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影片為什麼青睞中國市場:差距就是增長空間

2021-02-08 藝恩數據

讓我們看看最近一個月上映的好萊塢商業大片的導演和明星們都在中國忙啥?

- 10月21日,好萊塢青春科幻電影《移動迷宮 2》在京舉行中國新聞發布會,主演託馬斯·桑斯特 (Thomas Sangster)、李起弘 (Ki Hong Lee) 出席。此次是兩位 90 後 「小鮮肉」 主演第一次來中國。

- 10月29日,《絕命海拔》在京舉辦了 IMAX 3D 版特別放映,導演巴塔薩·科馬庫(Baltasar Kormákur)親臨現場,與國內媒體和觀眾暢聊幕後拍攝故事。

- 11月11日,「007」 丹尼爾·克雷格(DanielCraig)與馬雲壓軸出現在 「天貓 2015 雙 11 狂歡夜」,而新晉邦女郎蕾雅·賽杜 (Lea Seydoux) 則親臨北京華貿購物中心的 Apple 專賣店,為新片《007:幽靈黨》造勢。

- 11月12日 晚,《飢餓遊戲 3:嘲笑鳥 (下)》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首映禮暨見面會,三大主演詹妮弗·勞倫斯(JenniferLawrence)、雷神利亞姆·海姆斯沃斯(Liam Hemsworth)、喬什·哈切森(Josh Hutcherson),及導演弗朗西斯·勞倫斯(FrancisLawrence)、製片人妮娜·傑克森、喬·克裡克悉數出席,這是他們首次來華宣傳。

- 11月20日,《火星救援》在北京連著舉行兩場活動,製片人西蒙·金伯格,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主演馬特·達蒙(Matt Damon)、《美國隊長》中的冬兵塞巴斯蒂安·斯坦 (SebastianStan)以及編劇德魯·高達全部亮相北京,為其新影片造勢。

Question, 為啥好萊塢一線導演和明星們都集中跑中國,還這麼拼?

因為兩個字:票房!

來華的好萊塢導演和明星們是聰明人,沒來華的商業感覺明顯慢了半拍,還沒意識到未來電影票房市場在哪裡,還沒明白中國電影票房已大到不可忽視。

所以,中國電影票房究竟有多大?增長究竟有多快?

看看圖先:

2007年,中國電影票房不足30億元(同年中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13786 元);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已近300億元(同年中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28844 元);而截至2015年11月25日,中國電影票房已突破390億元,12月初即將超過400億。

換句話說,2007年至 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40%!而同時期,中國的人均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則為11.1%。所以,從中國人對電影消費的增速可以看出,中國人閒暇時對電影絕對是真愛!

那北美呢?

(1) 北美電影票房就這麼一直瞎折騰,折騰了這麼多年,一直未能突破110億美元的關口,就在這100億美元門口來來回回糾結著。

(2) 據美國電影協會統計,2014年北美觀影人次創下 20年 來歷史最低紀錄;不僅觀影人數減少,相對於2013年全年北美109.23億美元的總票房,2014年北美全年總票房下跌4.6%。

我們再比比中美票房:

2007年,北美電影票房96億美元,按當年底約7.3的匯率折算,大約701億元人民幣;換句話說,中國電影票房2007年28億元人民幣,只佔北美電影票房的約4%。

2014年,北美電影票房104億美元,按當年底約6.12的匯率折算,大約626億元人民幣;換句話說,中國電影票房2014年296億元,已佔北美電影票房的約 47%。

所以,2007年至2014年,北美電影票房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僅為1.15%,而中國是40%。

根據 Box Office Mojo 的最新統計,截至 2015年6月30日,北美票房55.60億美元,2015年全年票房可能首次衝破110億美元大關,但即便如此,年均複合增長率也同樣僅在1.7%左右。而到 2015年底,中國電影票房突破400億元,則將佔到北美電影票房的約60%。

中國電影票房按現在這個發展速度,不出三五年指定超越整個北美!這就是中國速度!

OK,格局再看大一點,全球票房啥情況?

其實很簡單,就一句話:中國 + 北美,基本就是全球票房半壁江山:

(1)從規模來看,2014年,北美電影票房佔全球 28.6%,中國佔13.3%,中國加北美佔全球票房的約42%,中國和北美絕對引領全球票房。接下來兩三年,大哥二哥倆巨頭一起坐實半壁江山,問題不大;

(2)從增速來看,2007年至2014年,全球電影票房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4.8%,這增長率,要不是中國給撐著,指定被北美拖後腿。

(3)全球其他主要電影票房國家還包括(按 2014年算):日本(超17億美元)、法國(約17億美元)、印度(約17億美元)等。

先說中國電影院和屏幕數:

截至6月30日,中國電影院家數已達到7460家(新增600家),而全國屏幕累計已達 26244 塊。中國電影院家數和屏幕數基本和票房的年均複合增長率是一致的(見圖),反正一個字:增速快!

截至2014年底,美國總屏幕數近43000 個,中國屏幕數24317個。不過美國從 2011年 的42390個屏幕到2014年的42992個,基本沒怎麼變,屬於淘汰一批老膠片模擬的,緊跟著上一批新數字的;而同時期中國的屏幕數則從 9000 多個猛增到近 25000 個,剛才都說了,這是中國速度!

簡單比一下中美屏幕的創收效率和密度:

(1)每塊屏幕每年創造的票房

2014年,北美每塊屏幕創造24.2萬美元票房;中國則是121.73萬人民幣(約合19.9萬美元)。別問我們怎麼算的,拿著前面的圖和計算器敲一敲。

2015年上半年,北美創造約55億美元票房,約 4.3 萬個屏幕,每個屏幕的票房大約是12.8萬美元(全年拋算 25.6萬美元);中國上半年創造203億元票房,26244塊屏幕,每個屏幕的票房大約是77.4萬人民幣(約合12.3萬美元,全年拋算25萬美元)。

中國的每塊屏幕的營收效率在快速提高,並直逼北美,這與中國每年的電影放映場次快速提高有很大關係,難怪 IMAX 都跑到中國香港去上市且上市後還漲得這麼好(上市以來漲了超過 65%了)!

(2)每10萬人屏幕密度

簡單一算,美國每10萬人擁有約13.5塊屏幕,中國每10萬城鎮人口擁有3.5塊屏幕(還是用城鎮人口吧,把人口全算進去沒有意義啊,農村同胞估計 IMAX、3D 還不一定知道是個啥),這意味著什麼?成長空間啊!

算個大數,假設中國也達到每10萬人城鎮人口擁有14塊屏幕,那麼就意味著是現在的 4 倍,那麼中國就應該有超過10萬塊屏幕,假設單屏幕年票房在25 萬美元左右,就意味著250億美元的電影票房。。。

艾瑪,還是保守點算好了,就5萬塊屏幕吧,24 萬美元的年單屏幕票房,也意味著120億美元的電影票房。。。這麼看來,未來三五年中國電影票房在 800-1000億元人民幣是很有可能實現的,腦洞再打開點估計就奔著1200-1500億元去了。

說回來,還得回答一下剛才的問題,中國一年多少人次在看電影?

左邊:漂亮的增長曲線,今年年底逼近11億人次,明後年幹掉美帝的節奏。

右邊:瞎折騰半天,不僅沒漲,反而下降,特別是 2014年,20年來的低點。

Anyway,左邊這個圖的增速是抵擋不住的,必然還得往上衝,原因麼如下:

差距就是增長空間!

但我們得解釋一下,這個人均年觀影次數,中國的數我們是用年觀影人次除以每年的城鎮人口數,正如前面所講,這個對比要是把我國廣大真正農村朋友們都算進來意義不大,最後的值看上去還忒小,有點太不合理了。

根據藝恩數據,截至2014年底,我國城鎮人口的年均觀影次數為1.11次,已接近日本,但離歐美還仍有不小差距,甚至離韓國都有不小差距。今年年底結束,這個數據或將達到1.7次。

但我們還是忍不住要問,中國人有沒有可能提高 2-3 倍看電影的頻次?

2014年中國城鎮人均電影票支出為39.5元(2015年預計提到53.3元),這隻佔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0.14% (2015年 預計提到0.17%)。

再看看美國,2014年美國人的人均GDP約為5400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數約42000美元,人口約 3.19億,城鎮人口佔 99%。所以換句話說,2014年 美國人均電影票支出約為32.6美元,這隻佔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0.08%。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關心,中國和北美,到底誰的電影票更便宜?

很清楚,還是中國的電影票價便宜,但是為什麼我們還是覺得貴呢?剛才講了,北美人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萬多美元,咱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 2 萬多人民幣。

哦,對了,都誰在看電影?

都是 80後、90後啊,佔了85%。還有,80後、90 後男生難道都自己去看電影麼,怎麼比女生多了這麼多,能不能約啊,會不會約啊······順便想到另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我們都喜歡看好萊塢大片,感覺好高大上,但國產片真的就比好萊塢差麼?好萊塢電影一定比國產片好賣麼?

先說個數據,來直觀感受下:

2007年:《變形金剛 1》以2.82億成為國內當年票房冠軍,佔據當年國內票房的10.1%!

2009年:《變形金剛 2》上映,又以4.51億元為國內當年票房亞軍,佔據當年國內票房的7.52%!(冠軍是《2012》,兩片加起來佔據了國內票房的 15.3%)。

2011年:《變形金剛 3》上映,以10.81億元為國內當年票房冠軍,佔據當年國內票房的8.25%!(亞軍是逗逼的《功夫熊貓 2》,兩片加起來佔據國內票房的13%)。

2014年:《變形金剛 4》上映,再以19.79億元為國內當年票房冠軍,佔據當年國內票房的7.35%!

好萊塢電影確實令人嚮往,Ok,到但是的部分了,但是,在過去10年 中國產片為票房冠軍的佔了6年: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非誠勿擾、人再囧途之泰囧、西遊降魔篇、捉妖記!

這意味著什麼?看看數據統計,特別是看下圖的標題:

用事實說話,焦點訪談這麼說,我們也這麼說。北美電影雖然以質取勝,但我們有量!且,最近這兩年以來,我們的質也在快速提高。國產片才是中國電影票房市場的主角!

好萊塢大片在中國的吸引力正逐步削弱,今年尤其明顯,中國電影票房今年破400億人民幣,但好萊塢大片比例很可能將不到40%,一個正快速膨脹的市場,一個正減弱的優勢,好萊塢的朋友們再不來造造勢就真晚了。

問題又來了,國產片怎麼會比好萊塢片有這麼大優勢呢?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因為大家別忘了,中國電影票房中有一大片市場,叫做「三四線城市市場 」,2014年 三四線城市的電影票房已佔據中國票房市場的36.3%,2015年預計接近40%!而同時三四線城市電影票房的增速大大超過一線和二線城市,這意味著未來三四線城市電影票房的比重將越來越高!

最後一個問題,作為移動網際網路第一大國,未來大家會更多在大屏手機上看電影麼?回答:趨勢肯定是,但目前電影院外還是 PC+ 平板佔據主導,手機看電影,太損眼睛了。

相關焦點

  • 藍青松:中國房車市場有百倍增長空間
    原標題:藍青松:中國房車市場有百倍增長空間   2009年,中國汽車銷量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
  • 好萊塢會失去中國市場嗎?
    ,它歷時 5 年,花費了 2 億美元,釆用真人實景翻拍了自己在 22 年拍攝的動畫電影《花木蘭》,希望能夠徵服中國的電影票房市場。好萊塢是有理由把目光投注到太平洋彼岸之中國市場的。過去 15 年間,中國的電影票房收入增長了 35 倍,年度最高的票房總額達到了 97 億美元,與北美地區的 111 億美元相差無幾。今年,新冠疫情迫使電影院線關門歇業,票房收入均有所縮水。但是,中國的票房收入跌落幅度並非那麼劇烈。疫情之後,中國或許成為全球電影票房收入最高的國家。
  • 《信條》,好萊塢期待中的中國市場大片
    不過,或許在中國才會有更多的觀眾,因為中國電影市場很快就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美國疫情仍在肆虐,而中國的生活已恢復正常,社區傳播幾乎完全被撲滅。周五首映的《信條》,中國領先了美國。7月份中國影院重新開放,比美國早了一個月,並取得了成績,《八百》自上個月上映以來,在中國的票房收入達到了2.77億美元,成為今年第三大最佳影片。
  • 華納大片院網同發 好萊塢與中國市場的殊途同歸
    在PVOD模式上,中國公司和好萊塢片廠同樣積極,只不過雙方採取了不同策略和嘗試路徑。好萊塢市場,環球影業、迪士尼、華納在宣布大片轉網前,均表現出了在流媒體領域的活躍布局。宣布全部影片院網同發前,華納傳媒剛剛進行了管理層重組,聘任Andy Forssell領導HBO Max流媒體業務,並將幾乎所有的內容製作業務納入一個部門。
  • 觀察 電影觀眾行為報告:每月看一部趨於常態,男女觀影人數比例差距縮小,中國觀眾更青睞進口片
    觀眾月均一部電影成常態 男女觀影人數比例差距縮小 2014年,全國電影總票房296.39億元,同比增長36.15%。全年城市影院觀影人次達到8.3億,同比增長34.52%。隨著票房和觀影人次的增長,觀眾的觀影行為也呈現出更多特點。
  • 批傳 |全球好萊塢的地方化空間——印度與中國大陸的多廳影院
    而多廳影院,則在印度城市空間和階級結構的變遷中,承擔了對中產階級和全球化生活方式的想像。儘管到目前為止,好萊塢在印度只有不到15%的市場份額,印度電影工業也未被完全整合進「文化勞動的新國際分工」體系,但在多廳影院的助力之下,印度電影工業的主體「寶萊塢」的「縉紳化」轉型,一方面日益接近好萊塢模式,另一方面為中產階級品味的小眾影片留出發展空間。
  • 北美院線重啟難,好萊塢「瞄準」中國市場,今年或將成「中國年」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中國電影市場已率先開始恢復往日生機。尤其是隨著電影《八佰》《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等影片的上映,直接帶動中國電影票房持續增長。中國電影市場的穩定快速恢復也得到全球電影行業的關注。作為疫情後第一部上映的好萊塢重量級影片,《信條》自9月4日在中國大陸上映,首周末斬獲2億元人民幣。或許是《信條》時空逆轉的題材過於晦澀難懂,在向來以「燒腦」著稱的諾蘭電影中都更加突出,因此該片口碑兩極分化嚴重,首映當周,在中國的票房甚至被早兩周上映的《八佰》壓制。
  • 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市場正節節敗退
    中國觀眾對國產電影越來越感興趣>西方觀眾至少會熟悉一些2019年中國最受歡迎的電影。在去年中國票房最高的10部電影中,只有3部來自好萊塢。其餘的都是中國本土製作的。國產大片在中國影院的大量上映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近期的事情。多年來,影迷們更喜歡好萊塢的影片。2007年,中國25部票房最高的電影中有14部是美國製作的。然而,隨著中國票房的增長——票房收入從10年前的區區8億美元增至去年的92億美元——中國內地電影公司佔據了更大的市場份額。
  • 2019年中國電影市場白皮書:642億票房增長了,但暴露的問題更多
    2019年過去了,回首這一年的中國電影市場,有巨大的驚喜,也有一些遺憾。驚喜主要表現在中國電影總票房迎來新高,多部口碑佳作位居電影票房榜前列以及多個類型都有巨大突破等方面;而遺憾則體現在一些檔期的影片布局依然不合理,多個檔期的票房未能獲得應有的成績,影片票房增長也有票價直接上漲的因素,電影市場依然不夠健全。
  • 與韓國和好萊塢電影相比,中國的電影工業化,成長空間還很大嗎?
    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有待提高如果我們想分析中國電影和韓國和好萊塢電影之間的差距,我們需要明白首先,也就是「電影工業化」,並且韓國和好萊塢電影已經進入電影工業化。無論是在具體的生產分工還是整個產業鏈的整體發展上,中國電影都需要成長和空間很大。
  • 法媒:中國國產影片表現搶眼「好萊塢要當心點兒了」
    這要比由威爾·史密斯和馬丁·勞倫斯主演的影片《絕地戰警:疾速追擊》、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美國大片《信條》都要高。這是個例外嗎?應該算不上。另外一部中國長片《我和我的家鄉》上映兩周後,已收穫3.25億美元的票房,而《信條》用了6周時間才收穫了相同數額的票房。
  • 好萊塢難借中國市場回暖
    ,但在早已復工的中國院線,近期仍能見到不少「新片」的蹤影。11月13日,兩部好萊塢影片《熱氣球飛行家》和《野性的呼喚》同時在中國上映,再加上11月9日上映的《地獄男爵:血皇后的崛起》和定檔12月4日的恐怖驚悚片《隱形人》,這些早在大半年前甚至一年前就在歐美上映過的影片,如今年底扎堆中國影院,更多還是片方在商業上的考量。「好萊塢指望這些疫情前推出的影片能在中國市場回款」,《綜藝》雜誌10日如此分析。
  • 五部國產優秀影片,在國外市場均有不俗表現,連好萊塢都震撼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在2010年以前,影院裡上映的國產片不多,國內的電影市場越來越多的國產片不對觀眾小夥伴們的胃口,大夥們才開始買質量更精良、類型更廣闊的外國大片。隨著歐美電影、日韓電影以及印度電影的崛起,海外大片開始烏央烏央的進入國內電影市場,有些外國電影的票房,可以說是躺著過億,很輕鬆的就拿下中國電影市場。
  • 《花木蘭》被翻拍:我們還在追逐西方時尚,他們卻青睞中國文化
    到後來,中國元素逐漸成為影片的情節推動和靈感來源。這是一個對中國文化從外殼表現到深入內涵的解讀過程。為什麼好萊塢青睞中國文化?世界上那麼多國家,為什麼好萊塢格外垂青中國元素?其一,中國文化的魅力。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電影市場持續繁榮,中國電影票房市場在全球所佔比重日益增長。為了在中國巨大的電影市場佔有份額,好萊塢就迎合中國人的心理愛好,加入中國元素,以培育中國電影市場。於是,好萊塢創作了一系列向中國觀眾的「示好」之作,例如《功夫熊貓》被喻為「寫給中國的一封情書」。
  • 中國商業電影和好萊塢的差距,不是靠王思聰的錢就能填補的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像香蕉影業這樣剛入局影視市場的年輕公司,基本沒有什麼經驗和資源,因而用金錢的力量將更多人才納入麾下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現在看來,資金不成問題,而香蕉影業方面也表示會培養起一批「能看得懂市場、尊重觀眾的行業人才」,而這個「人才」的選擇,針對的就是商業類型片的導演和編劇。
  • 《蒸發太平洋》導演:去好萊塢買IP?中國科幻影片需要原創!
    《蒸發太平洋》號稱「用好萊塢電影工業的模式和製作標準,來講述一個中國原創科幻故事」,具有100%的中國版權,目前已確定在韓國、印度、土耳其、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蒙古、菲律賓、巴基斯坦、越南、緬甸、臺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院線上映,海外市場覆蓋超過了絕大多數同等投資的華語電影。《蒸發太平洋》將於明年一月在國內院線上映,其來勢,似乎讓人們看到國產商業電影海外布局的更大想像空間。
  • 642.66億元年度票房背後,中國電影進入結構化增長時代
    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電影年度總票房才剛剛突破百億大關,到2019年則已經突破600億的關口,十年時間裡增長6倍。在年觀影人次上,從2010年的2.81億增長到2019年的17.27億。最新的貓眼專業版的《2019年中國電影市場數據洞察》,中國電影市場的觀影人群從原來的一二線為主擴展到三四線下沉市場增量紅利。
  • 2020國慶檔三部影片滿意度超85分,中國電影市場企穩
    檔期內春節檔原預備軍《奪冠》《姜子牙》《急先鋒》,與為今年國慶檔量身定製的《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齊上陣,五部影片涵蓋喜劇、劇情、動畫、動作等不同類型,聚焦鄉村扶貧脫貧、體育競技、經典國漫等不同題材,交出了三部影片觀眾滿意度超85分、兩部影片票房超10億元的亮眼成績,助推中國電影加速發展,市場企穩。
  • 2019中國電影市場檔期經濟學
    一些期望較高的影片出現表現不佳的情況,這可能是目前中國電影觀眾在厚度到達峰值後,寬度在逐步加劇所導致的,也是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電影市場長期發展中都會面臨的問題。 「國外電影,特別是好萊塢,幾乎可以做到提前一年、甚至兩年定檔,但目前國內每年可能只有十餘部影片做到提前3個月定檔,這會導致市場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加大,不利於影片的後期宣傳。」
  • 美媒: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正越過好萊塢
    來源:環球網美國《好萊塢報導者》10月7日文章稱,受疫情和政治形勢惡化的打擊,好萊塢在中國的商業前景正變得黯淡。華盛頓與北京動蕩的外交關係,使好萊塢在中國的電影活動受到更多的審查,而美國未能遏制新冠疫情,也迫使正經歷最糟糕時刻的好萊塢放慢進軍中國市場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