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情緒問題最好的辦法,既不是控制也不是發洩,而是.....

2021-12-24 星座神婆

薦讀DISCOVERY

最近有朋友反映找不到公號推文了,可能是因為微信改版後推文的顯示被置後了。為了方便大家在第一時間看到推文,大家可以參考以下簡單三步設置一下:點擊進入任意一篇文章——點擊標題下方的藍字「星座神婆」——點擊右上角「...」——點擊「設為星標」,就完成了(●'◡'●)我們每天一睜眼,情緒就伴隨著我們——昨晚做噩夢了,沒睡好,心情不好;眼看就要遲到卻發現出門忘記帶車鑰匙了,懊惱生氣;今天要去見自己喜歡的人了,興奮開心;客戶的問題迫在眉睫但還沒解決方案,焦慮煩躁;自己要去面試一份新的工作了,害怕擔心.

我們有沒有發現,我們所有的情緒,都是基於對外界的事、物、人或對內在的記憶、想法和感受而來的?

如果對「我」而言,所有的事、物、人(一切)都是我認為對的,好的,舒心的,成功的.我就會開心;如果所有的事、物、人(一切)都是我認為錯的,壞的,鬧心的,失敗的.我就會生氣。

很多人就會說,誰不是這樣的?這不是廢話嗎?

然而,所有的對與錯、好與壞、成功與失敗、舒心與鬧心等等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主觀判斷,是我們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標準給一個客觀的事物安上的標籤。

客觀事物就是客觀事物,它的存在本身並沒有好壞、對錯之分

就比如最近廣東總是暴雨連連,很多人就會抱怨,覺得暴雨連連給自己的出行造成了不便。但是,暴雨過後空氣涼爽清新,不也正是我們所期待的嗎?!

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到底是該生氣還是開心?我們能既開心又生氣嗎?我們怎麼評判這場雨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我們怎麼能讓天氣既不影響我們的上下班,又讓它變得涼爽清新呢?這是我們能做到的嗎?

既然我們無法做到,我們為什麼不直接面對客觀事物本身,觀察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覺知,告訴自己這只不過是一場雨,僅此而已。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如果我們只看事物其中的一面,或者我們只願意選擇看其中的一面——即我們喜歡或不喜歡的那一面,我們就是在把自己逼進狹隘的死角,我們自己就是矛盾的製造者

所有那些我們腦海中長久以來形成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對立思維,(點擊藍色下劃線字查看文章)正是我們自動機械化應對事物的反應,正是這些自動機械化的反應模式,給我們的日常生活製造了很多的矛盾、麻煩和痛苦。

那些我們用來判斷事物好壞對錯的標準,都是我們自出生以來,通過感官感知並收集信息,然後大腦思維進行分析歸類存入記憶,以便我們在日後憑藉記憶做出反應的機械應對模式。所有這一切應對模式都是帶有個人主觀偏見和局限性的,而且人類的記憶也不那麼可靠

因此,一個情緒產生了,我們要學會問自己,這個情緒究竟是什麼?是愉快還是惱火,是喜悅還是憤怒?為什麼愉快和喜悅?是因為我認同什麼嗎?又為什麼惱火和憤怒?是因為我排斥什麼嗎?我為什麼會認同或排斥呢?

我們知道,人通過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大腦會產生一個印象、回憶、幻想或聯想,大腦會集中分析和處理這些印象、回憶或聯想等等,根據以往的經驗和記憶來做出三種分析結果

第一種是正向的,它的反應是認同的、吸引的,感覺是愉悅的

第二種是負向的,它的反應是否定的、排斥的,感覺生氣的。

第三種是中性的,它的反應是沒什麼感覺,也就是平靜的

於是,想法,或者說念頭就此產生。

愉悅的感覺讓我們產生喜歡的想法和情緒;生氣的感覺讓我們產生討厭的想法和情緒;在平靜和無感的反應下,我們沒有任何想法和情緒。

繼而,喜歡的想法讓我們產生想要和靠近的行為;討厭的想法讓我們產生不想要和逃避的行為;沒有任何想法的情況下,我們就不會有任何行動。

外界刺激催生出感知——感知喚起大腦CPU的評估分析——分析得出條件反射的機械性反應——反應激起想法和情緒——想法和情緒催生出行動,這就是我們的認知行為過程。

然而,想法(念頭),本身其實是一個當生即滅的東西。

舉個例子:還記得一周前你和別人聊起吃飯的情景嗎?

別人問你吃什麼?你產生一個念頭說吃火鍋吧,別人說大夏天的,吃火鍋容易上火,不如吃點清淡的砂鍋粥吧,於是你們去吃了砂鍋粥。可能在你們決定去吃砂鍋粥的時候,你關於火鍋的念頭就已經消失了。這是念頭本來就該有的樣子——當生即滅

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有些念頭不但沒有當生即滅,反而一直在腦海裡揮之不去呢?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只有在大腦判斷出中性結果的時候,我們就不會產生任何感覺,念頭馬上就會消失;但是,如果大腦判斷出的結果是正向或負向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反應是愉悅或是生氣的時候,大腦就會根據我們的念頭,再次以這個念頭為基礎進行關聯,對這個念頭本身加以思考、想像或回憶。注意~!此時,我們思考、想像或回憶的,就再也不是那個事物本身了,而是因事物而起的那個念頭。

試想一下,當朋友提議吃砂鍋粥的時候,你覺得無所謂吃什麼都行,大腦產生的是中性情緒,所以你關於吃火鍋的念頭就此消失了。

但是,如果朋友的提議讓你產生了不喜歡的念頭,你的腦袋就會開始進一步關聯思考、回憶並結合想像——你可能會想:不至於吧,要按你這麼想,那整個夏天火鍋店不都該關門了;我上個月還吃了兩三次火鍋呢,也沒上火啊;上次我提議吃火鍋,你就說火鍋容易上火,是你吃火鍋容易上火好嗎?不想吃就直說嘛,還非要讓別人覺得你在為大家考慮.

你以為就此結束了嗎?那你就太不了解自己的大腦了!


一個念頭可以衍生出印象、回憶、幻想和聯想,而印象、回憶、幻想和聯想分別又會衍生出各自的印象、回憶、幻想和聯想.它們是以幾何倍數不斷遞增的。

於是,一個當生即滅的念頭,就這樣被持續延續著.除非你停止它。

當然,不只是外在的人或事物,我們內在的感受也同樣會讓我們產生想法或念頭,所有的念頭就成了現在腦海裡一直喋喋不休的我們的現狀。

當念頭沒有當生即滅,開始產生第一次關聯的時候,我們腦海中反應出來的就已經不是事實本身了,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

我們一直以為我們在單純、客觀的思考人或事物本身,但其實不然,事實上,從第一次關聯念頭開始,我們就是在對那個事物產生的反應做出反應,然後不斷地對反應進行反應.我們就再也沒有和任何事物發生過真正的聯繫了。

我們就這樣糾結在自己編織的幻像裡,作繭自縛。

看看類似的情況是不是頻繁地發生在我們自己的身上?

1、另一半最近總是不按時下班,回家後也沉默不語(事實)——難道是有外遇了?(念頭,大腦分析產生負向結果,生氣的感覺)——質問,無理取鬧(想法產生的行動);更嚴重的在後面,越想越生氣(關聯念頭)——不知道背著我做了多少見不得人的事(基於被關聯的念頭產生的幻想、想像)——一定要弄個清楚(基於被關聯的念頭產生的行為).

2、下雨天沒帶傘,站在街邊等雨停,此時過來一位路人想借把傘給我(事實)——他會不會喜歡我?(念頭,大腦分析產生正向結果,愉悅的感覺)——和他打同一把傘回家(想法產生的行動)

事實上,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經歷這一切,那些我們認同的,喜歡的,好的;不認同的,討厭的,壞的.無論我們認同也好,喜惡也罷,我們總能根據我們的念頭找到一系列的證據加以佐證,然後告訴自己這就是事實。這是最大的自欺欺人。

如果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另一半多一些關懷,問問TA回家晚是因為工作忙,還是因為覺得回家壓力大,是不是兩人之間的溝通出了問題?還是因為其它一些原因,我們就能就事論事的解決當前的問題,而不是想當然地去尋找各種所謂的證據,去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對的,那無疑是在給自己製造災難

如果我們只是對陌生人善意的行為表示感激,就不會胡思亂想去猜測一些結果,導致自己覺得自己自作多情,繼而產生失落。

當然,以上兩種情況也可能出現其它的結果,但那都是事態自然發展的結果,我們在此討論的是自己的認知行為。

如果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跳出來,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看自己的認知過程,就一定會讓自己大吃一驚。這種跳出來觀察自己的能力,就是自我察覺自我覺知

如果沒有自我察覺和自我覺知,我們就會自以為我們是在思考事實本身。而事實上,我們只不過是在自我虛構的幻像中作繭自縛、製造麻煩、編制痛苦、浪費時間。

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很少能意識到我們「認同」或「否定」的這一個步驟,而是直接被動地做出自動化的反應,因為這是我們已經固定和機械化的本能反應。

榮格說,「你沒有覺察到的事情,就會變成你的命運。

如果回想一下,我們才能意識到,原來是因為我「認同」或者「不認同」產生了反應,這種反應就是我們的情緒

現在,我們就明白了,情緒就是因為我們基於分別心——好壞、黑白、對錯、是非等等對外界做出的無意識反應

只要我們還帶著分別心看待一個客觀的存在——無論是人還是事物,就會產生偏見,這是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停止思考、停止情緒的不斷產生,尤其是我們不喜歡的情緒,讓大腦安靜下來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情緒不是用來控制的,當然,也不是用來無故發洩的。情緒在提醒我們,是時候關照自己的內心了,看看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害怕什麼又在渴望什麼?是時候真正深入了解自己內在的需求了,是時候真正的愛自己了

情緒是我們內在深處的一種表達,我們不是不能有情緒,而是需要認識它、了解它和傾聽它和接納它。

我們大部分人的心智都依舊停留在三歲左右,並未隨著身體年齡的增加而成長。我們不用著急認同或者否定這個說法,我們只需要仔細地觀察自己,看看我們是不是正在經歷這個階段——不開心就抱怨、發火、摔東西、哭泣、罵人、理論、推卸責任、無理取鬧、狡辯、逃避.哪怕我們已經二十歲、三十歲、五十歲甚至八十歲。

如果我們仍以三歲的心智面對如此複雜的生活,生活必定是艱難和痛苦的。

想像如果我們是一個三歲的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有一位和藹、有耐心且有經驗的長者告訴我們:我們已經長大了,要知道我們現在面對問題所採取的這些方式,不但統統都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問題更加複雜,我們需要先讓自己平靜下來;

告訴我們首先應該思考是什麼讓我們不開心,為什麼會不開心;告訴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並誠實地告訴自己,我們只看到事物對自己不好的那一面,或自己不喜歡的那一面而忘記了事物原本真正的樣子?

那麼我相信,那個三歲的孩子,下一次再遇到同樣的事情時,絕不會再用上面的幼稚方式來應對了,因為他已經學會去面對問題、並用更廣闊的視角和更包容的態度來看待事物本身的樣子了。

我們要學會了解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只對反應做出機械的反應,那不是真正想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方法。

我們大多數情況下,都從來沒有跟事物本身發生過真正的連接,又從何而來真正的反應呢?我們總是對反應做出機械化的本能反應。所以,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客觀地去了解事物和解決問題。

想要了解事物的真實面目和解決問題,我們首先需要訓練我們對反應的覺知,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自己真正為何而產生反應並沒有覺知。

當念頭出現時,我們首先要意識到,這只是我們主觀狹隘的看法,一定還有一些是我沒看到的。那些是什麼,現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需要先深呼吸平靜下來,然後讓自己看著這件事物,就僅僅只是看著它、觀察它,不帶任何評價、不帶任何喜好、不帶任何情感、也不帶任何想像。

就像看著一顆樹一樣,那只是一顆樹,不去想我喜不喜歡這顆樹;這棵樹長得茂密與否;這棵樹的樹幹可以做成什麼家具等等。就只是單純地看著這棵樹,然後,情緒就會慢慢消失,留下的,才是客觀事實,它本來真正的樣子。

只有這個時候,我們才能跟客觀事物真正的產生連接,只有當我們跟它們產生真正的連接,我們才能認識它,了解它並接納它。

如果你也渴望治癒傷痛、讓心靈得以棲息、

讓靈魂獲得自由,那麼你的到來,剛剛好。

長按二維碼關注

更多與「成長」相關的話題,請點[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吵架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發洩情緒!
    他很疑惑:「我跟他爭論是為了解決問題,又不是吵架,可最後怎麼就吵起來了,而且還把事情搞得越來越嚴重了呢?」仔細想想,這好像是現實生活當中頗為多見的現象,很多人都曾遇見過相似的問題,大家明明是想解決問題的,但是最終卻沒有解決問題,而且還將這件事情給惡化了。
  • 控制憤怒,是一個人的頂級能力!3個技巧,助你控制好憤怒情緒
    人皆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出現憤怒情緒是正常的,但憤怒不一定要立刻發洩,通過轉移注意力來冷卻和平復是更好的選擇,等到情緒平穩了,再去解決問題。想要轉移注意力,方法有很多,比如,你可以出去散散心,呼吸下新鮮空氣;也可以用涼水洗個臉,讓自己冷靜下來;也可以找到無人的地方,大喊幾聲,藉此抒發憤怒。
  • 媽媽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媽媽如果能控制住焦慮不發脾氣,跟孩子好好講話,和她約定下次起的更早一起在上學途中賞秋色,既說服並安撫了孩子,也不至於讓自己一大早生悶氣,豈不皆大歡喜?可是說起來容易,自己有時也難免控制不住體內的怒氣,孩子只是做了與她年齡相稱的事,卻不幸成了我的出氣筒。
  • 把情緒寫在臉上的人,不是直率,而是情商低
    ,而是沒有邊界感。2.調整心態,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性子直的人,以為喜怒哀樂都是可以隨時表現在臉上的。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負面情緒都要懂得收斂和緩解,而不是不管不顧地發洩出來。我們每個人都難免會在生活中產生負面情緒,有時候特別想罵人,摔東西,這些都是釋放情緒的手段,但這並不是最好的方式。因為這些發洩方式反而會讓人更暴躁,甚至使壞的情緒愈演愈烈。
  • 魅力女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不被情緒左右
    當我們情緒不好時候,甚至對一件事很憤怒的時候,該如何自處呢?是選擇美食?跑步?還是旅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種方式即「高雅」又能帶給你力量——那就是「欣賞名畫」,當我們情緒來臨的時候,跟人聊天訴苦,只會原地爆炸,傷人害己問題也得不到解決,欣賞畫作就不同了,當你沉浸其中,心中的負面情緒就可以得到宣洩。
  • 修養的至高境界,不是文質彬彬,而是學會了「控制」
    在你的印象中修養最好的人是什麼樣的呢?是文質彬彬,平易近人,還是知書達理,臨危不亂呢?在我的印象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一個人最高的修養境界。我們生活在這個難以用語言來描述的社會,總是被太多的外物所束縛,被太多的欲望所纏繞,周圍的事物無論大大小小都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有人在得意時到處炫耀,肆意妄為,結果反倒遭人討厭,最後樂極生悲。有的人在面對失敗時,總是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導致事情愈加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 我們該怎樣合理髮洩情緒?
    一是意識控制。當憤憤不已的情緒即將爆發時,要用意識控制自己,提醒自己應當保持理性,還可進行自我暗示:「別發火,發火會傷身體」。有涵養的人一般能做到控制。情緒憂慮時,最好的辦法是去看看滑稽電影。 五是安慰。當一個人追求某項目標而達不到時,為了減少內心的失望,可以找一個理由來安慰自己,就如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一樣。這不是自欺欺人,偶爾作為緩解情緒的方法,是很有好處的。 六是轉移。當火氣上湧時,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做點別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便可使情緒得到緩解。
  • 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養生,而是管理情緒
    不重視健康的代價是巨大的,但在這個得癌症像得感冒一樣頻繁的年代,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養生,而是管理情緒。之前看過一篇文章,有一位突患肺癌晚期的女士,婚後她一直都跟公婆住在一起。有調查顯示:夫妻之間經常出現情緒問題的人,死亡率比常人高一倍;親子關係不健康導致的情緒問題,會讓死亡率增加50%。你所有的焦慮、壓抑、憤怒、悲傷,都會弱化你的免疫系統,總有一天,變成失眠、頭痛、胃病、痛風甚至癌症來傷害你。
  • 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
    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其實,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能力,那麼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不生氣不焦躁呢? 聽聽甘肅北方技工學校小編的看法。 合理髮洩 如果情緒不好,不能總憋在心裡,要採取合適的方式發洩出來,可以聽音樂,看書,散步,寫日記等,不能讓壞情緒持續太久,影響身心。
  • 壓垮你的不是事,而是情緒
    何老師是這樣回復的:在這種時候不要被自己的情緒綁架,因為其實事情壓不垮我們,反而是情緒會壓垮我們。何老師看問題確實很通透。在沒學習心理學前,我經常會誤以為,自己會煩躁失眠,是各種事情、各種人讓我煩,所以解決煩惱的辦法,就是避開這些事情不去想、也不去接觸不喜歡的人。但事實上我發現,這樣的方法根本沒有什麼效果,即使不去接觸,那種負面的情緒還會纏著我。
  • 下周好運星座(6/28~7/4):合理髮洩情緒!
    接受潮起潮落,接受沉沉浮浮,接受這個現實,直面、清理、解決,在軌道上循環。7月2日土星換座,進入摩羯座。你需要懂得自己的限制在哪裡,你需要為自己規劃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而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同時,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某些規則需要你自己去制定。我們要學著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合理去排解、清理、更新自己的狀態。
  • 「情商高的人,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控制情緒。 所謂的情商高,就是面對狂風暴雨時,仍能保持情緒穩定。既回答了是否認識王嘉爾的問題,又破解了湖南衛視一哥的傳聞,還在王嘉爾不認識自己的問題上幫他圓了場。汪涵沒有陷在質疑中,任憑情緒掌控頭腦,反而用穩定的情緒,四兩撥千斤,化解了尷尬。 英格索爾說:「惱怒已經將理智的燈火吹熄,所以在考慮解決問題時,要心平氣和,頭腦冷靜。」
  • 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
    有時候,幸福的生活不是用大把的票子堆起來的。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用理性思維控制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而不是他的俘虜,任其自由膨脹爆發。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思考。當人的情緒處於低潮時,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總是想著那些傷心的事情。所以,要想擺脫這種情緒,首先應該讓自己不要總是去想這些問題,轉移注意力。有時候,一些事情是人們無法改變的。既然已經成為事實,不要總想著如何再讓它變為虛無,嘗試著去接受,去面對現實。一個人不可能改變全世界,事物不會因你而改變。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適應這個世界。
  • 控制情緒根本無法解決情緒化問題(上)
    而情緒化指的是在負向情緒下做出的不理性的行為,其實,讓人害怕的不是「情緒」本身,而是那些不可控、不理性的行為。沒有人希望自己是個情緒化的人,當自己情緒化時,也特別想控制住自己的行為,可就是控制不住,這是為什麼?
  • 心理學,成年人的「強大」,就是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所以心情不好的時候,真正需要的不是傾訴而是要自我調節。當自己調節好了以後才會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會讓自己變得平穩與安靜。1.適當的發洩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就需要適當的發洩,如果一直憋在心裡,那一定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時間長還會患有抑鬱症的傾向。
  • ​你能控制情緒,才能控制人生(深度好文)
    善意的語言,比布帛還要溫暖;生氣時的惡語,比劍矛還要傷人。生氣時的話語,擁有無比巨大的能量,宛若一把鋒利的匕首刺進人的心中。「圖釘故事」眾所周知,那些生氣時的話語,就像是釘在牆上的圖釘,縱然事後將其拔掉,但留下的傷痕依舊存在。人生在世,不要讓情緒操控自己,不要讓怒氣衝昏理智,不要因一時生氣所說的話,造成無法彌補的過錯。
  • 情緒穩定,是最好的生活狀態
    蛇到死都不知道,害死它的不是鋸子,而是它的壞情緒。奧力森.馬登在《一生的資本》中說:「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負面情緒,如果任由情緒發洩,而不加以制止,很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 一個人優不優秀,不是在能力上,而是在控制情緒上!
    一個人優不優秀,不是在能力上,而是在控制情緒上!情緒不穩定,人心就迷茫,即傷人又傷己,控制好情緒是一個人一生最大的修養。衝動是魔鬼,一件事對你造成了傷害,你生不生氣、發不發火,取決於對情緒的控制!欲望多了,情緒就不穩定,所以,痛苦也就接踵而來!做人,知滿足就不受辱,知適可而止的就不會有危險。當一個人該知足而不知足時,就會成為情緒的始作俑者,成為貪慾的奴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遭遇和處境,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就不同,或許你喜歡的,可能恰恰就是他人厭惡的。
  • 控制好情緒,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一個人會因為某件事情,或者某個人,而讓自己的情緒失控,那是因為自己還很脆弱,當你的內心足夠強大的時候,你的情緒就不會被任何東西,任何人左右。拿破崙說:「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還更偉大。」可見,有效的掌控情緒,才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在這浮躁的現實社會裡,誰的生活都不容易,宣洩情緒是本能,控制好情緒是本事。
  •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做一個成熟的自己?
    不要因為情緒失控,把自己扔到深淵,不要因為情緒失控,而傷害身邊人。不要因為情緒失控,讓自己變成孤家寡人。學會控制情緒,讓自己變得冷靜,有一顆換位思考之心,有一份尊重他人之心。相反,不擅長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則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一團糟。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必定能控制自己所有的情緒與行為,不會為一點小事抓狂。當你在鏡子前仔細地審視自己時,你會發現自己既是你的最好朋友,也是你的最大敵人。特別是你要控制別人之前,一定要先控制住自己。如果你不能徵服自己,就會被別人所徵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