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本身當然是不死的。但唱片銷量墜崖式下落時,音樂作為產業的部分之每況愈下令從業人員身心皆寒。
但換一個載體,音樂的活力便能重新煥發。根據PRS(Performing Rights Society)的一份音樂類報告顯示:過去的五年間(2014-2018),各大付費影視流媒體平臺上的音樂使用時間翻了三番,從2014年的1450億分鐘,增長至2018年的4900億分鐘。
這意味著,唱片銷量不佳,流媒體點擊量對現金回報率低等令音樂人生存困難的時弊,能在流媒體支持下的電視劇黃金年代獲得部分補償,迎來不同於往日的新機遇。
《無為大師》
1
隨著Netflix、Amazon Prime等業界巨頭的不斷生長,《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絕命毒師》(Breaking Bad)、《透明家庭》(Transparent)等熱播劇的粉絲們湧向音樂平臺,尋找在劇中一聽鍾情的歌。
2012年,《廣告狂人》(Mad Man)的製作人向「披頭四」(The Beatles)支付了25萬美元,購買《Tomorrow Never Knows》的使用權。以「披頭四」的顯赫身份,25萬美元或許不算天價。但對其它位置的音樂人來說,被一部影視劇的音樂總監從茫茫曲庫相中,所獲報酬相對賣唱片所得亦驚人。
以音樂人身份轉為音樂總監的Zach Cowie,在新職業領域的作品包括《無為大師》(Master of None)、《不死法醫》(Forever)等。他告訴《衛報》,從影視劇選擇的層面上劃分,音樂人可分為四個類別:「第一類來自大廠牌,第二類是籤約了主要Indie廠牌的,第三類從屬於小廠牌,第四類是獨立運營的音樂人。購買這四類音樂人的作品價格依次遞減。」
流媒體音樂平臺對音樂人「摳門」的積弊難改,加上唱片銷量不振已久,「小」音樂人們很難靠音樂所得賺錢。Cowie認為,「通過合適的影視劇或其它商業渠道,音樂人可以從中獲利(錢和熱度),並以此為基點,撬動下一個音樂項目。」
他不便透露具體的價碼,但認為影視劇對音樂日益龐大的需求量是音樂人的福音。「我們都會堅持先拿到一筆可觀的預算,再敲開音樂人的大門談合作。」
《大小謊言》
2
除了錢,影視劇還能為音樂人提供可觀的一夜躥紅機會。Indie廠牌Ninja Tune旗下的英國電子樂隊The Cinematic Orchestra,是《好萊塢報導》(The Hollywood Reporter)創辦影視劇歌曲排行榜以來的首批登頂者之一。
這支樂隊的《To Build a Home》是電視劇黃金年代的大贏家。這首情意繾綣的鋼琴/人聲歌曲出現在《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實習醫生格蕾》(Grey's Anatomy)、《女子監獄》(Orange is the New Black)、《我們這一天》(This is Us)等多部熱門劇集中,在Spotify上得到2億次點擊量,榮登單曲榜首位。
Ninja Tune因此專門設立影視音樂製作部門,成為眾多積極投身這股熱潮的音樂公司之一。網際網路為影視劇及其它形式的影像輸出提供廣闊天地,音樂的缺口導致更多的音樂/音樂人被發掘;社交媒體作為擴大器推波助瀾,默默無聞的音樂人被推到舞臺中央。最終,他們更多的作品被聽到了。
與一首吃遍天的The Cinematic Orchestra相比,英國唱作人Michael Kiwanuka從影視劇中的獲益更多。隨著《大小謊言》(Big Little Lies)的熱播,他被選作主題曲的《Gold Little Heart》成為熱門單曲。美國人在完全不了解他的情況下買光了他的巡演門票,Kiwanuka本人也在社交媒體上猶如騎上火箭,一飛沖天。
由此帶來的困擾雖然惱人,比如所有的演出商都要求他唱《Gold Little Heart》,忽視他的其它作品,卻也讓這位在行業邊緣徘徊,幾欲退出的靦腆音樂人堅持了下來,順利發行第三張錄音室專輯《Kiwanuka》。他終於如願以償,讓更多人聽到他完整的音樂作品。
影視劇音樂使用增量的受益者除了被購買作品的音樂人,還促使一批音樂人成為影視劇作曲專業戶。根據PRS的報告,2017-2018年度影視劇作曲者的版稅收入增加了18%,並將迎來未來10年中的持續增長。
《亞特蘭大》
3
產業鏈的完善終於也體現在了各大獎項的設置上。2017年,艾美獎新增「傑出音樂總監」獎項,以嘉獎每部影視劇都不可或缺的「選歌英雄」。去年的格萊美也首次把原聲類獎項授予音樂總監,被業內人士稱為「一次遲來已久的首肯」。
影視劇的「音樂總監」到底是什麼工作的?各人有不同的方法。
前面提到的Zach Cowie路數特別,通常在劇本還在創作階段時便介入。《無為大師》是他為Netflix幹的第一單活。他與製作人Alan Yang和Aziz Ansari一起選歌,然後圍繞選中的歌曲寫劇本。他們常常在劇本成形前就開始剪輯,與常見步驟相悖——音樂總監們通常根據場景來剪輯歌曲。他們花數小時剪輯,並花費更多的時間尋求授權。
但Cowie和別的音樂總監有個共同的噩夢:「找到一首人人喜歡的歌,但無論如何都無法拿到版權。」
選歌是一項吞噬時間的工作。《亞特蘭大》(Atlanta)和《亢奮》(Euphoria)的音樂總監Jen Malone喜歡在Instagram上選歌。「只要我有時間,就會掏出手機瀏覽,聽用戶發布的音樂。如果這首歌適合《亢奮》,我就把它扔進這部劇的文件夾。如果適合我手裡的其它劇,就扔到相應的地方。」
在過去,尋找影視劇中出現的歌曲並不容易,要搶記、猜測、詢問、檢索,富有尋寶和比拼智力的趣味。
但今天,專業app提供一步到位的懶人服務,Shazam、Tunefind等應用儲存了海量的影視劇歌曲,方便用戶快速查找某首一晃而過的歌曲。找到歌曲後,根據app提供的流媒體試聽及購買平臺連結,或試聽或下載,從前的艱難都在技術的魔法中被消解。
本文參考:
《Screen breaks: how TV music supervisors boost new artists》作者:Lanre Bakare
《『Golden age of TV』 gives boost to music industry》 作者:Haroon Siddique
兩篇文章均發表於《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