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文採斐然本可得到「文正」諡號,卻因一場離婚案讓自己聲名狼藉

2020-12-23 可愛的小萱萱58

講起古代的婚姻,自上而下幾乎都是盲婚,尤其是女孩子,如果嫁錯了人,想要離婚那可是難上加難。至宋代,這一婚姻觀念體系已趨於平衡,宋仁宗還娶了二婚的曹皇后,可見社會對再婚女性的嚴苛程度有所減輕。

但是,這並不是說,當時的社會對離婚的人都能接受,即使是男人,如果因為犯錯離婚,同樣也會受到世人的指責,比如宋仁宗的忠臣夏安,因為一樁離婚案,他到底花了多少錢?

一、少年成名,仕途坎坷

夏安的出身並不差,他的父親夏承皓是個武官,但夏安從小就文武雙全,體格魁梧,而且還特別愛好文學,博覽群書,寫詩寫賦,樣樣都有。

十二歲開始學習獨立創作賦,雖然產量不高,但還是有不少經典口口相傳,至今仍是文學愛好者那時吟誦的詩賦,被周圍人誇讚為神童。少年時代的夏神,可以說是天之驕子般的存在。

不過,夏魚也有個缺點,就是相貌平平,又因不堅持自律習武,年紀不大,想要發胖,也有幾分猥瑣,總之,當時的夏魚,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才學,而順利地踏上武將之路。

宋代時期契丹非常活躍,與契丹作戰的夏承皓的父親夏承皓,守衛邊疆的武將,也曾跟隨父親到邊塞,寫過幾首關於將士與塞外遊牧民族作戰的小詩,很讓他感到驕傲。

但這一切令人驕傲,因為契丹的再次進攻戛然而止,宋真宗景德二年,契丹再次進攻,夏承皓帶兵抵抗,這一次夏承皓再也沒有回來,死在契丹的流箭下,正直的少年夏安失去了可以依靠的父親。

這一慘痛的代價,換來的也只是一個小小的「三班倒」,即不能領兵出徵,也不能給皇帝提供寶貴的軍事參謀,而這一職位正是朝廷對犧牲將領家屬「體貼」的獎賞。

不過,他忘不了父親的死因,並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朝廷的政策,對契丹進行更大的反攻,所以朝廷並不重視,也就無所謂了,夏季選擇主動出擊。

二、主動出擊,棄武從文

夏,自幼聰敏機智過人,即使有依附的父親死後,他也能從中發現一點,在當下,從武並非為父報仇的最好志向,必須棄武從文。這一觀點完全正確,宋朝自建國以來,一直以抑武揚文著稱,怕有權有勢的武將走了趙匡胤老路,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在宋朝文人地位明顯高於武將,更容易得到皇帝的賞識,因此,夏安也決定走這條文治天下之路。

一進門,夏魚就很主動,當時他已經有了官職,想調到部門,那一定要能說話的領導去發掘自己的才能。就這樣,夏安帶著一篇自己寫的文章在路上堵住了當時的宰相李沆,希望他能有機會調到文官部門去。

不料李沆看了這篇文章,還真立刻決定把他調任,當然還是要和皇帝商量,於是,在高層商議後,將夏太后從原來的小武官調任小文官。儘管軍部完全換了,但仍然是一個沒有什麼分量的小官,不過夏安這下就不用擔心了,比起武官們無人問津的冷淡,現在這個文官,靠自己的文採還是有上升的空間,此時的夏安還不到二十歲。

之後,夏安憑藉自己的文採,還有政績,步履蹣跚,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我們必須承認,夏安是個政治謀略很強的官員,他在每一個地方當地方官時,都能出一番成績,既贏得了皇帝的嘉獎,又讓當地百姓記下他的忠誠。

這件事發生在宋真宗天禧三年,當時夏姓在襄州任職,這一年,襄州並不太平,遭遇災荒,百姓顆粒無收,無奈之下,許多人攜家帶口來到他鄉,在當地更是盜賊橫行,一片混亂。到襄州後,見社會動蕩,人口減少,盜賊猖獗,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開倉救民。這樣的舉動讓當地百姓開始敬仰夏州,夏州不但解決了朝廷的燃眉之急,也為自己的升遷打下了基礎。

沒幾年,夏貴人又被派往洪州任職,這個地區大概就是現在湖南瀟湘一帶,巫蠱流傳已久,而且有不少學巫蠱的姑娘嫁進了普通百姓家,把巫蠱帶給百姓。因此,在洪州這個地方,生病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巫師,而不是去看醫生,民風非常惡劣。夏天來到這裡後,雷厲風行,嚴懲不貸,嚴懲不貸,燒毀迷信器具,教百姓簡單針灸,大力發展農耕。

在短短的時間裡,洪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連皇帝也下旨要好好獎賞這位大臣,這樣看來,夏如水有生之年還是很能幹的,只是,他為什麼總是被派到外地,而不是回到權力中心呢?

夏安的多情,在他的詩文歌賦中直截了當地顯露出來,一首《鷓鴣天》,已成為一首男子漢白話詩,但夏安卻用錯了地方。夏無雙的正妻是當時宋朝著名的楊氏女,自然對丈夫這種夜不閉戶、寵愛小妾的作法極為不滿,再加上楊氏家庭背景也很好,其兄弟姊妹都支持離開他,於是,二人便鬧得天翻地覆。

隨後,楊氏一紙狀書將其告發到皇帝那,並痛斥他為喜新厭舊,此時,夏安已經是宋仁宗最寵愛的大臣了,本來,宋仁宗想要和好,但家事還是自己去辦,但沒想到,夏安的妻子如此堅決,又有娘家作靠山,最後不得已,只好答應兩人和好。

儘管已離異,但夏子的事業卻遇到了轉機,因為寵妾滅妻這件事受到政敵的指責,彈劾,說夏子好色好財,宋仁宗雖然心中對夏子極為認同,但無奈還是要立規矩,於是夏子繼續外派,遠離政治中心。

宋仁宗臨終前,想給他一個「文正」的諡號,這不僅是對他才學的肯定,也是對他多年來為朝廷提拔了不少人才的讚賞,但由於寵妾滅妻的延續,有政敵上奏說夏還在世,不配有「文正」這一諡號,最後宋仁宗就改成了「文莊」。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有一些影視作品,把夏子儀塑造成一個貪財好色、身材矮小、面目全非的小胖子,可見在古代,離婚的原因和影響對男女雙方都很重要,因為離婚訴訟,這個曾經被稱為「文學宗師」的男人,被埋葬了千年。

相關焦點

  • 李昉名氣不大,為何他能得到,文官夢寐以求的文正諡號
    眾所周知,古代文人做官後,都夢寐以求想要得到一個諡號,就是「文正」。正因為大家都想要這個諡號,所以一般統治者,都不會輕易將此諡號賜給大臣。
  • 宋朝僅有9名大臣得到文正諡號,王安石、蘇軾都沒獲得
    俗話說「生晉太傅,死諡文正」,對於古代的無數讀書人來說,能夠在死後被追贈「文正」諡號,是一件極為光宗耀祖的事情。宋朝是一個以尊重讀書人,且喊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響亮口號的王朝,一共有多少大臣得到「文正」諡號? 答案是9個。平均約34年才產生一個「文正」諡號。
  • 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
    有宋以來,「文正」這一諡號聲名鵲起,成為了頂級甚至可以說是第一的諡號。也有了「生晉太傅,死諡文正」,以及「本勳勞,則忠獻為美;論德業,則文正為大」(注1)之類的說法。「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呢?這其實與北宋的政治文化緊密相關。宋代之前,諡號本是大臣死後獲得的殊榮。
  • 想得到諡號「文正」有多難,宋元明清四朝加起來只有28個大臣得到
    不過對於君主還是大臣,這些諡號一旦定下來就不能改變的。所有古代有些大臣一生中都在追求一些比較好的諡號。其中文官中最高的諡號是「文正」。 最初對大臣的諡號裡面最高是「文貞」,第一個有這個諡號的是魏徵,可見唐太宗很喜歡他。之後由於宋仁宗名字叫趙禎,為了避諱就改成了「文正」。司馬光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
  • 諡號文正,對於古代臣子究竟是怎樣的殊榮,千年來只有32人
    說到追求一個諡號,似乎是古人為官者的必然追求,每個人都渴望死後得到一個名垂千古的諡號。同時臣子的諡號也是有著文武之分的,武官最高的諡號為武忠,例如嶽飛被誣陷致死之後先諡「武穆」,後來平凡諡「忠武」。其實在兩漢時期就已經有這個諡號之稱了,秦始皇當時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實屬大不敬,因此取消了。但是到了西漢時期又恢復了。但是真正的使得臣子熱衷於為官去世之後得到一個好的諡號,是從唐代開始。
  • 魏徵叛主,憑啥獲得文人第一諡號「文正」?司馬光:他真的配
    後代出於孝順一般都給逝者美稱,至少也是中意詞,太無惡不作的才會得到「紂」「煬」「謬」「醜」這種直接開罵的惡諡。在諸多諡號中,士大夫一生為之奮鬥的最高諡號就是「文正」,「文正」如何成了最高榮譽呢?這還要從魏徵說起。
  • 「文正」不是官位,為何皇帝不輕易給人?什麼人才有資格得到?
    有人也許不解,文集名稱為何把曾國藩稱為「曾文正公」,難道這是曾國藩的號或者是字?這當然不是,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文正」則是他的諡號,是他去世後由皇帝封的。所以,曾老爺子生前是不知道後世的人會把他尊稱為「文正公」的。
  • 最高諡號文正的來源是啥?誰才是歷史上最厲害的文正公呢?
    五國(代)元老、書法家崔宏榮獲了【文貞】的諡號。這五國分別是前秦、翟魏、後燕以及由他提議改國號為(北)魏的代國。【文貞】是北魏到北宋真宗前文臣最高的諡號,偉大的意見王魏徵同志也榮獲此諡號。 北宋仁宗時【文貞】的諡號改為了【文正】,為什麼改?因為宋仁宗名趙禎,諡號用字與皇帝名字字形相近,字音相同,為了避免侵權——避諱,而改為【文正】。
  • 中國僅32人獲諡號文正,範仲淹曾國藩名副其實,只有他讓人不服
    李東陽 「文正」是臣子死後皇帝給的最高諡號之一,清代的曾國藩因為給大清續過命,功勞巨大,所以死後獲諡「文正」。但是明朝正德首輔李東陽,助太監劉瑾為虐,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居然也獲得「文正」這個諡號。他這個「文正」是不是注水了?
  • 宋朝李昉,一生歷五朝卻沒啥政績,為何得諡號文正?
    他死後被皇帝親賜臣子最高級別的諡號「文正」,足見其人之貢獻。一、亂世下的李家李昉出生於925年(後唐同光年間),《李昉傳》說他家在河北深州(今天的饒陽),他的父親出仕於後晉,當時流行蔭蔽,李昉憑蔭蔽也進入官場。
  • 先貶後褒,忠奸難辨——清代八大文正公之湯斌
    「文正」是封建皇帝對文官死後依其生前事跡給予的最高諡號。清朝268年,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僅有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湯斌(1627-1687),字孔伯,號荊峴,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人。
  • 文採斐然的5副對聯,堪稱妙對,讓人回味無窮
    對聯俗稱對對子,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得到了眾多朋友的喜愛。歷史上有許多名聯流傳,也有一些對聯雖然名氣不大,但是對仗工整,文採飛揚,很值得品鑑一下。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對聯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文採斐然的5副對聯,堪稱妙對,讓人回味無窮。
  • 古代有一特殊諡號,獲封象徵至高榮譽,但歷朝歷代都不過超十個人
    我國古代歷史上,一般大臣去世都會有諡號,而在這些諡號中,尤以文正最為榮貴。而歷朝歷代能得到文正諡號的,絕不會超過十人。顧名思義,文正即文官的諡號,其實這個諡號最早誕生記載是在唐朝,不過唐朝時期稱:文貞,唐朝獲封的也不過十人,後來到宋朝時期,為了避諱天子宋仁宗趙禎的名諱改為:文正,宋朝獲封這個諡號的有9人,明朝也只有5人而已,歷史上有名望的文官很多,但是死後皇帝不會輕易的給予此封號。
  • 為避諱,宋仁宗發明一新諡號,成讀書人最高追求,北宋共有九個半
    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就是我們的男團成員,大部分死後諡號都帶有一個「文」字,比如範仲淹和司馬光,諡號「文正」,歐陽修、蘇軾和富弼,全部都是「文忠」,只有晏殊的諡號是「元獻」,看起來似乎和文不沾邊。為何「文」成了背誦默寫天團的標配?文正和文忠有何區別?晏殊又為什麼如此另類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 楊廣死後,3個皇帝給他3個不同諡號,學者:叫他隋煬帝,這不公平
    諡號,是古人去世後,後人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評定一個帶有褒貶意味的稱號,也就是蓋棺定論。比如說,北宋時期的名臣範仲淹諡號為「文正」,這帶有褒揚意味,是一個褒諡。「文正」也是古代文人夢寐以求的至高榮耀。他的積極進取一旦超過了度,超越了整個王朝的承受能力,那就變成了一場災難。所以,他的形象最後也就變成了窮兵黷武、大興土木、橫徵暴斂的負面形象,實在可悲可嘆。
  • 清朝最後一位文正:狀元出身,光緒皇帝老師,北大首任校長
    「文正」是文人大臣的最高諡號,是無數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對象。當年,明朝大臣李東陽在死前獲知皇帝有可能會授予他「文正」諡號時,感動得老淚縱橫。 清朝享國近300年,一共授予了8位大臣「文正」諡號。這8位大臣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
  • 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漢朝皇帝的諡號在前面會加一個孝字(除了劉邦和劉秀,劉邦諡號為高皇帝,諡法中無「高」,但後人覺得他功勞太高了,就特意起了個「高」字,但一般我們稱呼他為「漢高祖」,這是廟號),表示以孝治天下,漢武帝是漢孝武帝,漢宣帝本是漢孝宣帝,到了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也就是漢孝獻帝,是由魏明帝追認的諡號。
  • 此人死後獲諡文正,雖文章品行俱佳,但以政績而言卻是名不副實
    朱珪獲賜「文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是嘉慶帝的老師。以文才、品德而言,朱珪算是當時的大儒,他十九歲中進士,與其族兄朱筠同享盛名,當時人將他們兄弟與紀昀、翁方綱等名儒並列為學問淵博者。乾隆皇帝對朱珪有這樣的評價:「紀、翁不過是文士而已,朱珪不僅文章好,品行也端方。」可見乾隆帝對他十分器重。
  • 超高人氣古代言情小說推薦,文採斐然,故事情節耐人尋味
    當一切回到最初,她懂得了那些總是欲言又止的眼神,那些不同尋常的舉止,還有……他的心意。本文劇情豐富,一波三折,宮鬥宅鬥讓人燒腦。作者文筆俱佳,斐然的文採令作品增了三分的耐人尋味,第一人稱,更能讓讀者切身體會主角一波三折的心情。全文都有點帶悲的色彩,雖然也不乏一些甜蜜的情節。
  • 霹靂布袋戲6首詩號,文採斐然,道友們隨口就能念出一兩句
    而霹靂布袋戲的詩號一直是一個特色,文採飛揚,底蘊深厚,很容易贏得道友們的心。我是真遊泳的貓,關注我,一起來看看霹靂布袋戲6首詩號,文採斐然,味道悠長,相信道友們隨口就能念出一兩句。如果大家還知道更多好詩號,歡迎留言哦。第1首:悟來時見江海古,蒼崖行遍謁玄門。向道偶題人間世,一笛一劍一崑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