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幾眼《大秦賦》,想說說秦國。
01 秦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首先說最重要的問題:秦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大秦賦》裡的秦國,似乎仁義正派、廣受愛戴。這真的是胡扯。在真實歷史裡,秦就是「暴秦」,比其他六國都要殘暴。
戰國時代的人,一說秦國就是「虎狼之國」,特別兇殘。其他國家也打仗,也殺人,但很少像秦國這麼過分。「秦人每戰勝,老弱婦人皆死,計功賞至萬數」。完全是滅絕式的新式打法,其他國家看了都觸目驚心,覺得這就是虎狼啊。
而且秦國對內也很殘暴,這一點在當時也是共識。其他六個國家可能也不咋地,但沒有一個像秦這麼恐怖的。荀子就說了,「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烈」。《史記》裡的說法則是:秦國「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不能勝。」
這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看法,而是普遍的共識。一個持反對意見的也找不到。我不知道導演怎麼找到的,更也不知道導演怎麼會異想天開,覺得楚國人想投奔秦國的。
歷史上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怎麼就搖身一變,成了「楚雖三戶,投秦必楚」的?
事實上,《戰國策》留下了相反的記載:在被徵服的上黨地區,人們都不願意當秦民,而願意當趙民。
02 秦國為什麼能戰勝六國?
秦國為什麼能戰勝六國?
這跟民心向背沒有任何關係,那就是赤裸裸的軍事徵服。你翻遍史書,也找不到六國人「壺漿簞食,以迎秦師」的情節。
秦國能獲勝,就是因為軍事力量強大,能夠摧毀其他六國的戰爭機器。那秦國軍事為什麼如此強大?
這也並不是因為它的軍事技巧如何高明,而是因為它組織能力超級強大。
秦國的權力機構能滲透到社會最基層,把全國老百姓都死死地控制起來。翻翻考古學家挖出來的秦簡就知道,秦國管的真是太多太細了。黃仁宇一直在吵吵中國沒有數位化管理,其實秦國就是數位化管理。就連犯人都要規定出來26個等級,每個等級的口糧都有極其細微的差別。
這就是秦國厲害的地方:對臣民進行細密的管控,從而最大程度地動員人力、物力。它對民間的汲取程度是最高的,所以才能組織這麼龐大的軍隊,進行如此遠程的作戰。
荀子總結得非常到位:生民也陿阸,使民也酷烈。這就是它的成功之道。
《大秦賦》裡有一段情節倒是對的,那就是秦國糧倉裡的糧食多得快裝不下了。秦國確實有很多糧倉,小的裝一萬石,大的裝十萬石,到處都是。
這些糧食哪兒來的?
當然是從老百姓那兒弄來的。
秦國搞糧食的手段很多,收稅當然是一方面,但還不光是收稅。它有非常厲害的一招,那就是糧食管控。
在秦國,私人是不許買賣糧食的,「商無得糴,農無得糶」。那老百姓手裡的餘糧怎麼辦?只能賣給國家。自己拿到市場上賣是犯法的,馬上就可以抓你。國家收購價由官方制定,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所以在秦國,民間是沒有糧食的。所有的剩餘糧食全在國家倉庫裡。誰不聽話,國家就可以切斷你的糧草,餓死你。秦國對臣民能有超強的管控力,基礎就在糧食管控。
秦國為什麼特別強調重農抑商?因為商人始終是個不安定因素。交易意味著大家能夠選擇。商業繁榮之地,自由程度往往也比較高。秦國就要消滅這種自由。
你們只能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我。
說到這兒,還要說說秦國的嚴刑峻法。秦國為什麼要嚴刑峻法?當然是為了讓大家老老實實,但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產生大量的囚犯。
這些囚犯就是國家的免費奴工,可以任意使用,只要給他們一點點基本口糧就可以。累死就累死了,也沒什麼可惜的。為什麼要「連坐」?因為有利益啊。一個人犯罪,一大群人就馬上變成了免費勞動力。所以秦律的嚴苛是出了名的,「刑人如不勝」,恨不得把滿大街的人都法辦了。從挖出來的秦簡看,其中大量篇幅都跟管理囚犯有關。這也能從一個側面證明當時的奴工規模是何等龐大。
為什麼秦國能獲勝?這就是答案。在戰國七雄裡,秦國對臣民的控制最嚴密,制定的法律最嚴苛,對資源的汲取程度也最高。
03 秦國是不是結束了戰亂?
現在有一種說法,就是戰國時期,各國不斷打仗,人民生活非常痛苦。秦國統一天下,結束戰亂,讓大家過上了和平的生活。所以,秦國不管怎麼殘酷,至少給人們帶來了和平。
可這個說法經不起推敲。
首先一點,到了戰國以後,戰爭為什麼變得如此殘酷,動不動幾萬、幾十萬的殺人?
這當然跟人口增長、武器進步有關,但還有一個直接原因,那就是秦國的崛起。
在秦國崛起之前,戰爭規模還不算特別大。整個戰國前期,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爭就是齊國、魏國的馬陵之戰,也就是孫臏射死龐涓那次。當時雙方傾國而出,也不過十萬人。這已經是當時的極限。
可是到了戰國中期,隨著秦國的崛起,情況發生了變化。秦國挑起了軍事競賽,所有的國家不得不拼命跟進。發展到了後期,情況已經完全失控,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死的人越來越多,甚至出現了長平之戰那樣的駭人屠殺。
長平之戰:戰國史上最殘酷的戰役
從《史記六國年表》的記載看,其他六國加在一起,發動了36場戰役,而秦國一個國家就發動了93次戰役。光是根據有數字記錄的戰役看,秦國就斬首了差不多180萬人。
這個數字不一定完全可靠,但是大趨勢是明顯的:
誰製造了最多的戰亂?秦國。
誰帶來了最多的死亡?秦國。
誰給六國人民製造了最多的痛苦?秦國。
如果沒有秦國,戰爭也不會走到這麼慘烈的一步。這個時候,你說大家擁護秦國,是因為秦國結束戰亂?
它本身就是最大的戰亂源啊。
當然,我們可以辯解說:不管以前怎麼打,統一以後就好了嘛,我們就不要翻老帳了。
可問題是情況變好了麼?
按照葛劍雄《中國人口史》的說法,戰國中期人口達到巔峰,接近4500萬,經過秦國的一系列戰爭,到了六國被滅的時候,人口差不多是4000萬。幾百萬人口被秦幹掉了。
而且秦朝建立以後,人口繼續下降。為什麼?因為秦始皇把老百姓用得太狠了。
但這還算,很快就發生了更恐怖的大災難。
統一六國是在公元前221年。12年後秦朝崩潰,社會解體,這個過程中葛劍雄說,按照「相當保守的估計」,人口減少了至少50%,變成了1500-1800萬左右。(關於葛劍雄給出的人口數字還有爭議,但是秦漢之際人口減少一半基本是共識)
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秦國簡直就是《啟示錄》裡的死亡騎士。它不光把戰爭推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殺了幾百萬人。而且它還導致了大動亂。4000萬人看到了秦始皇稱帝,而只有1800萬人撐過了秦朝的滅亡。
一大半人都死了啊。
這叫哪門子的結束戰亂?
對於當時人來說,秦本身就是戰亂,就是災難。
04 秦國為什麼失敗?
為什麼戰國時期,大家打來打去也沒死那麼多人,秦朝滅亡一下,人就死了一半?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秦國推行的政策。
六國有自己的社會組織,有自己的地方精英。可是秦始皇把這些社會組織全給剷平了。他前後搞過幾次大遷徙,涉及到人口超過一百萬,六國精英幾乎是被連根拔。
比如說卓氏,也就是卓文君的祖先,他本來是趙國的富商,靠煉鐵發了大財,結果秦始皇滅掉趙國以後,就把他全家遷到四川。卓氏財產蕩盡,夫妻倆推著獨輪車到了四川。這是大遷徙的一個縮影。
精英們不是被殺掉,就是被遷徙,或者就是流落民間,成了不滿分子。社會組織就這樣被瓦解掉了。六國原來就像六座堡壘工事,秦始皇把它們碾成了一盤散沙。結果動亂一來,這些散沙毫無自組織能力,陷入徹底的無政府狀態。
社會精英是非常重要的。災難降臨的時候,他們就像是一個個核心,大家圍繞他們能夠迅速形成結晶體,進行自我保護。把這個階層抽掉,形勢就完全不可控了。社會就成了「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原始叢林。
兩個國家之間打仗,再死人也是有數的,可是社會組織一旦崩潰掉,那死人就是無數的。所以,秦朝滅亡後,短短幾年混亂,死掉的人就超過戰國七雄兩百多年戰死的全部人數。
那麼這裡就牽涉到另一個問題:秦朝為什麼會滅亡?
學者趙鼎新有過一段總結:
秦國有強大的組織能力,而且它在戰爭中發展出一套嚴酷的統治手段。秦朝對這些東西過於自信,而其他社會力量對它也沒有制衡能力,所以它不知道自己力量的極限,很自信地走向了悲劇。
秦國是一臺戰爭機器,整個就是為打仗設計出來的,運轉了一兩百年了。那麼現在仗打完了,這臺機器怎麼辦?它鬆弛不下來。就算和平時期,它也必須把日子過的像打仗一樣。原來六國是敵人,現在沒有六國了,所有臣民就都是潛在的敵人。
而且秦國這臺機器缺乏負反饋。機器運轉的時候,某個參數超標了,就得有一種力量把它調低,這叫負反饋。秦國沒有負反饋機制,因為所有異己力量都被它剷平了。沒有制衡,秦始皇也無從知道這臺機器的真實運轉狀況。機器出問題的時候,也沒有力量自動把機器往回調一調。
滅掉六國之後,秦這臺機器需要轉型,需要調試。可是秦始皇沒有這麼做,他接著讓機器高速運轉。原來機器運轉到多少轉,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大致不會爆掉。可現在機器變大了,這個時候它應該運行在什麼轉速?沒人知道。
秦始皇對自己非常自信,大模大樣地把機器擰在每分鐘1200轉上。在秦朝的環境裡,1200轉就是1200轉,除了皇帝誰也沒權利把它降下來,就算機器摩出火花了,就算有焦糊的味道了,也沒人敢往下降轉速。機器自己也不敢偷懶,克服一切困難也要完成1200轉的任務。
最後,機器就爆掉了。
原來六國的人對秦朝是什麼態度呢?
就是赤裸裸的仇恨。
秦朝崩潰的時候,六國幾乎是狂歡式樣的報復,見不到一絲一毫的惋惜。從來沒有人把秦國當成自己的拯救者。從頭到尾,大家都把它當成一隻虎狼。現在謝天謝地,這個虎狼死了。
備受愛戴的秦國只存在於電視劇裡。
05 法家又是什麼?
說到這裡,順便說說法家。大家都知道秦國搞得是法家那一套,那麼到底什麼是法家?
首先,法家雖然帶個法字,但是跟我們現在說的法治沒有什麼關係。
法治是說整個社會遵循一套規則,這個規則賦予每個人準確的權利和義務。而在法家的理念裡,你是沒有什麼權利的。我就是單純地收拾你,不過收拾的時候有套固定的方法。
這就像一個流氓,每天早上都堵在你家門口,打你六個嘴巴。周一到周日,風雨無阻,從不間斷,而且每天就是六個,不是五個,也不是七個,就是準確無誤的六個。
你會不會感慨說:這個流氓真是有法治精神!
在諸子百家裡,法家非常獨特。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墨家也好,構想出來的理想社會多少還有點吸引力。可是法家的理想社會,現代人聽了只有恐懼。
在這個社會裡,人們之間不應該有情義,因為有了情義,人們就不會互相檢舉、互相告密了。這樣國家沒就沒法治理。
在這個社會裡,人們不應該有娛樂,甚至不應該有多餘的糧食,因為「民富而不用」、「民有餘糧,則薄歲於燕」,有了餘糧就會偷懶,就應該讓他們剛剛夠吃。
在這個社會裡,人們甚至也不應該有道德,因為有了自己的道德判斷,就會妨礙他們的服從。按照韓非子的說法,人就應該貪財怕死,趨利避害,這樣的人才好管理。
人就應該像機器人一樣地活著:沒有財富,沒有知識,沒有親情,沒有道德,只有恐懼。他們活在世界上只應該知道兩件事:種地和打仗。
而在這個世界裡只有一個上帝,那就是王。
我不知道有誰會希望生活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
法家當然也有它的優點,但這些優點也掩蓋不了它的恐怖。整個中國思想史上,它是最黑暗最極端的一朵惡之花。
07 刺秦怎麼就成了頌秦?
關於秦,有兩個最重要的事實。
第一,它是一個殘暴的國家。
第二,它也確實為後來的大一統開闢了道路。
大一統的帝國好不好?這是一個價值判斷。你可以認為好,也可以認為不好,都沒有問題。如果認為好,那麼秦當然就有它的歷史貢獻。但是你不能用這種貢獻來抹殺它的殘暴,否認它給當時人民帶來的可怕災難。
拉長時間段看,一個殘暴的事物也可以產生正面影響。如果你是歷史學家,分析這種影響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誰有權利美化這種殘暴?
誰有權利無視那些死亡?
在漫長的歷史中,「暴秦」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它象徵著對生命的屠戮,對個體的壓制,對自由的摧殘,而「刺秦」則象徵著個體對暴虐的反抗。
導演把這個文化符號顛倒過來,「刺秦」變成了「頌秦」,就是在拿普通人的道德觀在開玩笑。
從張藝謀開始,刺秦開始變成了頌秦
如果說為了一個宏偉的目標,犧牲千百萬人的生命也是值得的,可誰能看透幾百年後的變化?秦始皇自己都看不透啊,他自己千秋王朝的目標就落空了啊。
只有那些死屍是真實的,只有那些鮮血是真實的。
在真實的歷史上,沒有人頌秦。只是他們沒有料到:兩千多年後,會有一些導演替他們頌秦,替他們安排從楚國逃到秦國的路線。
喜歡的話就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