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回顧一起餐廳聚集感染案例:空調或助推飛沫傳播 尚無證據顯示...

2020-12-24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澎湃新聞網

日前,來自廣州市疾控中心和廣州越秀區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員在美國疾控中心出版《的新發傳染病》雜誌(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在線發表了一篇研究快報「COVID-19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ir Conditioning in Restaurant, Guangzhou, China, 2020」,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為廣州市疾控中心主任楊智聰。

這項研究回顧分析了今年1月在廣州一家使用空調的餐廳發生的一次疫情傳播,涉及在同一個時間段內就餐的3個家庭,共10個人被確診為COVID-19。研究認為在這次傳播鏈中,飛沫傳播是由空調通風引起的,感染的關鍵因素則是氣流的方向。

目前,國內多地疫情雖基本平息,但復工、開學、旅行等多項涉及密集人群的活動仍在謹慎中推進。楊智聰等人通過這項研究提醒,為防止COVID-19在餐廳的傳播,建議加強溫度監控、增加桌子之間的距離和改善通風。

曾在同一餐廳就餐,桌位之間距離大約1米

論文細節顯示,2020年1月26日至2月10日,來自中國廣州3個家庭(A-C家庭)的10個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他們曾經在同一家有空調的餐廳用餐。其中一個家庭剛剛從湖北武漢過來。

研究人員對這10個病例進行了詳細調查。1月23日,A家庭從武漢出發,抵達廣州。1月24日,指示病例(患者A1)與其他3名家庭成員(A2-A4)在X餐廳共進午餐。另外兩個家庭B和C,坐在同一家餐廳相鄰的桌子用餐。

當天晚些時候,A1患者出現發燒和咳嗽症狀,入院治療。截至2月5日,共有9人(A家4人、B家3人、C家2人)感染了COVID-19。

B和C家庭中受感染人員的唯一已知接觸源是餐廳中的患者A1。研究人員確定,病毒在該餐廳中已傳播給至少1名B家庭成員和至少1名C家庭成員,B和C家族的進一步感染是由家族內傳播引起的。

論文提到,X餐廳是一棟有空調的五層建築,沒有窗戶。餐廳的第三層面積145平方米;每層樓都有自己的空調(圖)。每張桌子之間的距離大約是1米。A和B家庭共同在該餐廳的時間為53分鐘,A和C家庭是73分鐘。中央空調的出風口和迴風口位於C桌上方。

1月24日,共有91人(83名顧客,8名工作人員)在這家餐廳用餐。其中,共有83人在三樓的15張桌子上吃過午飯。83名客戶中,10人最終確診為COVID-19患者。

另外73人被確定為密切接觸者,並被隔離了14天。在此期間,這些接觸者沒有出現任何症狀。通過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檢測,接觸者的咽喉拭子樣本和來自空調的6個樣本(3個來自出風口和3個來自進氣口)呈陰性。

空調或「助推」了飛沫轉播

通過對潛在傳播途徑的檢查,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次暴發最可能的原因是飛沫傳播。雖然指示病例(患者A1)在午餐期間無症狀,但目前研究普遍存在症狀前傳播。

研究人員認為,考慮到B家族的潛伏期,最有可能的情況是所有3個B家族成員都直接被患者A1感染。但是不能排除患者B2和B3被患者B1感染的可能性,B1是B家族中第一個發病的成員。

對於C家庭,可能的情況是患者C1和C2都被患者A1感染;另一種情況是,從1月27日開始,患者C1在照顧患者C2時被感染。

他們強調,這次疫情的傳播不能僅用飛沫傳播來解釋。較大呼吸道飛沫(>5微米)在空氣中只停留很短的時間,傳播距離也較短,一般小於1米距離。而患者A1與其他桌位,尤其是C桌位之間的距離均為大於1米。

然而,來自空調的強勁氣流可能將飛沫從C桌位傳播到A桌位,然後傳播到B桌位,然後再傳播回C桌位(出風口→C→A→B→進風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包裹病毒的小液滴(<5微米)可以在空中停留,並可以超過1米的長距離傳播。此前已有報導提示,SARS和MERS疫情傳播中都存在潛在的氣溶膠傳播。

然而,X餐廳的工作人員和其他就餐者均未受到感染。空調塗片也均為核苷酸陰性。研究人員因此認為,這一發現與氣溶膠傳播不太一致。

研究人員分析認為,氣溶膠會傾向於跟隨氣流,而較低濃度的氣溶膠在較遠的距離可能不足以在餐廳的其他地方造成感染。

所謂的氣溶膠傳播,指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核,形成飛沫核,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漂浮至遠處,造成遠距離的傳播。目前尚沒有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中,在傳播途徑方面,原「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的官方說法變更為「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中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

總體來說,研究人員在此次研究中得出的結論是,在這次傳播鏈中,飛沫傳播是由空調通風引起的,感染的關鍵因素是氣流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患者B3是無症狀的,在本次暴發中有1%的患者無症狀,這也提示了疫情暴發中存在這條潛在途徑。

為防止COVID-19在餐廳的傳播,研究人員建議加強溫度監控、增加桌子之間的距離、改善通風。

這項研究也有其局限性。研究人員提到,他們沒有進行模擬空中傳播路徑的實驗研究,也沒有對拭子樣本陰性的無症狀家庭成員和其他就餐者進行血清學研究以評估感染風險。論文連結:https://wwwnc.cdc.gov/eid/article/26/7/20-0764_article

相關焦點

  • ...餐廳聚集性感染新冠案例:3個家庭共10人確診 空調或助推飛沫傳播
    文章介紹了今年1月在廣州一家餐廳發生的一起疫情傳播案例,案例中有3個家庭共10人被確診為COVID-19,而這3個家庭是再同一時間段在該餐廳就餐。研究認為在這次傳播鏈中,飛沫傳播是由空調通風引起的,感染的關鍵因素則是氣流的方向。研究認為:爆發的最可能原因是飛沫傳播。在論文的最後給出結論:在這次暴發中,空調通風促使飛沫傳播,感染的關鍵因素是氣流的方向。
  • 3個家庭同一餐廳用餐,9人感染新冠肺炎,一定要小心這兩樣東西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雜誌4月初在網站發表了一篇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涉及一同在餐廳就餐的3個家庭,每個家庭都出現了新冠肺炎感染病例。據研究,廣州的A、B、C三個家庭,共10人在同一家有空調的餐廳用餐。該餐廳是一棟5層樓的空調大樓,沒有窗戶。
  • 朱仁義:空調能不能開?國內外新冠期間對於空調的管理政策
    講者:朱仁義(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所消毒與感染控制科主任)整理:周謀清(東莞東華醫院)/韓玲樣(銅川市婦幼保健院)來源:SIFIC全球抗疫 我們在行動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但飛沫傳播的確切傳播距離目前尚未定論,值得注意的是,在空調運行狀態下,飛沫傳播的範圍會明顯增大
  • 學術頭條:三文魚感染新冠病毒尚無證據支持,中國新冠疫苗臨床試驗...
    三文魚感染新冠病毒尚無證據支持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童貽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三文魚的病毒和新冠病毒極有可能不會共用同樣的感染受體,人和水生生物的感染受體應該也是不一樣的研究顯示魚類的ACE2蛋白和人的ACE2蛋白之間同源性非常低,相同的胺基酸很少,所以它們通過相同的受體被感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 「川崎病」症狀已確定為新冠病毒感染引發的新症狀?尚無證據
    傳言:近期多個國家報導很多兒童出現了「川崎病」症狀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在這些患兒中,很多被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可見「川崎病」症狀已確定為新冠病毒感染引發的新症狀。科普解讀: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兒童感染率比成人低,且多為輕症,因此兒童此前被認為是新冠低感染人群。近期多個國家報導很多兒童出現了「川崎病」症狀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並且在這些患兒中,很多被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
  • 3個家庭飯店就餐後感染,這個細節要注意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雜誌4月初發行了一篇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涉及了一同在餐廳就餐的3個家庭,每個家庭都出現了感染。餐廳3桌客人相繼感染據研究,廣州的A、B、C三個家庭,共10人在同一家有空調的餐廳用餐。該餐廳是一棟5層樓的空調大樓,沒有窗戶。
  • 您了解什麼是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嗎?
    您了解什麼是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嗎?飛沫傳播:飛沫顆粒較大(大於 5um),不會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飛沫可以通過一定的距離(一般是 1~2 米)進入易感的黏膜表面,日常面對面說話、咳嗽、打噴嚏都可能造成飛沫傳播。
  • 新冠新知:狗難感染,貓卻極易感染新冠,且會飛沫傳染給其它貓
    豬,雞和鴨中的複製能力很差,但在雪貂和貓中卻能有效複製,同時還發現該病毒通過呼吸道飛沫在貓中傳播。這兩個研究都肯定了貓群體已經感染了新冠病毒,但貓是否會反過來再感染人尚未可知和第一個研究對武漢102隻貓的血清進行ELISA檢測後發現了15隻貓呈陽性,來發現武漢貓群有沒有感染的研究方法不同,第二個研究則更進一步,陳化蘭教授主要研究的新冠病毒容易感染哪些動物,所以使用的是原本沒有感染新冠病毒的健康貓來測試
  • ...為止最大規模的新冠再感染的研究報告,研究顯示,感染過新冠病毒...
    【研究稱6個月內新冠再感染機率極小】牛津大學周五發表一項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新冠再感染的研究報告,研究顯示,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6個月內再次感染新冠的可能性「極小」。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新的發現是令人興奮的,因為是人們理解新冠免疫如何發揮作用的重要一步。
  • 通過飛沫傳播!其危害不亞於新冠肺炎!
    通過飛沫傳播!其危害不亞於新冠肺炎!小王很緊張,趕緊到深圳一家定點醫院就診,醫生一查,肺部有感染。而且小王說,他的爸爸也有類似的病徵。醫生覺得不妙,隨即通知小王的家人也儘快到醫院檢查。果然,小王的媽媽、3個姐姐都得了同樣的病。明顯的家庭聚集性,和新冠肺炎一樣!而且這病也是一種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主要通過飛沫傳播!這到底是啥病? 結核病!
  • 氣溶膠傳播和飛沫傳播有什麼不同?
    近日,我們知道了病毒有一個新的傳播途徑叫「氣溶膠傳播」。之前大家都知道病毒會通過呼吸道的飛沫傳播。飛沫傳播就是指咳嗽的時候,打噴嚏的時候從嘴巴、鼻孔噴出來的顆粒,大的顆粒就叫飛沫傳播,一般它的飛行距離是一兩米左右。而小的顆粒了我們根本看不到,這些顆粒就叫氣溶膠。
  • 雙語|研究:新冠病毒或藉助大氣汙染物顆粒傳播
    科學家日前在空氣汙染物顆粒上發現了新冠病毒,他們正在研究,這是否能使病毒傳播得更遠,並增加感染人數。塞蒂研究團隊的一項統計分析顯示,義大利北部的部分地區是歐洲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在實施封鎖措施之前,這些地區的大氣顆粒物汙染水平較高,而那裡的新冠病毒感染率也較高。另一項初步分析研究也支持了這一發現。
  • 研究發現DIY口罩在阻止高速飛沫方面 相當有效
    研究發現DIY口罩在阻止高速飛沫方面 相當有效2020-09-19 17:33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據外媒SlashGear報導,在疫情初期,人們對使用自製和可重複使用的口罩存在一些爭議,公眾對這些普通材料是否能適當減緩空氣中飛沫的擴散表示擔憂。
  • 3個家庭同一餐廳用餐,9人確診!問題出在一個細節…還有「幫兇」!
    涉及一同在餐廳就餐的3個家庭每個家庭都出現了新冠肺炎感染病例據研究,廣州的A、B、C三個家庭,共10人在同一家有空調的餐廳用餐。該餐廳是一棟5層樓的空調大樓,沒有窗戶。三樓用餐區佔地145平方米,每個樓層都有自己的空調。每張桌子之間的距離約為1米。A和B家庭坐了53分鐘,A和C家庭坐了73分鐘。中央空調的出風口和迴風口位於C桌上方,而A家庭剛剛從武漢回來,結果均被感染。
  • ...感染事件已致215人確診,練歌房成重災區!記者實地體驗:飛沫傳播...
    每經編輯:周宇翔近日,韓國夜店聚集性感染鏈引發關注。據韓媒報導,截止22日中午,梨泰院夜店集體感染相關累計確診患者215人,其中95人直接到訪過夜店,120人因接觸確診者被感染。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22日表示,基於對感染新冠病毒病例進行基因組分析,推測引發首爾梨泰院夜店群聚感染的病毒很可能來自歐美,而不是上次發生群聚感染的新天地信徒或中國。
  • 梅奧診所新研究:口罩在預防COVID-19傳播方面發揮著 「關鍵」作用
    梅奧診所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任何一種口罩對預防新冠病毒傳播都至關重要。研究人員用人體模型證明了口罩的有效性,並在不同距離進行了類似的實驗。研究發現,口罩與社交距離相結合,可以顯著降低一個人在接觸感染者時感染COVID-19的風險。
  • 氣溶膠傳播,國家衛健委最新解釋是「尚待明確」
    其中顯示,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國家衛健委:氣溶膠傳播途徑尚待進一步明確 關於病毒傳播途徑,國家衛健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第四版診療方案描述是「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亦可通過接觸傳播」。
  • 我今天上班,第一件事是關中央空調
    僅僅一晚,京華酒店9樓的15名客人被感染,其中有3名新加披人、2名加拿大人、1名美籍華人。感染者離開香港,將病毒傳播到了新加坡、加拿大、美國、越南、菲律賓……非典在海外迅速擴散。 劉劍倫疫情傳播示意圖  圖源:《中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模式研究》在京華酒店9樓,每一個房間的地毯上,幾乎都存在病毒。但劉劍倫並沒有來過這些房間。
  • 世界衛生組織:不排除新冠病毒可以通過空氣傳播
    世界衛生組織此前承認,新冠病毒可能會在特定環境中通過空氣傳播,比如在「能產生氣溶膠的醫療過程中」。新指導意見認可了一些研究發現,即病毒可能會在「室內擁擠空間」中通過空氣中的微粒傳播。意見援引了「唱詩班、餐廳或健身課」作為可能出現空氣傳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