重協會、橄欖球協會、帆船帆板協會等多家奧運協會的官方圖片合作機構,旨在通過影像記錄和傳播中國體育。
  • 地區文化 | 項目聯展—黃河號子
    黃河號子黃河號子是流傳於黃河流域的漢族民歌,是歷代黃河船工用汗水哺育的一項黃河文化,是我國民間音樂史上的一朵原生態音樂奇葩。
  • 與《中國醫生》《在一起》,用影像記錄疫情「醫情」
    在醫生逆行馳援武漢的背景下,《中國醫生》團隊再次出發,深度跟蹤拍攝武漢4家醫院、8個醫療隊、30多名醫護、20餘名病人,記錄了從疫情爆發到醫療隊凱旋期間的醫護群體戰疫故事,即《中國醫生戰疫版》。12月19日,由健康報社、廈門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辦,中國建設銀行廈門市分行提供公益支持的「金舟杯」2020全國衛生健康影像大會暨健康中國文化周在廈門舉行。
  • 轆轤嘎嘎 號子聲聲
    吱嘎吱嘎轆轤響,嗨吆嗨吆號子聲。那種手搖轆轤與號子歌聲相互交融的勞動場面,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恍如昨日。田間地頭,水道溝邊,井臺之上,農夫雙手合掌式握住轆轤頭,微松之時,號子聲起,「下去了噢!」 水鬥拖著井繩刷刷地向下衝向井底的水面,當水鬥觸及水面的一霎那,左手拽住井繩一抖,水鬥一個跟頭,一頭扎進了水裡。歌起嘹亮,有力的雙臂不斷地搖動著轆轤把,吱吱嘎嘎搖不停,歌聲悠悠聲不斷。
  • 只為那漁歌聲聲——魯東大學保護傳承漁民號子側記
    6月25日,魯東大學「海島行」團隊與長島民宿文化館項目主辦方達成初步合作協議,他們將以聲、形、舞等別具一格的形式,再現、還原漁民號子,向居民、國內外遊客展示具有濃鬱鄉土氣息和海洋特徵的海上民歌。  「漁民號子是風帆時代我國漁民在江河湖海上作業時創造的闖海的歌謠。」
  • 新影集團總經理姚永暉: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書寫歷史
    用鏡頭記錄歷史,用鏡頭記錄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用真實、客觀的鏡頭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風尚,這是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務。在中國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簡稱「新影集團」)以「用鏡頭記錄歷史,為黨和國家留史」的使命和擔當,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致力於展現中國社會全景風貌,尤其是黨和國家重大事件,為社會提供一個鮮活的中國。
  • 錘聲、笑聲,興城古城裡的號子聲
    至今,城牆尚有當年守軍擊敗努爾哈赤後金軍利器的紅夷大炮炮臺,城樓上眾多的袁字旗告訴人們:天啟六年(1626年),明朝大將袁崇煥帥守軍,用猛烈的炮火把八旗官兵打得血肉橫飛、屍積如山的場面。 城內古蹟眾多,景點密布,除城牆、鐘鼓樓外,還有興城文廟、城隍廟、將軍府、周家老宅、興城博物館等等。
  • vivo 攜手人民網攝影作品徵集大賽進行中 用影像記錄笑聲裡的溫暖
    不同的參賽照片有著不一樣的故事,生動記錄了來自不同地方、人群的日常生活,讓我們能感受到別樣溫暖。在各種不同環境下的記錄也對手機影像能力提出了非常大要求。vivo X30 Pro通過後置四攝組合,搭配成熟的軟體優化,在各種複雜場景都能輕鬆拍出質感優秀的照片。後置多攝組合也帶來了更多拍照玩法,可以實現更多有創意的記錄方式。
  • 紀錄片導演常蒙恩:用影像記錄自己熱愛的土地,讓更多的人了解河南
    新鄭州人檔案姓名:常蒙恩鄭齡:8年經歷:陳砦見證愛情、家庭和事業起步戰績:用影像記錄河南故事,記錄所熱愛的土地語錄:「讓更多人了解最真實的河南故事」 紀錄片導演常蒙恩在片場溝通工作
  • 凝聚了生活中的勞動節奏而創造出來的號子
    號子是勞動歌的一種。北方常稱「吆號子」,南方常稱「喊號子」。它由體力勞動直接激發出來,,真實地反映勞動狀況和勞動者的精神面貌,其音樂形象粗獷豪邁、堅實有力,是某些體力勞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號子伴隨勞動的動作歌唱,節奏感很強,具有協調勞動動作,鼓舞和調劑情緒的作用。勞動號子具有協調與指揮勞動的實際功用。
  • 川臺紀錄片:再見2020,我們用影像記錄了你的疼痛與美好
    為了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真實故事更近,川臺紀錄片導演們深入省內四大片區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艱苦創作,詳細記錄了脫貧攻堅進程中小人物與大時代命運交疊的種種印記。真實是紀錄片與這個世界的交流方式。這個時代的疼痛、複雜、轉折、希望,都在影像的流淌中得到了呈現。
  • 校友 「用不同的表達方式, 表達同一個你, 用影像記錄另一個你」--李小黑
    我喜歡嘗試小眾視覺效果,用非主流化的方式來升華「自己的藝術」,儘管那種視覺化的效果,被少數人所接受,但我理解它為藝術。我的模特都大多是我的朋友,他們都是沒有經過專業模特訓練的。但是這也使得他們的可塑性很強,而他們每次帶給我的新鮮感和挑戰感都讓我很興奮。
  • 上海法院啟動庭審記錄改革試點,錄音錄像取代書記員記錄,首次探索...
    昨天(30日)下午,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通過視頻方式召開會議,啟動並全面推進全市法院運用現代科技深化庭審記錄改革試點工作。試點將從2020年4月1日起,為期6個月。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第三中級人民法院、金融法院、徐匯法院、奉賢法院等10家法院作為首批法院參與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