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2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我們經常聽到「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接觸傳播」等專業術語,那麼,這些術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就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
飛沫傳播:飛沫顆粒較大(大於 5um),不會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飛沫可以通過一定的距離(一般是 1~2 米)進入易感的黏膜表面,日常面對面說話、咳嗽、打噴嚏都可能造成飛沫傳播。
氣溶膠傳播:氣溶膠是人日常說話、大笑、唱歌等過程中排出的液滴,其粒徑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體後很快(1秒甚至幾十毫秒內)蒸發,形成飛沫核(粒徑幾微米),且飛沫核長期懸浮在空氣中並隨空氣遷移,其傳播距離可達數百米甚至更遠,增加了無接觸傳播的風險。在實際生活中,暴露在外的病毒絕大部分都很快死亡,只有達到極高數量級的閾值,部分病毒才有機會「碰巧」由黏膜進入人體;同樣,通過氣溶膠的形式懸停在衣物、皮膚的病毒,只有極微小的比例能通過手部觸摸進入眼口鼻。
接觸傳播:接觸傳播包括直接接觸傳播和間接接觸傳播。直接接觸傳播指的是中間沒有通過其他物品,病原體直接引起的感染。間接接觸傳播指間接接觸了被汙染的物品所造成的傳播。如手及日常生活用品(床上用品、玩具、食具、衣物等)被傳染源的排洩物或分泌物汙染後被手接觸到,然後用手觸摸鼻子、嘴巴、眼睛等黏膜從而進入體內。因此,最主要是的預防是洗手。
目前感染新冠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是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主要發生在封閉等特殊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的情況下,而在開放環境中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很低。 也就是說,對於絕大多數並不是天天與患者密切接觸的普通人,通過戴合格的口罩就可以避免偶然吸入攜帶病毒的飛沫,通過勤洗手可以有效防止病毒通過接觸進行傳播,再加上勤開窗通風,保持一米社交距離等措施,就能起到防範感染新冠病毒的效果。
因此,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總是提預防新冠病毒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常通風的原因了。
最後,提醒廣大市民:應隨身攜帶口罩,在無法確定風險情況下要及時佩戴口罩。同時也要提醒自己周圍的朋友佩戴口罩。
來源:赤峰疾控中心
原標題:《您了解什麼是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