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山水寫生,我會想起兩個掌故:一是陸儼少早年在四川秋雨乍晴,見一處山水嵐翠猶溼,白雲紅樹燦然如錦,使他驚呼好像黃公望的《秋山圖》。未料數日後重遊該地,其所見之景卻索然無味。難道是因晴雨而不同?他又趁雨再往,仍不見那日佳景。直至晚年陸老猶感嘆此事:觀山亦須有緣。二是傅抱石上世紀50年代末率江蘇畫院萬裡寫生,行至華山腳下因體力不濟,他只得在山下遠觀華山,並參酌攝影圖片思索。豈料後來他憑想像發揮而成的《漫遊太華》,竟遠超那些登山寫生的同行。
這兩事例,前者說明因雲霧氣象之作用,有的山水美景會曇花一現,稍移即逝。讀者肯定見過山水在大片雲霧中豁現,連作者也忍不住加上款印以充國畫的那種攝影佳作,可那種雲霧剎時變幻之景,又有幾人有緣親見?曾見有人拍到黃山雲霧奇幻之景,假如作者在山上呆的時間不長,哪怕几上黃山,恐怕也難有此幸遇。這說明奇幻的山水風光,本來就是罕見的非常規視覺。而後一事例,當然絕不是說畫山水不必深入寫生,而恰恰是說明:要畫出不同凡俗之山水,定要對超脫常規視覺之「道」有深切體悟,否則只一味如實寫生,又哪能畫得好山水?
我自賦閒後忽發奇想,陸續從網上搜羅山水風景攝影佳作,自謂網遊天下。印象頗深的是,曾搜到幾張長城的攝影作品,那長城處在高山雲霧之中,氣象異常壯闊,我幾乎未見畫家有表現過那樣的長城,心想若非作者長年在那生活或極其幸運,又哪能拍到那樣奇景?還有不少驢友攝影師在野外執著地守候勞作,那張家界的山、九寨溝的水、元陽的梯田,都被他們捕捉到了令人驚奇的神幻風光。也曾遇見有位畫家喜畫梯田,但其所作與我所見梯田攝影美景相比,只令人太息歟!
攝影能攫取造化瞬間明滅變幻氣象,有助畫家捕捉和窺探造化奧秘,故張大千晚年之山水變法,亦曾對攝影有所悟取。他畢生未登臨廬山,卻依據攝影幻想,畫出令人讚嘆的廬山圖。黃賓虹也說過:「遍歷海嶽奇險之區,攜攝影器具收其真相,遠法古人,近師造化,圖於楮素。」現今畫家外出寫生藉助攝影,當然已不算稀奇了。但為何不少畫家筆下之景物,竟還不如有的攝影師的鏡頭有靈氣?
回想以往,歷代山水高手如範寬、董源、「元四家」和石濤、龔賢等,都曾長年隱居山中,坐窮丘壑。他們可說都擁有各自的「寫生基地」。那時交通閉塞落後,而他們卻心態寧靜,長年棲居守候山中,故能時常見到雲聚雲散之絕妙瞬間,感悟大自然靈奇之氣的巧妙減法,以助其作畫時空諸所有、隨機而發,以顯其虛實布白氣格之妙。現今畫家寫生走馬觀花,雖跑的地方比古人多,心卻比古人浮躁,又哪能捕捉到山的呼吸脈搏和神韻氣息,獲取山水在特有霧靄光線之下才會呈現的奇幻之景?
我閱過大量山水風景照片,除極少非常規視覺下雲霧奇幻之景,有些風景其實非屬中國畫表現之範疇;而更多常規視覺之景致,看去總顯太滿、太繁;若以西法寫生來畫,雖亦可能畫出與現實迥異的絢麗畫面,但總覺那不是中國畫的氣派和味兒。因耳目之限頗難獲見,中國畫所特有的非常規視覺特徵之造化資源,實在是相當的貧乏。大多數中國畫家對於空白在畫面構成中之把握,只得因循前人模式,中國畫特有的審美空間遂至於相當狹窄。
我想,這該是中國畫空間拓展瓶頸之所在。於深感困惑之際,我忽發現:現代攝影中所謂的「白平衡」,竟與中國畫留白的審美理念奧理相通。
大家都知道拍電影和電視劇要用白板來打光,這已說明了白光參與到色彩構成之中的重要性。所謂的「白平衡」原理,也就是需有不含色彩成分之白色亮度參與、比照,畫面之中的顏色才能夠顯出清新鮮亮效果。而電腦通過「白平衡」調控光氣透入,因照片所攝之景各區域之質性厚薄不一——即如攝影底片,其厚薄之過濾光氣的空透性不一,故其景物之質性疏薄處易被光氣透入而捅破,遂使畫面產生空白並擴張而成既質實又空靈的氣局,使畫面之氣象、氣色得以純化,畫中的色彩因空白之映襯,乃更顯清新鮮亮。
中國畫以「無」襯「有」的獨特哲理,竟能被現代電腦之演繹幻變功能所印證,我覺得這對於現代中國畫視域之拓展,將會帶來一種全新穎悟,它應該是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的「法眼」。藉此「法眼」,我們可不必像古人那樣,終日深居山中等候非常規視覺美景之出現。因有電腦軟體通過光氣之透入,竟可摹擬白晝與黑夜之交替,實現時光效應之倒轉,幫我們捕捉到平常難於捕捉的、無中生有的美幻之景。如一張上海東方明珠夜景照片,通過電腦光漸次透入,竟能幻變成含有水墨味的拂曉之景;另有許多圖,從原照片與幻變圖的差異中,亦可見出電腦幻變的魔力所在。那些色調黯淡、昏昧或深重之照片,過去我們可能棄為廢片,現通過電腦透光之幻變,或竟別見洞天,讓人於驚詫中甚佩石濤「畫語錄」之所言「混沌裡放出光明」,誠非妄語也。
藉助電腦光透入之幻變,不僅可在寫生中發現非常規視覺之美景,還可借它作中西繪畫之溝通比較。筆者曾將一批水彩畫幻變為「水墨畫」,將趙無極的抽象畫幻變為「寫意山水」,這些圖例皆在筆者博客中有所披露。凡此種種圖像幻變,於圖式之修正、優化和研究取鑑及畫理探討等,當有不容忽視的學術意義和實踐借鑑作用。筆者自覺難御此中奧妙之誘惑,故撰文略敘之,以期與識者分享。作者/舒士俊
畫山水須知山石雲氣結構,峰巒龍脈走向,樹的分枝泉流的源委!
列樹而成林,雖千百樹亦合一理焉;壘石而為山,雖萬石亦成一脈焉
中國畫山水之要寧空無實,故章法位置總要靈氣往來,不可窒塞!
美術研究|方向:中國山水畫篇四,色彩如何融入中國畫寫意性表達
美術研究|無聲之樂和儒道關係下的徐復觀及其《中國藝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