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巴比倫》:不墮胎、不狗血的青春片還真讓我找到了一部

2021-01-11 界面新聞

文|胡洋

1月11日,電影《少年巴比倫》在華誼影院舉行首映禮。當天晚上,碩大的影院裡坐著為數不多的人。很難想像,基本場場爆滿的觀影首映禮,《少年巴比倫》卻迎來了不少「空位」。

《少年巴比倫》是新人導演相國強的處女作,由董子健、李夢、楊皓宇、李大光、唐小然、李洋、劉慧等演員演繹。除去董子健,其他演員及導演基本可以用「陌生」來形容。

儘管該片獲得過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以及臺北金馬影展最佳新導演提名,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上映兩天票房僅僅只有120萬,排片佔比更是不到3%。

在當下社會,粉絲經濟基本涵蓋了整個影視圈。卡司雲集、賣臉賣萌的「快餐式影片」比比皆是,觀眾憑什麼不選「名氣更大」、「更有來頭」的影片,反而選一盤清粥小菜?若你靜下心,細細品味,會發現「清粥小菜」會更有一番滋味。

況且,娛小獸在看完首映後,可以明確的與大家強調:《少年巴比倫》絕不是一碗普通的清粥小菜!工廠江湖的快意人生、愛情交織的時代背景、追逐夢想的自在灑脫,讓這部影片像極了青春版《鋼的琴》和工廠版《陽光燦爛的日子》。

目前,該片在豆瓣評分為6.8分。分數不算高,但作為一部青春片,它及格了。相國強這位新人導演,他的處女作還是不錯的。如若你沒有抱太大的希望,觀影過程中,甚至會感到不少驚喜。

《少年巴比倫》改編自路內的同名小說。作為路內的「追隨三部曲」之一,這部小說以幽默粗俗、調侃不屑的語氣,敘述了路小路等一群底層工人的愛情、友情、事業與夢想。

影片的時代格局很大,故事背景定位在20世紀90年代的戴城。與當下流行的青春片拉開了不小距離。沒有墮胎、沒有姐妹撕逼、沒有追憶、沒有無病呻吟,甚至連故事中的人物都不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著瑕疵與缺點。

路小路是那個時代版本的阿Q,他叛逆、痞氣、無知,但也年輕、好學、講義氣,這是一個典型的工人子弟,他繼承了那個階層的兩難境地。

而白藍就像是那個年代的「新新女性」。她年輕貌美、閱歷豐富、執著追求,是整個廠裡的最美女性。男人愛慕著她,女人嫉妒著她。而她自己對這一切無動於衷,她自稱是見過生死大場面的人,因此這些凡夫俗子不入她眼,她與這個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恰好,路小路是一個另類。

或許,年少時的每一個少年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西西里」。13歲的雷納多遇見了小鎮裡最美的少婦「瑪蓮娜」;馬小軍懵懂的青春裡遇到了「米蘭」;畢業生本恩在無知的年代裡遇見了「性感的伊萊恩」;德國少年米夏在年少時和中年女子漢娜展開了一段「忘年戀」。

因此,路小路遇見白藍是必然的存在;而「分手」也是被安排好的宿命。

當路小路騎著單車,在半亮的天色裡,穿過鍋爐和煙囪的蒸汽,去看那條延伸至或許此生都無法抵達的遠方的鐵軌,追一個不屬於相同世界的人時,他和白藍的愛情就註定只能早早畫上句號。

在白藍心中,甚至是有點看不起路小路的。她鼓勵路小路讀書、上夜大、去學習,而不是只在工廠裡擰螺絲釘、換燈泡。白藍骨子裡是個文化人,而那個時代卻是有著千千萬萬個「路小路」的存在,他們不學無術、他們打架鬥毆、他們也曾迷茫無奈。

歸根結底,這不在是兩個人是思想差距,而是精神與物質不匹配的時代悲哀。

路內曾寫到:上世紀90年代是國家快速轉型的年代,是精神無法跟物質比翼齊飛的年代,是個人無法跟上時代步伐的年代,是內心與身體節奏不合的年代,也是世界逐漸脫離人類以為的「控制」而自行遠去的時代。

當你回頭再看那段時代,你會發現人和物的發展是不協調的。廠房和機械越做越大時,人的存在空間會越來越小,人們為了追求價值,不得不抱緊形成一個又一個團體,這種群體生活就代表著一群人的生活方式。

就像你看到電影中常常出現的電工班、鍋爐房、機修表工人,他們看似是一群人,實則是一個人。像路小路、白藍這樣與時代格格不入的人,他們只能不停在人群中尋找「存在的意義」。

他們似乎換過很多工作、交過不少朋友,卻沒有一個真正存在的價值。所以,白藍最後離開了。她知道屬於她的地方不會是這個小城鎮。而路小路更像是那個時代的殘次品,白藍給了他希望,卻又滅了「小火苗」。在追求希望的過程中,他成長了,卻遠不如時代交替來得要快。

而我們都曾做過那個時代的「路小路」。我們也曾在時代的大環境下,被壓制、被束縛,為了擺脫這些枷鎖,為了自由,我們想成為「路小路」卻又不是「路小路」。

而「巴比倫」就像是一個墮落的繁華代名詞,它試圖給一個城市、一個時代、乃至一個人經歷過的日子貼上標籤。不僅路小路心裡住著一個巴比倫,馬小軍、雷納多、本恩,甚至你我內心都曾住著一座「巴比倫」。

白藍為了心裡的「巴比倫」遠離小鎮;小噘嘴成為了「巴比倫」的犧牲品;路小路曾為了白藍「心裡的巴比倫」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然而希望破滅。

或許導演不想讓青春過於壓抑,給了觀眾一個開放式結局,然而影片前半段營造的格調也被「降」了下來。

從影片一開始,相國強導演就在構建了一個很大的時代感,故事中每個人物鮮活又飽滿,偏灰色的色調也讓影片畫質呈現出泛黃的年代感。或許是構建的格局過大,導致故事有些碎片化,節奏忽強忽弱,而結尾更有種狗尾續豹,觀眾心裡代入感會是:故事真的結束了嗎?

電影有瑕疵,也不完美,但是能感受到導演的認真。也許正如導演本人所言:三年後才上映,觀眾還能看到,很滿足了。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不墮胎,不狗血的青春片還真讓我找到了一部.
    人民的名義、擇天記、外科風雲推理的女王、焦急的羅曼史在我眼中,90後中有一位小鮮肉是真有演技。
  • 《少年巴比倫》青春片可喜的嘗試
    《少年巴比倫》,是一部好看的國產小說。《少年巴比倫》,也是一部不錯的國產電影。考慮到這是青年導演相國強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長片,《少年巴比倫》的完成度和質感已然值得鼓勵和讚賞。我們的國產電影,需要更多優秀的新生力量出現。
  • 不是每一部青春片都得墮胎——《少年巴比倫》
    昨天考了一門試,感覺不太妙,萬幸的是我偷瞄一眼身邊的Kai,他也沒寫多少,我要是不得不再考一遍,至少還有個人陪我,所以回家之後也就看了個電影,名字有些裝逼,叫《少年巴比倫》,海報也有些中二,帶點《猛鉀》的意思。
  • 《少年巴比倫》:熱血沸騰的青春歲月
    今天蜀黍給大家帶來一部與眾不同的青春片,與我們之前看過的那些青春片很不一樣,它的「套路」也不同。以前的那些青春片,劇情太「套路」,不是大學,就是高中的青春故事;不是出國,就是墮胎,讓你已經喪失了對這類影片的新鮮感。
  • 《少年巴比倫》:工業時代的搖滾青春
    》,從《匆匆那年》到《左耳》,還有《初戀未滿》、《青春派》、《同桌的你》、《少年班》、《梔子花開》、《微微一笑很傾城》、《夏有喬木雅望天堂》、《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誰的青春不迷茫》、《七月與安生》、《黑處有什麼》、《少年》、《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等等。
  • 董子健領銜《少年巴比倫》 打造「工廠青春片」
    董子健領銜《少年巴比倫》 打造「工廠青春片」   《少年巴比倫》劇照     《少年巴比倫》近日亮相「2014青島全國電影院線國產影片推介暨市場研討會」,該影片是董子健主演的第三部表現「青春成長史」的影片,首次打造
  • 《少年巴比倫》獲青睞 鮮肉派青春片不玩套路
    近日,由相國強執導,董子健、李夢主演的電影《少年巴比倫》貼片正在熱映的《我不是潘金蓮》,「生猛」鮮肉演繹的有種青春,竟引來《我不是潘金蓮》「倒貼」,一時間引來眾人矚目。不玩套路熱血青春引爆共鳴 超高口碑載譽滿滿斬獲期待電影《少年巴比倫》講述了痞子青工路小路混跡工廠的熱血青春成長史,以路小路的視角還原了70年代工廠充滿荷爾蒙的熱血青春。
  • 沒有墮胎,沒有狗血,沒有作死,也配叫青春片?這部電影給出答案
    不知何時起,國產青春片就成為了墮胎、狗血、作死的代名詞,好像沒有這些情節,就不配叫青春。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這類電影都同流合汙。今天筆者為大家推薦的,沒有上面三大爛俗元素,真正地拍出了中國少年的模樣。這部電影是《誰的青春不迷茫》。
  • 《少年巴比倫》:一個糖精廠工人喚醒了青春記憶
    《少年巴比倫》即是這樣一部可以通過對比,迅速找到坐標的影片。 從故事與風格上講,《少年巴比倫》似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與《鋼的琴》的混合體;從時間與空間上講,又處於《陽光燦爛的日子》與《小時代》等熱門青春片之間。在這個框架內,影片的主人公——路小路(董子健飾)與白藍(李夢飾)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審視時代變遷的文本。
  • 《少年巴比倫》:有格局和野心,但表現不盡如人意
    當然,在這一眾青春片裡,有一部小成本的、沒有太多市場反響的電影卻慢慢發酵了它的口碑,這就是由新人董子健擔任主演的《青春派》,沒有戲劇性的故事,只有平平淡淡的生活,反而成為華麗青春片裡的一股清流。董子健也靠著這部電影獲得多次提名,走入業內和觀眾的視野裡。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又拍了《少年班》、《六弄咖啡館》以及《少年巴比倫》等青春片。
  • 《風犬少年的天空》:不狗血也能青春
    近些年有些青春片披著青春的外衣卻上演著惡俗狗血的故事,打著追夢的旗號卻宣揚著利益至上的價值觀。編劇們,你們真不會以為這就是我們的青春吧?對不起,我們的青春真沒有那麼「精彩」。今天喵要給大家帶來一部不狗血也能書寫青春的校園片——《風犬少年的天空》
  • 《少年巴比倫》:青春片應該是一種成長電影
    這是電影《少年巴比倫》中的最後一句旁白。確實如此,時間過後,回憶都難,但電影《少年巴比倫》,卻用影像,帶領我們穿越二十年的時間長河,帶領我們走進一個青春少年路小路的世界,關於他的工作,關於他的愛情,關於他的人生,也是因為有影像的還原,我們才得以熱血沸騰的咀嚼那些「香甜而腐爛的青春」,還有大工業時代的血性江湖,畢竟那些懷舊的味道,而今已經無處可尋。
  • 國產青春系列《少年巴比倫》熱血經歷勵志前行
    「巴比倫」是啥?「巴比倫」意為西方文明的搖籃,而原著小說起名為《少年巴比倫》也是這個意思。《少年巴比倫》是由青島帝帕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瓏藝影視、三樂影業、愛潤東方影業、華誼兄弟出品,相國強執導,董子健、李夢、尚鐵龍、李大光等主演的喜劇電影。影片改編自路內的同名小說,講述了路小路在戴城工廠的青春熱血經歷與愛戀故事。
  • 《少年的你》:灑完「狗血」之後,青春片如何才能出頭?
    所以,當《少年的你》橫空出世時,到底有多少勝算? 雖然沒有墮胎、出國,但是《少年的你》仍然包含了死亡和鬥毆等「常規」元素,在這個青春片幾乎已經銷聲匿跡的時代,這些老套的元素如此格格不入,但卻也正是這些「老套」在上映僅3天便已收割了5億票房,並贏得了極佳的口碑。
  • 《少年巴比倫》:用青春與懵懂書寫快意江湖
    青春題材的影片可謂是當下電影院裡的常客,無論是錯過、追憶、懷念的「三大殺器」,還是酗酒、打架、墮胎的「三大法寶」,觀眾都早已見怪不怪了。而在即將上映的影片《少年巴比倫》中,卻塑造了另一番新奇的景象,一切關乎於青春的回憶,化作工廠裡漫無目的的工作和生活,主人公路小路如同一股清流,將這個死氣沉沉的工廠,變成快意人生的熱血江湖,書寫了一部非比尋常的「工廠回憶錄」。
  • 少年巴比倫,年輕且平庸的青春
    電影的開頭這麼寫到:我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夏天。炎熱的氣候使人們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飾心中的欲望。那時侯,好像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著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黑。看過《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寶貝們,再看最近上映作家路內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少年巴比倫》。在開頭就能看出來,少年巴比倫有些地方也在致敬陽燦這部經典之作。《少年巴比倫》
  • 《少年巴比倫》:葬送青春的混亂和迷茫
    文/何不歡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巴比倫」,每個時代也都有自己的「巴比倫」,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的巴比倫。但是不是每個民族、每個時代都有勇氣和能力說出自己的「巴比倫」,更多人是在迴避和躲藏,他們的內心已經將「巴比倫」埋葬。
  • 《少年巴比倫》中的往事,仍有不被塵封和重新審視的價值
    電影存在諸多不足是一方面原因,也很難說不是被前期宣傳的「跑偏」帶累的:觀眾不僅早就看膩了「墮胎青春片」,對於打著「殘酷青春」噱頭兜售暴力的「霸凌青春片」也已經審美疲勞。《少年巴比倫》喊出「就是有種」這樣的宣傳口號,再配上色調髒亂差的海報,難免讓缺乏了解的觀眾以為是粗製濫造之作。《少年巴比倫》海報色調晦暗。
  • 《十五年等待候鳥》:無墮胎、不狗血、與暗戀有關的青春
    在已播出的劇情中還沒有出現「墮胎」、「車禍」等狗血戲碼,這樣的青春劇很樸實無華,但卻有一種久違了的真情實感。遙想上學時期,哪有那麼多轟轟烈烈愛一場的精彩事跡?比起某些青春作品中刻意把瓷飯盆、錄音帶放在顯眼位置並給大特寫,《十五年等待候鳥》中的回憶段落要自然得多,兩個女孩聊天,會不自覺吐露出「他是我的電,他是我的光,他是唯一的神話」(來自當年S.H.E成名曲《Super Star》) ;女孩們看球賽時,會拼了命給自己班球隊的球員吶喊「XX加油,XX漏油」。這些,真是非常熟悉又已然陌生的中學回憶。
  • 躁動的少年,不安的青春——電影《少年巴比倫》
    電影《少年巴比倫》改編自作家路內的同名小說,也是導演相國強的長片處女作。由董子健飾路小路,李夢飾白藍青春是什麼?青春是少年的無知,不諳事事,不沾人情而又倔強。路小路代表著中國那個時代的大多數青少年,工人家庭出身,經濟條件一般,偏瘦的個子,不愛學習,而未來的人生道路又可預期,畢業後進化工廠,而後遵循父親的腳印。如同電影中路小路的自述「當我回憶自己的青春,曾為自己的無路可走感到慚愧,但這不是一種罪過。戴城就是一座工廠,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要進來,都想逃出去。但最終只能留在原地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