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DISCOVERY
最近有朋友反映找不到公號推文了,可能是因為微信改版後推文的顯示被置後了。為了方便大家在第一時間看到推文,大家可以參考以下簡單三步設置一下:點擊進入任意一篇文章——點擊標題下方的藍字「星座神婆」——點擊右上角「...」——點擊「設為星標」,就完成了(●'◡'●)我們每天一睜眼,情緒就伴隨著我們——昨晚做噩夢了,沒睡好,心情不好;眼看就要遲到卻發現出門忘記帶車鑰匙了,懊惱生氣;今天要去見自己喜歡的人了,興奮開心;客戶的問題迫在眉睫但還沒解決方案,焦慮煩躁;自己要去面試一份新的工作了,害怕擔心.我們有沒有發現,我們所有的情緒,都是基於對外界的事、物、人或對內在的記憶、想法和感受而來的?
如果對「我」而言,所有的事、物、人(一切)都是我認為對的,好的,舒心的,成功的.我就會開心;如果所有的事、物、人(一切)都是我認為錯的,壞的,鬧心的,失敗的.我就會生氣。
很多人就會說,誰不是這樣的?這不是廢話嗎?
然而,所有的對與錯、好與壞、成功與失敗、舒心與鬧心等等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主觀判斷,是我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自己的標準給一個客觀的事物安上的標籤。
但客觀事物就是客觀事物,它的存在本身並沒有好壞、對錯之分。
就比如最近廣東總是暴雨連連,很多人就會抱怨,覺得暴雨連連給自己的出行造成了不便。但是,暴雨過後空氣涼爽清新,不也正是我們所期待的嗎?!
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到底是該生氣還是開心?我們能既開心又生氣嗎?我們怎麼評判這場雨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我們怎麼能讓天氣既不影響我們的上下班,又讓它變得涼爽清新呢?這是我們能做到的嗎?
既然我們無法做到,我們為什麼不直接面對客觀事物本身,觀察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覺知,告訴自己這只不過是一場雨,僅此而已。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如果我們只看事物其中的一面,或者我們只願意選擇看其中的一面——即我們喜歡或不喜歡的那一面,我們就是在把自己逼進狹隘的死角,我們自己就是矛盾的製造者。
所有那些我們腦海中長久以來形成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對立思維,(點擊藍色下劃線字查看文章)正是我們自動機械化應對事物的反應,正是這些自動機械化的反應模式,給我們的日常生活製造了很多的矛盾、麻煩和痛苦。
那些我們用來判斷事物好壞對錯的標準,都是我們自出生以來,通過感官感知並收集信息,然後大腦思維進行分析歸類存入記憶,以便我們在日後憑藉記憶做出反應的機械應對模式。所有這一切應對模式都是帶有個人主觀偏見和局限性的,而且人類的記憶也不那麼可靠。
因此,一個情緒產生了,我們要學會問自己,這個情緒究竟是什麼?是愉快還是惱火,是喜悅還是憤怒?為什麼愉快和喜悅?是因為我認同什麼嗎?又為什麼惱火和憤怒?是因為我排斥什麼嗎?我為什麼會認同或排斥呢?
我們知道,人通過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大腦會產生一個印象、回憶、幻想或聯想,大腦會集中分析和處理這些印象、回憶或聯想等等,根據以往的經驗和記憶來做出三種分析結果:
第一種是正向的,它的反應是認同的、吸引的,感覺是愉悅的。
第二種是負向的,它的反應是否定的、排斥的,感覺是生氣的。
第三種是中性的,它的反應是沒什麼感覺,也就是平靜的。
於是,想法,或者說念頭就此產生。
愉悅的感覺讓我們產生喜歡的想法和情緒;生氣的感覺讓我們產生討厭的想法和情緒;在平靜和無感的反應下,我們沒有任何想法和情緒。
繼而,喜歡的想法讓我們產生想要和靠近的行為;討厭的想法讓我們產生不想要和逃避的行為;沒有任何想法的情況下,我們就不會有任何行動。
外界刺激催生出感知——感知喚起大腦CPU的評估分析——分析得出條件反射的機械性反應——反應激起想法和情緒——想法和情緒催生出行動,這就是我們的認知行為過程。
然而,想法(念頭),本身其實是一個當生即滅的東西。
舉個例子:還記得一周前你和別人聊起吃飯的情景嗎?
別人問你吃什麼?你產生一個念頭說吃火鍋吧,別人說大夏天的,吃火鍋容易上火,不如吃點清淡的砂鍋粥吧,於是你們去吃了砂鍋粥。可能在你們決定去吃砂鍋粥的時候,你關於火鍋的念頭就已經消失了。這是念頭本來就該有的樣子——當生即滅。
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有些念頭不但沒有當生即滅,反而一直在腦海裡揮之不去呢?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只有在大腦判斷出中性結果的時候,我們就不會產生任何感覺,念頭馬上就會消失;但是,如果大腦判斷出的結果是正向或負向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反應是愉悅或是生氣的時候,大腦就會根據我們的念頭,再次以這個念頭為基礎進行關聯,對這個念頭本身加以思考、想像或回憶。注意~!此時,我們思考、想像或回憶的,就再也不是那個事物本身了,而是因事物而起的那個念頭。
試想一下,當朋友提議吃砂鍋粥的時候,你覺得無所謂吃什麼都行,大腦產生的是中性情緒,所以你關於吃火鍋的念頭就此消失了。
但是,如果朋友的提議讓你產生了不喜歡的念頭,你的腦袋就會開始進一步關聯思考、回憶並結合想像——你可能會想:不至於吧,要按你這麼想,那整個夏天火鍋店不都該關門了;我上個月還吃了兩三次火鍋呢,也沒上火啊;上次我提議吃火鍋,你就說火鍋容易上火,是你吃火鍋容易上火好嗎?不想吃就直說嘛,還非要讓別人覺得你在為大家考慮.
你以為就此結束了嗎?那你就太不了解自己的大腦了!
一個念頭可以衍生出印象、回憶、幻想和聯想,而印象、回憶、幻想和聯想分別又會衍生出各自的印象、回憶、幻想和聯想.它們是以幾何倍數不斷遞增的。
於是,一個當生即滅的念頭,就這樣被持續延續著.除非你停止它。
當然,不只是外在的人或事物,我們內在的感受也同樣會讓我們產生想法或念頭,所有的念頭就成了現在腦海裡一直喋喋不休的我們的現狀。
當念頭沒有當生即滅,開始產生第一次關聯的時候,我們腦海中反應出來的就已經不是事實本身了,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
我們一直以為我們在單純、客觀的思考人或事物本身,但其實不然,事實上,從第一次關聯念頭開始,我們就是在對那個事物產生的反應做出反應,然後不斷地對反應進行反應.我們就再也沒有和任何事物發生過真正的聯繫了。
我們就這樣糾結在自己編織的幻像裡,作繭自縛。
看看類似的情況是不是頻繁地發生在我們自己的身上?
1、另一半最近總是不按時下班,回家後也沉默不語(事實)——難道是有外遇了?(念頭,大腦分析產生負向結果,生氣的感覺)——質問,無理取鬧(想法產生的行動);更嚴重的在後面,越想越生氣(關聯念頭)——不知道背著我做了多少見不得人的事(基於被關聯的念頭產生的幻想、想像)——一定要弄個清楚(基於被關聯的念頭產生的行為).
2、下雨天沒帶傘,站在街邊等雨停,此時過來一位路人想借把傘給我(事實)——他會不會喜歡我?(念頭,大腦分析產生正向結果,愉悅的感覺)——和他打同一把傘回家(想法產生的行動)
事實上,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經歷這一切,那些我們認同的,喜歡的,好的;不認同的,討厭的,壞的.無論我們認同也好,喜惡也罷,我們總能根據我們的念頭找到一系列的證據加以佐證,然後告訴自己這就是事實。這是最大的自欺欺人。
如果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另一半多一些關懷,問問TA回家晚是因為工作忙,還是因為覺得回家壓力大,是不是兩人之間的溝通出了問題?還是因為其它一些原因,我們就能就事論事的解決當前的問題,而不是想當然地去尋找各種所謂的證據,去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對的,那無疑是在給自己製造災難;
如果我們只是對陌生人善意的行為表示感激,就不會胡思亂想去猜測一些結果,導致自己覺得自己自作多情,繼而產生失落。
當然,以上兩種情況也可能出現其它的結果,但那都是事態自然發展的結果,我們在此討論的是自己的認知行為。
如果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跳出來,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看自己的認知過程,就一定會讓自己大吃一驚。這種跳出來觀察自己的能力,就是自我察覺和自我覺知。
如果沒有自我察覺和自我覺知,我們就會自以為我們是在思考事實本身。而事實上,我們只不過是在自我虛構的幻像中作繭自縛、製造麻煩、編制痛苦、浪費時間。
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很少能意識到我們「認同」或「否定」的這一個步驟,而是直接被動地做出自動化的反應,因為這是我們已經固定和機械化的本能反應。
榮格說,「你沒有覺察到的事情,就會變成你的命運。」
如果回想一下,我們才能意識到,原來是因為我「認同」或者「不認同」產生了反應,這種反應就是我們的情緒。
現在,我們就明白了,情緒就是因為我們基於分別心——好壞、黑白、對錯、是非等等對外界做出的無意識反應。
只要我們還帶著分別心看待一個客觀的存在——無論是人還是事物,就會產生偏見,這是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停止思考、停止情緒的不斷產生,尤其是我們不喜歡的情緒,讓大腦安靜下來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情緒不是用來控制的,當然,也不是用來無故發洩的。情緒在提醒我們,是時候關照自己的內心了,看看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害怕什麼又在渴望什麼?是時候真正深入了解自己內在的需求了,是時候真正的愛自己了。
情緒是我們內在深處的一種表達,我們不是不能有情緒,而是需要認識它、了解它和傾聽它和接納它。
我們大部分人的心智都依舊停留在三歲左右,並未隨著身體年齡的增加而成長。我們不用著急認同或者否定這個說法,我們只需要仔細地觀察自己,看看我們是不是正在經歷這個階段——不開心就抱怨、發火、摔東西、哭泣、罵人、理論、推卸責任、無理取鬧、狡辯、逃避.哪怕我們已經二十歲、三十歲、五十歲甚至八十歲。
如果我們仍以三歲的心智面對如此複雜的生活,生活必定是艱難和痛苦的。
想像如果我們是一個三歲的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有一位和藹、有耐心且有經驗的長者告訴我們:我們已經長大了,要知道我們現在面對問題所採取的這些方式,不但統統都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問題更加複雜,我們需要先讓自己平靜下來;
告訴我們首先應該思考是什麼讓我們不開心,為什麼會不開心;告訴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並誠實地告訴自己,我們只看到事物對自己不好的那一面,或自己不喜歡的那一面而忘記了事物原本真正的樣子?
那麼我相信,那個三歲的孩子,下一次再遇到同樣的事情時,絕不會再用上面的幼稚方式來應對了,因為他已經學會去面對問題、並用更廣闊的視角和更包容的態度來看待事物本身的樣子了。
我們要學會了解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只對反應做出機械的反應,那不是真正想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方法。
我們大多數情況下,都從來沒有跟事物本身發生過真正的連接,又從何而來真正的反應呢?我們總是對反應做出機械化的本能反應。所以,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客觀地去了解事物和解決問題。
想要了解事物的真實面目和解決問題,我們首先需要訓練我們對反應的覺知,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自己真正為何而產生反應並沒有覺知。
當念頭出現時,我們首先要意識到,這只是我們主觀狹隘的看法,一定還有一些是我沒看到的。那些是什麼,現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需要先深呼吸平靜下來,然後讓自己看著這件事物,就僅僅只是看著它、觀察它,不帶任何評價、不帶任何喜好、不帶任何情感、也不帶任何想像。
就像看著一顆樹一樣,那只是一顆樹,不去想我喜不喜歡這顆樹;這棵樹長得茂密與否;這棵樹的樹幹可以做成什麼家具等等。就只是單純地看著這棵樹,然後,情緒就會慢慢消失,留下的,才是客觀事實,它本來真正的樣子。
只有這個時候,我們才能跟客觀事物真正的產生連接,只有當我們跟它們產生真正的連接,我們才能認識它,了解它並接納它。
如果你也渴望治癒傷痛、讓心靈得以棲息、
讓靈魂獲得自由,那麼你的到來,剛剛好。
長按二維碼關注
更多與「成長」相關的話題,請點[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