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要畫出不同凡俗之山水,就要對超脫視覺之道,深切體悟!

2020-12-23 美術研究

說起山水寫生,我會想起兩個掌故:一是陸儼少早年在四川秋雨乍晴,見一處山水嵐翠猶溼,白雲紅樹燦然如錦,使他驚呼好像黃公望的《秋山圖》。未料數日後重遊該地,其所見之景卻索然無味。難道是因晴雨而不同?他又趁雨再往,仍不見那日佳景。直至晚年陸老猶感嘆此事:觀山亦須有緣。二是傅抱石上世紀50年代末率江蘇畫院萬裡寫生,行至華山腳下因體力不濟,他只得在山下遠觀華山,並參酌攝影圖片思索。豈料後來他憑想像發揮而成的《漫遊太華》,竟遠超那些登山寫生的同行。

這兩事例,前者說明因雲霧氣象之作用,有的山水美景會曇花一現,稍移即逝。讀者肯定見過山水在大片雲霧中豁現,連作者也忍不住加上款印以充國畫的那種攝影佳作,可那種雲霧剎時變幻之景,又有幾人有緣親見?曾見有人拍到黃山雲霧奇幻之景,假如作者在山上呆的時間不長,哪怕几上黃山,恐怕也難有此幸遇。這說明奇幻的山水風光,本來就是罕見的非常規視覺。而後一事例,當然絕不是說畫山水不必深入寫生,而恰恰是說明:要畫出不同凡俗之山水,定要對超脫常規視覺之「道」有深切體悟,否則只一味如實寫生,又哪能畫得好山水?

我自賦閒後忽發奇想,陸續從網上搜羅山水風景攝影佳作,自謂網遊天下。印象頗深的是,曾搜到幾張長城的攝影作品,那長城處在高山雲霧之中,氣象異常壯闊,我幾乎未見畫家有表現過那樣的長城,心想若非作者長年在那生活或極其幸運,又哪能拍到那樣奇景?還有不少驢友攝影師在野外執著地守候勞作,那張家界的山、九寨溝的水、元陽的梯田,都被他們捕捉到了令人驚奇的神幻風光。也曾遇見有位畫家喜畫梯田,但其所作與我所見梯田攝影美景相比,只令人太息歟!

攝影能攫取造化瞬間明滅變幻氣象,有助畫家捕捉和窺探造化奧秘,故張大千晚年之山水變法,亦曾對攝影有所悟取。他畢生未登臨廬山,卻依據攝影幻想,畫出令人讚嘆的廬山圖。黃賓虹也說過:「遍歷海嶽奇險之區,攜攝影器具收其真相,遠法古人,近師造化,圖於楮素。」現今畫家外出寫生藉助攝影,當然已不算稀奇了。但為何不少畫家筆下之景物,竟還不如有的攝影師的鏡頭有靈氣?

回想以往,歷代山水高手如範寬、董源、「元四家」和石濤、龔賢等,都曾長年隱居山中,坐窮丘壑。他們可說都擁有各自的「寫生基地」。那時交通閉塞落後,而他們卻心態寧靜,長年棲居守候山中,故能時常見到雲聚雲散之絕妙瞬間,感悟大自然靈奇之氣的巧妙減法,以助其作畫時空諸所有、隨機而發,以顯其虛實布白氣格之妙。現今畫家寫生走馬觀花,雖跑的地方比古人多,心卻比古人浮躁,又哪能捕捉到山的呼吸脈搏和神韻氣息,獲取山水在特有霧靄光線之下才會呈現的奇幻之景?

我閱過大量山水風景照片,除極少非常規視覺下雲霧奇幻之景,有些風景其實非屬中國畫表現之範疇;而更多常規視覺之景致,看去總顯太滿、太繁;若以西法寫生來畫,雖亦可能畫出與現實迥異的絢麗畫面,但總覺那不是中國畫的氣派和味兒。因耳目之限頗難獲見,中國畫所特有的非常規視覺特徵之造化資源,實在是相當的貧乏。大多數中國畫家對於空白在畫面構成中之把握,只得因循前人模式,中國畫特有的審美空間遂至於相當狹窄。

我想,這該是中國畫空間拓展瓶頸之所在。於深感困惑之際,我忽發現:現代攝影中所謂的「白平衡」,竟與中國畫留白的審美理念奧理相通。

大家都知道拍電影和電視劇要用白板來打光,這已說明了白光參與到色彩構成之中的重要性。所謂的「白平衡」原理,也就是需有不含色彩成分之白色亮度參與、比照,畫面之中的顏色才能夠顯出清新鮮亮效果。而電腦通過「白平衡」調控光氣透入,因照片所攝之景各區域之質性厚薄不一——即如攝影底片,其厚薄之過濾光氣的空透性不一,故其景物之質性疏薄處易被光氣透入而捅破,遂使畫面產生空白並擴張而成既質實又空靈的氣局,使畫面之氣象、氣色得以純化,畫中的色彩因空白之映襯,乃更顯清新鮮亮。

中國畫以「無」襯「有」的獨特哲理,竟能被現代電腦之演繹幻變功能所印證,我覺得這對於現代中國畫視域之拓展,將會帶來一種全新穎悟,它應該是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的「法眼」。藉此「法眼」,我們可不必像古人那樣,終日深居山中等候非常規視覺美景之出現。因有電腦軟體通過光氣之透入,竟可摹擬白晝與黑夜之交替,實現時光效應之倒轉,幫我們捕捉到平常難於捕捉的、無中生有的美幻之景。如一張上海東方明珠夜景照片,通過電腦光漸次透入,竟能幻變成含有水墨味的拂曉之景;另有許多圖,從原照片與幻變圖的差異中,亦可見出電腦幻變的魔力所在。那些色調黯淡、昏昧或深重之照片,過去我們可能棄為廢片,現通過電腦透光之幻變,或竟別見洞天,讓人於驚詫中甚佩石濤「畫語錄」之所言「混沌裡放出光明」,誠非妄語也。

藉助電腦光透入之幻變,不僅可在寫生中發現非常規視覺之美景,還可借它作中西繪畫之溝通比較。筆者曾將一批水彩畫幻變為「水墨畫」,將趙無極的抽象畫幻變為「寫意山水」,這些圖例皆在筆者博客中有所披露。凡此種種圖像幻變,於圖式之修正、優化和研究取鑑及畫理探討等,當有不容忽視的學術意義和實踐借鑑作用。筆者自覺難御此中奧妙之誘惑,故撰文略敘之,以期與識者分享。作者/舒士俊

畫山水須知山石雲氣結構,峰巒龍脈走向,樹的分枝泉流的源委!

列樹而成林,雖千百樹亦合一理焉;壘石而為山,雖萬石亦成一脈焉

中國畫山水之要寧空無實,故章法位置總要靈氣往來,不可窒塞!

美術研究|方向:中國山水畫篇四,色彩如何融入中國畫寫意性表達

美術研究|無聲之樂和儒道關係下的徐復觀及其《中國藝術精神》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名山許遊未許畫,畫必似之山必怪,不似之似當下拜!
    老子這種道象哲學觀指導下的中國美學必然是~種模糊美學。「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中國的藝術家多使用太虛、無、混茫等模糊性的藝術語言來象徵、描繪他們體悟到的形而上的「道」。「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可解」(葉燮《原詩》)是模糊美的最佳效果。莊子曾說:「古之人在混茫中。」劉熙載曾論「夫篇終而接混茫。」模糊美是中國美學的最高境界,是中國藝術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審美標準。
  • 藝術展|妙造天地 · 匠心大美:在朱曜奎畫作中「悟道」中國山水之道
    從他的作品中人們看到東方的詩趣與意趣,也看到了西方的色趣與畫趣,呈顯出純粹的山川澄明,雲靄煙霞,營造出一種恍若仙境的視覺美感。這種強烈的個人繪畫風格是他在七十餘載藝術創作中思考、探索的結果,也與他的「教學相長」的藝術經歷密不可分。
  • 美術研究|以氣韻求其畫——從畫面之「神」到百家之「神」的追尋
    近代學者林纖在《春覺齋論畫》中對觀畫讀畫的心理曾作這樣的描述:餘嘗論讀古人之畫,如偷兒入金谷園,金碧照眼,不知所措乎。乃不知吳墨井亦曾言此。墨井日:「觀古畫如遇異物,駭心眩目,五色無主。乃其神澄氣定,則青黃燦然,要乘興臨摹,用心不雜,方得古人之神情要路」。餘讀既太息,以為墨井之所以稱能者,正是神澄氣定四字耳。
  • 宗炳《畫山水序》
    聖人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總結髮現了「道」,賢者則澄清懷抱品味這由道所顯現之像而通於道。山水又以其形質之美,更好、更集中地體現「道」,使仁者遊山水得道而樂之。事實不就是這樣嗎?          我眷戀廬山和衡山,又對久別的荊山和巫山十分懷念。不知不覺中,便迫近了老年。愧不能象神仙家那樣凝氣怡身。
  • 美術研究|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質也,得筆墨之法者,山川之飾也
    得筆墨之法者,山川之飾也對於中國畫藝術從寫實寫物轉向寫意寫心原因的研究,目前在國內外都處於較為零星的階段,對多種具體原因沒有較為全面地涉及,理論論證不充分、不全面,未有較系統深入的研究成果。早期繪畫注重寫實寫物,如六朝劉宋時期宗炳的《畫山水序》所言「身所盤桓,目所綢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意思是對山水畫的要求,應以自然物象為客觀依據,不僅要認真觀察物體的形和色,還要忠實地通過繪畫表現出來。又如南齊謝赫六法論的第三條「應物象形」和第四條「隨類賦彩」,分別是指畫家的描繪要與所反映的對象形似,所作色彩也要與所畫的物象相似。
  • 美術研究|中國畫飽含著詩情畫意,但中國文化的根本意義是做人
    所以觀象的時候首先就要觀到這些,這是最基礎的。然後要觀的是,每一個卦象哲人用文字在旁邊所做的批註,就是段辭和爻辭。六十四卦之間有一種內在的、爻變的規律,不能把它看成一個孤立的象,要結合其他象的爻辭來看,要用一種變動不居的、動態的觀念來看象。然後由這裡又引發出鼓動爻變的動力,『氣』概念就出現了。
  • 李興:山水精神
    無論是在萌芽狀態的魏晉玄學影響之下,強調「臥遊」的山水;還是唐代文人修身所依賴的山水;或五代與兩宋的自然山水;或元代那不求物象之形,但寫胸中逸氣,並體現出「生命真實」的山水;或明清強調「心物合一」,追求「心與天遊」,試圖呈現畫家心中的理想化、人格化面貌的山水,山水在國人心中始終是精神家園,是生命的安頓之所和歸宿之處。因此,在風景繪畫中,我們必須強調山水這個概念。
  • 美術研究|畫者,華也,但貴似得真!
    是一種與視覺形式相關的美的存在,還是一種與表現形式相對的神的存在?前者強調其客觀性,後者強調其主觀性。回到「真」的原意上,據古篆書而為漢代的許慎解釋為「仙人變形而登天」。[3]仙人,即神者,或可曰,神者託形而達道。古人以為,耳目為尋真之梯級,由耳目能感受有形之物,而感受是主體行為,受主體意識的引導,也為主體的精神狀態所左右。
  • 美術研究|從美學角度論紫砂造物之道及發展趨勢!
    很多紫砂匠人所認為的紫砂器物造型美就是傳承,師古鄙今,做了一輩子的傳統器型,無異於東施效顰,畫虎類犬;思維上稍有想法的往往又將不同紫砂器型、結構相互拼接置換,有狗尾續貂、張冠李戴之嫌。殊不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美與功用應擇材施技、因人而異、與時俱進,掌握紫砂器物設計製作的規律,賦予器物生命色彩,表現出人性氣韻之美。
  • 美術研究|18世紀朝鮮實學者的燕行與西洋美術!
    值得關注的是,當他們看到西洋畫時發出的感想,從以往的抽象、美學的角度,轉變為數學、幾何角度。以自然科學的研究為基礎,其對西方繪畫進行的分析與以往膚淺的感想不同,非常細緻並具有科學性。1765年,洪大容這位18世紀的科學家在南堂見到聖母像時驚嘆道:「蓋聞洋畫之妙,不惟巧思過人,有裁割比例之法,專出於算術也。」
  • 視覺藝術中心線上課堂|跟龍老師學畫系列!——美術之「三十六計...
    龍念南老師在中國兒童中心視覺藝術中心教學40餘年,對美育行業有著深刻的見解,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專家」!曾出版多部兒童美術教學專著,教育風格天然、真摯,滲透著對社會人生的理解及獨到的智慧,在業內享有極高的聲望。他將高深的社會知識、理論知識融入到兒童美術教育的現狀中,使之具有趣味性、實用性,從而更適合於學習與傳播。「跟著龍老師學畫!」
  • 美術研究|中國畫講究畫理,畫情,畫趣!
    陳建新,1962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國畫、書法)等級考試高研教師,1988年畢業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福建分會常務理事,福州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員理事。作品曾多次參加海內外書畫大展並獲獎,2017年作品《千遠臺》參加中國美術書畫大賽榮獲優秀獎。
  • 美術研究|重啟花鳥畫的「宋元之眼」
    因此,重新提倡並深入研究宋元花鳥畫家的觀物方式,就顯得非常迫切、重要。因為我是在中國美術學院書法本科畢業之後考了花鳥畫的碩士研究生,沒有經歷過西畫的造型訓練,所以我別無選擇地在傳統中國畫中尋找解決觀物方式的方法。
  • 黃君璧畫山水,氣勢萬千,雄偉壯麗!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黃君璧  白雲蕭寺黃君璧(1898—1991),廣州南海人。臺灣畫壇把溥心畲、張大千、黃君璧稱為「渡海三家」。黃君璧兼擅詩、書、畫,畫則兼能山水、人物和花鳥,是一個全能型畫家。
  • 山水畫家李寶林:雪域大山,是我寫不盡畫不完的夢中之境
    我愛山,愛其外冷內熱,愛其冰雪覆蓋之外表下雪水消融,漸成生命之源泉暗流湧動,正是它們最終匯聚成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長江,養育了我們這個中華民族。雪域大山,是我寫不盡畫不完的夢中之境,它變化莫測的身姿是造化神秘的傑作;它的傲岸,吸引著人們向上攀爬;它的博大,激起各種悠揚的迴響。
  • 美術研究|精研古法 博採新知,京津畫派寫意花鳥畫!
    在京津地區幾乎一統天下的「四王」畫風和清代宮廷花鳥畫風,在清末民初美術革命浪潮的衝擊下,地位日漸動搖。1918年,康有為發表《萬木草堂藏畫目》指出:「中國畫學至國朝而衰弊極矣,豈止衰弊,至今郡邑無聞畫人者。其遺餘二三名宿,摹寫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筆瘦墨,味同嚼蠟,豈復能傳後,以與今歐美、日本競勝哉?」1919年,陳獨秀在《美術革命——答呂澂》一文中稱:「若想把中國畫改良,首先要革王畫的命。
  • 美術研究|南宗以柔取韻,重於用筆;北宗以剛取勢,重於用墨!
    摘要:由荊浩開創的北派山水畫經過荊、關、李、範的發展,在畫學思想上將謝赫六法加以改造並為山水畫品評制定了要則;在山水畫創作中突破了隋唐以來那種空勾無皴的圖案化程式,並開創性地把北方山水的雄渾峭拔之美引入到了山水畫的審美領域,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產生極其重要的歷史影響。
  • 視覺藝術中心線上課堂 | 跟龍老師學畫系列!——美術之「三十六計...
    他將高深的社會知識、理論知識融入到兒童美術教育的現狀中,使之具有趣味性、實用性,從而更適合於學習與傳播。「跟著龍老師學畫!」系列專題,通過兵法中的「三十六計」,為小朋友們講解美術中的各種知識,在這樣的非常時期陪伴在小朋友身邊!很多人喜歡美術,可是又覺得美術很神秘。
  • 嘉德15春拍 大觀之夜 • 雪蓮堂珍藏山水佳作大賞
    今集本場中諸家山水佳作,請各界藏家欣賞。雪蓮堂自創建伊始就志存高遠,在短短十餘年中建立了重量級的近現代書畫收藏體系,入藏了大量新中國美術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品。藏家為填補西域尙顯單薄的美術場館這一遺憾,矢志把「雪蓮堂美術館」建成烏魯木齊乃至新疆一景。
  • 張孝友 | 詩情畫意裡的界畫山水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對王維詩畫藝術的精確評價,他將詩與畫的意境高度的概括在王維的畫中,縱觀張老師的畫亦如是如此,如詩如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中國美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美學概念,詩與畫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詩是語言同藝術的載體,畫是造型同空間藝術的載體,二者可以相互滲透、吸收、生發,塑造出豐富各異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境情趣亦謂異曲同工之妙。「畫是靜默的詩,詩是語言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