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李遊 編輯丨覃旭
清晨6點49分,睡夢中的牛振西被「110指揮室」電話驚醒。這一天是8月5日,警方請他帶人去打撈一具漂在河中的女屍。
五天前,他們才打撈過一具男屍,剛緩了幾日,「死亡電話」又來了。這意味著又一個生命的消逝。沒有遲疑,揉揉眼睛、定了定神,他馬上通知了自己的隊員。
牛振西是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隊長,今年58歲了。15年來,這支民間力量,已無償打撈了470多位溺亡者的遺體。
當這些悲傷不斷匯聚到他們身上時,牛振西早就沒了懼怕與慌亂,可很多人對生命的冷漠,讓他愈加失望。
8月1日,牛振西帶人在鞏義市打撈溺水者。
這天,通知完隊員後,有個隊員的車子限行,他們全部趕到事發地時已是早上8點。此次打撈不太複雜,遺體就漂在水面,只需拖到橋上就可以。制定方案後,大家將繩索系在橋邊護欄,8點35分,有隊員順著繩子下去了。
溺亡者面部朝下,身穿紅色上衣,腿部下沉,只能看到半截身子。打撈隊員接近遺體後,想用手把死者拉過來,出於對屍體的本能恐懼,他摸到死者頭髮時,還是迅速將手抽了回來。
調整了一下呼吸,這個隊員不再猶豫,他拽住死者手腕,將屍體套在另一條繩子上,眾人協力將其拉上岸。
這是他們遇到的第477個溺亡者,至於她是怎麼離世的,無人知曉。每一次打撈,牛振西都會面對一個悲傷的故事,主角有自殺的,他殺的,還有意外,以及無名屍。
一次次的痛苦累積,讓他不知道如何去消化,有時候甚至就在崩潰邊緣徘徊。所以,牛振西只好試圖去理解亡者。求助電話一響,他們又風塵僕僕出發了。
救援打撈現場。
多年來,他們參與了大量刑事案件援助。兩年前,殺害空姐後跳河自殺的鄭州「滴滴司機」屍體,就是他們打撈的。當媒體大肆報導案件時,這些義務撈屍人就會退居身後。
牛振西自己也說不清楚是在堅持什麼,但就這樣一路走過來了。這個由志願者組成的團隊,沒有任何財政支持,救援中產生的所有費用基本由大家均攤。這幾年有了社會影響,才會收到少量社會捐贈支持。
那種被忽視的感覺,牛振西和隊員們早就不在乎了。他們知道,在死者家屬面前,根本沒有資格去求客套,「我們可能是在修行吧,但真希望無事可做。」
準備進行救援的打撈隊員。
「都知道生命無常,就是有人不當回事兒」
「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來。」牛振西深知其中含義。
8月1日中午,鄭州鞏義市兩個人喝了點酒,趁著酒勁跑到伊洛河芝田段下水摸魚,結果,有一人遊到河中間後不見了。同行男子以為對方到河底摸河蚌,沒在意,過了一陣才意識到出問題了。
當地消防部門趕到後,搜救了一個小時也沒能找到溺水者。下午4點多,失蹤男子所在的鎮政府,向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發去邀請函,請他們派人前來協助打撈。
這種邀請已是常態,河南各地救援部門,也樂於去找牛振西的團隊。
牛振西召集了十來名隊員,開車拉上救生艇等設備出發了。到達地點後,他們發現水域情況還算穩定,只要不是在黃河水域,成功打撈率在90%以上。
通過聲吶掃描,隊員們鎖定了溺水者位置,並下水將屍體打撈上岸。
溺水者今年37歲,上有老,下有小,作為家裡的頂梁柱,他也是牛振西團隊打撈的第476具遺體。這次打撈,又給人間添了一場白事,岸邊瞬間傳出悽慘哭聲。
快60歲的牛振西越來越無法忍受這種場景了:「你說這家可怎麼過?都知道生命無常,就是有人不當回事兒。」
收拾完所有救援工具,天色已經變黑,主家顧不上管飯,他們啃些自帶的大餅和鹹菜,算是慰藉了剛剛泡過冷水的身體。幾乎每次救援,都是如此。
晚上8點57分,牛振西在朋友圈寫道:「喝酒莫貪杯、貪杯會吃虧、魚是下酒菜、等你來PK」。很多次打撈結束後,他都要寫首打油詩,「沒別的意思,就希望大家能敬畏自然和生命。」
他們打撈屍體時,碰到不遠處有人玩水,隊員們會善意提醒幾句,偶爾會遭來謾罵,說他們管得太多。
遺體出水,意味著一個家庭破碎。
晚上躺在沙發上,牛振西又想起1天前剛打撈的那個老人。
7月30日下午,一位釣魚老人,在鄭州尖崗水庫岸邊不慎落水溺亡,救援人員找不到遺體後,晚上7點28分,由警方聯繫了牛振西。接到指令,他集合10餘名隊員到了現場,由於天色已暗,當晚無法進行搜救。
31日清晨7點鐘,隊員們再次趕到現場,他們從水庫壩頭下船,開船到現場,經過一個多小時搜救,才將68歲的溺水者打撈上岸。
這位老人住在水庫附近,平時愛好釣魚,也會遊泳,下水僅是為撈個魚漂。面對比自己大幾歲的老者,牛振西痛心疾首,「很多老人是剛剛過上退休生活呀。」
可他的悲傷,總是接踵而來。7月13日凌晨4點多,牛振西被噩夢驚醒了,他下意識看了看手機,上面竟有22個未接的鄭州警方電話,微信上也有消防隊員在凌晨兩點呼叫他。他知道,又有人溺水了。
牛振西趕忙與一位消防隊員取得聯繫,對方著急地說:「110、119都在打你電話,我們這邊還在現場等你們。」 牛振西自嘲道:「再快的驢也有打盹的時候。」
到了地方才知道,原來是有5個人在凌晨喝完酒,去東風渠附近乘涼,一名34歲的男子跳到渠中遊泳,不幸溺水。救援隊員將男子打撈上岸後,早就沒了生命體徵。
7月13日清晨7點31分,牛振西在朋友圈寫道:「第473位」。他不知道這個男人背後的故事,但能肯定,又一個家庭垮掉了。每一次,牛振西都希望死亡數字能停留,但它卻在不停生長。
不過,也有欣慰的時候。今年7月8日中午,鄭州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登封支隊隊員許俊峰,在當地大塔寺水庫中,就救起了一名溺水少年。
牛振西專門發了個朋友圈。照片中,光著膀子的少年,向許俊峰鞠躬致謝。而這種被他們救活的溺水者,已經超過80位。
「這些活下來的故事,才是我們堅持的信仰。」牛振西稱,經常有人給他們下跪、送錦旗,自己見不得這些,可心裡早就被淚水包裹了,「那種希望的力量真溫暖。」
有企業家捐贈的救援車,隊員們叫它「白龍馬」。攝影:李遊
有人放棄了生活,也有人被生活放棄
在牛振西統計的溺亡數字中,有人放棄了生活,也有人被生活放棄。
6月26日凌晨,牛振西接到警方指令,說在鄭州花園路黃河大橋上,有人翻橋跳入黃河。多年來,所有隊員都懼怕黃河,因為水底有數不清的溝壑和漁網,不僅會隱藏溺水者,還會威脅救援者。雖然他們一直與黃河抗衡,可成功救援率只有20%,很多落水者數年都找不到。
接到求助後,一大早,牛振西帶著隊員趕赴現場,咆哮的黃河中,根本看不到投河者身影。
由於黃河正在洩洪,水深流急,他們也無法下河搜救。牛振西只好帶隊員們去下遊尋找,到了武惠浮橋處,也沒找到跳河者,「不是被纏在水底,就是衝到下遊了。」
後來,牛振西得知,男子跳橋前,曾有巡邏隊員看到過他,大約35歲左右,身高大約一米七五,體型稍胖、短髮。巡邏隊員當時還提醒他離開大橋,男子說待會兒就走,誰也沒想到,他選擇了跳河。
監控視頻顯示,該男子先翻過欄杆,後翻跳入黃河,欄杆上還留下兩處明顯的手印。誰也不知道他的故事,警方也沒接到報案信息。
「他一定遇到了過不去的坎兒,活下來的可能性太小了。」在牛振西心中,相比意外溺水,自殺者讓他們很久緩不過來。特別是,其中年輕人越來越多。
頭一天的6月25日,也有一位年輕男子從武惠浮橋跳入黃河,同樣由於洩洪原因,無法展開搜救。牛振西沒想到,僅隔一天,跳河悲劇再次發生。
夜間救援
按照牛振西的經驗,溺水者的最佳救援時間只有4分鐘,如果死亡,大概三天會自己浮上來,如果還看不到遺體,就不用抱希望了,家屬可能要長期等待一個亡魂。
而投河的可憐人很少給世間留下什麼故事,除了傷感,牛振西別無他法,他試著去忘記這些,但有的自殺者,讓他感到唏噓。
5月29日,鄭州一名中年男子離家後不知去向,家人到處尋找無果。6月1日下午5點多,牛振西接到110指令,說鄭州市英才街東風渠內有人溺水,邀請他帶人去協助打撈。岸上圍滿了看熱鬧的人,大家能清楚看到東風渠中間有一人漂浮在水面。
三名隊員開船到了渠中央,將溺水男子遺體拉到岸邊。經過辨認,是5月29日離家走失的男子,今年47歲了,只因家人讓其戒酒,與家人鬧了不愉快,結果悲劇發生。
今年,讓牛振西最難過的,是4月28日打撈的第450個溺水者。當天上午11點,先後有目擊者和警方聯繫牛振西,說有人在金水區龍湖中環東運河附近跳入水中,請求幫忙打撈,跳河者只在橋上留下一頂民工安全帽。
他帶著20名隊員趕赴現場後,有三名隊員開著救生船、帶著聲吶設備,找到落水者位置。很快,有隊員潛入水底,將其打撈上岸。
遺憾的是,這名20來歲男子已沒了生命體徵,溺水者脖子上,醒目地文著「忠孝兩全」四個大字。「此事古難全呀!」牛振西說,他同樣不知道這個男子遭遇了什麼,但每次想到此事,心裡都會揪著。
這位投河自殺者的脖子紋著「忠孝兩全」。
最讓牛振西痛心的是,不少投河者都是一些瑣事引起的。他們打撈過一名自殺的男中學生,想玩姐姐的手機遭拒,跳進滿是生活汙水的河中。牛振西和隊員去打撈時,水裡散發著陣陣惡臭,「那孩子一米八個兒頭,長得很帥,非常可惜。」
前兩年,開封尉氏縣一名19歲的男孩,無法忍受父母吵架,走到一個人工湖邊,借路人電話打給媽媽,說自己在人工湖,來這裡收屍吧。說完,當著路人的面跳湖了。牛振西的隊員將屍體打撈出來後,夫妻倆抱在一起痛哭不已。
還有一名男子投河自殺前,寫了一封遺書。他除了交待讓爸媽還車貸和朋友欠款,還讓父母把自己的骨灰撒到大海裡。
一位投河自殺者的遺書。
堅持下來的志願隊員,內心也深埋著悲痛與不堪
「水底世界很恐怖!」牛振西說,「那裡完全是另一個空間。」
牛振西的隊員也告訴記者,水下的白天和夜晚一樣,根本無法辯方向,他們不僅會被碰傷,還會被漁網纏住。而且,下水找屍體時,主要是用手去摸,有人擔心觸感不好,會將手套摘掉。有時會與屍體臉對臉碰到一起。
儘管常常面對屍體,有的隊員還是無法擺脫恐懼。在一次打撈時,屍體處在緊貼橋底的位置,隊員剛剛將其拖出橋底後,屍體如「殭屍」般突然彈出水面,嚇壞了打撈隊員。
還有的屍體面目全非,他們經常打撈出被水泡脹的屍體,頭部長滿蛆蟲,隊員們被氣味燻得面目猙獰,忍不住咳嗽。朋友們雖然認為他們「很偉大」,但涉及握手等情形時,還是會表現出嫌棄。
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的部分隊員。
相比被嫌棄,牛振西更害怕不理解,因為不是每次打撈都能成功。
前兩年,牛振西和隊員們去南陽打撈一位20多歲的溺水男孩。男孩家住在有著13.2億立方米庫容的鴨河水庫岸邊,他和幾個朋友乘遊艇到庫中拍照時,掉進25米深的水中。
不幸的巧合是,頭一年,男孩的父親也在該水庫溺亡,也是牛振西團隊打撈的。所以,當地人又給他打了電話。
由於沒有標誌物,目擊者只能說出大致位置,隊員們潛水幾個小時後,仍找不到確切落水點。那天,聲吶也出現故障,打撈毫無進展。
這種情況他們經常遇到,牛振西表示,這不是專業性問題,主要是在未知水域盲目尋找,猶如大海撈針,而且在深水打撈極其耗費體力。
幾個小時上岸後,隊員們都很累,天空還下著雨,牛振西以為能吃口熱乎飯,但男孩家屬端來了冰冷的飯菜。他們知道,是因為沒打撈上來。
溝通之後,主家雖然加熱了飯菜,可量又減少了。牛振西覺得,雖是無償救援,但吃口熱飯的要求並不過分。沒辦法,他們只好自費購買食物,第二天的早餐,也是自己解決的。
這種冷遇並不是第一次遭受。因為打著「紅十字」招牌,很多人認為他們吃著「財政飯」,經常有溺水者家屬對著牛振西說:「感謝紅十字會。」
其實,紅十字會僅是他們的業務管理機關,並沒有什麼資金補助,隊員們平時都從事著各自的工作。他們也會收到一些日常的捐贈,多是方便麵與礦泉水,很多昂貴設備都是隊員們自掏腰包買的。
隊員們經常靠吃大餅充飢。
目前,他們接受的最大一筆捐助,就是「滴滴司機」殺人案後,滴滴公司定向捐助的100萬,用於設備更新換代。
目前,他們最值錢的設備,是某企業家捐的一輛白色救援車,隊員們叫它「白龍馬」,車子有些年頭了,經常出現故障,維修費用也是大家均攤。今年5月24日,車子又出現問題後,牛振西發朋友圈說:「白龍馬病了,咱啥事都義務,人家對咱不義務啊,燒腦殼。」
即便如此,救援隊也會遭人誤解被無端批評。例如,為了統計出勤率,每次救援結束後,所有參加的隊員會在現場合影。結果,有一個媒體人士斥責說:「救援時間那麼寶貴,你們居然有時間合影?」
而更多的質疑是對於他們來無償打撈的動機。牛振西說,他真不知道圖什麼,「我們的使命是給逝者以尊嚴,給家屬以安慰,給生者以希望!」
而很多堅持下來的隊員,內心也深埋著悲痛與不堪。
隊員孫風明曾有個18歲的侄子,5年前,小夥子看到兩個小朋友溺水,急忙跳下水去救人,結果小孩得救了,他的遺體卻至今沒有找到。
孫風明那時還沒加入救援隊,親眼看著牛振西帶著團隊忙了18天,分文不取,「所以我必須加入,不能再當旁觀者了。」
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隊長牛振西。攝影:李遊
還有個叫李二陽的隊員,2015年,正讀大學的他,路過鄭州市黃河二橋南岸時,忽聞救命聲,一名兒童正被湍急的河水衝向下遊。他馬上下河救人,可上岸後,他才發現,河中間還有一個人。
事後他才知道,自己下水後,另一個叫武耀宗的大學生也跳下去了。由於李二陽和孩子在下遊,並且岸上人們的焦點都在孩子身上,所有人都沒注意到的武耀宗,溺水身亡。
事後,李二陽獲得「全國見義勇為英雄模範」稱號,武耀宗也被評為「河南省見義勇為模範」,但這件事一直成為李二陽的心病,「後悔自己上岸的時候沒有回頭看,我遊過去的話,他也許還有生還可能。」抱著救贖的心態,李二陽進入了牛振西的志願團隊。
還有個叫李新生的隊員,父親溺水身亡,他忘不了那種撕心裂肺的感覺,加入了救援隊,「儘量能幫一把幫一把」。
現在,牛振西的團隊快200人了,核心隊員有80名,年齡最大的超過了70歲,並且有女隊員,每個人都籤了生死狀,一旦發生意外,責任自負。
儘管如此,他也不能讓任何一個隊員出現意外,並定時讓大家參與專業訓練。
用上聲吶設備後,現在的打撈效率明顯提高。
從遊泳愛好者,到人性化打撈團隊
在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中,牛振西之所以成為靈魂人物一樣的存在,和這支隊伍的成立有關。
作為鄭州市城市照明燈飾管理處的職工,牛振西當年是個遊泳愛好者,經常和朋友在鄭州東區遊泳。他們第一次參與打撈有些偶然,是碰到一位溺水的小夥子。
在既沒工具也無經驗的情況下,他們手拉手一起下水尋屍。當有人觸碰到溺水者時,把大家都嚇回去了。後來,幾個人壯壯膽,才將屍體拖到岸上,並報了警。
而這具屍體,讓牛振西和幾個朋友,幾天都吃不下飯,一閉眼就是七竅流血的畫面。
這次打撈之後,民警覺得他們遊泳遊得不錯,就留了牛振西的電話。後來,只要當地有溺水事件發生,警方就和他聯繫。時間一長,名聲傳開,其他轄區民警也開始聯繫他們。這讓牛振西和朋友們越來越感覺到事情的價值。
2005年時,他們這幫遊泳愛好者成立了鄭州市水上義務搜救隊。這個民間公益性組織,從一開始,就沒想過有償打撈,尤其在2009年湖北發生「挾屍要價」事件風波後,他們更是堅守免費底線。
幾年時間,這個打撈團隊發展得不錯,可麻煩還是來了。
2011年8月4日,一市民在鄭州東區如意湖溺水後,消防部門經過搜救,沒有找到失蹤者,而牛振西和隊員們準備下水時,卻遭到巡防隊員們的阻擾,理由是他們沒有「打撈許可證」。
在警方強力要求下,牛振西還是帶人下水了,但因錯過最佳救援時間,溺水者最終死亡。這件事不僅引發輿論熱議,也深深刺痛了牛振西。經過一番周折,他們終於將組織掛上「紅十字」,改名為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
在現場指揮的牛振西。
牛振西和隊員們,在早期打撈時比較粗獷,一開始主要靠竹竿往水下捅,憑觸感尋找屍體;有時,還像打漁一樣,用漁網掛上鉤子打撈。
雖然打撈成績也不錯,但有朋友說他們的方式過於野蠻,不尊重死者。所以,牛振西嘗試讓隊友潛水徒手打撈,並延續至今。後來有了水下聲吶設備,效率漸漸提高。
屍體出水,意味著家屬崩潰。時間久了,牛振西越來越感覺到人性化打撈的意義。
「大多溺水者五官裡都有血。」據牛振西介紹,這些年,他們在將屍體拉出水前,會將死者面部朝下,用衣服裹住頭部,這個程序,一直被嚴格執行著。
之所以如此,首先考慮的是死者尊嚴,其次是不給家屬更大刺激。
這個團隊慢慢「走紅」之後,不僅有河南省的官方求助他們,連外省都找了過來。今年3月份,安徽淮北就邀請他們去打撈,在那裡,他們打撈上來第449具遺體。公安部門有時還會邀請他們去打撈刑案物證。
也正是因為這樣堅持了15年,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獲得了諸多榮譽。其中,2019年9月,牛振西榮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真的誠惶誠恐,相比榮譽,我更希望無人落水」。所以,近些年,牛振西帶著團隊,主動改變方向。這幾年,他們還走進過幾百所學校和村莊,進行防溺水的義務宣傳。
除了水上救援,牛振西的團隊還開始探索深井救援,並取得了不少成功。他們最得意的一次救援是,用時4個小時,將一個被困深井下30米的男童救了上來,而且過程中沒有給男童身體造成什麼傷害。
牛振西說,現在他幾乎沒了自己的生活。手機不時響起,主題都圍繞著打撈,最多時,一天接過4起打撈求助。
家人早已習慣了他的這種瘋狂,但他還是會有愧疚之心。無數個凌晨,牛振西都是躡手躡腳進家門,躺在沙發上,鞋也不脫就入睡了。
他害怕電話聲響,因為每個鈴聲背後,都可能是個悲傷故事。
到2020年8月7日,他們的打撈數字定格在477,牛振西不希望再漲了:「誰也不要製造痛苦,誰也不要承受痛苦,我不想看到任何一個家庭,因為溺水而破碎。」
來源:觀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