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天壇獎」評委齊聚一堂,召開了評委發布會,而鳳凰娛樂也在當天採訪到了「天壇獎」的多位重量級評委。此次天壇獎的評委多半由享譽國際的藝術電影大導演組成,其中就包括了羅馬尼亞電影的領軍人物柯內流·波藍波宇。
在此次北京國際電影節系列採訪的導演中,波藍波宇可能在名氣和履歷上都是最小的一位,但論現有的創作活力和狀態,另幾位如託納多雷(《天堂電影院》導演)、多納斯馬(《竊聽風暴》導演)、瀧田洋二郎(《入殮師》導演)等大導演都未必比波藍波宇強。他的作品不多,但是部部精品,《布加勒斯特東12點8分》、《警察,形容詞》以及最新作品《寶藏》都在坎城電影節有所斬獲,而這幾部電影在中國的小眾影迷圈裡也是頗有口碑。
此次,波藍波宇不僅本人來到北京國際電影節擔任主競賽單元「天壇獎」評審團委員,而且也帶來了他坎城參賽的最新作品《寶藏》在電影節期間進行放映。
來到北京,當然少不了必問的中國問題,有記者問及波藍波宇對北京有何印象時,他對於記者的問題反應比較冷淡,他表示自己剛剛北京才五個小時,還沒有時間去領略北京城的風景,從下飛機到接受採訪這短短的五個小時內,一直都在準備北京電影節的工作。沒有得到滿意答案的記者顯然有些不甘心,繼續追問波藍波宇,打算在北京去些什麼地方。波藍波宇只好說自己想看一看京劇,然後再去爬一爬長城,但他立即拐回到電影上來,他表示自己最想做的事,還是把電影節所有的主競賽電影都看完,他說下次再來北京的時候也許會有機會多花些時間了解北京。
波藍波宇的作品十分關注羅馬尼亞民生問題,其中,他的影片或多或少的蘊含著對羅馬尼亞政治和歷史的明嘲和暗諷。記者向他簡單介紹了中國的審查制度以及一些相關事例,想讓他聊一聊看法。波藍波宇顯得十分謹慎,他表示自己並不了解中國的審查制度,不便回答,只是說了一句,「如果電影拍了出來,就有必要讓觀眾在電影院看的到。」
不過談及羅馬尼亞的政治和歷史時,波藍波宇卻相當放得開,因為「羅馬尼亞並沒有非常嚴格的審查制度」。他認為「所有事情都離不開政治,就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他表示自己作品裡的角色都處在羅馬尼亞歷史上一些特定的轉折時期,而自己對於這樣時期發生的事情有著特殊的感情,想要去通過電影去澄清問題,得到真相。不過到最後,通常電影裡的角色「得到的是更多的困惑」。
外界通常將波藍波宇與克裡絲蒂安·蒙吉(《四月三周兩天》)、拉杜·裘德(《喝彩》)、卡林·皮特·內策爾(《孩童姿勢》)等一批導演稱為「羅馬尼亞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不過波藍波宇在接受採訪時,卻不認同這一觀點。他表示雖然羅馬尼亞在近些年湧現出一批的傑出導演,但是彼此之間還是有很多不同。另外,波藍波宇認為羅馬尼亞的電影產業還不發達,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非常小,他甚至笑著對記者說,自己會很羨慕中國電影現在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因為在羅馬尼亞,電影院的數量很少,很多老的電影院因為票房不理想都被關閉了。他回憶起上世界80年代時,羅馬尼亞人經常去電影院,那個時代羅馬尼亞的電影發展得很不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羅馬尼亞,電視產業發展非常迅猛,觀眾都已經習慣於在家收看電視節目,已經不再願意去電影院看電影了。波藍波宇感慨道,羅馬尼亞失去了整整一代的電影受眾,不過他還是很高興看到新一代的羅馬尼亞年輕人正在逐漸重新拾起對電影的熱情。
此前,波藍波宇的多部作品都是去坎城參加競賽。談及接下來的新片計劃時,波藍波宇表示自己的新片的劇本初稿已經完成,並提交給了羅馬尼亞國家電影中心,但現在一切還處於保密階段,不能透露具體內容。當記者問起是否會再去坎城時,波藍波宇表示現在一切都還是未知數,但他應該是會去參賽的。
本文系鳳凰娛樂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