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州人檔案姓名:常蒙恩鄭齡:8年經歷:陳砦見證愛情、家庭和事業起步戰績:用影像記錄河南故事,記錄所熱愛的土地語錄:「讓更多人了解最真實的河南故事」
紀錄片導演常蒙恩在片場溝通工作
河南商報見習記者郝瑞鈴/文河南商報記者宋亞猛/攝
河南電影人期待著這樣的場景:無數想講故事的人在這裡找到了靈感,把河南故事寫成書、拍成劇,搬上了大銀幕;無數想聽故事的人搬來了小板凳,他們渴望了解河南,讀懂中原。
常蒙恩也是其中一員。讓更多人了解河南,了解最真實的河南故事,是這個紀錄片導演8年來從未間斷的夢想。
夢想從陳砦啟航
常蒙恩來鄭州第8個年頭了,8年的時間,初戀變成了妻子,男孩變成了父親,拍的片子越來越多,播放平臺也越來越大。他直言,最懷念的還是在陳砦的日子。
2012年,常蒙恩大學畢業,他追到了他的初戀,倆人商量著去省會鄭州一起發展,租住在陳砦的「拉手樓」。
如今,常蒙恩感嘆:「鄭州的變化真的很大。」跟鄭州一起成長的,還有他的導演夢想。
常蒙恩是濮陽人,大學學的是戲劇影視文學,畢業後順理成章進入媒體工作。在電視臺做旅遊欄目的經歷為他積攢了許多拍攝經驗,也讓他更加熱愛河南這片土地。
機緣巧合,常蒙恩找到了他所熱愛的事業——拍紀錄片,他想用影像記錄河南故事,記錄他所熱愛的土地。
被好運青睞的紀錄片「匠人」
為什麼堅持做紀錄片?
常蒙恩的回答是:「有社會意義。」
他的團隊主要做河南歷史文化類以及地理知識方面的內容,「拍攝之前要採風調研,拍攝對象、時間、角度甚至光線都要做到提前考量」。
講述一個歷史人物的人生經歷、一個姓氏的起源發展、一個地質地礦小知識都需要他們查閱大量資料,拍攝大量素材。
2014年的時候,常蒙恩團隊拍一個有關震旦鴉雀的紀錄片,一條報導上說商丘柘城有這種稀有鳥類,他們就去「碰運氣」。
三四個月的時間,泡在泥水混雜的蘆葦蕩裡找鳥窩、找合適的角度記錄震旦鴉雀孵小鳥,還偶然間拍到了布穀鳥把卵產到別的鳥窩,藉助別的鳥類繁衍後代的場景。「真的很幸運。」他笑。
要給更多的人講述最真實的河南故事
常蒙恩說,「國內的紀錄片行業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宣發不到位、運作體系不成熟,所以票房上不去,算是在艱難地往前走。」
我問他:「那你覺得你還會在這個行業待多久?」
常蒙恩想了一下,問我:「你覺得電影會消亡嗎?
我幾乎是脫口而出:「不會。」
他又問:「為什麼?」我一時半會答不上來。
他說:「因為影片的本質實際上是在造夢,只要人還會做夢,故事就不會消失,影片就不會消失,紀錄片也一樣。河南的素材又比較多,穩紮穩打,未來還是會好的。」
常蒙恩認為,這次金雞百花電影節在鄭州落地,就是在釋放一個好的信號,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本土作品有機會走向更大的舞臺。
常蒙恩說他現在最大的願望是能拍一個記錄真實的作品,想拍最真實的河南故事。「這個需要機緣,需要好的選題,我現在能做的,還只有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