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除夕將至。年味,飄浮在這香香的臘月裡。不少市民緊鑼密鼓地為年夜飯做準備。青團、年糕、白米酒……光是想想,口水就要流下來了。在惠山區眾多的年俗裡,端上市民年夜飯餐桌的有一道菜是不可少的,那就是有著幾百年種植歷史的水芹菜。一道水芹菜拌豆芽菜,居民從古吃到今。
惠山區不少地方保留著種植水芹的習慣,普普通通的水芹菜一頭連著居民的飲食習慣,一頭是對這道蔬菜種植割捨不斷的情懷。年菜」的背後「藏」著許多故事。
「必備年菜」舌尖上的水芹
19日,趁著周末,惠山區惠城社區居民虞女士來到蘇果超市準備年貨,在她的年貨採購單上,除了牛肉、雞肉等葷菜以及乾果、水果外,還特意備註要挑選水芹,計劃著年夜飯,燒上一道水芹豆芽菜。
記者走訪了解到,水芹在江南一帶被稱作「路路通」。而在惠山區,它是春節期間一道必不可少的佳餚。水芹清鮮爽口、嫩白如玉,被寄予了人們美好的心願和祝福。
「水芹可炒、拌、熗或做配料,也可做餡心。」說起水芹的做法,惠山區玉祁芙蓉水芹專業合作社內,種植大戶陳建平一邊忙著整理剛從水田裡收上來的水芹,一邊和記者「嘮」著。他表示,他種植水芹幾十年了,對水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在關於水芹幾種吃法中,他最喜歡涼拌水芹,先把整理乾淨的水芹在開水裡淖一下,然後裝碟,放上喜好的作料涼拌。過年期間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就著涼拌水芹喝點自家釀的米酒,頓時唇齒留香,身上也開始暖和起來。那是他每到過年期間最美好的回憶,也是最好的「年味」之一。今年52歲的陳建平是當地種植水芹的技術能手,今年精品水芹種植了4畝。他介紹,一年中,過年期間正是他最忙的時候,因為這裡的家家戶戶過年都要買上幾把水芹做「年菜」。
退休前曾供職於無錫蔬菜研究所的七旬專家方家齊認為,眼下無錫水生蔬菜「告急」,不少地產水生蔬菜種子資源已找不到了。他介紹說現在陽山鎮前寺舍村還有一塊水芹種植地。隨後,記者來到前寺舍查看。這裡的水芹種植戶正在收水芹,他們穿著長筒靴子和皮衣,有的還特意帶上蓑衣下水採摘。彎腰、挖根、輕拔、就地清洗、整理……一把水芹就被收上來了。周建剛、周建新兄弟兩個正好同一天拔水芹。他們告訴記者,一個人一天不停歇地幹只能採摘200多斤。這裡十裡八鄉老百姓過年家家都要買點水芹。在惠山區惠源路附近玖捌玖菜場經營蔬菜攤的劉姓攤主證實了兩位周師傅的觀點,並稱水芹是這段時間攤位上所有蔬菜的「搶手菜」,價格每500克4到5元。攤主表示,可以一直賣到年三十,他計劃著再多進點貨備著。
「年菜加持」芹通「勤」過年討個好彩頭
「水芹的芹諧音是『勤』,代表著勤勞,有著好的寓意。」陽山鎮前寺舍村民自治理事會秘書長周永賢介紹道,村裡以前曾大面積種植水芹,後來改種經濟效益更好的水蜜桃,但村西頭這一塊約3畝多地的水芹種植基地被完好地保存下來了。惠山區居民包括前寺舍的桃農們一直是水芹的忠實擁躉,這是有著悠久歷史傳說的。自清朝乾隆年間,北宋理學家、愛蓮說作者周敦頤二十五世周子英遷居該地以來,子孫耕讀傳家,恪守祖宗遺訓,除種植稻麥瓜果以外,兼種水芹及蓮藕,芹蓮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清清白白,以寓青白做人之志。芹蓮諧音勤廉,這是前寺舍全體村民勤勞致富的真實寫照。後來食用水芹也漸成十裡八鄉老百姓的習慣,特別是年前年後,居民對水芹的需求量尤其大。
「現在是水芹銷售旺季,好賣,不然沒有人願意在這寒冬臘月下水採摘。」周建剛、周建新兄弟告訴記者,兩個人合起來種植不到一畝水芹,現在氣溫非常低,只有幾攝氏度,水田溫度更低。但居民過年水芹是「剛需」,都是鄉裡鄉親的,一有需要他們就會下到水裡去拔水芹。
拔水芹這活沒有經驗的人也可以做嗎?面對記者提出來的問題,另一個菜農,正在拔水芹的周兆興則給予了否定,稱現在幾乎沒有多少年輕人會了。拔水芹是個慢活、細活,更是個辛苦活。看似簡單,實則一拔就斷,或者勉強拔上來,蔬菜受傷,作為「年菜」口感也不好了。拔上來後如何保存都有門道。雖在以前是司空見慣的農活,現在每每他們幾人去拔水芹時,圍觀的人越來越多。
而玉祁的水芹種植和食用歷史也很悠久,且有著響噹噹地「玉祁銀絲水芹」的名號。資料記載,清康熙年間,吳氏十一世孫吳民表遷居黃泥涇(今蓉東)後,對水芹的栽培種植技術不斷改進,加上當地的水質特別好和灰蘆底土壤更適合水芹生長,這裡出產的水芹名氣漸響。種出來的水芹莖色純白如銀,且白頭特長,清香鮮嫩爽口,營養豐富,故稱之為「銀絲水芹」。 清乾隆年間,玉祁已成為商賈雲集的江南水鄉重鎮,這裡的銀絲水芹與另外兩種水產品並稱為「玉祁三珍」而聞名於世,不但當地的老百姓喜愛,還引得蘇浙滬客商競相爭購。
「年菜想說愛你不容易,且吃且珍惜」
作為惠山區本土當地特產之一的玉祁水芹,曾經是「玉祁三絕」之一,有著悠久的種植傳統。當天,跟隨記者一同到種植基地的玉祁街道蓉東村工作人員王曉慶提供的資料顯示,玉祁水芹至今已經有約700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玉祁榮東村,並且輻射到周邊的玉東村以及常州武進、江陰青陽等地。當地水芹還有一個典故:玉祁水芹曾被乾隆皇帝「翻過牌」。傳說乾隆皇帝兩次下江南時,都欽點玉祁水芹菜。鼎盛時期,以蓉東村為主的種植面積達500多畝,再加上有大量的需求,一度成為當地種植戶致富的支柱產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鄉鎮工業的興起,種植水芹的人員逐漸減少,再加上種植水芹效益低、勞動強度大,僅有少數農戶還在零星種植,玉祁水芹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2010年,玉祁蓉東村組織農民成立水芹專業合作社,通過實施產業化集約經營,以保護有著悠久種植史的玉祁水芹,滿足百姓的需求。2013年,「玉祁水芹栽培技藝」成為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水芹好吃但難種。」與水芹打了多年交道的陳建平說,拔水芹只能靠人工採,元旦起他聘請了17個工人來幫忙。工人們穿上皮質雨褲、戴上皮手套下到水田裡作業,另外還需要貼上暖寶寶才能在水裡撐上一段時間,每人一天需更換5片暖寶寶,或者輪換作業,不然冷得吃不消。一季下來,暖寶寶的花費他都要貼上個兩三千元。作為鮮嫩的蔬菜,上岸後的水芹馬上被轉移至不遠處的房間內進行整理、裝盒,發給客戶。
陳建平表示,原有的工藝、生產模式不適合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出產量較低,而種植成本和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做這一行當。
而在前寺舍,隨著村裡大力推廣鄉村旅遊,水芹種植基地沒有再增面積,「拔水芹」漸漸成為年輕村民和遊客眼裡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周永賢表示,觀看「拔水芹」成網紅打卡地之一,也說明曾經的水芹種植在大家眼裡漸行漸遠。種植面積逐年萎縮,已成不爭的事實。
(晚報記者 黃振/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