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驁安祿山,不馴史思明

2020-12-27 識識丁丁

安祿山、史思明都是胡人,一個是西域康國人,一個是史國人,兩人大小一起長大,可能因為安祿山母親是突厥巫女又嫁得好的緣故,安祿山發展更快一些;他從互市牙郎做起,後做幽州邊帥張守珪的親兵,因善於察言觀色,會六國語言,很討張的喜愛,加上為人驍勇,又善於籠絡人,所以帶兵打了幾次勝仗後,就做了偏將、當了張的乾兒子,而這個時候,只比安祿山小一歲的史思明也才跟著他混,剛剛起身而已。

跟著張守珪,安祿山跟周邊各族人打過不少仗,贏多輸少,他打仗,愛玩花招圈套,多以坑蒙得手,如請對手來赴宴講和,結果酒裡下毒,把對方消滅掉,是常用的伎倆。但不管用什麼方法,對契丹、對奚等族的戰鬥,他總是戰功赫赫,到後來,他的官銜也一次次升騰。相比之下,作為部下的史思明的狡黠狠辣程度不亞於安祿山。有一次他讓奚族人抓住了,他並不害怕,告訴對方自己是唐使,結果面見了奚族首領,對方聽他說是來講和的,也很禮遇他,並派了一員官階不小的將領送他回去。結果他半路上給自己人送信,提前埋伏好,把送他的人給殺了。他領著對方的首級,隨後邀了功。有一次安祿山打仗打輸了,史思明逃跑到山谷中,三個多月沒出來,為什麼不出來?因為他知道安祿山的脾性,安祿山打了敗仗,往往歸罪於身邊人,結果幾個大將都被殺了,史思明卻一直等他氣消得差不多了,才跑出來見他,這時候安祿山要用人啊,見他來了,很是歡喜,別說殺或其他懲罰,安撫還來不及呢。故史思明靠著對「發小」安祿山脾氣心性的把握,兩人的關係始終處得不錯。

安祿山小名叫阿犖山,是光明的意思,其母親是巫女,故很多胡人將其以宗教領袖來追隨,這也是安祿山在範陽能紮下根,聚攏大批人馬的主要因素之一。安祿山一直很胖,自打跟張守珪時就胖,到了官坐大,就更胖,達300多斤,每次穿褲子都得雙手抓著肚子上的肉、靠侍童李豬兒頭頂住其腹部,才能勉強將褲子提上,也就是這種身體狀態,打仗後來就少了,時不時住在京城,靠狐媚之術來討唐玄宗和楊貴妃歡心了,而大本營則交給嚴莊、高尚、史思明等一幫人來打理,沒有反唐前,史思明也表現得不錯,打過幾次勝仗,戰績突出,有一次面見玄宗,唐玄宗還跟他噓寒問暖,問他多大了,他回答四十多,玄宗還鼓勵他:「好好努力,不愁不富貴!」

其實,從安祿山對唐玄宗、楊貴妃的交往看,並非一開始就有反唐之心,或決定要推翻唐玄宗自己當皇帝,《資治通鑑》上說他755年起兵、但早在745年就開始做謀反準備,實際上,這種準備更多的也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強大、更有實力,更有話語權而已,其矛頭並非一開始就對著唐玄宗;但為什麼要那麼做?其原因一是看不上唐玄宗當時的朝政、看不起朝廷的那些官,覺得一旦有風吹草動,自己可獨立一隅,稱王稱霸;其次是他跟太子有矛盾,史料記載,他有點兒看不上太子(後來的唐肅宗),甚至見面了連拜也不拜,他擔心一旦玄宗過世,太子登基了,會找自己麻煩,故這兩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他著意訓練士卒,擴大裝備,可後來安祿山還是反了,怎麼回事?綜合來看,內因是嚴莊、高尚、史思明等人的慫恿,外因是楊國忠的逼迫使然;嚴莊、高尚都是有才學卻在唐長安城裡不得志,為謀生才不得不在安祿山幕府裡混的人,讓安祿山起兵,至少自身的價值能得到提升,獲得揚眉吐氣的機會,而史思明又正值壯年,要是幫安祿山打下江山,前途也應當一片光明,所以都是支持安祿山反唐;僅此還不足以促使安祿山行動起來,其推動力來自楊國忠長期造謠他要反,並且還讓御史臺的人暗地裡殺了他在長安的幾個門客,這種情形,便使他不得不擔心楊國忠會將矛頭對向他在長安當太僕卿的兒子安慶宗身上,繼而憂慮自己的未來。這樣,導火線就點著了,不過不光燒了大唐半壁河山,也燒了安羅山和史思明自個,最後兩人先後都被自己的兒子殺死,而兒子輩最終也身首異處,這種結局,恐怕兩人生前都沒想到過。畢竟,再大的戰爭,比的是雙方帶頭人的比拼,拼智慧、能力、品性等等綜合實力,雖然史思明僅憑3000人馬就東徵西戰、平定了河北,可對面李光弼,他依然不是對手。而安祿山呢,更與郭子儀不相匹敵,至少身體素質就不行,要不怎麼會起兵一年多久兩隻眼睛都看不清人了呢?三國時司馬懿奪權靠的一個字就是「等」,這個「等」,拼的基礎就是身體素質,若安祿山像他一樣能等,等郭子儀、李光弼等一批大將老去,或許還有機會,可那樣的,恐怕也就沒有安史之亂了;總的來說,安祿山起兵,早在他起兵前不能客觀研判局勢以及自身與對手力量對比便落定了敗局。

當然,能力比安祿山略「欠」些的史思明,個性雖乖張不馴,但很會審時度勢,當手下說唐軍強大時,就暫時投降;當覺得自己實力起來後,搖身一變又成了大燕皇帝,屈伸幾乎就在一念之間。不過,與安祿山一樣,這樣的人一般搞不定家庭團結,所以,他和安祿山下場一樣,都給自己兒子的人幹掉了。

不管怎麼說,梟雄畢竟只是梟雄,雖手段毒辣,性情狡詐,但最終不夠有大視野,大懷抱,即使成了,也難免敗得像翻書一樣快。作為歷史人物,他們的盲目行動,實際上造成了最大惡果是荼毒了百姓,破壞了環境,成就了郭子儀、李光弼一批功臣,同時,也奉送了田承嗣等人延綿數十年的藩鎮割據。

作者 識丁

相關焦點

  • 忽悠大王史思明:忽悠安慶緒後忽悠唐肅宗,遭報應慘死兒子手中
    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像安祿山這樣臭名昭著的人物,也少不了一個鐵桿兄弟,就是跟他一起掀起浩劫的史思明。史思明本姓阿史那,突厥人,名叫崒幹,跟安祿山同歲,倆人自小一起長大,是無話不談的好基友。史思明靠著出色的忽悠,不僅保住了性命,而且,徹底改變了命運。史思明52歲時跟著安祿山起兵造反,是叛軍中的先鋒主將。他率領所部攻長安克洛陽,為安祿山打下了一片天下。安祿山登基之後,對史思明也非常大方,任命他為範陽節度使,手下掌管了大片區域和半數的叛軍兵馬。
  • 安祿山、史思明等昭武九姓是來自西域的粟特人嗎?
    隋唐時期歷來文化包容,尤其唐朝以後不分族別,任用了許多外族文武大臣,尤其武將眾多,在玄宗時期,以張說和李林甫兩個宰相的調整徵兵制度,對安祿山、史思明等邊鎮可以豢養私兵,為他們的野心爆發埋下很大的根源。
  • 安史之亂一共打了8年,其實安祿山死得早,死因不忍直視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有百萬雄師去震懾周邊的小國,但如果自己的人發動叛亂,那麼就會出大問題,而安祿山就是抓住了這樣的一個好機會,跟史思明一起發動叛變,這兩人一人姓安,一人姓史,所以是安史之亂,這便是這場叛亂的由來。 8年內戰,但實際上安祿山早就死了
  • 《西行紀》中的敖雪桀驁不馴,為何只對唐三藏唯命是從?
    國漫《西行記》的敖雪,是一個看起來很邪魅的、桀驁不馴,看起來很壞的帥哥!一開始,看到這個敖雪,我還真的以為他是一個喜歡殺戮的狠角色,後來才發現,這是個二哈。其實,敖雪本質不壞,他之所以變得這麼「暴虐、驕縱、不重視生命、桀驁不馴」,那是因為他卻愛!
  • 一物降一物滷水點豆腐,為何說李光弼就是史思明的天敵?
    安祿山很強悍,獨領三鎮節度使,也是叛亂的發起者,但他身後的史思明才是叛軍的核心力量,也是李唐朝廷最難纏的對手。宇宙萬物,相生相剋,不論再強的力量,再強的梟雄,總會有克制他的那一方。雖說史思明統兵很有一套,而且狡詐多端,但唯獨畏懼一人。史思明跟安祿山有幾分相似之處,滿朝文武安祿山都不放在眼中,只害怕李林甫,而史思明唯獨忌憚李光弼。
  • 朔方軍安思順:揭秘哥舒翰與安祿山恩怨背後的隱秘紐帶
    大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冬十一月,安祿山以誅殺禍害天下的宰相楊國忠為口號,從範陽領兵南下,史書稱「誅國忠,清君側」,儘管後世都知道這是長達八年的劫難,歷來稱安史安史,安祿山和史思明又為同年同鄉,甚至據說他們的生日只相差一天,自然是這次起兵共同的首領搭檔,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
  • 安祿山崛起的關鍵:利用拜火教團結慄特人,最終形成割據勢力
    文/馮玄一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的轉折點,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是由唐朝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一場叛亂。介紹安史之亂的文章很多,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安祿山的種族問題。史書上說安祿山是「營州雜種」,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安祿山的母親是突厥人,生父早亡,他母親帶著他嫁給一個叫安延偃的慄特人將軍。但是,如果從文化認同、生活習性來說,安祿山應該是慄特人,因為他從小在慄特人族群中長大,生活習慣、語言、文化認同等等都是慄特人的,周圍人都將他看作是慄特人,他自己也都認同自己是慄特人。慄特人是個什麼民族呢?
  • 安史之亂爆發一年多,安祿山就已經死了,為何還打了6年才平息?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而這一場叛亂的主角自然是挑起戰火的安祿山,安祿山是一個非常狡猾的人,他通過各種討好的手段獲得唐玄宗的信任,在經過漫長的準備之後,最終發動了叛亂,但是其實在安史之亂爆發一年多後,安祿山就被自己的兒子給殺害了,可是為何在安祿山死後,這場戰亂還打了6年才平息呢?
  • 殺死安祿山之後,安慶緒和嚴莊面臨的出路是不一樣的
    一、如果安慶緒不殺死安祿山,則必然會死於安祿山之手。第一,安慶緒才能平平,處事優柔寡斷。第二,安祿山寵愛段氏,一直想「廢長立幼」,欲立安慶恩。第三,安祿山萬年病魔纏身,性格急躁,脾氣古怪,動輒打罵,弄不好就要殺人。所以,基於上述原因,安慶緒不先下手為強,必然會死在安祿山手下。
  • 幾千人死磕太原,拖垮了史思明的十萬大軍
    其實,很簡單,史思明聽說郭子儀把五萬大軍都帶到了朔方,這麼一來,太原城內必然空虛,於是就開始蠢蠢欲動,意圖奪取太原。關於史思明咱們就不再詳細贅述了,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拙文,專門聊了聊這個人,此人相貌奇醜無比,但卻聰明過人,目不識丁就能一飛沖天,也是個混世魔王級別的。那麼,他的對手李光弼是何方神聖呢?不急,咱慢慢道來。
  • 安史之亂前傳:唐玄宗安祿山互飆演技,血腥戰亂本可避免
    如果安祿山剛到京城就被唐玄宗給剁了,類似於史思明這樣的人肯定會一致要求唐玄宗給個說法:安大帥接到聖旨騎馬進京,最終卻只有一具無頭屍體被車拉出京,這叫什麼事兒呢?在安祿山第一次進京時,拋開坊間的小道消息,我們根本找不到安祿山蓄意謀反的任何證據。
  • 好看的高幹文:他人狠話少桀驁不馴,但她一笑連命都能給她
    小編我來啦,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好看的高幹文:他人狠話少桀驁不馴,但她一笑連命都能給她。1、《半吟》作者:弱水千流短書評:糙氣滿滿的空軍特種部隊兵哥哥vs身嬌體軟歌聲好聽好看的軟糯妹砸。男主是那種兵哥哥的精氣神噠帥,女主是真的軟美軟美的文藝團下的表演團。
  • 17歲桀驁不馴,28歲收斂鋒芒,38歲的韓寒為什麼不狂了?_中國香港
    原標題:17歲桀驁不馴,28歲收斂鋒芒,38歲的韓寒為什麼不狂了?
  • 民間盛傳:安祿山與楊貴妃「有染」,真相究竟是怎樣的?
    01、投身軍旅 開元二十年(732年),張守珪任幽州節度,安祿山偷羊被抓住,張守珪拷問他,準備亂棍打死,他高聲喊叫說:「大夫難道不想消滅兩個蕃族啊?為什麼要打死我!」張守珪見他長得白白胖胖,語言豪壯,就放了他。命令他跟同鄉史思明一起去抓俘虜。 安祿山表現的機會終於來了。
  • 安祿山怒則顏杲卿背叛,顏杲卿反唇相譏,渾身是膽至死罵不絕口
    顏杲卿很有才幹,原任幽州戶曹參軍,受到安祿山賞識,連提幾級,做了太守。但顏杲卿為人正直,對安祿山的狼子野心有所察覺,可事變突起,叛軍來勢兇猛,他無力抗拒,只好與長史袁履謙趕到藁城迎接安祿山,然後尋找機會採取行動。安祿山見顏杲卿來迎接自己,十分高興,當即賜給他一身金紫官服,仍讓他鎮守常山,但為了防止他變心,又把他兒子顏誕侄子顏詢扣在軍中作人質。
  • 薛仁貴的孫子薛剛為什麼跟著安祿山反唐,後來怎樣了
    範陽、平盧兩軍區的大致範圍包括河北一帶、遼寧南部,範陽節度使就是幽州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的地方。薛嵩跟著父親在燕趙地區長大,性情豪邁,有一身好力氣,弓馬嫻熟。但他不愛讀書。而此時唐玄宗李隆基不理國事,眼裡只有楊玉環,朝政大權握在楊國忠手裡。薛嵩的父親被免官後,繼任的幽州節度使叫張守珪。開元二十年,張守珪陰差陽錯收養了一個義子,叫安祿山。
  • 順天易得,得一難求,給大家講一下你不知道的得壹元寶
    上圖中這枚銅錢直徑35cm左右,重12.5克左右,鑄於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鑄造它的人是唐天寶年間的一個兵痞,他叫史思明。恐怕多數朋友僅只知道唐朝中期那場政變的始作俑者是安祿山、史思明,那麼這兩個人的具體形象是什麼,恐怕就不那麼立體,小編藉此機會為大家介紹一下叛將史思明。
  • 擬人畫風《黑貓警長》同人圖,一隻耳桀驁難馴,白貓助手讓人心疼
    一隻耳,性格狡詐,為了報仇找了很多人搞破壞報復,食猴鷹、吃紅土的河馬大象都是他找來的,而白貓班長也是他舅舅殺死的,可以說是無惡不作,只是沒想到擬人畫風下的一隻耳這麼帥,一臉的桀驁不馴,好像一個不屈的戰士。
  • 安祿山明明手握重兵,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何大唐君臣還那麼輕敵?
    而安祿山這個頭號的叛賊,則是唐玄宗姑息養奸,一手培養起來的。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在範陽悍然起兵。面對各地奏報,玄宗竟然毫不相信,直到十一月十五,各方面的情報匯集到了一起,玄宗才信以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