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影院穩步復工,太久沒看電影的觀眾湧入各大影城,在一眾重映影片中,人們驚喜的發現了一批高質量的國產、正能量新片。這其中最亮眼的,是被納入湖南省「光影鑄魂」電影黨課活動推薦影片名錄之首的《半條棉被》。
這部電影不僅正片能夠感動觀眾,幕後拍攝的故事也激勵著每一位黨員,去戰勝一切困難!
該片以紅軍長徵為歷史背景,講述三個女紅軍戰士和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村民徐解秀之間的故事,通過女戰士贈老鄉半條棉被,展現濃濃的軍民魚水情。從籌拍開始,主創人員先後前往拍攝地實地採風16次,前後共撰寫修改了18稿劇本,召開劇本討論會近50次。劇組在資金本不是特別充裕的情況下,硬是替換了三任編劇、兩任導演,確保劇本和影片的質量。
01
正是因為這是一次尋找初心的過程,劇組團隊告訴每一位演職人員,參與這次拍攝,首先態度上要正,不要理解為一次普通的工作任務,而是要本著尋找共產黨員初心的目的,擔當,前行。拍攝期間,200餘名常駐工作人員及近2萬人次群眾演員幾乎天天都要經歷40多攝氏度的高溫酷暑和人工降雨的洗禮,暴汗和暴雨輪番侵襲,從頭到腳,從裡到外,無一縷乾絲,連長筒雨鞋裡都能倒出一大捧水來。為了保護皮膚,確保第二天正常工作,很多人用保鮮膜把自己的胳膊腿包了一層又一層,但還是溼漉漉的。
02
為了不耽誤第二天的拍攝,將近1000套溼透的衣服,必須在當晚烘乾。洗衣房員工人手不夠,服裝組就自己上。每天拍攝結束後將演員服裝全部收回,再熬夜烘乾,結束已是第二天早上。大家卻絲毫沒有抱怨,還說這樣能節約不少經費,值了!
03
拍戰爭戲的時候,劇組每天要向當地農戶收購20車牛糞,連續7天,就是140車牛糞,還不夠,劇組仍到處去「搜刮」牛糞來。為什麼?這是個冷知識,原來論拍爆炸場面,牛糞可是最好的材料:一是牛糞在空中炸開,視覺上最接近炸藥燃燒的效果,二是安全,直接用泥土炸開,裡面難免有碎石硬塊,相當於流彈飛矢,極易傷人。但這些牛糞不光是幹的,還有溼的新鮮的;即便是幹的,在雨淋作用下也變稀了。開打!幾十個炸點下來,參演的所有人包括攝像師都躲不開牛糞雨瓣撲滿全身,別忘了還有臺詞呢,要在陣地上大聲呼喊,自然免不了說著說著突然一堆牛糞衝進嘴裡,可以腦補一下演員的感受,提到這兒,相信陶慧、陳衍利、劉暢幾位女紅軍主演一定有話可說......
後續我們將持續更新更多幕後花絮,只有看完精彩的影片,在電影黨課的溫暖激勵中,再去了解影片背後的故事,才能體會出更深的敬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