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常蒙恩:用影像記錄自己熱愛的土地,讓更多的人了解河南

2020-11-24 騰訊網

新鄭州人檔案姓名:常蒙恩鄭齡:8年經歷:陳砦見證愛情、家庭和事業起步戰績:用影像記錄河南故事,記錄所熱愛的土地語錄:「讓更多人了解最真實的河南故事」

紀錄片導演常蒙恩在片場溝通工作

河南商報見習記者郝瑞鈴/文河南商報記者宋亞猛/攝

河南電影人期待著這樣的場景:無數想講故事的人在這裡找到了靈感,把河南故事寫成書、拍成劇,搬上了大銀幕;無數想聽故事的人搬來了小板凳,他們渴望了解河南,讀懂中原。

常蒙恩也是其中一員。讓更多人了解河南,了解最真實的河南故事,是這個紀錄片導演8年來從未間斷的夢想。

夢想從陳砦啟航

常蒙恩來鄭州第8個年頭了,8年的時間,初戀變成了妻子,男孩變成了父親,拍的片子越來越多,播放平臺也越來越大。他直言,最懷念的還是在陳砦的日子。

2012年,常蒙恩大學畢業,他追到了他的初戀,倆人商量著去省會鄭州一起發展,租住在陳砦的「拉手樓」。

如今,常蒙恩感嘆:「鄭州的變化真的很大。」跟鄭州一起成長的,還有他的導演夢想。

常蒙恩是濮陽人,大學學的是戲劇影視文學,畢業後順理成章進入媒體工作。在電視臺做旅遊欄目的經歷為他積攢了許多拍攝經驗,也讓他更加熱愛河南這片土地。

機緣巧合,常蒙恩找到了他所熱愛的事業——拍紀錄片,他想用影像記錄河南故事,記錄他所熱愛的土地。

被好運青睞的紀錄片「匠人」

為什麼堅持做紀錄片?

常蒙恩的回答是:「有社會意義。」

他的團隊主要做河南歷史文化類以及地理知識方面的內容,「拍攝之前要採風調研,拍攝對象、時間、角度甚至光線都要做到提前考量」。

講述一個歷史人物的人生經歷、一個姓氏的起源發展、一個地質地礦小知識都需要他們查閱大量資料,拍攝大量素材。

2014年的時候,常蒙恩團隊拍一個有關震旦鴉雀的紀錄片,一條報導上說商丘柘城有這種稀有鳥類,他們就去「碰運氣」。

三四個月的時間,泡在泥水混雜的蘆葦蕩裡找鳥窩、找合適的角度記錄震旦鴉雀孵小鳥,還偶然間拍到了布穀鳥把卵產到別的鳥窩,藉助別的鳥類繁衍後代的場景。「真的很幸運。」他笑。

要給更多的人講述最真實的河南故事

常蒙恩說,「國內的紀錄片行業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宣發不到位、運作體系不成熟,所以票房上不去,算是在艱難地往前走。」

我問他:「那你覺得你還會在這個行業待多久?」

常蒙恩想了一下,問我:「你覺得電影會消亡嗎?

我幾乎是脫口而出:「不會。」

他又問:「為什麼?」我一時半會答不上來。

他說:「因為影片的本質實際上是在造夢,只要人還會做夢,故事就不會消失,影片就不會消失,紀錄片也一樣。河南的素材又比較多,穩紮穩打,未來還是會好的。」

常蒙恩認為,這次金雞百花電影節在鄭州落地,就是在釋放一個好的信號,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本土作品有機會走向更大的舞臺。

常蒙恩說他現在最大的願望是能拍一個記錄真實的作品,想拍最真實的河南故事。「這個需要機緣,需要好的選題,我現在能做的,還只有沉澱。」

相關焦點

  • 這位導演在鄭州呆了八年,只為講好河南...
    【新鄭州人檔案】姓名:常蒙恩鄭齡:8年經歷:陳砦見證愛情、家庭和事業起步戰績:用影像記錄河南故事,記錄所熱愛的土地語錄:「讓更多人了解最真實的河南故事對河南來說,它是一場盛會,對河南的文藝工作者而言,它更像是一場狂歡。河南電影人期待著這樣的場景:無數想講故事的人在這裡發現了靈感的富礦,他們把河南故事寫成書、拍成劇,搬上了大熒幕,拿到了奧斯卡;無數想聽故事的人搬來了小板凳,他們渴望在影院、在書店了解河南,讀懂中原。
  • 懷赤子之心講河南故事
    鄭齡:8年    經歷:陳砦見證愛情、家庭和事業起步    戰績:用影像記錄河南故事,記錄所熱愛的土地    語錄:「讓更多人了解最真實的河南故事」     紀錄片導演常蒙恩在片場溝通工作    河南商報見習記者郝瑞鈴/文河南商報記者宋亞猛/攝    河南電影人期待著這樣的場景
  • 用影像記錄我們的時代——2020華語紀錄片年度觀察
    1月23日,武漢封城,人與人面對面接觸的方式被切斷,只能透過網際網路去了解情況,這種信息傳播的方式雖然極度便捷和迅速,但同時也真偽難辨。在無盡的焦慮和恐慌籠罩下,人們迫切地渴望知道,在武漢、湖北,乃至全國各地,究竟發生了什麼。災難的降臨對於紀錄片人來說,是一種自然而然地「感召」,不僅僅是為了記錄些什麼,更重要的是把當地的情況最真實地展現給所有人。
  • 川臺紀錄片:再見2020,我們用影像記錄了你的疼痛與美好
    而接近真實、追尋真實、記錄真實,正是四川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一直以來孜孜不倦的追求。為了離抗疫的真實更近,川臺紀錄片中心導演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深入成都市公共衛生中心新冠病區、省疾控中心等救治防控核心部門以及機場、高速等高風險地點進行拍攝。
  • 1972,一位義大利導演在河南林縣拍攝的紀錄片《中國》,曾引起軒然大波
    ,用22天時間跨越北京、林縣(今林州市)、蘇州、南京和上海,拍成紀錄片《中國》。  而今,人們已經用更為淡然的目光看待這部片子,並對其記錄的37年前的生活影像充滿興趣。2004年11月25日,《中國》出現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的一個紀念安東尼奧尼的影展上,這是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在中國放映。  當年,安東尼奧尼在林縣待了4天。
  • 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開幕,紀實影像廣圖展映
    為了讓更多熱愛紀錄片的觀眾能參與此次紀錄片盛會,廣州圖書館廣州紀錄片研究展示中心將於12月15日-17日舉辦「紀實影像:對話歷史與未來」系列活動。3天時間裡,2場研討會、9場展映和交流會,精彩影片和重磅嘉賓聯手來襲!
  • 導演徐瑋超:紀錄片是在紀錄歷史丨洞察紀實影像
    導演徐瑋超作為紀錄者,已經和少年們相處許久,他清楚有的孩子希望通過比賽獲得關注,甚至向夢寐以求的職業化發展。他更清楚,對這些生活在新疆小城的少年而言,當攝影機介入生活,一扇連接世界的窗口也被打開。通過這扇窗,更多人看到了自己生活外的現實故事,看到少年們在球場上揮汗如雨、每球必爭的拼勁兒。站在一旁觀戰的徐瑋超,也在特殊的地域、時間和場景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風採。
  • 北上七年回歸家鄉,鄭州男子組建團隊拍攝紀錄片:把河南故事講給...
    近日,河南商報記者聚焦三位本土影視製作人,聽他們講述自己與河南的光影故事。鏡頭1:北上七年回歸家鄉,本土紀錄片導演把河南帶向國際「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智利紀錄片導演顧茲曼的這句話,被海金星視為拍攝紀錄片的意義,他把這句話掛在公司最顯眼的位置,向每個到訪的人展示著紀錄片的魅力。海金星是土生土長的鄭州人,上大學時,他學的是生物學專業,誤打誤撞進入廣播站,畢業後進入河南省電視臺一檔鄉村節目當編導,慢慢地,河南這片土地激發了他極大的好奇心,他想用影像記錄時代,記錄消逝的瞬間。
  • 導演周浩談紀錄片:披著真實的外衣用影像說故事
    這些看似離經叛道的話語,出自一位兩獲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的紀錄片人——周浩之口。不是譁眾取寵,不是故作高深而顯得與眾不同,相反,他低調而內斂,善於回答而不長於講述,慣於反思而不長篇大論,用「大辯若訥,大巧若拙」來形容似乎更為貼切,否則難以理解他的幾乎每一部紀錄片,從《高三》《厚街》《龍哥》到《書記》,再到《棉花》《大同》,差不多每次出手都能獲得來自業內外的普遍尊重。
  • 10年,600多名外國青年用影像記錄真實中國
    新華社重慶11月13日電(記者張琴、陳青冰、趙宇飛)27歲的巴基斯坦青年烏薩馬,不久前到中國秦巴山區的重慶萬州區石坪村拍攝紀錄片。烏薩馬從小生活在巴基斯坦農村,那裡多數人想到大城市生活。但他這次要拍攝的主題卻是一位名叫郎小勇的青年放棄城市工作、返鄉創業的故事。
  • 講述河南故事 紀錄片《盲猴》登陸美國國家地理頻道
    視角:盲猴生命凸顯自然生態 據了解,《盲猴》歷時3年完成,這部50分鐘的自然類紀錄片通過生動的故事、唯美的畫面、感人的細節真實記錄了一個雙目失明的小盲猴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艱難成長的故事。
  • 記錄生活真實影像,10部高分紀錄片
    盧米埃爾兄弟最早拍攝的《火車進站》《工廠大門》《水澆園丁》等影片都是紀錄片,紀錄生活的真實影像。如今紀錄片的內容五花八門,很多遠比故事片更有戲劇性,和生活一樣更加精彩,各種故事簡直無奇不有。對於影迷來說,紀錄片是一座必須深挖的寶藏。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現身「金熊貓」:用紀錄片展現大涼山脫貧攻堅...
    ,現身11月11日在成都舉行的2020年「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中國故事,國際傳播」這一主題表達了自己的理解和心得。作為一名居住在中國的紀錄片導演,真實與客觀是竹內亮對於拍攝關於中國的紀錄片時反覆提到的關鍵詞。談及創作抗疫紀錄片並親身前往武漢的初衷,竹內亮表示,「現在很多地方真的是都不太了解中國,包括日本其實也真的不了解,對中國都很多誤會,希望能將更多的真實的中國傳達給全世界。」
  • 【京聲京視】訴說對黑土地的熱愛與眷戀——評紀錄片《大地情書》
    該片以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龍江為拍攝背景,在「看見東方之美」的立意下,將視線聚焦於黑土地和其孕育的自然萬物、芸芸眾生,用詩一般的鏡頭語言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遼闊,講述黑土地百姓的悲欣交集,在情景交融之中道出對黑土地的深深熱愛與眷戀。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現身「金熊貓」:用紀錄片展現大涼山脫貧攻堅的巨變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中國故事,國際傳播」這一主題表達了自己的理解和心得。作為一名居住在中國的紀錄片導演,真實與客觀是竹內亮對於拍攝關於中國的紀錄片時反覆提到的關鍵詞。談及創作抗疫紀錄片並親身前往武漢的初衷,竹內亮表示,「現在很多地方真的是都不太了解中國,包括日本其實也真的不了解,對中國都很多誤會,希望能將更多的真實的中國傳達給全世界。」
  • 金雞百花電影節周四開幕 河南團隊把河南故事帶到美國國家地理頻道
    紀錄片導演海金星紮根本土,帶領團隊挖掘河南元素河南商報記者左冬辰/攝河南商報記者鄭超實習生郝瑞鈴2020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暨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9月24日至26日在鄭州舉行,到時候,星光熠熠的「綠城」必將成為焦點。這一場電影節,對於河南本土影視從業者而言,翹首多年,終於圓夢。
  • 與《中國醫生》《在一起》,用影像記錄疫情「醫情」
    醫院裡有來自不同階層、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人,每天都發生著生與死的強烈衝突,相比其他行業有更多內容開發的可能。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醫生》總導演張建珍特殊時代下的影像見證由丁香園與《健康報》共同發布的《2019 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96%的公眾表示自己存在健康相關的問題,93%的公眾認為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事,而公眾健康遠未達到期望值。
  • 金雞百花電影節周四開幕 河南團隊把河南故事帶到美國國家地理頻道
    這一場電影節,對於河南本土影視從業者而言,翹首多年,終於圓夢。近日,河南商報聚焦本土影視製作人,聽他們講述自己與河南的光影故事。鏡頭1 北上七年回歸家鄉,本土紀錄片導演把河南帶向國際「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
  • 周衛平融媒體紀錄片工作室:以時間記錄時間,用生命拍攝生命
    拍紀錄片是他覺得最幸福的事。30多歲才扛起攝影機,珍惜、感激這個機會周衛平經常說自己是一個幸福的人,一直在做自己最喜歡的攝製工作。等到他自己也扛起機器拍起片子,他又喜歡上了孫增田導演(簡單介紹一下)拍攝的紀錄片《最後的山神》、《柳芭的故事》、《神鹿啊神鹿》等作品,「這些片子對於我步入影視人類學紀錄片的拍攝,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 影像記錄時代 第26屆上海電視節紀錄片論壇舉辦
    人民網上海8月5日電 (記者 曹玲娟)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上海市廣播電視局、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電視節組委會承辦的「影像記錄時代——中國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研討」論壇8月4日在滬舉行。本次論壇分別以「記錄當代生活,展現時代強音」和「紀錄片的跨界創新」為主題切入,深入探討中國紀錄片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