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到諡號「文正」有多難,宋元明清四朝加起來只有28個大臣得到

2020-12-28 騰訊網

諡號,指的是人死之後,對人的一種評價。也就是蓋棺定論了,根據人生平所做的事情用一個字或者幾個字總結。最初的時候,只有君主才有諡號的。後來,大臣和王公貴族死後都有相應的諡號。當然,既然是評價肯定有好有壞。有些諡號一看就是好人,比如文、武、景、昭等,有些一看就不是好人,比如幽、厲、煬、哀等。不過對於君主還是大臣,這些諡號一旦定下來就不能改變的。所有古代有些大臣一生中都在追求一些比較好的諡號。其中文官中最高的諡號是「文正」。

諡號最初是一個字,所以「文正」這兩個字肯定是有兩個意思的。在諡法裡面,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等。可以說這些都是最好的詞。再看一下正,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這些也都是最好的詞。既然文和正都是非常好的詞,那麼放在一起的話,用來形容大臣就應該是最好的大臣了。

最初對大臣的諡號裡面最高是「文貞」,第一個有這個諡號的是魏徵,可見唐太宗很喜歡他。之後由於宋仁宗名字叫趙禎,為了避諱就改成了「文正」。司馬光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也就是文正是最好的諡號,沒有其他諡號能比這個好了。既然是最好的諡號,想要獲得這麼諡號的話應該非常難。縱觀宋朝之後,宋元明清四朝加起來也只有28個大臣得到這個諡號。

宋朝規定文正這個諡號之後,一共有九個大臣獲得這個諡號。分別是李昉、範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這裡都曾位極人臣,影響重大。像範仲淹、司馬光更是盡人皆知了。

元朝的時候,還繼續使用諡號。元朝一共有六個大臣獲得這個諡號。有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賈居貞。其中耶律楚材輔佐了蒙古幾代君主,而且是契丹人。可見,蒙古人對耶律楚材還是非常認同的。

明朝的時候,有五個人獲得這個諡號。分別是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劉理順。其中方孝孺還是南明小朝廷追加的。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滅十族的人,不過他的忠心值得肯定。

清朝的時候,有八個人獲得這個諡號。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其中劉統勳是劉羅鍋的父親,曾國藩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這些人都是當時的重臣。

從文正這個諡號出現到清朝滅亡,一共1000年左右的時間。出現了無數的大臣,只有28人獲得了這個稱號,可見想要獲得這個稱號比登天還難。1000多年的時間裡出現的皇帝都要比得到文正諡號的大臣多得多。想要得到文正的諡號,還不如當皇帝的可能性大。

相關焦點

  • 宋朝僅有9名大臣得到文正諡號,王安石、蘇軾都沒獲得
    俗話說「生晉太傅,死諡文正」,對於古代的無數讀書人來說,能夠在死後被追贈「文正」諡號,是一件極為光宗耀祖的事情。宋朝是一個以尊重讀書人,且喊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響亮口號的王朝,一共有多少大臣得到「文正」諡號? 答案是9個。平均約34年才產生一個「文正」諡號。
  • 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
    有宋以來,「文正」這一諡號聲名鵲起,成為了頂級甚至可以說是第一的諡號。也有了「生晉太傅,死諡文正」,以及「本勳勞,則忠獻為美;論德業,則文正為大」(注1)之類的說法。「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呢?這其實與北宋的政治文化緊密相關。宋代之前,諡號本是大臣死後獲得的殊榮。
  • 諡號文正,對於古代臣子究竟是怎樣的殊榮,千年來只有32人
    但是真正的使得臣子熱衷於為官去世之後得到一個好的諡號,是從唐代開始。在唐代得到文貞諡號的大臣有魏徵、陸象先、宋璟等;魏徵是貞觀之治的不可獲取的一人,同時也是又名的諫臣,當得上當時的文臣領袖。一心只想振興大唐的輝煌,最終死後得以諡號文貞。宋代賜予文貞/文正諡號應該是歷代最多的,共有無人。這主要是得益於宋代的崇文抑武政策,文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文貞諡號得以賜下這麼多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
  • 李昉名氣不大,為何他能得到,文官夢寐以求的文正諡號
    眾所周知,古代文人做官後,都夢寐以求想要得到一個諡號,就是「文正」。正因為大家都想要這個諡號,所以一般統治者,都不會輕易將此諡號賜給大臣。
  • 古代有一特殊諡號,獲封象徵至高榮譽,但歷朝歷代都不過超十個人
    我國古代歷史上,一般大臣去世都會有諡號,而在這些諡號中,尤以文正最為榮貴。而歷朝歷代能得到文正諡號的,絕不會超過十人。顧名思義,文正即文官的諡號,其實這個諡號最早誕生記載是在唐朝,不過唐朝時期稱:文貞,唐朝獲封的也不過十人,後來到宋朝時期,為了避諱天子宋仁宗趙禎的名諱改為:文正,宋朝獲封這個諡號的有9人,明朝也只有5人而已,歷史上有名望的文官很多,但是死後皇帝不會輕易的給予此封號。
  • 「文正」不是官位,為何皇帝不輕易給人?什麼人才有資格得到?
    在古代,文人當官後,在死後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是他們生前夢寐以求的事情,因為這表示朝廷給了他的最高評價。在明代,有一個叫李東陽的大學士,在他臨死之前聽到來探望他的內閣首輔楊一清對他說,他死後會給他一個「文正」的諡號時,垂死的李東陽竟在床上向楊一清磕起頭來。可見,古代文人對這個諡號的重視程度。
  • 中國僅32人獲諡號文正,範仲淹曾國藩名副其實,只有他讓人不服
    李東陽 「文正」是臣子死後皇帝給的最高諡號之一,清代的曾國藩因為給大清續過命,功勞巨大,所以死後獲諡「文正」。但是明朝正德首輔李東陽,助太監劉瑾為虐,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居然也獲得「文正」這個諡號。他這個「文正」是不是注水了?
  • 魏徵叛主,憑啥獲得文人第一諡號「文正」?司馬光:他真的配
    後代出於孝順一般都給逝者美稱,至少也是中意詞,太無惡不作的才會得到「紂」「煬」「謬」「醜」這種直接開罵的惡諡。在諸多諡號中,士大夫一生為之奮鬥的最高諡號就是「文正」,「文正」如何成了最高榮譽呢?這還要從魏徵說起。
  • 最高諡號文正的來源是啥?誰才是歷史上最厲害的文正公呢?
    五國(代)元老、書法家崔宏榮獲了【文貞】的諡號。這五國分別是前秦、翟魏、後燕以及由他提議改國號為(北)魏的代國。【文貞】是北魏到北宋真宗前文臣最高的諡號,偉大的意見王魏徵同志也榮獲此諡號。 北宋仁宗時【文貞】的諡號改為了【文正】,為什麼改?因為宋仁宗名趙禎,諡號用字與皇帝名字字形相近,字音相同,為了避免侵權——避諱,而改為【文正】。
  • 來自清代皇權的「阿諛奉承」——「特諡」大臣及其政治內涵分析!
    ,而是超出常規的諡法流程,由皇帝直接頒發的,這樣的事情在清朝非常的多,可以看出清朝歷代皇帝用不按常法的賜諡視為籠絡人心的一個法寶,特別是文正一詞,在明代以來就被用在功高蓋世的大臣身上,而且文正更是文官諡號的最高級別,很多和文人百年之後都想得到這個諡號,而且得到這個諡號,在當世的功績和學識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 他文採斐然本可得到「文正」諡號,卻因一場離婚案讓自己聲名狼藉
    一、少年成名,仕途坎坷夏安的出身並不差,他的父親夏承皓是個武官,但夏安從小就文武雙全,體格魁梧,而且還特別愛好文學,博覽群書,寫詩寫賦,樣樣都有。十二歲開始學習獨立創作賦,雖然產量不高,但還是有不少經典口口相傳,至今仍是文學愛好者那時吟誦的詩賦,被周圍人誇讚為神童。
  • 為何人們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而其它朝代多用廟號或諡號
    在歷史的朋友圈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清之前的皇帝通常用廟號或諡號稱呼,例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宋高祖趙匡胤,而明清皇帝習慣用年號稱呼,比如洪武皇帝朱元璋、萬曆皇帝朱翊鈞
  • 為避諱,宋仁宗發明一新諡號,成讀書人最高追求,北宋共有九個半
    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就是我們的男團成員,大部分死後諡號都帶有一個「文」字,比如範仲淹和司馬光,諡號「文正」,歐陽修、蘇軾和富弼,全部都是「文忠」,只有晏殊的諡號是「元獻」,看起來似乎和文不沾邊。為何「文」成了背誦默寫天團的標配?文正和文忠有何區別?晏殊又為什麼如此另類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 秦始皇沒有諡號和廟號,而他自定諡號廟號,結果30多歲就薨逝了
    咱們知道,中國古代有諡號、有廟號、有年號,他們之間的不同我們就不聊了,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奇怪現象?對於不同時代的皇帝,我們對他習慣性的稱呼竟然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漢代的皇帝,我們動輒是用諡號來稱呼他的——漢文帝、漢武帝、漢景帝,文、武、景是他的諡號,是他死了之後,後世的皇帝和大臣對他一生進行的評價。
  • 年號、廟號、諡號,再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這些應該是很基礎的常識,但彼時腦海中還是有很多問號,所以抽空補了個課,今天一併分享。一、廟號、諡號、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和年號,我們拿一些皇帝來舉例說明一下什麼是廟號、諡號和年號。先說廟號。
  • 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諡號到了秦始皇的時候被廢掉,因為秦始皇認為諡號是「臣議君,子議父」,西漢時被恢復,漢朝到隋朝多用諡號,漢朝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漢以前少用廟號,多用諡號。除了皇帝有諡號,一些高級大臣,有功王侯也會被賜予諡號,在文官裡,最好的應該是「文正」,如範仲淹、司馬光、曾國藩都被諡為「文正」;武官最好的是「忠武」,諸葛亮、嶽飛都被諡為「忠武」。
  • 清朝最後一位文正:狀元出身,光緒皇帝老師,北大首任校長
    「文正」是文人大臣的最高諡號,是無數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對象。當年,明朝大臣李東陽在死前獲知皇帝有可能會授予他「文正」諡號時,感動得老淚縱橫。 清朝享國近300年,一共授予了8位大臣「文正」諡號。這8位大臣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
  • 宋元明清那些愛 | 合集49集全
    《宋元明清那些愛》從浩如煙海的歷史陳跡中梳理出七十個愛情故事,比如比如蘇東坡的愛情、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愛情、陸遊和唐琬的故事,也有不那麼廣為人知的愛情故事,比如碾玉觀音的故事、樂小舍的故事、拜月亭的故事等。這些故事,你之前熟悉的能讀出新內容,比如蘇東坡其實有三位老婆,《江城子》是他悼念自己的第一位妻子王弗所寫。蘇東坡在王弗的墳墓旁️種下了三萬棵雪松,以紀念自己的亡妻。
  • 宋朝李昉,一生歷五朝卻沒啥政績,為何得諡號文正?
    說到李昉,對宋史或中國文學史不感興趣的朋友也許不大了解,此人對宋史和中國文學史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死後被皇帝親賜臣子最高級別的諡號「文正」,足見其人之貢獻。但蔭蔽可不是什麼官都能蔭的,只有高官才行,李昉之父李超名譽很高,是太子太師,但實權僅僅是個兵部郎中,所以蔭蔽出身的李昉也就是個榮譽銜,「以蔭補齋郎,選授太子校書」,太子校書大概就是太子府圖書館的管理員。
  • 秦始皇為什麼沒有諡號和廟號?諡號和廟號又有什麼不同?
    商朝有廟號,但周朝卻不用廟號,而用諡號。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等等都是屬於諡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始皇覺得廟號和諡號都是屬於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就把廟號和諡號一起廢了不用。所以廟號從周朝到秦朝,也曾一度被廢用了近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