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創博士」林昆範在大陸:我看「變」與「辨」

2020-12-26 海峽之聲網

日本大學藝術學博士、臺灣中原大學文化創意研究中心創建者、福建省引進高層次人才、漳州科技職業學院文旅設計研究院院長——這些身份,濃縮了臺灣「文創博士」林昆範在產學研領域的跨界與整合。

林昆範參加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兩岸青少年新媒體「辨」論壇 莊楊筱/攝

2018年8月,林昆範放下了在臺灣穩定的教職工作,選擇登陸創業,又在2019年12月選擇在福建漳州接下教鞭。他說,他想整合漳州本地年輕師生的設計能量,為他們爭取更廣闊的舞臺,更希望搭建兩岸的產學研合作平臺,讓臺灣的年輕學子、設計力量找到更多實現價值的可能。

「十年磨一變」:推力、拉力、驅動力

林昆範曾經擔任臺灣中原大學文化創意研究所所長和臺灣中原大學文化創意研究中心主任,20年的教齡讓林昆範在產學研一體化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林昆範接受海峽之聲記者專訪 周愛華/攝

臺灣面臨少子化問題以及產業發展趨於緩和的現實,對於林昆範而言,發展局限早已出現端倪。而在與大陸學界、業界往來超過十年之久的歷程中,他收穫了不少深厚友誼,朋友及成熟團隊伸出的橄欖枝,讓他思考「變」的可能性。

在這樣的推力與拉力之間,真正讓林昆範下定決心的驅動力,還是大陸在產學合作領域的前瞻性和潛能力,「大陸強調『雙師』,也就是學校教師同時也是業師,這樣就以制度化方式保障了產學合作發展的可能性。」

林昆範敏銳地捕捉到,在他所深耕的設計領域,大陸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更大的平臺,「大陸近年來大力推動鄉村振興以及文旅、農旅的發展,這讓我們在非一線城市的小城市,也能品嘗到創業耕耘的成果。」

都說「十年磨一劍」,那麼林昆範就是「十年磨一變」。「中生代思考轉換環境、轉換跑道確實是需要很大勇氣。」而入選福建省引進臺灣高層次人才,讓林昆範的登陸發展不止有衝勁,也多了安心,「不管是這個頭銜的肯定,還是實際的補助,都對我在這裡落地工作,產生了安定性的影響。」

「路不轉人轉」:變與不變

從一名臺灣高校的文創教授,到登陸漳州的創業者;從任職企業,助力漳浦的小漁村打造特色文創鄉村品牌,再到回歸教職,協助漳州科技職業學院建構產學研平臺,林昆範經歷著身份的轉變,事業重心的調轉。他堅信: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要轉。

「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我們的轉化受市場的引導。」林昆範深感,作為專注於文創領域的教師,不能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還必須與學生、與產業並肩作戰,「正所謂產教融合、學用合一,好的教育系統培養好的學生,供給好的產業,研發好的產品,為我們創造好的生活,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大陸市場的發展變化,也為林昆範提供了更多思考未來發展面向的可能性。他目前所任職的漳州科技職業學院,由臺企天福集團創立。登陸發展28年,天福慢慢地從一家茶企,將事業拓展至食品業、教育業,以及康養、服務等產業,「我相信企業發展也是隨著社會的轉變,必須面對各種挑戰。」

林昆範和團隊為天福設計的「茶爺爺」IP形象(林昆範供圖)

「天福茶爺爺」的手繪設計稿(林昆範供圖)

變化的是市場,不變的是對人才的開放態度。林昆範說,登陸發展這些年,親身感受到大陸對於人才的包容,「大陸對於人才引進的前瞻性非常好。」從「31條」到「26條」,包括各省市出臺的實施細則,都為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讓他們能夠享受到同等待遇,「我期待著這樣的趨勢不會改變,更期待看到更多優秀人才相聚大陸,為共同的理想打拼。」

「跨出的不止腳步」:思辨與分辨

林昆範相信親身感受的真實,也相信行動的力量。他希望,在臺灣的年輕人能有更加敏銳的思辨能力,「與其只聽各種說法,不如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透過真實的人事物,讓感受具體、確切、深刻。」林昆範說,為人師表,他在大陸的紮根發展,也為臺灣的年輕學子提供了「身教」,「我會先做給學生看,這也是後來很多臺灣年輕團隊信任我的原因。」

雖然並非為了辯個誰輸誰贏,但林昆範希望通過這樣的「身教」讓真相越「辨」越明,「突破局限,跨出來的,不止腳步,還有眼界、思維。」如今,林昆範在漳州的工作團隊中,就有3位臺灣年輕人,他們都是跟隨著老師來到大陸,尋找更寬廣的視野,更開闊的世界。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榮獲2018年德國iF設計大獎(林昆範供圖)

《佳慶東美糕閩南國寶系列》助推非遺糕點的文旅化應用(林昆範供圖

林昆範(左二)帶領臺灣年輕設計師摘得2020中國包裝創意設計大賽三等獎(林昆範供圖)

今年,林昆範帶領著漳州科技職業學院的團隊拿下了兩個有關鄉村振興、非遺主題的設計獎項。林昆範說,雖然因為疫情,不少臺灣的團隊夥伴沒辦法來到大陸與他們並肩作戰,但透過網絡,他們與大陸團隊實現了合作無間,「網絡合作機制已經很成熟了,未來這樣一個小趨勢應該會越來越明確。」

「在疫情期間,我們能夠紮下馬步,好好重新整合。」先蓄力、再發力,林昆範相信且期待,一切都將水到渠成、轉危為機。(海峽之聲記者 莊楊筱)



相關焦點

  • 讓我吃驚不已的臺灣文創細節
    臺灣文創是好點子一籮筐,我是笨賊一籮筐——我在說我,沒說你們吶。文創要做到細節,之前有個必然的階段,你大的方向不能錯。臺灣幾十年的生活美學和藝術精神,隨便走到哪裡,都能感覺得到,大地,農田,山間,海邊,全都朝著「一看就該是」的那個方向。這很了不起。
  • 臺灣青年看兩岸文創:「和而不同」中追尋速度與溫度
    紹興文創產品。 項菁 攝   中新網紹興11月18日電(記者 項菁)「臺灣有溫度,大陸有速度;臺灣有深度,大陸有廣度。」海峽兩岸公共事務協會文創部部長王俊評深耕兩岸文創事業多年,其暢想,「兩岸攜手將臺灣的溫度與大陸的速度結合,一定能讓兩岸文創走向世界舞臺。」
  • 文創中的臺灣!
    那麼,我們不妨來看臺灣。記得馮侖在談到對臺灣的感覺最為恰到好處,他寫道:我看臺灣的感覺,就是一個教養很好的中年婦女,你慢慢品、慢慢看,發現她的優點、責任、家庭,慢慢地看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所以我到臺灣覺得沒有壓力,很親切。
  • 臺灣文創園區的管理模式
    我在臺灣主要看了三個文創園區——華山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景美人權文創園區。    華山文創園區名氣比較大,被稱為臺灣文創產業的「旗艦」。臺灣每年都要在這裡搞「華山藝術節」,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藝術家都曾經來到臺灣參加華山藝術節活動,大陸也有許多劇團都去臺灣參加過這個藝術節。其實,世界各國的利用城市舊建築改造的藝術園區,過程都差不多。大陸北京的七九八藝術園區,也是這樣開始的。北京朝陽區也有個酒廠藝術園區,裡邊的二鍋頭標誌至今醒目地屹立在廠區,非常的藝術氣質和歷史內涵。
  • 文創 | 臺灣文創繁榮的背後:無情感,不文創
    因此若無情感,不文創,何來文旅?文創的最根本是人,那種「走心」、「勵志」的文創所帶來的震撼遠遠比商業化文創所帶來的影響力大。臺灣旅遊業繁榮的原因不是因為風景名勝,而是當地所營造的文化氛圍和傳達出來的文化精神。
  • 劉鋒:臺灣用情,大陸用力
    臺灣是一個有情的地方,在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發展都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有著十分發達的文創產業。臺灣用情,大陸用力,這正是臺灣的與眾不同之處。「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其實是臺灣人生活追求的體現,自然的相擁、文化的相守、生活的相融,還有臺灣人的友善。文創產業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大陸經過多年的發展,正處在經濟升級、消費升級、城鄉升級的轉型升階段,對於品質化的文創產業需求巨大。
  • 北大清華創業者邀你參加 史上最高逼格臺灣文創遊學
    為打造臺灣文創產業,臺灣文化部門接續推動華山、松山、臺中、花蓮及嘉義、臺南等文創產業園區創建並給予充分的市場空間北大清華北師學子發起的阿特拉斯讀書會,秉承「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人文情懷,聯合臺灣文創大咖,特別邀請大陸文創企業家與青年創業者,在知與行、遊與學的過程中,關照內心、求法他山,試圖為企業家和創業者提供更開闊的思路,為中國文創發展帶來一泓清泉
  • 【文創考察】解讀臺灣八大類文創商業
    從文創產業園到特色民宿,8類臺灣文創產業的代表作品解讀從整體上看,臺灣文創產業繁榮的背後是對情感的營銷。學習臺灣的文創創業,不僅是觀察文創業的表面繁華,更重要的是理解是臺灣怎樣創造整個文創產業的價值鏈。
  • 這次去臺灣,我在尋找潮汕的文創生機
    站在臺灣的街頭,思緒萬千,那遠在屏東縣的潮州鎮,近在耳旁的臺灣話(閩南語),艋胛剝皮寮的布袋戲……無不訴說著這片千裡之外的土地與潮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次去臺灣,我在尋找潮汕的文創生機。在去臺灣的前夕,一則消息刷屏了朋友圈,汕頭第一家24小時書店結業,4年零5個月,1610個日夜,38640個小時,壹蔦書巢在一片唏噓聲中落下帷幕。
  • 臺灣「民心在變」!臺籍代表:生於臺灣 願歸於大陸
    全國兩會期間,陳雲英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兩岸最終會統一,近年來用腳投票的人越來越多,去年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更是證明,用手投票的人也在增加。」談到「一國兩制」的臺灣方案,陳雲英用「蛋糕論」來形容。「這個生日蛋糕要做成什麼樣,我想要我的生日蛋糕上有多少奶油,有多少巧克力,我不擔心臺灣同胞表述自己的意見,我比較擔心大家不敢於表達意見。」
  • 松山文創園 ——臺灣文創產業啟示錄
    臺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與國際接軌的步伐邁出得更早些,文創產業發展的經驗更豐富,臺北當局非常注重文創產業的發展,在臺北城市中心用大片的土地規劃了西門町的西門紅樓、忠孝東路的華山1914,光復南路和忠孝東路之間的松山這三個文創園區,形成了臺北最亮的文創星雲,2013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值突破萬億元新臺幣,並創造4.3萬個就業崗位,臺灣的文創園區成為城市觀光不可或缺的風景
  • 臺灣"民心在變"!臺籍代表:生於臺灣 願歸於大陸
    「這個生日蛋糕要做成什麼樣,我想要我的生日蛋糕上有多少奶油,有多少巧克力,我不擔心臺灣同胞表述自己的意見,我比較擔心大家不敢於表達意見。」而陳雲英連續四屆履職全國人大代表的使命,就是「表達意見」。生於臺灣,歸於大陸「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全國臺聯副會長」、「臺灣同學會會長」……這些都是陳雲英身上那些官方可查的頭銜。
  • 不可錯過的臺灣文創
    臺灣商品中心邀您參觀來自臺灣的品牌創意設計,為您的商品尋找合適的品牌形象,讓您的精神及文化融入品牌,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消費者,從而建立品牌忠誠度。關係企業「洛德藝術」成立於2013年,除藝術家與藝術畫作之經紀代理外,更進行藝術授權服務、藝術文創商品開發。提供服務:各式商品、商業、藝術文創目的之IP授權,包含吉祥物及藝術圖像授權。
  • 臺灣文創政策引發哪些思考?
    臺灣文創的快速發展,與文創政策的引導息息相關,研究臺灣文創產業政策,可以為大陸文創發展提供借鑑。臺灣這一時期的文創產業較我國大陸地區起步早,正值大陸地區文化創意產業醞釀、起步階段,我國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探索文化產業的發展。
  • 【文創】臺灣太有才,平潭接地氣,嵐臺合作大有可為!
    她說:「臺灣是『第二眼美女』,乍看可能不起眼,但細瞧這些小玩意兒,真心覺得臺灣的美在於精緻、細膩。」  而平潭是大陸距離臺灣本島最近的一個地方,是對臺先行先試的前沿區域,當前諸多文創產品中嵐島元素頻繁出現,近年來出現的麒麟搖頭公仔、平潭特色畫冊、《卡蹓平潭島》自助旅遊指南、情侶鱟公仔等文創產品,能吃能玩能用,不僅讓人耳目一新,更讓人有感「接地氣」。
  • 「大陸臺灣都在幹什麼」這組圖為何讓臺灣同胞痛心疾首?
    而在「大陸人在幹什麼?」的圖片裡,則有著「太空站對接」、「隱形戰機」、「航空母艦」、「核電廠輸出」、「全球最快的超級電腦」等國家建設發展圖示。蔡正元何許人也?蔡正元,曾在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獲學士學位、臺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進修成為企業管理學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政府研究所碩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 臺灣 | 用體驗感發展文創產業
    那麼,我們不妨來看臺灣。記得馮侖在談到對臺灣的感覺最為恰到好處,他寫道:我看臺灣的感覺,就是一個教養很好的中年婦女,你慢慢品、慢慢看,發現她的優點、責任、家庭,慢慢地看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所以我到臺灣覺得沒有壓力,很親切。
  • 文創分享之丨為什麼中國臺灣文創IP居世界第一?
    ,而臺灣——這座肩負起中國傳統繼承之路與未來發展之道的寶島,無疑是文創之旅的首選地。那麼,我們不妨來看臺灣。記得馮侖在談到對臺灣的感覺最為恰到好處,他寫道:我看臺灣的感覺,就是一個教養很好的中年婦女,你慢慢品、慢慢看,發現她的優點、責任、家庭,慢慢地看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所以我到中國臺灣覺得沒有壓力,很親切。她的端莊,不是張牙舞爪,是什麼事情都比較有次序、有規矩,她的嫻熟、優雅,不是給別人看的,是內心的一種狀態。
  • 臺灣「鹿博士」:看好大陸前景 紮根廈門 打造「精緻鹿場」
    而今,戴連春把事業重心往廈門傾斜,看中大陸龐大市場,打造精緻農場,飼養梅花鹿,經營生鮮現採鹿茸。「養鹿是精緻農業非常好的項目,經濟效益高,雖然現在在大陸只養數十頭鹿,但每年的產值可觀。」戴連春告訴記者,隨著2001年廈金「小三通」開通,經常到廈門海滄、同安、集美等地考察,那時候就規劃來廈門養鹿,直到2015年才在集美後溪正式落地休閒農業項目。
  • 臺灣文創園區發展特色
    而流行音樂、電影業、音樂及表演藝術業、視覺藝術產業四大門類佔比不超過3%。因此,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載體的園區,其大部分定位或者核心業態也是圍繞前六大業態展開,並以後4個業態為輔。儘管臺灣的文創園區起步較晚,但在策劃、產業聚集、運營模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