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藍波宇:我很羨慕中國電影產業如此發達

2021-01-18 手機鳳凰網

  近日,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天壇獎」評委齊聚一堂,召開了評委發布會,而鳳凰娛樂也在當天採訪到了「天壇獎」的多位重量級評委。此次天壇獎的評委多半由享譽國際的藝術電影大導演組成,其中就包括了羅馬尼亞電影的領軍人物柯內流·波藍波宇。

  在此次北京國際電影節系列採訪的導演中,波藍波宇可能在名氣和履歷上都是最小的一位,但論現有的創作活力和狀態,另幾位如託納多雷(《天堂電影院》導演)、多納斯馬(《竊聽風暴》導演)、瀧田洋二郎(《入殮師》導演)等大導演都未必比波藍波宇強。他的作品不多,但是部部精品,《布加勒斯特東12點8分》、《警察,形容詞》以及最新作品《寶藏》都在坎城電影節有所斬獲,而這幾部電影在中國的小眾影迷圈裡也是頗有口碑。

  此次,波藍波宇不僅本人來到北京國際電影節擔任主競賽單元「天壇獎」評審團委員,而且也帶來了他坎城參賽的最新作品《寶藏》在電影節期間進行放映。

談審查制:電影拍出來就應該讓觀眾看到

  來到北京,當然少不了必問的中國問題,有記者問及波藍波宇對北京有何印象時,他對於記者的問題反應比較冷淡,他表示自己剛剛北京才五個小時,還沒有時間去領略北京城的風景,從下飛機到接受採訪這短短的五個小時內,一直都在準備北京電影節的工作。沒有得到滿意答案的記者顯然有些不甘心,繼續追問波藍波宇,打算在北京去些什麼地方。波藍波宇只好說自己想看一看京劇,然後再去爬一爬長城,但他立即拐回到電影上來,他表示自己最想做的事,還是把電影節所有的主競賽電影都看完,他說下次再來北京的時候也許會有機會多花些時間了解北京。

  波藍波宇的作品十分關注羅馬尼亞民生問題,其中,他的影片或多或少的蘊含著對羅馬尼亞政治和歷史的明嘲和暗諷。記者向他簡單介紹了中國的審查制度以及一些相關事例,想讓他聊一聊看法。波藍波宇顯得十分謹慎,他表示自己並不了解中國的審查制度,不便回答,只是說了一句,「如果電影拍了出來,就有必要讓觀眾在電影院看的到。」

  不過談及羅馬尼亞的政治和歷史時,波藍波宇卻相當放得開,因為「羅馬尼亞並沒有非常嚴格的審查制度」。他認為「所有事情都離不開政治,就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他表示自己作品裡的角色都處在羅馬尼亞歷史上一些特定的轉折時期,而自己對於這樣時期發生的事情有著特殊的感情,想要去通過電影去澄清問題,得到真相。不過到最後,通常電影裡的角色「得到的是更多的困惑」。

論羅馬尼亞電影:不認同羅馬尼亞新浪潮說法

  外界通常將波藍波宇與克裡絲蒂安·蒙吉(《四月三周兩天》)、拉杜·裘德(《喝彩》)、卡林·皮特·內策爾(《孩童姿勢》)等一批導演稱為「羅馬尼亞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不過波藍波宇在接受採訪時,卻不認同這一觀點。他表示雖然羅馬尼亞在近些年湧現出一批的傑出導演,但是彼此之間還是有很多不同。另外,波藍波宇認為羅馬尼亞的電影產業還不發達,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非常小,他甚至笑著對記者說,自己會很羨慕中國電影現在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因為在羅馬尼亞,電影院的數量很少,很多老的電影院因為票房不理想都被關閉了。他回憶起上世界80年代時,羅馬尼亞人經常去電影院,那個時代羅馬尼亞的電影發展得很不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羅馬尼亞,電視產業發展非常迅猛,觀眾都已經習慣於在家收看電視節目,已經不再願意去電影院看電影了。波藍波宇感慨道,羅馬尼亞失去了整整一代的電影受眾,不過他還是很高興看到新一代的羅馬尼亞年輕人正在逐漸重新拾起對電影的熱情。

  此前,波藍波宇的多部作品都是去坎城參加競賽。談及接下來的新片計劃時,波藍波宇表示自己的新片的劇本初稿已經完成,並提交給了羅馬尼亞國家電影中心,但現在一切還處於保密階段,不能透露具體內容。當記者問起是否會再去坎城時,波藍波宇表示現在一切都還是未知數,但他應該是會去參賽的。

  本文系鳳凰娛樂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中國和印度,哪個國家的電影產業更發達
    中國和印度,哪個國家的電影產業更發達?印度—我們每年為國內外市場製作的電影比好萊塢和其他一些地方加起來還要多。結合技術技能、專業知識、人才等——毫無疑問,印度電影業更發達。中國電影產業相當龐大,但由於它們主要有兩種語言,而且好萊塢/韓國電影/電視劇/歌曲產業在中國佔主導地位,阻礙了本國電影產業的增長。
  • 以訛傳訛再傳訛的中國蠟印產業
    最近天氣原因沒能按時噴水,反正是做嫁衣的,又何必如此辛苦,如此認真。得過且過,混日子,罷了。再理一理中國蠟印工業的由來。除去安順蠟染總廠(1975-98)和上海新豐印染廠(1982-84)自主研發的蠟印體系外(因其沒有影響到現在的蠟印產業),中國當前的成型蠟印產業始於1996年,成都川棉和聊城宏潤,川棉建設在先而宏潤先於川棉投產,所以,聊城宏潤理應為中國第一家。
  • 金鐘:打倒偶像產業,就能提升中國文娛產業的格調嗎?
    他不但深入剖析了流量現象對於娛樂文化產業的影響,還以一個業界資深人士的身份呼籲徹底改變國內娛樂界流量偶像制度。 雖然我從感情上贊同汪海林編劇對於娛樂行業的批評,也支持他提出的部分主張,如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建議。但是他提出的否定偶像產業、抵制資本製造流量明星這個運作方式的政策思路卻還是反映了前網際網路時代由上而下的文化管理心態,不能真正解決國內文化產業面臨外來競爭時處於弱勢地位的問題。
  • 《我愛電影 我愛家鄉》收官 巡禮地方電影產業展望中國電影輝煌
    自2020年5月21日起至31日,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報導》推出「兩會」系列專題——「我愛電影,我愛家鄉」,用11期節目巡禮地方電影產業,展望中國電影輝煌。節目中,通過電影人為家鄉「代言」的串講方式,回顧了新中國成立後各省(市、自治區)電影事業從無到有的創業歷程;展現了地方助力中國電影產業蓬勃發展的光輝足跡;呈現了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電影人和疫區同胞風雨同舟,齊心戰疫的大勇大愛,以及國家和地方政府為遭受衝擊的影視企業減壓減負,紓困解難,傳遞出「冬天終會過去,春天已經到來」堅定信念。
  • 電影【我要發達】
    ◎片  名 我要發達◎年  代 2016◎國  家 中國◎類  別 國產劇
  • 專家:高速成長背景下中國電影產業應進行怎樣的再造與變革?
    票房至上的「生機」與「躁動」如果用兩個詞來概括當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態勢,「生機」與「燥動」最為恰切。過去十年,中國電影產業狂飆突進,快速發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成就是激發了市場活力。最直觀的印象就是票房紀錄被不斷刷新。
  • 實拍日本東京歌舞伎町,風俗行業如此發達,是因為整個社會的孤獨
    因此,它們不是定製商店,他們只負責把顧客帶到定製店並收取回扣,但他們對顧客完全免費,雖然是紅燈區,但這裡沒有真正的肉類貿易,因為這種貿易在日本也是非法的,當然,現在還不清楚你進店後會發生什麼,當然,我沒有真正進去,我沒有聲音,東京歌舞伎町實際上更接近中國古代妓院,這裡的主要服務其實是談戀愛,但這種愛可以買賣,明碼標價,有時間限制,據說許多定製商店的服務都是聊天
  • 印度寶萊塢電影產業那麼發達!難道是印度人藝術細胞好嗎?
    其實印度的電影產業,可以分為三大製片中心,以孟買為主的英語和印地語製片中心。加爾各答地區的孟加拉語製作中心。馬德拉斯的泰米爾語製片中心。三大製片中心!所以說,印度電影不完全是英語電影!印度電影分為各種語言的電影。其實印度拍的電影不僅僅是在印度銷售,而是賣遍整個南亞地區的!
  • 中國高鐵的發達,恰恰表明了落後?著名公知發出的質疑很酸
    看到我國有如此驕傲的成績,國民心中也不禁自豪起來,但是仍有這麼一部分人發出了質疑的聲音。近日,一則微博引發了網友的熱議,一位名為陳思進的著名公知發表了一段言論,其中就有這樣一句話:「中國高鐵的發達恰恰表明了落後。」這樣的言論立馬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 自殺者安東尼·波登:「我是個怪胎,我很孤獨.」
    名聲還是其次,波登最讓人羨慕的應該是他的工作。一年365天,他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世界各地進行「美食探險」。《波登不設限》、《波登:未知之旅》,每個冠有他名字的美食電視紀錄片都有不錯的收視。旅行、美食,深入大街小巷,與當地人把酒言歡,這大概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工作了。
  • 國家電影智庫發布中國電影產業指數
    泰爾指數(2009-2019)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影產業指數(2019) (1)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影產業指數(2019)中國電影產業分項指數(2009-2019)中國電影產業綜合指數(2009-2019)目前電影研究亟須加強實證研究,電影產業指數的推出恰逢其時,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指數的研究有利於推動電影研究工作
  • 日本情色產業發達,真的是因為他們「天生好色」?
    在很多人看來,日本電影的題材「很分裂」:既可以有諸如《小森林》、《海街日記》、《龍貓》這樣的「治癒系」(關於「日本治癒系」,戳☞),也可以用諸如《感官世界》、《花與蛇》這樣的「變態系」。當然,不少天朝男兒聽到「日本電影」四字時,臉上都會露出一絲詭異的微笑。
  • 電影衍生產業,中國電影投資的下一個商機?
    隨著票房屢創新高,中國電影產業進入到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超過440億元人民幣,較2014年增長48.7%;今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達到了150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50%。中國已成為僅次於北美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然而,另一個數據,則凸顯出中國整個電影產業的不成熟。
  • 尋找歷史「真相」的十部良心電影
    這是一組歷史長河中或可真實存在的現實「真相」電影,這些電影裡的可能有我們苦苦追尋的
  • 《多瑙河之波》影響中國電影的不僅僅是接吻鏡頭,更包含覬覦模式
    而實際上,這部電影,長影早在1960年就已經譯製完畢,但似乎並沒有投放市場,而一直到七十年代,才進入中國電影市場,這中間似乎有著某種隱衷。 《多瑙河之波》拍攝於1959年,中國引進還是挺早的,但是,一直延至七十年代才在全國放映,也是與七十年代中羅關係步入更為親密階段有關。
  • 《多瑙河之波》影響中國電影的不僅僅是接吻鏡頭,更包含覬覦模式
    《多瑙河之波》是羅馬尼亞電影,從記載來看,它是1973年在全國公映的。而實際上,這部電影,長影早在1960年就已經譯製完畢,但似乎並沒有投放市場,而一直到七十年代,才進入中國電影市場,這中間似乎有著某種隱衷。《多瑙河之波》拍攝於1959年,中國引進還是挺早的,但是,一直延至七十年代才在全國放映,也是與七十年代中羅關係步入更為親密階段有關。
  • 娛樂觀 我的個神啊,印度真讓中國電影歇菜了?
    騰訊娛樂專稿(文/大寶劍)印度片《我的個神啊》在國內上映後,坊間不少評論認為,萬萬沒想到,印度電影居然已經如此強大
  • 中國電影產業:火熱領域的冷分析
    圖/CFP中國電影產業:火熱領域的冷分析文 | 劉洪濤作者為「開心麻花」總裁首發於總第806期《中國新聞周刊》就中國電影產業的投資機會這個題目而言,我不一定非常適合探討但出於對行業發展、成長的責任心,出於對共同未來的殷切期待,我在本文中將坦率地分析問題,就事論事,並不針對任何人、任何機構,我相信這種分析是有建設性價值的。  觀眾現狀說到中國電影產業的投資機會,我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是:投資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可能有人說,這還用問嗎?
  • 電影產業:創造「中國速度」
    「十二五」期間,我國的電影產業實現了飛躍式發展,事實上已成為世界電影增長的主引擎,創造了世界電影的「中國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