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情書》是優酷和鑫橋傳媒聯合出品的一檔人文紀錄片,於2020年3月在優酷平臺首播,2020年9月登陸央視播出,並於近日入選「京津冀兩地免費看」的精品紀錄片片單,成為牛年春節假期中的一道視聽文化珍饈。該片以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龍江為拍攝背景,在「看見東方之美」的立意下,將視線聚焦於黑土地和其孕育的自然萬物、芸芸眾生,用詩一般的鏡頭語言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遼闊,講述黑土地百姓的悲欣交集,在情景交融之中道出對黑土地的深深熱愛與眷戀。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詩人艾青的名句,也是紀錄片《大地情書》開篇的導引,全片沿著這一對土地的深切情感出發,在飽滿、厚實的敘事基調下,通過五集、十段故事定格東北大地的山川風物之美。這裡有明媚廣闊的四季圖景,如《冰面上的「縴夫」》中的萬裡雪原,《「宅男」老丁的故事》裡的綠色稻田;這裡有黑土特有的生產活動,如《尋寶小興安嶺》中的「跑山」,《冬季的「饋贈」》裡的「冬捕」;這裡有東北「舌尖上的美味」,如《「醬人」老趙》中的「黃豆醬」,《老母親的菜園》裡的「酸菜粉條」;這裡有妙趣橫生的民俗藝術,如《生死二人轉》中的東北二人轉,《我們的皮影戲》裡的望奎皮影;這裡還有真實的生活鹹甜,如《我要當模特兒》中農人對生活的豁達,《「馬倌兒」的故事》裡養馬人對夢想的執著……紀錄片在4K高清鏡頭下,以電影美學的質感記錄了一望無際的農田、層林盡染的山林、白雪覆蓋的冰原、嫋嫋升騰的炊煙和蜿蜒向前的呼蘭河,一幀幀畫面、一段段故事無不寫滿了對黑土地的關心、摯愛與敬意,猶如一部東北風物影像志,廣袤、深邃、絢麗,令觀者心曠神怡。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寒地黑土除了孕育出瑰麗的自然奇景和豐饒的物資物產外,還滋養和塑造著在她懷抱中生活的人們。他們生於斯、長於斯,在極寒的自然環境中錘鍊出堅韌不拔的品格和樂觀豪爽的性情,紀錄片將鏡頭對準這些平凡而偉大的面孔,動情講述了他們與黑土地共生共舞的故事。如《冰面上的「縴夫」》以呼蘭河上的職業採冰人為講述對象,他們之所以被稱為「縴夫」,是因為要在光滑如鏡的冰面上用純人力切割、拉拽一塊塊厚達數十釐米、重達數百公斤的冰塊。在零下30度的極端天氣裡,採冰隊員們在隊長李春武的帶領下喊著整齊的號子,邁著艱難的步伐,一次次用雙手和肩膀將冰塊拖出水面。他們辛勤採集的冰塊將被運往城市的冰雪節,裝點出冬季的浪漫與繁華。又如《生死二人轉》聚焦於榮華地方戲藝術團中一群特殊的二人轉演員,48歲的王實玲被診斷出脊椎病變,57歲的馬三兒已是腸癌晚期,58歲的趙曉敏也身患癌症多年,他們因「二人轉」結緣,也因「二人轉」忘記病痛,他們樂觀堅強地走上表演舞臺,常年為部隊、敬老院、鄉鎮義務演出,無私地為別人帶來歡樂,也點亮了自己的生命之火。而《我要當模特兒》則講述了慶安農人畢家英的快樂生活。畢大姐是村裡的收稻冠軍,一心想為「稻花香」大米代言,成為「米模」。為此她勤學才藝,可惜收效不佳,最終與「米模」失之交臂。她卻絲毫沒有失落,依然放著嗓門說著「稻花香」的好,唱著幸福生活的美妙。紀錄片一方面忠實記錄這些普通人的生活日常,一方面邀請他們坐到攝影機前做「獨白式」介紹,生動刻畫了一個個平凡又可敬、樸實又可愛的「小人物」形象,他們的故事訴說著苦樂、交織著悲欣,他們的精神傳遞著力量、彰顯著人性美,使紀錄片展現出人文關懷的厚度與溫度。
春耕、夏牧、秋收、冬捕,黑土地上的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著幸福,他們是一個個微小的音符,譜寫著時代的旋律,應和著時代的腳步。作為一部地方志紀錄片,《大地情書》從小人物、微表達入手,卻觸碰了生態保護、鄉村振興、文化傳承、匠人精神等時代議題。如《尋寶小興安嶺》中,範家父子享受著大山的饋贈,也堅守著反哺大山的信念。他們寧願冒著生命危險徒手爬樹採集松塔,也不使用機械化的方式破壞山林,每次「跑山」還會給松鼠留下足夠的食物。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綠色森林的守護是他們世代承襲的家訓。又如《「醬人」老趙》中,老趙和妻子製作了20來年的黃豆醬,他堅持「做良心食品、用口碑說話」,用超出東北漢子的細膩和溫柔把醬的滋味調和得醇厚如一,憑藉匠心精神和紮實手藝贏得了顧客的「惦記」。而《我們的皮影戲》裡,關海英接過了母親的衣缽,走上了發揚、傳承望奎皮影的堅定道路。《「宅男」老丁的故事》中,老丁踏踏實實地培育生態稻米,積極響應著科技興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號召……四季輪轉,生生不息,《大地情書》以熱忱的「筆觸」記錄了黑土地上的人、物、事,勾勒出東北大地欣欣向榮的發展圖景。它既是一封寫給黑土地的情書,也是一曲唱給新時代的戀歌,砥礪著每一個人用耕耘獲得大地的饋贈,用奮鬥追尋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