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宇宙和星球大戰系列誰的影響力更大?
今天湯湯在某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思考了許久,還是想來盤一下,「星球大戰系列」的影響,下列文字無引戰意圖,只是想從客觀的角度來簡單分析一下,如陳述有誤,還望各位海涵。
「星球大戰系列」的第一部電影《星球大戰:新希望》,也就是現在的《星球大戰4》,上映於1977年5月25日,引發了整個科幻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挽救了科幻電影行業以及好萊塢。
在EP4之前,儘管有《2001太空漫遊》等科幻電影巨作,但大多數為硬科幻題材,很難被當時以歌舞片為主的市場接受,投資人也並不看好。當時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喬治·盧卡斯也是費盡了一番工夫,最終福克斯勉強答應了這部電影的拍攝。
在劇本階段,沒有一個人看好這部電影,甚至在內部人員的首次觀影時,場面一度很尷尬,但這樣的局面在1977年5月25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多年後喬治·盧卡斯回憶起來:「當時我們開車到街上去轉,路過一家影院的時候發現門口排起了長隊,一個人過來給我說,嘿哥們你真的要去看看星球大戰,太酷了」。
《星球大戰4:新希望》在上映的3周內,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股價翻了一倍。在此之前,福克斯公司的最高年盈利為3700萬美元,而在1977年,該公司的全年盈利增至7900萬。
為了製作電影中的特效,導演喬治·盧卡斯成立了工業光魔公司,該公司不僅僅為星球大戰所有系列的電影製作特效,同時還製作了《侏羅紀公園》、《加勒比海盜》系列、《哈利·波特》系列、《變形金剛》系列的特效,直到如今,仍是全球範圍內少數能夠承接CGI特效製作的頂尖特效公司。而它製作的每一部作品的出現,都重新定義了所處時代的特效製作的遊戲規則。
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的時候,由於喬治·盧卡斯和妻子在鬧離婚,而盧卡斯影業屬於他們二人的公共資產,為了給妻子現金,將工業光魔底下的動畫部以1000萬美元的價格,被一個從自己創建的公司的董事會中開除的落魄青年收購,重組後成為獨立的製片公司——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而收購這個部門的落魄青年,正是蘋果教父史蒂夫·賈伯斯。
《星球大戰:新希望》的巨大成功,讓好萊塢注意到了這種相對比較柔和的科幻題材,它並不一定像《黑客帝國》、《銀翼殺手》這樣的電影去解釋科幻領域的一些假象,而是架空一個世界,讓觀眾去體驗未來的樣子。
在國內,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70年代颳起的風暴並未影響到大陸人民,但在全球範圍內,星球大戰的影響不僅僅是一部電影的範疇,而是成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星球大戰已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融入美國及西方國家的生活中,在丹·布朗的小說《失落的秘符》中第二個線索也指向了華盛頓國家大教堂。【下圖為實景照片,位於國家大教堂上達斯·維達造型的滴水獸】
《星球大戰》的出現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電影人,詹姆斯·卡梅隆在接受採訪時也曾提到,1977年上映的時候,他才23歲,正是看到了這部電影,他才萌生了拍攝科幻電影的想法。
正是《星球大戰:新希望》的成功,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才有了後續諸多科幻神作的誕生。
而對於漫威電影宇宙來說,他最大的成功,是將科幻重新拉回到現實,在現在的時間線上來講述未來的故事,而漫威宇宙本身龐大的體量也為電影襲來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題材,成為現時代最火爆的科幻IP之一。
所以關於那位網友的問題,無異於在提問,「《三體》那麼厲害,它和《弗蘭肯斯坦》比起來誰的影響力更大」?這樣的問題,無可奉告。我認為最貼切的答案應該是:
《星球大戰》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後來者延續了他的輝煌。
同時在這裡,湯湯也想說一句,不要輕易用一個作品和另一個作品來做對比,我們應該對每一個作品都抱有尊敬之心,認真的去看待它們。
不知道大家對於這樣的問題怎麼看呢?
(本文所用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