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灑完「狗血」之後,青春片如何才能出頭?

2021-02-07 新京報書評周刊

「狗血」之後

青春片的剝削與秘密

 

 

上世紀的剝削電影,都以血腥、暴力、色情為賣點。而到了本世紀,剝削電影則更凸顯的是故事題材的蒼白無力、類型元素的簡單堆砌,以及多快好省的盈利模式。青春片以近乎完美的方式詮釋了這種營銷模式。其實,無論是青春片,還是前幾年電影大IP的風潮,都可以看作是剝削電影在網際網路傳播時代的某種變異。

 

在電影市場蓬勃繁榮但電影投資卻非理性的時代,有太多網際網路式的成功投資故事。當紅的流量小生+廉價的配角、成型的故事模板、鋪天蓋地的網絡攻勢,似乎只要做到這樣的配方,便能收割妥妥的10億+。青春片就在這種公式的作用下催生了出來:《同桌的你》《左耳》《匆匆那年》《何以笙簫默》《梔子花開》,乃至還有神乎其技的《致青春2》。


《匆匆那年》電影劇照。

《何以笙簫默》電影劇照。

 

所以,當《少年的你》橫空出世時,到底有多少勝算?

 

雖然沒有墮胎、出國,但是《少年的你》仍然包含了死亡和鬥毆等「常規」元素,在這個青春片幾乎已經銷聲匿跡的時代,這些老套的元素如此格格不入,但卻也正是這些「老套」在上映僅3天便已收割了5億票房,並贏得了極佳的口碑。《少年的你》到底為何能夠打敗之前大部分商業青春片的那種狗血和矯情,而造就今天的口碑奇蹟?

 

《少年的你》的故事始於校園霸凌。作為一種國際性的現象,校園霸凌長久隱匿於學校之中,人人似乎都知道它的存在,但人人似乎也都視若無睹。而當一名花季少女以極為慘烈的方式在校園裡墜樓時,看不見的遮羞布終於被扯得乾乾淨淨。一心想要通過高考來擺脫命運的高三女生陳念因目睹同學慘死而心生內疚,無意中捲入了新的校園霸凌;她想要平平靜靜地參加高考,但霸凌總是不期然地如影隨形,直到一次意外,她遇到了街頭的年輕混混小北,雖然一個是老師眼中的乖學生,一個是警察眼裡的肉中刺,但兩個無助卻孤獨的靈魂卻找到了一個可以互相取暖的方式。但面對越年輕、越殘忍的校園人際,這場校園霸凌事件最終滑向了不可收拾的深淵。


《少年的你》電影劇照。

 

僅從故事梗概來看,《少年的你》雖說比起那些灑狗血的青春片要更具社會批判意義,但似乎也有墮入陳舊俗套的危險。可事實是,《少年的你》不僅突破了剝削電影的桎梏,甚至在社會性上、在探討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和創傷的問題上,達到了一般商業片所罕見的高度。從類型上說,它絕對是一部商業片;但在精神氣質上,它卻力圖重新定義「青春」,並且以更為日常、更為殘酷、也更為成年的目光,在回望中再定義了「青春」。

 

對於80、90後們來說,作為第一代青春片的《致青春》之所以能夠引起一定程度的共鳴並取得不錯的票房,究其本質,是因為《致青春》是銀幕上第一批讓80、90後可以定義自身的電影。他們在青春片中找尋自己的影子,找尋學生時代的生活,雖然他們大部分人只是剛剛成長為社會中堅,雖然這類電影大部分製作者仍是70後乃至60後,但當作為消費主力的80後青/中年們,第一次在銀幕上看到作為時代主角的自己,他們也願意為這場短暫的「夢回青春」而買單。大部分的青春片,也正是建立在這樣的消費心理預期之上的。

 

但青春片的要義,並不單單是硬拗懷舊和泛濫抒情,不是擺出一堆年代符號、塞入幾首90年代的流行歌曲,再從大IP中找出一個湊合的故事便萬事大吉了。中國式青春片的要義在於,80、90後往往希望通過青春片來定義自身的青春時代。青春片看似拍的是校園生活,其實講的內容卻是——當青澀遇上成熟,當天真遇上世故。定義「青春」的,不是「青春」本身,而是已然變得「世故的」、「曾經青春的」當代觀眾。處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無法理解中老年人口中的「年輕,真好」;而作為消費主力的80、90後,他們需要的並不是一門心思騙錢的導演們攢足精力以幼稚的視角來拍攝幼稚,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對青春充滿同情、理解、但卻再也無法回到過去的導演,用「成年人」的視角,來講述那些青春中單純、中二、空虛和無意義中的意義。


《嘉年華》電影劇照。

《狗十三》電影劇照。

 

這兩年,包括《嘉年華》《過春天》《狗十三》(拍攝於2013,公映於2018)在內口碑不俗的文藝化青春片接連出現,他們幾乎都在探討關於「當青澀遇上成熟,當天真遇上世故」的議題。《嘉》處理的是少女被性侵是否舉報的兩難,《過》表現的是穿梭於羅湖口岸、渴望成熟的水客少女,《狗》則通過一起丟狗的事件展現了善於自我欺騙的成人世界與被期待「懂事」的少女世界之間的隔閡——雖然這些青春片中,也不乏三角戀這樣的狗血橋段,但那些都只是青春的配角,真正的主角仍是「成長」本身。

 

對於已然成年的觀眾來說,他們想看的不是中二、狗血和不知愁滋味的少年如何「強說愁」,他們感嘆的是,那些在現在看來已經「不叫個事兒」的小悲喜,對於當年的自己是多麼的刻骨銘心——這才是那些忙於工作與家庭的世故成人,真正想要的懷舊和抒情。僅僅是對青春進行原封不動的原樣複製,或是對青春展開小資式的矯情編排,的確絲毫無法打動如今的觀眾。《少年的你》沒有滑入狗血爛俗的原因就在於,它成功地展現了少年(陳念、小北,還有魏萊)的無謂反抗,在那個被制度、法律、證據、體系框住的成人世界中,他們做著無謂、但卻有效的欺騙,以自己的方式對抗這個世界,有著想要「保護世界」的中二,也有想要「保護你」的真摯。《少年的你》用這樣一個關於校園霸凌的案件,重新定義了青春,並且超越了青春片已經被剝削殆盡的陳舊俗套,成人禮並非是墮胎、鬥毆、三角戀,成人禮就是學會世故。




 

《少年的你》最大的亮點,或許就是易烊千璽的表演了。


作為最被中國主流輿論貶低抨擊的職業群體,那些頂著小鮮肉帽子的流量偶像們,往往被貼上業務能力糟糕、作品粗製濫造、缺乏陽剛之氣、粉絲無腦追捧等標籤,只談流量、沒有實力、但卻能憑藉俊俏的容貌和七位數、八位數的流量日進鬥金——這或許是外界對流量偶像的普遍印象。


但易烊千璽卻在《少年的你》中,交上了偶像們進入主流影視作品後得分最高的一張答卷。雖然有些地方用力稍顯過猛,但他絲毫不在意偶像包袱的扮相、面對特寫鏡頭毫無退縮的情緒流露,以及在背影、兜帽這種表情無處施展的表演場景下,開始用身體來表現人物;在已然非常成熟的影后周冬雨面前,絲毫沒有露怯之色。這不禁讓人們感嘆,是什麼使得流量明星們可以甩脫「偶像除了一張光鮮的面龐和流量之外就別無所有」的刻板印象。


易烊千璽,他到底做了什麼?


《少年的你》中易烊千璽飾演的劉北山。


當然最為重要的,自然是易烊千璽本人的不懈努力、對人物塑造的細節打磨,還有劇組對於燈光、攝影、化妝的精益求精,等等.但難道僅僅做到這些,偶像就能成為演員,流量便能擁有演技嗎?


事實上對於普羅大眾來說,人們在潛意識上仍然在將「偶像/流量」劃歸到傳統的演員的範疇中——雖然對於演藝圈本身來說,「偶像」和演員的區別非常之清晰,很多人也都能隱隱覺察到「偶像」和一般演員、歌手這樣的明星之間的差異,但一旦談及電影、電視劇、網劇、流行歌曲這樣的「作品」,大眾還是會狂轟濫炸般地對「偶像們」嗤之以鼻。


去除「偶像」廣義上的漢語義項,我們日常所謂的小鮮肉、流量明星這樣的「偶像」,在意義上更趨近於日本的「偶像」概念:擁有光鮮的外貌,擁有狂熱的粉絲,雖然也唱、也跳、也演,但卻不一定要擁有超專業的唱功、舞姿和演技,粉絲對於他/她們的喜愛,更多是基於他們的「人」(或人設),而非以大眾視角去評價的業務水準——遠的比如木村拓哉所代表的SMAP,近的則有席捲東亞的女團AKB48。當然,經過一番錘鍊之後,像木村拓哉、稻垣吾郎這樣的偶像,也能成為演技不俗的演員——但在偶像和演員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堵看不見的高牆。


《少年的你》中易烊千璽飾演的劉北山。


以演員為例,傳統的演藝明星有時會比較注重隱私,更希望在銀幕之外保留一些神秘感;而偶像則是更加親民、更加日常化、也更愛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近年來,受電視綜藝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傳統明星,也開始向偶像的運作方式靠近。但是,在狹義的業務層面而言,偶像與演員(歌手)有著本質的不同:雖然偶像也有自己的公演,自己的電視劇,也會出現在綜藝節目中,但是偶像無論是演唱會還是影視作品,其主要對象仍舊是粉絲。對於粉絲來說,偶像的唱功和演技,劇集的精彩程度並沒有那麼重要;和偶像一起成長,看自己的偶像活力四射,這就足夠了。因此,偶像的唱功稍微平凡一些,演技相對稚拙一些,電視劇些許無聊一些,這些都構不成他們購買、消費和保持熱情的障礙。相應的,偶像的經紀公司也不會在大眾審美意義上精心打磨這些影視音樂作品,什麼優秀的劇本、充滿藝術感的美術製作、有個性化標識的嗓音、精心編排的歌曲配樂,這些統統都是次要的。經紀公司要的,是以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產出——所以,只要偶像們笑容甜美、唱跳可愛、萌力四射,即可喊上一聲「收工」。


但是,正如所有流量明星都希望跳出「偶像」的舒適區,向更為大眾化的影視作品、流行樂壇邁進。此中道理也很簡單,一來,靠業務水準吃飯的藝人要比靠販賣青春、人設和面容的偶像擁有更長的演藝生命;二來,君不見周杰倫這個連微博帳號都沒有的人,僅憑夕陽紅粉絲團就可以72小時滅掉頂級流量小生。通過「粗製濫造」的低成本偶像製品,被僅僅十萬、百萬量級的粉絲認知,遠不及用一首首現場萬人大合唱的歌曲、一部部票房口碑俱佳的作品更容易讓普羅大眾買單。

 

偶像和青春片

都需要走出「剝削」,成為大人


我們的現實,卻往往是偶像們拿著在「飯圈」通行無阻的唱、跳、蹦在大眾娛樂的領域「橫行霸道」。以至於飯圈不滿於大眾對於偶像的批評,大眾則不滿偶像「啥都不會」也敢在銀幕上演戲、唱歌。偶像們以偶像式的業務能力,衝進了對唱歌、演戲稍有要求的大眾舞臺,結果遭遇了無情的嘲諷——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連運球都運不好的蔡徐坤非要做NBA在中國的形象大使,其結果自然是被虎撲直男們群嘲。



在更深的層次上,偶像和演員看似都是演藝圈中人,但是卻有著完全不一樣的「表達」方式。比如郭德綱,他是大眾認知中相聲界無可比擬的巨星,對於很多80、90後來說(天津人除外),郭德綱就是相聲的等價物,是頂級的搞笑大師。但是一旦我們談論喜劇片,中國觀眾恐怕腦海中還是周星馳、黃渤、沈騰,那些願意買單德雲社相聲大會的觀眾,未必會給郭德綱主演、導演的電影買單。同樣是搞笑,相聲搞笑和電影搞笑可謂南轅北轍,在劇場中叱吒風雲的郭老闆,在電影市場上現在仍是豆瓣均分不到5分(院線主演電影)、票房1億上下的爛片代名詞。究其根本原因,深諳包袱搞笑機制的郭德綱,其實根本沒懂商業電影逗樂觀眾注意力的法門所在:觀眾願意為周星馳、寧浩和沈騰買單,並不是因為喜歡他們的「人」,而是堅信他們對於銀幕喜劇效果的拿捏得當,是因為他們找到了在以越來越傾向於糖葫蘆串式的相聲段子之外以創意制勝、以流暢的情節推動、精巧的視聽敘事和酣暢的結局釋放為要義的銀幕喜劇搞笑之道(當然年初的春節檔中,這些正面形象都令人大跌眼鏡)。以說相聲的態度拍電影,其結果可想而知。可惜一直強調相聲行業的專業性、痛斥外行人毀了相聲的郭先生,卻在票房不佳的情況下,辯護稱「藝術是相通的。不用學習,一看就知道」。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


同樣,當偶像試圖進入大眾娛樂場域,面對最廣義的觀眾(而非僅僅是無論他們做什麼都會尖叫的粉絲)進行表演和演唱時,磨練演技、歌喉,幾乎是唯一的出路。對於粉絲來說,他們只需要看到偶像出現在銀幕上就夠了;而對於普通觀眾,他們永遠需要更多的吸引力:故事、演技、感動、反思.而偶像在大眾娛樂中的「亂入」,成為了一種需求的錯置。在偶像經濟發展較為完備的日本,雖然偶像也會經常性地出演那些受眾極廣的大眾作品,但一旦進入主流演藝世界,必要的演技和歌喉都是別無選擇的標配,而那些成功轉型為演員/歌手的偶像,也無一不經過了市場的檢驗和業務水準上的砥礪。



經紀人們並非不知道偶像與演員的本質區別,但為了能夠「利益最大化」,他們經常將毫無表演基礎的偶像們扔到大眾娛樂的場景之中,只求賺得盆滿缽滿,卻絲毫不在意偶像們的演藝生命。而廣告商、贊助商、粉絲們更是推波助瀾,在以流量轉化為導向的潮流下,一個以多快好省、迅速變現為主導思想的內容生產的產業鏈形成了,粗製濫造的偶像作品被強行塞入了大眾娛樂的廣闊市場中,在快速收割金銀的同時,也收穫了鋪天蓋地的罵聲。而面對著日進鬥金的流量偶像市場,無論是偶像還是經紀公司,似乎也都沒有什麼興趣去打磨作品、提升業務水平、做那些看似是多餘的事情,以延長偶像們的演藝生命。經紀公司、營銷者們乃至偶像本人,他們故意混淆二者的界限,以較少的投入哄騙普羅大眾進入以極低的技術成本和經濟成本製作的、僅以偶像為核心賣點的影廳,以榨取偶像們最大的商業價值。



但,也有例外。一旦認真進入到嚴肅的電影工業之中,偶像們其實往往也能拿出及格的表現:前有李易峰的《動物世界》,吳亦凡的《老炮兒》,後有張藝興的《一齣好戲》,偶像們在這些嚴格的工業體系規範下,就算談不上多麼優秀,至少也是基本合格的。但這種成功其實與偶像們的態度無關,更關鍵的是作為偶像、經紀人和電影人們在項目啟動時,是奔著快速變現的目標而想多快好省的粗製濫造,還是在試圖賺錢時,也希望能夠留下一部嚴肅的作品。但現實往往骨感,嚴肅、硬核的項目永遠稀缺,偶像們往往無法經得起等待;在出鏡率和流量的推動之下,他們只能日復一日地去演那些無腦、速食的偶像影視劇,而將自己的演藝生涯縮短到10年、5年,乃至更短。


《一齣好戲》中張藝興飾演小興。

《老炮兒》中的吳亦凡。



在這個意義上,易烊千璽是幸運的。如果說年中《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李必只是勉強及格的話,那麼《少年的你》裡的「小北」則更像是易烊千璽與這一角色之間的互相成就——易烊千璽藉此擺脫了「偶像」的包袱而完成了邁向「演員」的蛻變,而「小北」這個角色則藉助易烊千璽肆意、衝動和不羈的演技蛻變走向了遠比「青春殘酷物語」更具社會意義的悲劇命運。在上一個偶像世代,偶像們極度在意銀幕形象能否將自己最好的一面予以展示,他們會計較照明的角度、攝影的位置,甚至不願在鏡頭前脫下襪子扮演一個日常的「人」。而易烊千璽卻在《少年的你》中,完全放下了偶像的包袱、偶像的套路和偶像的自我期許和假想受眾,他將自己打磨成了一個街頭混混,一個孤獨少年,一個早熟與莽撞共存、渴望給予愛、也渴望被愛的東野圭吾式的犧牲者。



《少年的你》的「小北」對於一名偶像來說,確實機會太過難得。這個角色有著寬廣的表演空間,也蘊藏著無數的性格可能性。對於易烊千璽來說,這是他從偶像走向演員最好的試煉場,並不是每一個流量巨星都有這樣的機會,也不是每一個偶像藝人能夠得到這樣的角色。易烊千璽仍將在很長時間之內戴著偶像的帽子,但再過10年、20年,當偶像的光環不再,他也仍然是一名演員。



這是屬於易烊千璽本人的青春片,他被偶像演藝體系「剝削」,但卻在淬鍊之後完成了成長。最終,成為了一個大寫的人。


《少年的你》電影劇照。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國產青春片都愛灑狗血?
    這當然絕不是《誰的青春不迷茫》一部青春電影的問題,幾乎所有國產青春片都愛灑狗血。導演姚婷婷曾說過,「車禍、出國、墮胎這些以前青春片裡常有的橋段,我們都沒有」,言下之意是告訴觀眾,你們吐槽的那些狗血劇情,我們繞過了。但是,真的繞過了嗎?
  • 《少年的你》年度最佳青春片,豆瓣8.6實至名歸
    >《少年的你》是由周冬雨和易烊千璽主演的青春片。我真的沒想到電影《少年的你》居然如此的有力量。我想用另外一部電影的名字來形容它就是「爆裂無聲」。它就像一顆無聲的炸彈在你的心底爆開,看完之後我久久的沉浸在那種情緒之中不能忘懷,究竟是哪種情緒呢,是悲傷、遺憾還是失落,我也說不上來。
  • 《少年同盟》非同一般的治癒片 與眾不同的青春體會
    幾個男生為主角的日常片,總覺得是基片,所以在本片新番上映的時候我完全忽視了它,直到第二季放映,無聊之下看了第一集,看完二話不說,立馬把第一季補了。這片怎麼可能那麼治癒啊!!幾個說平凡但其實一點都不平凡的男生,全級成績第一的悶騷男、各有所長但都不屑使用的帥哥雙胞胎、天然呆偽娘還有一個過動症的德國人,這個組合怎麼看都不是平凡人,換作偶像劇,他們早已經把學校搞的天翻地覆。
  • 灑狗血也是一項技術活,《以你為名的青春》告訴你怎樣將狗血灑出尊嚴
    在影視劇市場裡,一年總會出現那麼三四五六部青春片,或爛或優.不過總體來說,爛的居多。
  • 沒有墮胎,沒有狗血,沒有作死,也配叫青春片?這部電影給出答案
    不知何時起,國產青春片就成為了墮胎、狗血、作死的代名詞,好像沒有這些情節,就不配叫青春。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這類電影都同流合汙。今天筆者為大家推薦的,沒有上面三大爛俗元素,真正地拍出了中國少年的模樣。這部電影是《誰的青春不迷茫》。
  • 《風犬少年的天空》:不狗血也能青春
    近些年有些青春片披著青春的外衣卻上演著惡俗狗血的故事,打著追夢的旗號卻宣揚著利益至上的價值觀。編劇們,你們真不會以為這就是我們的青春吧?對不起,我們的青春真沒有那麼「精彩」。今天喵要給大家帶來一部不狗血也能書寫青春的校園片——《風犬少年的天空》
  • 《少年巴比倫》青春片可喜的嘗試
    《少年巴比倫》,是一部好看的國產小說。《少年巴比倫》,也是一部不錯的國產電影。考慮到這是青年導演相國強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長片,《少年巴比倫》的完成度和質感已然值得鼓勵和讚賞。我們的國產電影,需要更多優秀的新生力量出現。
  • 《少年的你》之後,又來一部青春片佳作
    爸爸說:那你送吧。她告訴母親,她耳朵後面有一個腫塊。她的母親心不在焉地回答道:「你自己去醫院吧。」十幾歲的恩熙從一家小醫院輾轉到了一家大醫院。在手術、住院過程中,病房裡的叔叔阿姨對恩熙表現出極大的關心,而父母只陪了她很短時間。然而,這種微不足道的陪護對恩熙來說已經是一種極大的幸福。她甚至覺得整天生病該多好。
  • 《少年巴比倫》:青春片應該是一種成長電影
    「時間很公平,經過時間,你所愛的人,你所恨的人,都會成為過去。」這是電影《少年巴比倫》中的最後一句旁白。確實如此,時間過後,回憶都難,但電影《少年巴比倫》,卻用影像,帶領我們穿越二十年的時間長河,帶領我們走進一個青春少年路小路的世界,關於他的工作,關於他的愛情,關於他的人生,也是因為有影像的還原,我們才得以熱血沸騰的咀嚼那些「香甜而腐爛的青春」,還有大工業時代的血性江湖,畢竟那些懷舊的味道,而今已經無處可尋。本片根據路內同名小說——「追隨三部曲」第一部《少年巴比倫》改編。
  • 《風犬少年的天空》算什麼青春片——這10部才叫青春
    看下作品就知道了:《將愛情進行到底》、《匆匆那年》、《開往春天的地鐵》、《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簡直是國產青春片OG,翻記錄發現張導還拍過一個3集短劇《開心就好》,李亞鵬、朱茵、周迅、陶虹、耿樂演的,記得二十年前的一個除夕,看完春晚後在電視上看到這部劇,第一次認識了周迅……趕緊去看《
  • 青春劇沒有統一答案,《風犬少年的天空》雞血狗血各一半
    《風犬少年的天空》作為一部「風味獨特」的青春劇,身上貼滿了標籤:「青春片教父」張一白導演的青春劇回歸之作、B站出品的首部獨播網劇、最接近《請回答1988》的國內作品……一開始便吸睛無數,成為熱搜榜常客。今晚的收官之夜,這部劇意料之中話題霸榜,引發大量路人探討。
  • 真實不浮誇,燃情不狗血,《獨家記憶番外》撩到你的青春了嗎?
    有人犀利答覆,「最好說一下長痘啊,發胖啊,穿著巨醜的校服做題啊,下課跑去飯堂吃飯啊……」而拋開「我喜歡你,是我獨家的的記憶」的初戀滋味,留在青春中最真實、深刻的回憶,恐怕正是做不完的作業、難看寬大的校服、試了100種方式去對抗依舊爆發得一塌糊塗的痘痘,以及與青春荷爾蒙共生的babyfat。這其中難以忘懷的種種「獨家記憶」,恰恰都藏進了《獨家記憶番外》電影三部曲中。
  • 《七月與安生》到《少年的你》,他在「青春片」中掙紮成長
    少年的你》。在此之前,我對曾國祥一無所知,甚至天然地帶了一些偏見,以為《七月與安生》又跟陳詞濫調的「疼痛青春」電影別無二致,是一部抱著「你愛我,我不愛你,我愛她,但她是你的朋友」這類狗血情節自怨自艾的矯情之作。
  • 《少年巴比倫》:不墮胎、不狗血的青春片還真讓我找到了一部
    況且,娛小獸在看完首映後,可以明確的與大家強調:《少年巴比倫》絕不是一碗普通的清粥小菜!工廠江湖的快意人生、愛情交織的時代背景、追逐夢想的自在灑脫,讓這部影片像極了青春版《鋼的琴》和工廠版《陽光燦爛的日子》。
  • 風犬少年的天空:只當做青春片來看,是不夠的,它的野心顯然更大
    《風犬少年的天空》,光聽劇名,就充滿了撲面而來的青春氣息,朝氣蓬勃,讓人如沐春風,這自然是一部聚焦於校園青春的網劇。比如少年之間的友情,比如少年之間懵懂的愛情,就連愛情產生的緣由,也是非常常見的籃球,還有常見的工具人設定,如果僅僅是作為青春片的話,確實是沒有什麼大的突破。你們都在說演技,說劇情,看細節。
  • 這部狗血的冷門華語片出乎意料的好看
    關於臺劇影片很多人印象深刻的都是青春偶像劇。三角戀、霸道總裁、傻白甜令無數的少年少女追劇追得如痴如醉。少男少女們逐漸成熟,青春偶像劇再沒有當年的吸引力。越來越多的臺劇華語片更加側重生活的真實和社會的厚重。《我們與惡的距離》《大佛普拉斯》《血觀音》等高分佳作看完後都令人有沉重的思索。
  • 今天,我想推薦你看看這部被低估了的青春片—《風犬少年的天空》
    這部片是今年國慶節期間,在家閒來無事點開的。9月下旬B站上線的,至今播出已經兩個月了。當時光看片名《風犬少年的天空》。第一反應:這,起得叫個啥?中不中國,日不日本的。沒有抱多大希望去點開,誰想,一看就無法自拔了,一口氣看了下去,還體驗了一把-追-劇。最近我就在想,為什麼我會喜歡這部劇呢?
  • 看完風犬少年的天空,我們真他媽的不青春
    第一集的時候就覺得很喜歡,完全是我喜歡的風格,青春,中二,熱血,也很符合B站的調調。青春是永遠談不完的話題,也許是因為永遠有人正年輕吧。中二又像一個單純的孩子,看似裝瘋賣傻其實都懂。熱血是二次元永遠不變的主題,還有友誼。
  • 「地域青春片」崛起
    一群男生坐在操場上看沈佳宜,已經是9年前的事;2013年,《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上映,為趙薇處女座買票進影院的觀眾,記住了電影裡透過樹縫灑下的細碎陽光;幾個月後,高考完的應屆生衝著郭敬明小說改編、為楊冪、郭採潔、郭碧婷的全明星陣容湧入影院,卻沒想到刷新青春片評分新低的《小時代》最終能拍4部;2014
  • 國產青春片為何集體萎靡?臺灣青春片好看在哪?
    國產青春片的票房爆發始於2013年上映的《致青春》,以6000萬成本博得7.26億的票房之後,國產青春片便以星火燎原之勢,批量生產,沿用《致青春》的成功模式,熊熊燃燒了好幾年,屢屢創下市場票房奇蹟。當下的國產青春片大多反映了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80後、90後的喜怒哀樂,講述校園的青春和走出校園的職場故事,情節多為戀情、友情、競爭及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