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2020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
編號:26 姓名:林立燦
課堂上,他的「CPU」轉得很快,澎湃的激情把學生都感染帶動起來。他不搞題海戰術,而是教給學生探索和研究問題的方法,讓物理課充滿「物理味道」。他牽頭建起量子實驗室,成為學校物理學科的「前沿陣地」……精心教書,潛心育人,他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教育理想。
——題記
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學,學生和同事都親切地喊他「燦哥」。林立燦是全國模範教師,福建省中學裡第一位非師範類碩士畢業的物理教師,他在教學中一直提倡「還物理教學之本然」的教學思想,教給學生值得品味也願意去品味的物理。23年來,林立燦懷著澎湃的教育激情和深厚的學識修養,在教學上走出了自己獨特的育人風格,在三尺講臺上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教育理想。
有「物理味道」的課堂
在福州一中,提起林立燦的課堂,無論同事還是學生,都會不約而同用到一個詞:激情澎湃。
站在講臺上的林立燦激情四溢,旁徵博引,深入淺出。高三(1)班學生李旭輝形容他「說到激動處,總是手舞足蹈。」高三(2)班學生吳鈺琪說,「在課堂上,他的『CPU』轉得很歡,會把我們都帶動起來,打瞌睡都難。」物理組石睿老師說,「你可以感受到他上課的那種激情,像是陶醉在物理之中,大家都會被他深深感染。」
1988年,林立燦從廈門大學物理系研究生畢業,在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工作了8年。1996年,他懷揣教師理想來到福州一中任教。從此,三尺講臺,成了他教育理想、教育激情得以噴薄的天地。
熟悉林立燦的人都知道,他上課可以不帶教案,但是必帶《物理學史》。在公式定理之外,他會給學生講述物理科學史。林立燦有自己的考慮,在傳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中,他更看重後兩者。在他看來,許多年以後,學生不一定會記得今天所學的知識,但方法和價值觀一旦形成就會滲入血液和細胞,使學生終身獲益。
「物理思想、方法、理論等方面都閃爍著人文精神的光輝,物理人文是我要傳遞給學生的一個重要環節。」林立燦在教學上一直努力尋找教科書與教參之間的通道,育人不是只盯教學,而是要跳出來,從上位看教育,而後回歸物理教學。
學校物理組教師付翥談及林立燦一堂公開課。在課上,林立燦除了講授基礎知識,還模擬了一場「天宮一號」空間站的對接過程。「那節課效果真的很好,與時事熱點結合,與實際生活結合,這是立燦老師的課堂魅力所在,有物理的味道。」
林立燦有自己的教學魄力,堅持不用題海戰術。「我把較多的課時用在講述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上,而不過分擔心因此損失的習題教學時間。只有把每個定律、概念的演化過程講解清楚,才能說傳授的是學科方法,進而上升為研究問題的方法,以及領悟背後所傳遞的情感、道德和價值觀。」
把更多實驗展示給學生
2014年9月,在伽利略誕辰450周年紀念日上,他在校園重現了著名的「伽利略比薩斜塔」物理實驗。他向省航空學會借來熱氣球,親自上陣,在60多米的高處,將兩個質量分別為3千克和5千克的鉛球同時「靜止釋放」,做自由下落對比實驗。
這樣「標新立異」,林立燦不是第一次。2012年,他就牽頭做了一件大事——在中學校園裡建立量子信息科學創新示範實驗室。「當年,潘建偉院士呼籲希望儘早普及這方面的知識,願意扶助中學成立示範實驗室,涵養一批未來的創新人才。」林立燦從時任福州一中校長李迅那裡得知這一信息,「當時量子信息學沒有現在這麼網紅,我接觸過光學,也覺得很有意義,立刻就打報告開始籌建。」
「當年省裡批了180萬元建設經費,因此引進的設備是很先進的,直到現在,我們的實驗室在全國中學裡還是獨一無二。你看,圍繞這組部件,科研團隊就能不斷地出成果。」站在實驗室裡,林立燦非常自豪地比劃著。
年輕教師蔡信樂說:「設備到位後,潘建偉院士團隊派人過來親自輔導。立燦老師是帶頭啃理論,然後一起學實驗操作。我們全體物理組老師一個個地過關,每一個實驗步驟都是一點點地學。」
一批經過遴選的高二學生進入實驗室,他們不僅可以在教師團隊的指導下初步接觸量子信息學研究,完成26個經典基本實驗,還可以到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團隊的實驗室研學。如今,實驗室已經成為福州一中物理學科的「前沿陣地」,以此為依託開設的校本選修課程《量子信息技術》開啟了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和研究。
「一次,我跟教授說起福州一中的量子實驗室,教授驚呼,沒想到中國連中學都有這樣高端的實驗室。」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的董焌鍇至今難忘高二時在實驗室的經歷。
「物理是有血有肉的,不是乾巴巴的公式啊,那多無趣。」林立燦說,物理是實驗科學,不能只寫在教科書上,只說在教師的嘴裡,要創造條件,把更多實驗展示給學生,「物理教師教給學生的除了知識以外,更為重要的應該是探索知識和創造知識的方法。」
在他的協助下,福州一中曾斬獲兩枚國際天文與天體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獎牌。林立燦持之以恆的探索精神,也感染帶動了年輕老師們,在他的帶領下,福州一中物理組的青年教師快速成長,代表福建省參加全國青年教師現場教學比賽,3位獲得一等獎,1位獲得二等獎。
教在今天,想在明天
2010年1月,林立燦收到一名高三學生的郵件。信中,學生向林立燦傾訴煩惱:學習壓力太大、和父母缺乏溝通,加上高考臨近,目前學習成績未達預期,內心迷茫。
從字裡行間傳遞過來的悲觀、焦慮讓林立燦痛心。那段時間,林立燦總會抽空看郵箱,認真回覆郵件。他鼓勵這個學生增強身體鍛鍊和制定學習計劃,有時寫郵件到凌晨一兩點鐘。幾個月裡,林立燦與這個學生通了20來封郵件。
林立燦對他寫道:當我在你這個年齡的時候,也有過類似的煩惱,你最大的問題是和別人相比較。很高興你能這麼信任我,只要你有信心,放下包袱,長遠地看待自己,不自負也不自棄,完全來得及。讓林立燦欣慰的是,「孩子後來調整過來了,順利考取了大學,邁向人生新徵程。」
雖然已經不再做班主任,但林立燦對於學生的關懷和關愛並沒有減少,他的言行也感染著福州一中的其他教師。「靜下心教書,潛下心育人,立燦老師不計名利,一直朝著『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這一目標前進,這也是我們大家的目標。」政治教師賀佳說。
「教育承載了很多功能,有『見效快』的辦法,但是這遠遠不夠。無論什麼學科都有育人的功能,要以學科為載體培養學生,成就學生。」反思自己的教學經歷,林立燦說,要站在未來看現在,正如「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所言,教育教學要順應時代前進的步伐,必須教在今天,想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