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昉名氣不大,為何他能得到,文官夢寐以求的文正諡號

2021-02-08 筆寫趣史

眾所周知,古代文人做官後,都夢寐以求想要得到一個諡號,就是「文正」。正因為大家都想要這個諡號,所以一般統治者,都不會輕易將此諡號賜給大臣。去世後能夠得到這一諡號的人,也大多都是文人敬仰的對象,比如範仲淹、李東陽、曾國藩等等,這些人的名字在後世都如雷貫耳。

可要說起李昉,不太了解歷史的人,就完全不知道是誰了。雖然許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誰,可李昉去世後的諡號,卻恰好就是「文正」。李昉名氣不大,為何他能得到,文官夢寐以求的文正諡號呢?

李昉出生於公元925年,憑藉著父親的關係,後來入仕做了個太子校書,這個官職並不高,就等同於是太子府中的圖書管理員。這樣的日子,並不是李昉所期盼的,因此他後來又去參加了科舉,並順利考中進士,得以入翰林院。誰知後來又轉去弘文館,他仍然還是只能與書本打交道。無奈之下,李昉只能用看書來打發時間。

公元960年,李昉得到宋朝宰相馮道的舉薦,得以升為翰林學士。很快,就發生了一件改變李昉命運的事。原來,當時後周太祖的外甥李重進,想要和趙匡胤見一面。可趙匡胤認為自己取代後周建立了宋朝,當初在後周時又與李重進同級,如今見面實在太過尷尬,就命李昉寫一封詔書回絕。

這件差事並不好辦,雖說趙匡胤不想見李重進,可詔書又不能寫得太過直白。最後李昉這樣寫道:「君為元首,臣作股肱,雖在遠方,還同一體……修朝覲之儀,何須此日。」

這樣既拒絕了李重進,又讓他找不到任何反擊的理由。經過這件事,趙匡胤便深深記住了李昉。可惜後來禮部尚書陶榖攻擊李昉,當時正值趙匡胤想要改革,有意提高翰林學士的地位。被陶榖這麼一鬧,他無奈將李昉外放出去。

雖然後來李昉被召了回來,誰知陶榖又誣陷他賣官鬻爵。還好趙匡胤堅持不信,但也沒法在此刻重用他,直到公元969年,李昉的官運才開始扭轉。經歷過這麼多事的李昉,雖說仕途坎坷了些,可他本人也得到鍛鍊,對於事物都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見解。

之後的李昉,一路青雲直上,還曾兩次官拜宋朝宰相,深受重用。那麼有人會問了,他何德何能,可以獲得「文正」這一諡號呢?這就要說到,李昉在文化方面的貢獻了。

李昉早期入仕,就長年與書本打交道,所以得到重用後,他有幸參與到《太祖實錄》的編撰中。雖然這一文獻早已失傳,可據說當時李昉在參與編撰的時候,將趙匡胤代周建宋一事處理得非常好,說他是不得已,又說是民心所向。

不僅如此,他還說趙匡胤是自願傳位給趙光義的,並不是後者篡位。正因為如此,李昉又深得趙光義器重。之後,他還主持編寫了著名的《太平廣記》、《太平御覽》等書。

李昉一直深受重用,但他也明白站得越高,摔得越慘的道理。於是,他多次向趙光義請辭,可後者始終不願放他走。公元996年,李昉臥疾數日後病逝,享年72歲。趙光義感念其生前功績,於是賜諡號「文貞」。

或許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是「文貞」而不是「文正」?其實在唐朝和北宋初期,這一諡號都被稱作「文貞」,直到宋仁宗趙禎即位,為了避諱,才正式將其改為「文正」。

李昉這個人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他既正直無私,可又不會令別人沒面子,就好比拒絕李重進一事。當他官居高位時,不少人趕著巴結他,可他始終能夠做到選賢任能。事實也證明,凡是他看中的人,後來都有不錯的發展,其中更有官拜宰相者。

宋太宗趙光義曾高度評價他:「李昉事朕,兩入中書,未嘗有傷人害物之事,宜其所享如此,可謂善人君子矣。」宋真宗趙恆說:「國朝將相家能以聲名自立,不墜門閥,唯昉與曹彬家爾。」

可見「文正」這一諡號,李昉當之無愧。其實在歷史上,諡號為「文正」卻不為後世所知的人還有很多。可是在古代,他們個個都是令人敬仰的對象,其中就包括李昉。

(參考文獻《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等)

相關焦點

  • 宋朝李昉,一生歷五朝卻沒啥政績,為何得諡號文正?
    說到李昉,對宋史或中國文學史不感興趣的朋友也許不大了解,此人對宋史和中國文學史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死後被皇帝親賜臣子最高級別的諡號「文正」,足見其人之貢獻。但蔭蔽可不是什麼官都能蔭的,只有高官才行,李昉之父李超名譽很高,是太子太師,但實權僅僅是個兵部郎中,所以蔭蔽出身的李昉也就是個榮譽銜,「以蔭補齋郎,選授太子校書」,太子校書大概就是太子府圖書館的管理員。
  • 宋朝僅有9名大臣得到文正諡號,王安石、蘇軾都沒獲得
    俗話說「生晉太傅,死諡文正」,對於古代的無數讀書人來說,能夠在死後被追贈「文正」諡號,是一件極為光宗耀祖的事情。宋朝是一個以尊重讀書人,且喊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響亮口號的王朝,一共有多少大臣得到「文正」諡號? 答案是9個。平均約34年才產生一個「文正」諡號。
  • 想得到諡號「文正」有多難,宋元明清四朝加起來只有28個大臣得到
    不過對於君主還是大臣,這些諡號一旦定下來就不能改變的。所有古代有些大臣一生中都在追求一些比較好的諡號。其中文官中最高的諡號是「文正」。 最初對大臣的諡號裡面最高是「文貞」,第一個有這個諡號的是魏徵,可見唐太宗很喜歡他。之後由於宋仁宗名字叫趙禎,為了避諱就改成了「文正」。司馬光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
  • 「文正」不是官位,為何皇帝不輕易給人?什麼人才有資格得到?
    有人也許不解,文集名稱為何把曾國藩稱為「曾文正公」,難道這是曾國藩的號或者是字?這當然不是,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文正」則是他的諡號,是他去世後由皇帝封的。所以,曾老爺子生前是不知道後世的人會把他尊稱為「文正公」的。
  • 為避諱,宋仁宗發明一新諡號,成讀書人最高追求,北宋共有九個半
    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就是我們的男團成員,大部分死後諡號都帶有一個「文」字,比如範仲淹和司馬光,諡號「文正」,歐陽修、蘇軾和富弼,全部都是「文忠」,只有晏殊的諡號是「元獻」,看起來似乎和文不沾邊。為何「文」成了背誦默寫天團的標配?文正和文忠有何區別?晏殊又為什麼如此另類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 他文採斐然本可得到「文正」諡號,卻因一場離婚案讓自己聲名狼藉
    但是,這並不是說,當時的社會對離婚的人都能接受,即使是男人,如果因為犯錯離婚,同樣也會受到世人的指責,比如宋仁宗的忠臣夏安,因為一樁離婚案,他到底花了多少錢?這一觀點完全正確,宋朝自建國以來,一直以抑武揚文著稱,怕有權有勢的武將走了趙匡胤老路,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在宋朝文人地位明顯高於武將,更容易得到皇帝的賞識,因此,夏安也決定走這條文治天下之路。一進門,夏魚就很主動,當時他已經有了官職,想調到部門,那一定要能說話的領導去發掘自己的才能。
  • 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
    有宋以來,「文正」這一諡號聲名鵲起,成為了頂級甚至可以說是第一的諡號。也有了「生晉太傅,死諡文正」,以及「本勳勞,則忠獻為美;論德業,則文正為大」(注1)之類的說法。「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呢?這其實與北宋的政治文化緊密相關。宋代之前,諡號本是大臣死後獲得的殊榮。
  • 魏徵叛主,憑啥獲得文人第一諡號「文正」?司馬光:他真的配
    後代出於孝順一般都給逝者美稱,至少也是中意詞,太無惡不作的才會得到「紂」「煬」「謬」「醜」這種直接開罵的惡諡。在諸多諡號中,士大夫一生為之奮鬥的最高諡號就是「文正」,「文正」如何成了最高榮譽呢?這還要從魏徵說起。
  • 最高諡號文正的來源是啥?誰才是歷史上最厲害的文正公呢?
    五國(代)元老、書法家崔宏榮獲了【文貞】的諡號。這五國分別是前秦、翟魏、後燕以及由他提議改國號為(北)魏的代國。【文貞】是北魏到北宋真宗前文臣最高的諡號,偉大的意見王魏徵同志也榮獲此諡號。 北宋仁宗時【文貞】的諡號改為了【文正】,為什麼改?因為宋仁宗名趙禎,諡號用字與皇帝名字字形相近,字音相同,為了避免侵權——避諱,而改為【文正】。
  • 諡號文正,對於古代臣子究竟是怎樣的殊榮,千年來只有32人
    說到追求一個諡號,似乎是古人為官者的必然追求,每個人都渴望死後得到一個名垂千古的諡號。同時臣子的諡號也是有著文武之分的,武官最高的諡號為武忠,例如嶽飛被誣陷致死之後先諡「武穆」,後來平凡諡「忠武」。其實在兩漢時期就已經有這個諡號之稱了,秦始皇當時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實屬大不敬,因此取消了。但是到了西漢時期又恢復了。但是真正的使得臣子熱衷於為官去世之後得到一個好的諡號,是從唐代開始。
  • 古代有一特殊諡號,獲封象徵至高榮譽,但歷朝歷代都不過超十個人
    我國古代歷史上,一般大臣去世都會有諡號,而在這些諡號中,尤以文正最為榮貴。而歷朝歷代能得到文正諡號的,絕不會超過十人。顧名思義,文正即文官的諡號,其實這個諡號最早誕生記載是在唐朝,不過唐朝時期稱:文貞,唐朝獲封的也不過十人,後來到宋朝時期,為了避諱天子宋仁宗趙禎的名諱改為:文正,宋朝獲封這個諡號的有9人,明朝也只有5人而已,歷史上有名望的文官很多,但是死後皇帝不會輕易的給予此封號。
  •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四人,誰的官職最高,諡號最尊?
    那他們之間誰能排第一呢?清代,內閣大學士雖形同虛設,權力基本上被軍機處、六部等衙門所瓜分,可仍然是文官所能做到的最高官職,是為文官之首。曾國藩,未入太廟,諡號「文正」;左宗棠,未入太廟,諡號「文襄」;胡林翼,未入太廟,諡號「文忠」;李鴻章,未入太廟,諡號「文忠」。論諡號,當以曾國藩為第一。
  • 中國僅32人獲諡號文正,範仲淹曾國藩名副其實,只有他讓人不服
    李東陽 「文正」是臣子死後皇帝給的最高諡號之一,清代的曾國藩因為給大清續過命,功勞巨大,所以死後獲諡「文正」。但是明朝正德首輔李東陽,助太監劉瑾為虐,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居然也獲得「文正」這個諡號。他這個「文正」是不是注水了?
  • 先貶後褒,忠奸難辨——清代八大文正公之湯斌
    「文正」是封建皇帝對文官死後依其生前事跡給予的最高諡號。清朝268年,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僅有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湯斌(1627-1687),字孔伯,號荊峴,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人。
  • 清朝最後一位文正:狀元出身,光緒皇帝老師,北大首任校長
    「文正」是文人大臣的最高諡號,是無數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對象。當年,明朝大臣李東陽在死前獲知皇帝有可能會授予他「文正」諡號時,感動得老淚縱橫。 清朝享國近300年,一共授予了8位大臣「文正」諡號。這8位大臣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
  • 楊廣死後,3個皇帝給他3個不同諡號,學者:叫他隋煬帝,這不公平
    諡號,是古人去世後,後人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評定一個帶有褒貶意味的稱號,也就是蓋棺定論。比如說,北宋時期的名臣範仲淹諡號為「文正」,這帶有褒揚意味,是一個褒諡。「文正」也是古代文人夢寐以求的至高榮耀。與此相反的是貶諡,比較有名的是秦檜的諡號「繆醜」,看字面意思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個差評。不過,在秦檜剛死時,他並不是「繆醜」,而是褒諡為「忠獻」,因為此時秦檜仍然還是宋高宗的紅人,直到後來宋寧宗時,為了北伐的需要,才將秦檜的褒諡奪去,改為貶諡。
  • 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之所以有「諡號」大概有這樣幾個原因:首先,古人對死人的忌諱,為了避免直呼其名;其次是為了體現等級,並不是什麼人都能有諡號的;再者,大概就是為了維護禮法統治,以警示後來者,生前行為端正,死後才能有好的名聲,否則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正如《五經通義》所言: 「善行有善諡,惡行有惡諡,所以勸善戒惡也」。
  • 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他也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的做法,因此廢除諡號制,後世則以二世、三世等直至千秋萬世來計,卻萬萬沒想到秦朝國祚僅短短至二世而亡。(劉邦恢復諡號)廟號的由來與應用隨著南北朝之後,原本可以進行功過評說的諡號開始變質,成為朝中阿諛奉承的工具,開始對君主只褒不貶,且為了能放入更多讚美之詞,因此諡號的字數越來越多,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諡號為「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 古代迷之行為之諡號,努爾哈赤諡號多達29字,為何諡號會變長?
    在古代的時候,諸侯和大臣的諡號,一般都是在他們死後由朝廷賜封的,而皇帝的諡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諡號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諡。武靈是他的諡號。可是到了後來皇帝的諡號變得越來越長,在漢朝漢景帝劉啟的時候,他的諡號還是「孝景皇帝」,可到了唐朝的時候,李世明的諡號就變長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而諡號變長的現象也正是從這裡開始的,唐太宗李世明的諡號本來是「文皇帝」,但是他的兒子李治卻覺得他爹的功績十分偉大,簡簡單單的「文皇帝」不足以概況他一生的功績,所以便追加諡號變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 魏徵曾經叛主,憑什麼還能獲得文人第一諡號?司馬光:他確實配
    諡號被認為是「國之大典」,有兩個作用,一個是「諡為言也」,是對有身份的人的一生的概括;另一個是避諱,所謂「生有名望,死有名望,名見者知,名見者知」。子孫出於孝順一般都把逝者美稱,至少也是中意的話,太無惡不作才會得到「紂」「煬」「謬」「醜」這樣直接開罵的惡諡。許多諡號中,士人為之奮鬥一生的最高諡號是「文正」,它怎麼會變成一種最高榮譽?那還得從魏徵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