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金剛川》的人,會記住寬闊湍急的北漢江,也會記住壯美堅毅的志願軍人橋。
但在376公裡遠外的丹東,《金剛川》的取景地,也有一座「斷橋」,像殘留的幾顆牙齒沒入了鴨綠江中。
丹東的鴨綠江斷橋,仿佛是一位屹立江中的不朽老人,將抗美援朝戰爭的硝煙歲月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業跡娓娓道來。
這部電影90%的取景地,都在看似寂寂無名的邊境小城,丹東。
之所以選擇在此的原因,是因為丹東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浸染著烈士的鮮血。
70年前,就是從這兒,130萬士兵橫渡鴨綠江,開始了抗美援朝戰爭。
70年前,也有許多人像電影中的士兵們一樣,勇敢地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圖/《金剛川》劇照
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鴨綠江斷橋,在朝鮮戰爭期間擔當著交通大動脈的角色。
在被多番轟炸之下,橋身被攔腰炸斷,朝方一側的8孔橋梁全部沉入江中,以致徹底癱瘓。
如今斷橋的顏色已然衰退,橋身還遺留著成千上萬的彈痕,讓人看一眼便觸目驚心。
在這當中,城君仿佛能從中看到丹東曾經的輝煌,也看到了丹東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所做出的無法估量的犧牲和貢獻。
看著電影裡堅定不移的士兵,就仿佛看到了70年前出徵戰士們的雄心。圖/《金剛川》劇照
大熱的《金剛川》,將丹東重新帶入了我們的視線。
這座中朝邊境小城,與朝鮮隔江相望,和韓國一衣帶水。
圖/網絡
近些年,丹東的發展就像在坐過山車。上一次丹東這麼熱,還是兩年前,只是當時更多是體現在房價上。
2018年,「丹東將成為『東北』深圳」的論調撩動著一波又一波投資者前往。兩年過去了,這股買房熱冷卻了不少。
現在,它只是一座旅遊城市,對岸的朝鮮成了當地旅遊業最大的賣點。
熱鬧的丹東。圖/網絡
01
時間最短的出境旅遊:
朝鮮新義州一日遊
在大家的認知中,朝鮮一直是個神秘的國度。愈是神秘,大家便愈是好奇。
一條窄窄的鴨綠江,中國丹東與朝鮮新義州遙遙相對。事實上,兩者的距離要比我們想像中的「隔江」還要更近。
丹東有一個景點叫「一步跨」,那裡與朝鮮新義州的最近距離,不到兩米。
丹東和朝鮮的距離就是這麼近!圖/網絡
連接兩岸的友誼鐵橋長度也還不到1公裡。
中朝友誼橋,圖/丹東發布
雖然這兩座城市都屬於市級城市,但丹東繁華的高樓與新義州那整潔卻落後的平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中國,這種獨特的比較景觀,恐怕只有在丹東才能看到。
圖一、二,朝鮮新義州,圖三,丹東。圖一、二/長思想的蘆葦,圖三/丹東發布
丹東就像是一座滿足好奇心的中轉站,迎來送往一批批企圖窺望一江之隔的遊客。
要想感受對岸的朝鮮風情,最直接的方式還是登陸,來一趟新義州一日遊。
新義州是朝鮮的第四大城市,也是朝鮮改革開放的橋頭堡。但目前到新義州沒有自由行,只能去旅行社報團。
方便的是,無須護照也可出境遊朝鮮,只要提前去辦理邊境通行證件即可。
灰黃、深灰、黑白,是新義州街頭看見最多的色系。圖/豆瓣@牛姑娘
辦理好各種手續,坐上旅行團的大巴,過了鴨綠江大橋,短短幾分鐘的時間你就已經出境遊上了。
整個行程都是設計好的,領導人紀念館、化妝品工廠、婦女公園(民俗公園)、美術館、幼兒園文藝表演等。遊覽完了,好奇清單上就划去了一項。
新義州工廠一景。圖/豆瓣@牛姑娘
如果不想經歷這樣模式化的行程,你還可以乘遊船行走鴨綠江,靠近朝鮮一側去看當地人。
這種遊船也有分兩種,便宜的一船大約三四十人,船身較大,行駛速度相對會慢些,距離朝鮮一側會遠一點。
票價高的則是坐快艇,人少,速度快,可以靠近朝鮮一側看風景。當你向對岸的朝鮮人揮手示意,運氣好的話也會得到回應。
這裡要解釋一下,中朝以鴨綠江為界,但不是以江水的中間為界限的。為了讓兩岸老百姓共享江水帶來的福澤,規定只要在水中不上岸,就沒有問題。
乘坐快艇行走鴨綠江,近距離看朝鮮。圖/網絡
02
丹東的朝鮮風情,無處不在
鴨綠江邊,丹東一側,星落密布著大大小小的朝鮮飯店。
朝鮮人多,也是丹東的特色之一,尤其是那些美麗的姑娘們。
近幾年,越來越多朝鮮姑娘以勞務派遣的形式來到中國工作,通常以3年為限。
她們大多是大學剛剛畢業,個個面龐清秀卻只是略施粉黛。她們既能當好服務員,穿著高跟鞋搬一整箱啤酒跑來跑去,又「非同一般」地能歌善舞。
圖/悅遊CondeNastTraveler
朝鮮傳統打鼓、轉圈、翻跟頭樣樣拿手,電子琴、吉他、架子鼓通通玩轉,演唱起流行歌曲來還中氣十足。
她們有很強的組織紀律性,除了工作以外,幾乎都是集體行動,就連休息日也很少外出逛街。
不僅僅是鴨綠江邊,朝鮮元素,遍布了整個丹東。
丹東高麗街。圖/丹東發布
最少不了的還是那令人垂涎三尺的朝鮮美食,如果你想大快朵頤,那一定要來高麗街。
那裡是朝韓美食休閒大餐的匯聚地,朝鮮特色風味更是一應俱全。
冷麵
朝鮮美食中最經典的還要數冷麵,朝鮮冷麵一般分為蕎麥和小麥麵制兩種,一黑一黃。
麵條的筋道只是構成美味的一部分,湯底才是冷麵的靈魂。
一般是牛肉湯或者是雞湯,要冰鎮得恰到好處,才有最好的口感。
圖/丹東微報
面上再鋪滿牛肉片、辣白菜、白煮蛋、黃瓜絲、蘋果片等配菜,構成多層次的豐富口感。
加上一勺朝鮮辣醬,酸甜適口,美味難擋。
QQ彈的冷麵。圖/網絡
朝鮮泡菜
要說朝鮮美食裡名氣最高的,泡菜認第二,怕是沒有美食敢認第一。
朝鮮人習慣將大白菜醃製成辣白菜,並稱之為「吉木其」,做泡菜更是他們在入冬前的頭等大事。
白菜選用心緊葉嫩的品種,擇掉外面的葉子後切好,然後先要用鹽水漬出多餘的水分,再放入醬缸,壓上石頭。
醃泡菜。圖/長春文旅
塗抹調料是最重要的步驟,各家的調料口味都不一樣,唯獨現磨的幹辣椒粉必不可少。
朝鮮泡菜風味獨特,酸、辣、香、脆齊備,看似不起眼,實則上得了輝煌國宴、下得了普通百姓廚房。
圖/吉林廣播電視臺
朝鮮打糕
對於朝鮮人來說,不管是日常飲食還是重要節慶,打糕都是他們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佳餚。
潔白的糯米配上土豆,經過蒸製和捶打,蘸上豆面和白糖,就會變成筋道彈牙的「小人參」,軟糯香甜,唇齒留香。
圖/央視《消費主張》
做打糕是個力氣活兒,因為打糕越打越粘,木槌除了用力打更要用力拔,這一槌槌、一聲聲的錘打,像是把世間萬千的力量和心血都交融在一起,才能換得這一盤脫胎換骨、苦盡甘來的美味。
朝鮮打糕及其製作過程。圖/《延邊味道:打糕 土豆打糕》
朝鮮醬湯
「寧可菜無肉,不可食無湯」。醬是朝鮮人最愛的調味料,醬湯以醬為主,加上蔬菜、豆腐、肉片,再用導熱快、保溫好的石鍋煮製而成,端上餐桌後往往也還會冒著香氣兒沸騰許久。
濃鬱的醬香,鮮醇的口味,讓你既享受了湯的美味,又能體會無盡的民宿風情。
圖/吉林廣播電視臺
朝鮮米腸
朝鮮族的米腸也同樣值得品嘗。
事實上,在製作方法上,米腸和東北極負盛名的血腸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腸衣中,加入豬血、大米、糯米和時蔬,入口的豐富口感,讓人有種「淘寶」的快感。
圖/todaysfriend.com
米腸的吃法也有很多,可以直接沾著醬料吃,還可以和辣醬一起炒著吃。
用煮米腸的湯倒入切好的米腸上,放上少量醬油、圓蔥碎和朝鮮族特製的辣椒麵,就這樣一口湯一口米腸別提多過癮了。
圖/丹東微報
高麗街的朝鮮美食還有很多很多,城君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其實這條街之所以能夠如此受歡迎,和丹東自身濃鬱又正宗的朝韓風情是分不開的。
從路牌、幼兒園大門,到各種商店的門口,朝鮮語的標識隨處可見,還有越來越多的朝鮮商店、酒店和服裝店……
據說,丹東也是遼寧省第一個開通公交車漢語和朝鮮語雙語報站功能的城市。
丹東的朝鮮小超市。圖/小紅書@魚小魚
03
為了尋找英雄的歸處
丹東人不竭餘力
去年,一部抗美援朝烈士尋蹤紀錄片——《朝鮮尋親》的面世,感動了無數人。
一個「固執」的導演,用鏡頭記錄了世人不該忘卻的那段抗美援朝的「後續」。
70年前,有一個小夥子從丹東告別了祖國,再也沒有回來。
他留下的,只有一本日記。
日記裡,完整地記錄了他在朝鮮戰場的每一天。
留存下來珍貴的筆記本。圖/新華每日電訊
鏡頭裡,是這個小夥子的三個子女,帶著日記,從杭州不遠萬裡來到丹東,渡過鴨綠江,去尋找分別了半個多世紀的父親。
這個小夥子名叫金國坤,原籍鎮海縣(今寧波市鎮海、北侖兩區),後移居杭州市。
據杭州革命烈士紀念館所記載,1951年9月金國坤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中國人民志願軍897部隊一小隊任助理轉運員,連續榮獲集體三等功、個人三等功及表揚一次,後被提升為轉運員,1953年5月6日在安邊車站光榮殉職。
金國坤。圖/新華每日電訊
金國坤去世的時候,大兒子才只有五歲,最小的女兒還沒有出生。這本日記一直被視作「傳家寶」,由母親王愛雲保管著。
直到20年後,金家兄妹長大成人了,母親這才拿出日記向孩子們提出要求,「去看看你爸爸」。
尋親的過程很艱難,金家兄妹找了很多部門,也託了多方關係。迫於當時的情況,王愛雲想去朝鮮「看看丈夫」的心願,直到離世也未能如願。
最後還是拜託了一名在浙江大學就讀的朝鮮留學生,利用暑假回國的機會幫忙尋找。
這名留學生從平壤一直找到安州,又從安州尋到「烈士陵園」,看到英烈牆上「金國坤」的名字,這才鎖定了地點。
無奈的是,曾經在遺物裡記錄的墓地照片顯示,金國坤在安州車站旁的獨立墓地,已經被改為合葬墓地。
曾經在安州車站旁的金國坤的獨立墓地。圖/新華每日電訊
那是2015年的8月,為了能儘快赴朝「尋親」掃墓,三兄妹決定去父親當年「跨過鴨綠江」的地方試一試。
但是當時並沒有相關任何路線可以入朝,那一次,他們只能流著眼淚隔江祭拜。
在得知金家兄妹的故事後,丹東廣播電視臺的導演顧德巖決定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他們。
他們一次次地與外事和民政部門溝通、與丹東的各大旅行社協調。終於,在2017年5月傳來好消息:朝方同意,專門為金家兄妹開闢一條志願軍親屬掃墓專線。
紀錄片的最後,金家兄妹及家人,一行6人終於踏上了朝鮮的土地。他們此行的目的,不僅僅是尋找、祭掃自己的父親。
按照父親日記中的行進線路,他們追尋著當年志願軍的足跡,去祭拜能找到的所有志願軍烈士。
金家兄妹根據日記的內容,按圖索驥。圖/新華每日電訊
紀錄片的畫面雖然終止了,但朝鮮尋親的故事一直在繼續。
作為國內媒體近些年第一次完整拍攝到朝鮮境內志願軍烈士陵園的紀錄片,《朝鮮尋親》將所有的志願軍烈士名單都拍攝了下來,並作為尋親線索提供給烈士的親屬們。
如今,丹東的媒體人已經聯合各大媒體,為100多名志願軍烈士找到了親人。
在導演顧德巖看來,不懈的尋找,是丹東媒體人的情懷,更是一份使命和擔當,「因為,在丹東,每一個人都跟志願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丹東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圖/網絡
——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現在,正是丹東最美的季節。色彩絢爛的秋葉,美得張揚恣意,讓人驚豔!
丹東天華山景區。圖/東北之窗
得空了不妨來丹東走一走,看看當年志願軍跨過鴨綠江的地方,乘坐遊船一覽鴨綠江的好景,欣賞朝鮮的異國風光。
這裡有著獨特的北方小城之美,質樸、寧靜,讓人有著想獨自珍藏的願望。
逃離了喧囂的繁華城市,丹東或許就是那個讓你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參考資料:
1. 看朝鮮人的三種省錢方式,搜狐號「一壺春秋」
2. 《朝鮮尋親》:一部抗美援朝烈士尋蹤紀錄片,永遠沒有結尾……公眾號「新華每日電訊」,作者:於力、強曉玲
版權聲明: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 / 城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