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景色迷人的東嘎村加娃雪溼地。 記者 扎巴旺青 攝
開欄的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總書記關於建設美麗西藏的重要指示精神,嚴守生態底線紅線高壓線,築牢生態安全屏障。截至2018年1月,西藏自治區已有10個縣、173個鄉鎮、1924個行政村獲得西藏自治區級生態縣、生態鄉鎮、生態村稱號。本網自今日起推出「美麗西藏我們共同守護——高原生態村變遷記」欄目,分享西藏自治區高原鄉村「靠生態安居、以生態致富」的故事,講述高原生態村建設帶來的經濟發展和生產生活變化,敬請關注。
1995年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的曲松縣東嘎村,在自治區綠色生態建設的道路上可謂是「老牌隊員」。平均海拔4050米的東嘎村落既有「古樹蒼茫」,又有「綠水人家繞」的清麗美景,是個典型的高原生態村。
9月,高原秋收的季節,出了曲松縣城往東北方向走,一片片黃燦燦的農田,田中麥穗在陽光的照耀下隨著秋風輕輕搖擺,滾滾的麥浪把大地染成一片金黃,兩旁綠樹成蔭,形成一幅美麗的秋景圖。我們到達東嘎村村委會的時候,村裡正在開展義診活動,村民們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秩序井然。
東嘎村有外出務工人員有311人,超過了全村人口的80%。村委會主任洛桑江白說,黨給了我們農牧民很多優惠政策。孩子上學有「三包」、生病了有新農保和城鎮醫療報銷,草場有生態補償費,借著好政策的東風,再加上勤勞奮鬥不愁過不上好日子。
造「天然氧吧」 創「綠色財富」
上世紀六十年代,東嘎村由於醫療條件和基礎設施都較差,村民們生小病很頻繁,村裡人就聚在一起商量解決的辦法,最後大家都覺得改善生活環境刻不容緩,多種樹既能美化環境還能緩解高原缺氧的問題,從那時候起,美化環境便成了村裡的大事。
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樹苗都是哪來的呢?
白瑪次旦是土生土長的曲松人,作為曲松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的他告訴記者,為了種樹,村民們想了很多辦法。村民把柳樹的枝條砍下來在水裡泡7天,然後再種到地裡,只要是水源地好的空白地都會種上。現在每年縣裡都會下發樹苗,這些樹苗的成活率高。「現在,就是你們一路過來時看到的那片樹林,面積已經達到了2019.4畝,那片樹林就是我們東嘎村的『天然氧吧』」。
洛桑江白告訴記者,村裡有很多自然生長的松柏,山上的灌木密密麻麻長滿了山坡,甚至還有藏紅花和野貝母。夏天雨水充足,很適合菌類生長。逐漸地,村裡有些人開始萌生了加工銷售食用菌的想法,這樣也能增加一些家庭收入。
東嘎村空氣清新氧氣充足,加娃雪溼地功不可沒,人們習慣叫它加娃雪溼地林卡,農閒時人們喜歡在這裡休閒娛樂,溼地周圍綠樹環繞,溼地裡泉水緩緩流淌,遠處馬兒悠閒地吃著青草,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面。
樹文明新風 做社會主義新農民
洛桑江白告訴記者,現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目前東嘎村各自然組均已通路、通電、通郵、通電話、通廣播、通水;村委會道路建設、村級活動場所等基本完成;183戶村民已經住上了寬敞舒適的安居房,有效改善了貧困群眾的居住條件。
東嘎村奶牛養殖基地2009年建成並開始運行,實行養殖業與加工業相結合,將牛奶加工成酥油茶售賣,2016年實現了9萬元的收入,村民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致富脫貧的幹勁空前高漲,種田、務工、個體經營等使今天的東嘎人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2年,東嘎村被評定為自治區級生態村。通過生態村創建工作,東嘎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漸被群眾所接受。在東嘎村,晚上10點以後便沒有人在街道上喝酒、大聲喧譁,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遵守著。「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團」,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是東嘎村的村風民情,誰家有困難大家都會伸出援手,在農忙時節互相幫忙,抓緊時間搶收,就連放牧也會輪流幫忙看護,展現出一個環境優美、和諧團結、社會進步的新面貌。
搬出幸福新生活
人人都嚮往美好的生活。索朗群培一家是東嘎村三組的村民,家裡共有6口人,原本過著遊牧生活,外孫女上學得翻過一座山才能到學校,碰上雨雪天氣天冷路滑更是難行,看到村裡發生的變化,他便萌生了搬出大山的想法。2017年,索朗群培帶著家人搬到了村裡,過上了安穩的定居生活。
走進索朗群培的新家,乾淨整潔的院落,寬敞明亮的客廳,可愛的小孫子正在咿呀學語。
作為搬遷戶,索朗群培一家住上了寬敞舒適的安居房,新房子建起來共花費了20多萬元,而自己只用出1萬多元,其餘的全是政府出資。自從大山搬出來以後,索朗群培的大兒子扎西群培承包建築小工程,一年下來收入不少,小兒子也在那曲法院上班。
「現在,外孫女上學方便多了,兒子們工作也很好,就醫也方便了,居住條件也有了很大改善,雖然搬了出來但是不能耽誤了放牧,村裡的搬遷戶輪流看護牛羊,每年下來也有一些收入,生活越過越有滋味。」索朗群培說。
現在的東嘎村已然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世外桃源,水源看護員、野生動物保護員、護林員、護路員、保潔員、草場看護員、沙化地管理員就像一個安全防護網守護著這裡,守護著這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記者 董秀麗 扎巴旺青 何寶霞 次旦多吉 李繼)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