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說說秦國

2021-02-26 押沙龍yashl

看了幾眼《大秦賦》,想說說秦國。

01  秦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首先說最重要的問題:秦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大秦賦》裡的秦國,似乎仁義正派、廣受愛戴。這真的是胡扯。在真實歷史裡,秦就是「暴秦」,比其他六國都要殘暴。

戰國時代的人,一說秦國就是「虎狼之國」,特別兇殘。其他國家也打仗,也殺人,但很少像秦國這麼過分。「秦人每戰勝,老弱婦人皆死,計功賞至萬數」。完全是滅絕式的新式打法,其他國家看了都觸目驚心,覺得這就是虎狼啊。
而且秦國對內也很殘暴,這一點在當時也是共識。其他六個國家可能也不咋地,但沒有一個像秦這麼恐怖的。荀子就說了,「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烈」。《史記》裡的說法則是:秦國「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不能勝。」

這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看法,而是普遍的共識。一個持反對意見的也找不到。我不知道導演怎麼找到的,更也不知道導演怎麼會異想天開,覺得楚國人想投奔秦國的。

歷史上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怎麼就搖身一變,成了「楚雖三戶,投秦必楚」的?

事實上,《戰國策》留下了相反的記載:在被徵服的上黨地區,人們都不願意當秦民,而願意當趙民。


02  秦國為什麼能戰勝六國


秦國為什麼能戰勝六國?
這跟民心向背沒有任何關係,那就是赤裸裸的軍事徵服。你翻遍史書,也找不到六國人「壺漿簞食,以迎秦師」的情節。
秦國能獲勝,就是因為軍事力量強大,能夠摧毀其他六國的戰爭機器。那秦國軍事為什麼如此強大?

這也並不是因為它的軍事技巧如何高明,而是因為它組織能力超級強大。

秦國的權力機構能滲透到社會最基層,把全國老百姓都死死地控制起來。翻翻考古學家挖出來的秦簡就知道,秦國管的真是太多太細了。黃仁宇一直在吵吵中國沒有數位化管理,其實秦國就是數位化管理。就連犯人都要規定出來26個等級,每個等級的口糧都有極其細微的差別。
這就是秦國厲害的地方:對臣民進行細密的管控,從而最大程度地動員人力、物力。它對民間的汲取程度是最高的,所以才能組織這麼龐大的軍隊,進行如此遠程的作戰。
荀子總結得非常到位:生民也陿阸,使民也酷烈。這就是它的成功之道。


《大秦賦》裡有一段情節倒是對的,那就是秦國糧倉裡的糧食多得快裝不下了。秦國確實有很多糧倉,小的裝一萬石,大的裝十萬石,到處都是。
這些糧食哪兒來的?
當然是從老百姓那兒弄來的。

秦國搞糧食的手段很多,收稅當然是一方面,但還不光是收稅。它有非常厲害的一招,那就是糧食管控。
在秦國,私人是不許買賣糧食的,「商無得糴,農無得糶」。那老百姓手裡的餘糧怎麼辦?只能賣給國家。自己拿到市場上賣是犯法的,馬上就可以抓你。國家收購價由官方制定,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所以在秦國,民間是沒有糧食的。所有的剩餘糧食全在國家倉庫裡。誰不聽話,國家就可以切斷你的糧草,餓死你。秦國對臣民能有超強的管控力,基礎就在糧食管控。
秦國為什麼特別強調重農抑商?因為商人始終是個不安定因素。交易意味著大家能夠選擇。商業繁榮之地,自由程度往往也比較高。秦國就要消滅這種自由。
你們只能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我。

說到這兒,還要說說秦國的嚴刑峻法。秦國為什麼要嚴刑峻法?當然是為了讓大家老老實實,但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產生大量的囚犯。

這些囚犯就是國家的免費奴工,可以任意使用,只要給他們一點點基本口糧就可以。累死就累死了,也沒什麼可惜的。為什麼要「連坐」?因為有利益啊。一個人犯罪,一大群人就馬上變成了免費勞動力。所以秦律的嚴苛是出了名的,「刑人如不勝」,恨不得把滿大街的人都法辦了。從挖出來的秦簡看,其中大量篇幅都跟管理囚犯有關。這也能從一個側面證明當時的奴工規模是何等龐大。

為什麼秦國能獲勝?這就是答案。在戰國七雄裡,秦國對臣民的控制最嚴密,制定的法律最嚴苛,對資源的汲取程度也最高。

03 秦國是不是結束了戰亂?


現在有一種說法,就是戰國時期,各國不斷打仗,人民生活非常痛苦。秦國統一天下,結束戰亂,讓大家過上了和平的生活。所以,秦國不管怎麼殘酷,至少給人們帶來了和平。

可這個說法經不起推敲。
首先一點,到了戰國以後,戰爭為什麼變得如此殘酷,動不動幾萬、幾十萬的殺人?
這當然跟人口增長、武器進步有關,但還有一個直接原因,那就是秦國的崛起。
在秦國崛起之前,戰爭規模還不算特別大。整個戰國前期,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爭就是齊國、魏國的馬陵之戰,也就是孫臏射死龐涓那次。當時雙方傾國而出,也不過十萬人。這已經是當時的極限。
可是到了戰國中期,隨著秦國的崛起,情況發生了變化。秦國挑起了軍事競賽,所有的國家不得不拼命跟進。發展到了後期,情況已經完全失控,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死的人越來越多,甚至出現了長平之戰那樣的駭人屠殺。

長平之戰:戰國史上最殘酷的戰役

從《史記六國年表》的記載看,其他六國加在一起,發動了36場戰役,而秦國一個國家就發動了93次戰役。光是根據有數字記錄的戰役看,秦國就斬首了差不多180萬人。

這個數字不一定完全可靠,但是大趨勢是明顯的:
誰製造了最多的戰亂?秦國。
誰帶來了最多的死亡?秦國。
誰給六國人民製造了最多的痛苦?秦國。
如果沒有秦國,戰爭也不會走到這麼慘烈的一步。這個時候,你說大家擁護秦國,是因為秦國結束戰亂?

它本身就是最大的戰亂源啊。

當然,我們可以辯解說:不管以前怎麼打,統一以後就好了嘛,我們就不要翻老帳了。
可問題是情況變好了麼?
按照葛劍雄《中國人口史》的說法,戰國中期人口達到巔峰,接近4500萬,經過秦國的一系列戰爭,到了六國被滅的時候,人口差不多是4000萬。幾百萬人口被秦幹掉了。
而且秦朝建立以後,人口繼續下降。為什麼?因為秦始皇把老百姓用得太狠了。


但這還算,很快就發生了更恐怖的大災難。
統一六國是在公元前221年。12年後秦朝崩潰,社會解體,這個過程中葛劍雄說,按照「相當保守的估計」,人口減少了至少50%,變成了1500-1800萬左右。(關於葛劍雄給出的人口數字還有爭議,但是秦漢之際人口減少一半基本是共識)

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秦國簡直就是《啟示錄》裡的死亡騎士。它不光把戰爭推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殺了幾百萬人。而且它還導致了大動亂。4000萬人看到了秦始皇稱帝,而只有1800萬人撐過了秦朝的滅亡。

一大半人都死了啊。
這叫哪門子的結束戰亂?
對於當時人來說,秦本身就是戰亂,就是災難。

04 秦國為什麼失敗?


為什麼戰國時期,大家打來打去也沒死那麼多人,秦朝滅亡一下,人就死了一半?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秦國推行的政策。

六國有自己的社會組織,有自己的地方精英。可是秦始皇把這些社會組織全給剷平了。他前後搞過幾次大遷徙,涉及到人口超過一百萬,六國精英幾乎是被連根拔。

比如說卓氏,也就是卓文君的祖先,他本來是趙國的富商,靠煉鐵發了大財,結果秦始皇滅掉趙國以後,就把他全家遷到四川。卓氏財產蕩盡,夫妻倆推著獨輪車到了四川。這是大遷徙的一個縮影。


精英們不是被殺掉,就是被遷徙,或者就是流落民間,成了不滿分子。社會組織就這樣被瓦解掉了。六國原來就像六座堡壘工事,秦始皇把它們碾成了一盤散沙。結果動亂一來,這些散沙毫無自組織能力,陷入徹底的無政府狀態。
社會精英是非常重要的。災難降臨的時候,他們就像是一個個核心,大家圍繞他們能夠迅速形成結晶體,進行自我保護。把這個階層抽掉,形勢就完全不可控了。社會就成了「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原始叢林。
兩個國家之間打仗,再死人也是有數的,可是社會組織一旦崩潰掉,那死人就是無數的。所以,秦朝滅亡後,短短幾年混亂,死掉的人就超過戰國七雄兩百多年戰死的全部人數。

那麼這裡就牽涉到另一個問題:秦朝為什麼會滅亡?
學者趙鼎新有過一段總結:
秦國有強大的組織能力,而且它在戰爭中發展出一套嚴酷的統治手段。秦朝對這些東西過於自信,而其他社會力量對它也沒有制衡能力,所以它不知道自己力量的極限,很自信地走向了悲劇。

秦國是一臺戰爭機器,整個就是為打仗設計出來的,運轉了一兩百年了。那麼現在仗打完了,這臺機器怎麼辦?它鬆弛不下來。就算和平時期,它也必須把日子過的像打仗一樣。原來六國是敵人,現在沒有六國了,所有臣民就都是潛在的敵人。
而且秦國這臺機器缺乏負反饋。機器運轉的時候,某個參數超標了,就得有一種力量把它調低,這叫負反饋。秦國沒有負反饋機制,因為所有異己力量都被它剷平了。沒有制衡,秦始皇也無從知道這臺機器的真實運轉狀況。機器出問題的時候,也沒有力量自動把機器往回調一調。


滅掉六國之後,秦這臺機器需要轉型,需要調試。可是秦始皇沒有這麼做,他接著讓機器高速運轉。原來機器運轉到多少轉,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大致不會爆掉。可現在機器變大了,這個時候它應該運行在什麼轉速?沒人知道。

秦始皇對自己非常自信,大模大樣地把機器擰在每分鐘1200轉上。在秦朝的環境裡,1200轉就是1200轉,除了皇帝誰也沒權利把它降下來,就算機器摩出火花了,就算有焦糊的味道了,也沒人敢往下降轉速。機器自己也不敢偷懶,克服一切困難也要完成1200轉的任務。
最後,機器就爆掉了。

原來六國的人對秦朝是什麼態度呢?
就是赤裸裸的仇恨。
秦朝崩潰的時候,六國幾乎是狂歡式樣的報復,見不到一絲一毫的惋惜。從來沒有人把秦國當成自己的拯救者。從頭到尾,大家都把它當成一隻虎狼。現在謝天謝地,這個虎狼死了。

備受愛戴的秦國只存在於電視劇裡。

05 法家又是什麼?


說到這裡,順便說說法家。大家都知道秦國搞得是法家那一套,那麼到底什麼是法家?
首先,法家雖然帶個法字,但是跟我們現在說的法治沒有什麼關係。
法治是說整個社會遵循一套規則,這個規則賦予每個人準確的權利和義務。而在法家的理念裡,你是沒有什麼權利的。我就是單純地收拾你,不過收拾的時候有套固定的方法。

這就像一個流氓,每天早上都堵在你家門口,打你六個嘴巴。周一到周日,風雨無阻,從不間斷,而且每天就是六個,不是五個,也不是七個,就是準確無誤的六個。
你會不會感慨說:這個流氓真是有法治精神!

在諸子百家裡,法家非常獨特。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墨家也好,構想出來的理想社會多少還有點吸引力。可是法家的理想社會,現代人聽了只有恐懼。
在這個社會裡,人們之間不應該有情義,因為有了情義,人們就不會互相檢舉、互相告密了。這樣國家沒就沒法治理。
在這個社會裡,人們不應該有娛樂,甚至不應該有多餘的糧食,因為「民富而不用」、「民有餘糧,則薄歲於燕」,有了餘糧就會偷懶,就應該讓他們剛剛夠吃。
在這個社會裡,人們甚至也不應該有道德,因為有了自己的道德判斷,就會妨礙他們的服從。按照韓非子的說法,人就應該貪財怕死,趨利避害,這樣的人才好管理。

人就應該像機器人一樣地活著:沒有財富,沒有知識,沒有親情,沒有道德,只有恐懼。他們活在世界上只應該知道兩件事:種地和打仗。
而在這個世界裡只有一個上帝,那就是王。


我不知道有誰會希望生活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
法家當然也有它的優點,但這些優點也掩蓋不了它的恐怖。整個中國思想史上,它是最黑暗最極端的一朵惡之花。

07 刺秦怎麼就成了頌秦?


關於秦,有兩個最重要的事實。
第一,它是一個殘暴的國家。
第二,它也確實為後來的大一統開闢了道路。
大一統的帝國好不好?這是一個價值判斷。你可以認為好,也可以認為不好,都沒有問題。如果認為好,那麼秦當然就有它的歷史貢獻。但是你不能用這種貢獻來抹殺它的殘暴,否認它給當時人民帶來的可怕災難。

拉長時間段看,一個殘暴的事物也可以產生正面影響。如果你是歷史學家,分析這種影響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誰有權利美化這種殘暴?

誰有權利無視那些死亡?


在漫長的歷史中,「暴秦」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它象徵著對生命的屠戮,對個體的壓制,對自由的摧殘,而「刺秦」則象徵著個體對暴虐的反抗。
導演把這個文化符號顛倒過來,「刺秦」變成了「頌秦」,就是在拿普通人的道德觀在開玩笑。

從張藝謀開始,刺秦開始變成了頌秦

如果說為了一個宏偉的目標,犧牲千百萬人的生命也是值得的,可誰能看透幾百年後的變化?秦始皇自己都看不透啊,他自己千秋王朝的目標就落空了啊。
只有那些死屍是真實的,只有那些鮮血是真實的。


在真實的歷史上,沒有人頌秦。只是他們沒有料到:兩千多年後,會有一些導演替他們頌秦,替他們安排從楚國逃到秦國的路線。


喜歡的話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天下無敵的秦國,死於天下無敵
    文:陸不六(讀史專欄作者)要思考秦國怎麼滅亡,我們先說說秦國怎麼強盛起來的。大家都知道,秦國的強盛始於商鞅變法。從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之年)到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完成統一)。秦國在96場大國捲入的戰爭中發動了52場戰爭(佔54%),並取得了其中48場勝利(佔92%)。
  • 羋月嫁到秦國,為何為秦國耗盡心血,不惜與母國為敵呢?她不是普通的...
    例如秦國的宣太后羋月、齊國的君王后等,這幾位女子都不是本國人,但卻不惜與母國為敵,為夫家出謀劃策。其中的羋月,她是宣太后,出生地楚國丹陽,又稱羋八子、秦宣太后,戰國時期秦國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史上第一位太后宣太后,從嫁入秦國以後不但為秦國出謀劃策,在兒子繼位後沒有讓自己的母國楚國得到一點好處。那羋月為什麼嫁到秦國後為秦國耗盡心血,不惜與母國為敵呢?
  • 秦國歷史上,嬴駟、嬴稷和嬴政哪個團隊更強?從秦國崛起得出答案
    可見秦王嬴政能一統六國,建立大一統秦朝,始稱皇帝,其基礎是建立在秦國前面幾世的累積和前面幾位君主的創造的功業。秦國雖然在秦孝公重用商鞅,「富國強兵」之前也有輝煌的時候,如秦國第15位君主秦穆公時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但秦自秦穆公死後,秦國就逐漸衰敗,到了戰國初期更是經歷了上百年的衰落期,秦國已經不再是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了。
  • 秦國稱霸西戎,兩年後秦穆公去世
    春秋時期的秦國,還沒有和晉國抗衡的實力,在中原爭霸鬥爭中,不是主角。東進,和晉國爭鋒,是秦穆公的心願,但是不符合秦國的長遠利益。這個時候的秦國,還需要不斷積累實力,儘量去吞併那些弱小的諸侯國。向東發展註定要碰壁,所以向西發展才是正路。其實,有充分的證據表明,秦國根本就無力撼動晉國的地位。
  • 白起如果不被賜死,秦國是否能提前統一全國?
    白起無法改變秦國統一全國的時間 毫無疑問,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是戰國時代最為傑出的軍事家之一,甚至有人認為白起百戰百勝從無有過敗績。那麼如果白起不被賜死的話,他能縮短秦國統一天下的歷程嗎?
  • 《大秦帝國》系列中秦國的八大名將,哪位能夠排第一?
    《大秦帝國》系列拍的是秦國「奮六世之餘烈」中的六代君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這前六代都比較成功,希望不要在觀眾最期待的秦始皇這一代垮掉。 秦國的統一是舉六世之功,這六代的君主雖然主要,但也不能忽略了幫助他們東徵西討的歷代名將,咱們不妨先不談君主,來看看這些秦國名將們到底該如何排名。
  • 《大秦賦》:當年周平王給秦國的空頭支票,成就了秦國的崛起
    有人說,秦國的崛起靠的是商鞅變法,有人說秦國崛起靠的是六代明君,可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次要的,秦國的崛起其實靠的是一張「空頭支票」,因為誰也不會想到當年周平王動遷時候給了秦國一張「空頭支票」最終竟讓秦國得以崛起。
  • 秦國國君排名,秦國國君誰能排在第一?
    不過,秦朝的統一也不是一朝一夕,秦國為此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那麼在這些秦國國君當中,應該如何給他們進行一個排名呢?他們當中誰才能夠排在第一位?秦國自嬴非子立國到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國祚延續600多年,歷經36任國君,全部排名太繁瑣,意義也不大。這樣吧,我排個前6名,六六大順嘛,數字吉利博個好彩頭,這類問題本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有不當之處,還望列位看官海涵。
  • 秦國君主—秦孝公
    秦孝公名字叫嬴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秦孝公是非常有膽識和才能的人,他為秦國的崛起和強大奠定了堅定的基礎,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筆墨。訓練秦國新軍,積極支持發展軍功制,是秦國漸漸強大起來!秦孝公繼位之前,秦國經歷了好幾代君主的內亂,內政混亂,國力大大削弱,還被魏國趁機奪走了河西之地。可以說當時秦國是非常慘的,秦孝公即位後,廣泛施加恩德,發布求賢令,招募戰士訓練軍隊,企圖恢復大秦的強大和輝煌。
  • 秦國最早的兩位丞相:一個是甘羅的祖父,一個是秦國宗室
    而從秦武王開始,丞相在秦國等諸侯國中得到廣泛應用,也即成為朝廷的百官之首。值得注意的是,秦武王率先設立丞相的時候,將丞相這一官職一分為二,也即分為左丞相和右丞相。在此基礎上,秦國最早的兩位丞相:一個是甘羅的祖父,一個是秦國宗室!
  • 秦國大將白起的一生,幫助秦國攻取了南陽太行道
    秦國大將白起的一生,幫助秦國攻取了南陽太行道。秦國作為一個大國,不但有很多的謀士,還有很多肯為秦國出生入死的大將,正因為有了這些人,秦國才能統一天下。秦將白起是郿邑人,善於用兵,服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白起擔任左庶長,帶兵進擊韓國的新城。這一年,穰侯做了秦國的丞相,推舉任鄙作漢中郡守。
  • 秦國與秦帝國(一)
    秦國雖然能夠戰勝魏國,然靠的是秦國苦戰,靠的是「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決絕必死之心,秦國實際上沒有可支撐長期戰爭的物質基礎,可謂是外強中乾。河西之戰後不久,秦獻公就去世了。秦國急需一場更強有力的變革,來面對大爭之世。
  • 秦國四大名將,把風雨飄搖中的秦國推向巔峰!
    ,秦國的實力一步步上升,以至於最後有了能夠抗衡六國合力圍剿的力量。在這過程中,有四位將軍功不可沒,他們浴血殺敵、運籌帷幄,為秦國的一統打下最堅實的基礎。第一位:戰神白起。據記載白起的祖先是將領白乙丙,從秦穆公時期就為秦國效力。白起出生時秦的國力就已經十分強大了,秦昭王制定了東進擊敗三晉圖謀天下的大戰略,而唯一缺少的就是人才,白起順應時勢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
  • 秦國是陝西人的驕傲,秦始皇和秦孝公,誰是秦國最大的驕傲?
    排名和比較永遠是難事,就像秦孝公和秦始皇兩人,都是秦國歷史上傑出的國君。他的主要貢獻不同,所以也很難分出高低。秦孝公之貢獻秦孝公對於秦國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堅定不移地支持商鞅施行變法,在當時,秦國守舊派的勢力十分強大。
  • 秦國是怎樣崛起的?
    就在幾年前,當他的父親為國君時,曾經在與魏國的石門大戰中大獲全勝,這是秦國多年以來對東方諸侯的一次少有的勝仗。父親的壯舉與秦國的尷尬都在激勵這個企圖勵精圖治的年輕君主。甫一上任,秦孝公就發出了求賢令。商鞅就是得知秦孝公的求賢令後前往櫟陽的。相對於秦國,他是一個外國人。一個外國人,不遠千裡來到秦國,不僅是為了使秦國崛起,他還想給自己搏一個出人頭地的錦繡前程。
  • 秦國如果不想二世而亡 做哪些事情可以給自己續命呢
    我們知道秦國一統天下之後很快就滅亡了,應該說始皇帝死了之後基本上帝國的滅亡就已經算是註定了,那麼如果說秦國不想二世而亡,可以做哪些事情來給自己續命呢?我個人感覺有幾個事情可以考慮一下,第一個就是太子扶蘇,從目前的史料來看的話,太子扶蘇這個人雖然說有點軟弱,可是應該是一個仁君。
  • 秦孝公:讓秦國再次崛起
    「六世」從秦孝公開始——01  一位胸懷大志的少年君王21歲,秦孝公正式繼承王位,肩負起振興秦國的大任。之所以說振興,是因為從父王手中接過來的秦國已經是相當貧弱了,和祖先秦穆公時期的秦國霸業相比,相差甚遠。
  • 秦國幾位短命的君主,有的被老爹坑死,有的被自己作死
    說到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定然是在位長達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十九歲九歲即位,成為了秦國功績數一數二的君主。但是有著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必定有著短命的君主,那些在位幾年或者幾天的秦國君主也是大有人在。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桑弘羊《鹽鐵論》說春秋戰國的歷史,就無法繞過秦國。從西部蠻夷的落後諸侯,到最後一統定江山的帝國,秦國的崛起之路,可謂是可圈可點。說起秦國的統一,很多人會想到奮六世之餘烈,而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少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呢,是制度。
  • 大良造:秦國的二把手
    由於《大秦帝國》這部電視劇的熱播,先秦時期秦國的大良造一職也漸漸被我們所熟知。大良造,大上造之良者,是秦孝公時期秦國國內最高的官職,相當於後世的丞相一職,掌握秦國的軍政大權。秦惠文王之後成為爵位名稱,位列秦國二十等軍功爵制第十六級,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