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史思明都是胡人,一個是西域康國人,一個是史國人,兩人大小一起長大,可能因為安祿山母親是突厥巫女又嫁得好的緣故,安祿山發展更快一些;他從互市牙郎做起,後做幽州邊帥張守珪的親兵,因善於察言觀色,會六國語言,很討張的喜愛,加上為人驍勇,又善於籠絡人,所以帶兵打了幾次勝仗後,就做了偏將、當了張的乾兒子,而這個時候,只比安祿山小一歲的史思明也才跟著他混,剛剛起身而已。
跟著張守珪,安祿山跟周邊各族人打過不少仗,贏多輸少,他打仗,愛玩花招圈套,多以坑蒙得手,如請對手來赴宴講和,結果酒裡下毒,把對方消滅掉,是常用的伎倆。但不管用什麼方法,對契丹、對奚等族的戰鬥,他總是戰功赫赫,到後來,他的官銜也一次次升騰。相比之下,作為部下的史思明的狡黠狠辣程度不亞於安祿山。有一次他讓奚族人抓住了,他並不害怕,告訴對方自己是唐使,結果面見了奚族首領,對方聽他說是來講和的,也很禮遇他,並派了一員官階不小的將領送他回去。結果他半路上給自己人送信,提前埋伏好,把送他的人給殺了。他領著對方的首級,隨後邀了功。有一次安祿山打仗打輸了,史思明逃跑到山谷中,三個多月沒出來,為什麼不出來?因為他知道安祿山的脾性,安祿山打了敗仗,往往歸罪於身邊人,結果幾個大將都被殺了,史思明卻一直等他氣消得差不多了,才跑出來見他,這時候安祿山要用人啊,見他來了,很是歡喜,別說殺或其他懲罰,安撫還來不及呢。故史思明靠著對「發小」安祿山脾氣心性的把握,兩人的關係始終處得不錯。
安祿山小名叫阿犖山,是光明的意思,其母親是巫女,故很多胡人將其以宗教領袖來追隨,這也是安祿山在範陽能紮下根,聚攏大批人馬的主要因素之一。安祿山一直很胖,自打跟張守珪時就胖,到了官坐大,就更胖,達300多斤,每次穿褲子都得雙手抓著肚子上的肉、靠侍童李豬兒頭頂住其腹部,才能勉強將褲子提上,也就是這種身體狀態,打仗後來就少了,時不時住在京城,靠狐媚之術來討唐玄宗和楊貴妃歡心了,而大本營則交給嚴莊、高尚、史思明等一幫人來打理,沒有反唐前,史思明也表現得不錯,打過幾次勝仗,戰績突出,有一次面見玄宗,唐玄宗還跟他噓寒問暖,問他多大了,他回答四十多,玄宗還鼓勵他:「好好努力,不愁不富貴!」
其實,從安祿山對唐玄宗、楊貴妃的交往看,並非一開始就有反唐之心,或決定要推翻唐玄宗自己當皇帝,《資治通鑑》上說他755年起兵、但早在745年就開始做謀反準備,實際上,這種準備更多的也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強大、更有實力,更有話語權而已,其矛頭並非一開始就對著唐玄宗;但為什麼要那麼做?其原因一是看不上唐玄宗當時的朝政、看不起朝廷的那些官,覺得一旦有風吹草動,自己可獨立一隅,稱王稱霸;其次是他跟太子有矛盾,史料記載,他有點兒看不上太子(後來的唐肅宗),甚至見面了連拜也不拜,他擔心一旦玄宗過世,太子登基了,會找自己麻煩,故這兩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他著意訓練士卒,擴大裝備,可後來安祿山還是反了,怎麼回事?綜合來看,內因是嚴莊、高尚、史思明等人的慫恿,外因是楊國忠的逼迫使然;嚴莊、高尚都是有才學卻在唐長安城裡不得志,為謀生才不得不在安祿山幕府裡混的人,讓安祿山起兵,至少自身的價值能得到提升,獲得揚眉吐氣的機會,而史思明又正值壯年,要是幫安祿山打下江山,前途也應當一片光明,所以都是支持安祿山反唐;僅此還不足以促使安祿山行動起來,其推動力來自楊國忠長期造謠他要反,並且還讓御史臺的人暗地裡殺了他在長安的幾個門客,這種情形,便使他不得不擔心楊國忠會將矛頭對向他在長安當太僕卿的兒子安慶宗身上,繼而憂慮自己的未來。這樣,導火線就點著了,不過不光燒了大唐半壁河山,也燒了安羅山和史思明自個,最後兩人先後都被自己的兒子殺死,而兒子輩最終也身首異處,這種結局,恐怕兩人生前都沒想到過。畢竟,再大的戰爭,比的是雙方帶頭人的比拼,拼智慧、能力、品性等等綜合實力,雖然史思明僅憑3000人馬就東徵西戰、平定了河北,可對面李光弼,他依然不是對手。而安祿山呢,更與郭子儀不相匹敵,至少身體素質就不行,要不怎麼會起兵一年多久兩隻眼睛都看不清人了呢?三國時司馬懿奪權靠的一個字就是「等」,這個「等」,拼的基礎就是身體素質,若安祿山像他一樣能等,等郭子儀、李光弼等一批大將老去,或許還有機會,可那樣的,恐怕也就沒有安史之亂了;總的來說,安祿山起兵,早在他起兵前不能客觀研判局勢以及自身與對手力量對比便落定了敗局。
當然,能力比安祿山略「欠」些的史思明,個性雖乖張不馴,但很會審時度勢,當手下說唐軍強大時,就暫時投降;當覺得自己實力起來後,搖身一變又成了大燕皇帝,屈伸幾乎就在一念之間。不過,與安祿山一樣,這樣的人一般搞不定家庭團結,所以,他和安祿山下場一樣,都給自己兒子的人幹掉了。
不管怎麼說,梟雄畢竟只是梟雄,雖手段毒辣,性情狡詐,但最終不夠有大視野,大懷抱,即使成了,也難免敗得像翻書一樣快。作為歷史人物,他們的盲目行動,實際上造成了最大惡果是荼毒了百姓,破壞了環境,成就了郭子儀、李光弼一批功臣,同時,也奉送了田承嗣等人延綿數十年的藩鎮割據。
作者 識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