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指的是人死之後,對人的一種評價。也就是蓋棺定論了,根據人生平所做的事情用一個字或者幾個字總結。最初的時候,只有君主才有諡號的。後來,大臣和王公貴族死後都有相應的諡號。當然,既然是評價肯定有好有壞。有些諡號一看就是好人,比如文、武、景、昭等,有些一看就不是好人,比如幽、厲、煬、哀等。不過對於君主還是大臣,這些諡號一旦定下來就不能改變的。所有古代有些大臣一生中都在追求一些比較好的諡號。其中文官中最高的諡號是「文正」。
諡號最初是一個字,所以「文正」這兩個字肯定是有兩個意思的。在諡法裡面,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等。可以說這些都是最好的詞。再看一下正,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這些也都是最好的詞。既然文和正都是非常好的詞,那麼放在一起的話,用來形容大臣就應該是最好的大臣了。
最初對大臣的諡號裡面最高是「文貞」,第一個有這個諡號的是魏徵,可見唐太宗很喜歡他。之後由於宋仁宗名字叫趙禎,為了避諱就改成了「文正」。司馬光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也就是文正是最好的諡號,沒有其他諡號能比這個好了。既然是最好的諡號,想要獲得這麼諡號的話應該非常難。縱觀宋朝之後,宋元明清四朝加起來也只有28個大臣得到這個諡號。
宋朝規定文正這個諡號之後,一共有九個大臣獲得這個諡號。分別是李昉、範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這裡都曾位極人臣,影響重大。像範仲淹、司馬光更是盡人皆知了。
元朝的時候,還繼續使用諡號。元朝一共有六個大臣獲得這個諡號。有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賈居貞。其中耶律楚材輔佐了蒙古幾代君主,而且是契丹人。可見,蒙古人對耶律楚材還是非常認同的。
明朝的時候,有五個人獲得這個諡號。分別是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劉理順。其中方孝孺還是南明小朝廷追加的。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滅十族的人,不過他的忠心值得肯定。
清朝的時候,有八個人獲得這個諡號。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其中劉統勳是劉羅鍋的父親,曾國藩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這些人都是當時的重臣。
從文正這個諡號出現到清朝滅亡,一共1000年左右的時間。出現了無數的大臣,只有28人獲得了這個稱號,可見想要獲得這個稱號比登天還難。1000多年的時間裡出現的皇帝都要比得到文正諡號的大臣多得多。想要得到文正的諡號,還不如當皇帝的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