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代文人做官後,都夢寐以求想要得到一個諡號,就是「文正」。正因為大家都想要這個諡號,所以一般統治者,都不會輕易將此諡號賜給大臣。去世後能夠得到這一諡號的人,也大多都是文人敬仰的對象,比如範仲淹、李東陽、曾國藩等等,這些人的名字在後世都如雷貫耳。
可要說起李昉,不太了解歷史的人,就完全不知道是誰了。雖然許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誰,可李昉去世後的諡號,卻恰好就是「文正」。李昉名氣不大,為何他能得到,文官夢寐以求的文正諡號呢?
李昉出生於公元925年,憑藉著父親的關係,後來入仕做了個太子校書,這個官職並不高,就等同於是太子府中的圖書管理員。這樣的日子,並不是李昉所期盼的,因此他後來又去參加了科舉,並順利考中進士,得以入翰林院。誰知後來又轉去弘文館,他仍然還是只能與書本打交道。無奈之下,李昉只能用看書來打發時間。
公元960年,李昉得到宋朝宰相馮道的舉薦,得以升為翰林學士。很快,就發生了一件改變李昉命運的事。原來,當時後周太祖的外甥李重進,想要和趙匡胤見一面。可趙匡胤認為自己取代後周建立了宋朝,當初在後周時又與李重進同級,如今見面實在太過尷尬,就命李昉寫一封詔書回絕。
這件差事並不好辦,雖說趙匡胤不想見李重進,可詔書又不能寫得太過直白。最後李昉這樣寫道:「君為元首,臣作股肱,雖在遠方,還同一體……修朝覲之儀,何須此日。」
這樣既拒絕了李重進,又讓他找不到任何反擊的理由。經過這件事,趙匡胤便深深記住了李昉。可惜後來禮部尚書陶榖攻擊李昉,當時正值趙匡胤想要改革,有意提高翰林學士的地位。被陶榖這麼一鬧,他無奈將李昉外放出去。
雖然後來李昉被召了回來,誰知陶榖又誣陷他賣官鬻爵。還好趙匡胤堅持不信,但也沒法在此刻重用他,直到公元969年,李昉的官運才開始扭轉。經歷過這麼多事的李昉,雖說仕途坎坷了些,可他本人也得到鍛鍊,對於事物都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見解。
之後的李昉,一路青雲直上,還曾兩次官拜宋朝宰相,深受重用。那麼有人會問了,他何德何能,可以獲得「文正」這一諡號呢?這就要說到,李昉在文化方面的貢獻了。
李昉早期入仕,就長年與書本打交道,所以得到重用後,他有幸參與到《太祖實錄》的編撰中。雖然這一文獻早已失傳,可據說當時李昉在參與編撰的時候,將趙匡胤代周建宋一事處理得非常好,說他是不得已,又說是民心所向。
不僅如此,他還說趙匡胤是自願傳位給趙光義的,並不是後者篡位。正因為如此,李昉又深得趙光義器重。之後,他還主持編寫了著名的《太平廣記》、《太平御覽》等書。
李昉一直深受重用,但他也明白站得越高,摔得越慘的道理。於是,他多次向趙光義請辭,可後者始終不願放他走。公元996年,李昉臥疾數日後病逝,享年72歲。趙光義感念其生前功績,於是賜諡號「文貞」。
或許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是「文貞」而不是「文正」?其實在唐朝和北宋初期,這一諡號都被稱作「文貞」,直到宋仁宗趙禎即位,為了避諱,才正式將其改為「文正」。
李昉這個人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他既正直無私,可又不會令別人沒面子,就好比拒絕李重進一事。當他官居高位時,不少人趕著巴結他,可他始終能夠做到選賢任能。事實也證明,凡是他看中的人,後來都有不錯的發展,其中更有官拜宰相者。
宋太宗趙光義曾高度評價他:「李昉事朕,兩入中書,未嘗有傷人害物之事,宜其所享如此,可謂善人君子矣。」宋真宗趙恆說:「國朝將相家能以聲名自立,不墜門閥,唯昉與曹彬家爾。」
可見「文正」這一諡號,李昉當之無愧。其實在歷史上,諡號為「文正」卻不為後世所知的人還有很多。可是在古代,他們個個都是令人敬仰的對象,其中就包括李昉。
(參考文獻《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