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巧設坑道陣,兩戰殲敵16萬,彭德懷:立即取消第六次戰役

2021-01-17 陶陶愛歷史

從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5月2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連續發動五次大規模戰役。雖然我軍一度推進至三七線附近,但最終的戰線還是穩定在三八線。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志願軍還曾準備發動一次波瀾壯闊的第六次戰役。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我軍雖然為這場大戰役付出了極大努力,但最終還是隱而未發。

在第五次戰役後半段,在「聯合國軍」的兇猛反攻下,我軍戰線一度險象環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此次戰役中,我軍傷亡達到8.5萬,被俘數量也急劇增多。第五次戰役後半段的失利,逐漸顯現出新中國與美國在國力上有著巨大差距。原本將「聯合國軍」趕出朝鮮半島、幫助北朝鮮統一全國的構想,已經不現實。

5月30日,彭德懷曾致信於朝鮮人民軍總指揮金雄,並強調:

「從歷次戰役來看,美英軍還保持 著相當高的戰鬥意志。我們現有條件,每 次戰役要求消滅其一兩個師是困難的,即 消滅其一兩個整團亦屬不易。然而,偽軍 的戰鬥意志是薄弱的,一次消滅其兩三個 是可能的。把美英軍的戰鬥意志削弱到現在偽軍的低度還須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準備半年至一年)。」

因此,志願軍改運動戰為陣地戰,力圖將戰線維持在三八線。與此同時,中朝還與美國接洽,在開城開啟了停戰談判。

雖然停戰談判開啟了,但是「聯合國軍」自恃戰力強盛、火力兇猛,因此總是想用武力在志願軍面前討點便宜,最好運用軍事勝利,逼迫我軍籤訂屈辱的城下之盟。因此在談判桌上,美國人態度極其惡劣,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停止談判。

例如美國人要求在談判會場必須有記者出席,但是中朝方認為雙方還未達成協議,不應讓記者參加。誰知就是因為這一點,美方代表就掉頭而去。

更過分的,美軍飛機甚至多次掃射轟炸中朝代表團的駐地。都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美軍這種施壓方式簡直是卑鄙至極、猥瑣至極。面對我方的質疑,美方聯絡官肯尼中校卻吹著口哨說:

「你們說飛機來了,你說得出那架飛機有幾個發動機?」

美方恃強凌弱的無賴嘴臉,在談判桌上顯示地淋漓盡致。

在具體談判上,美方還提出中朝方必須從實際控制線先後退守36公裡至68公裡,因為美軍擁有強大的海空力量,中朝方必須給予「補償」。

對於美軍種種無恥的訛詐,中朝代表自然不為所動。而好戰的美國人卻反而因此興奮不已,他們的代表毫無風度地拍著桌子,並叫囂道:

「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

就這樣,朝鮮戰場戰端再起,兩百多公裡的戰線上,雙方又打成了一鍋粥。由此可見,美國人根本就是「假談判,真進攻」,他們的所謂的談判不過是進一步入侵的緩兵之計。

毛澤東和彭德懷逐漸意識到,有戰場勝利才有談判桌前唇槍舌劍的勝利。因此毛澤東才說:

「談的只管談,打的只管打。」

依據毛主席的精神,彭德懷開始調兵遣將,在1951年6月末開始籌劃規模空前的第六次戰役,時間暫定為8月份。

在即將到來的第六次戰役中,彭德懷吸取了前五次戰役的教訓,決定打一場誘敵深入、防守反擊的戰鬥,即放任美軍前進30公裡,縮短我方的補給線,然後再發動大規模反擊。同時,我軍針對「聯合國軍」堅固的防禦工事,還在訓練中加入了攻堅作戰的內容,以求在第六次戰役中更多地殲滅敵軍,佔領更多的陣地。

8月8日,彭德懷致電毛澤東,報告了第六次戰役的基本設想,即以19兵團加上47軍和42軍,以2個軍牽制英國、加拿大和土耳其的四個旅,並以3個軍附帶炮兵和坦克,全面進攻駐紮於鐵原的美國騎兵第一師。

同時,第9兵團的2個軍牽制美國24師、25師、第3師和韓國僕從軍。而第20兵團則準備突破韓軍第6師的防線,向山陽裡、華川方向迂迴攻擊。北漢江以東至海岸由人民軍兩個軍團進行牽制攻擊。此次戰役,我軍將投入九個軍。

針對敵人強大的空中優勢,彭德懷還提出將新訓練出來的空軍10個團駐紮入平壤機場,保護我軍的補給線。

由於敵方李奇微已經看破了我軍「禮拜攻勢」的後勤短板,因此我軍事先將大量彈藥、糧食以及棉服運至前線,以防彈藥、補給的不足。

我軍對於第六次戰役的準備,自然瞞不過美軍的眼睛。對於即將到來的大戰役,李奇微頗為驚恐。因此他指令美國空軍,對我軍的補給線進行所謂的「絞殺戰」,儘量破壞我軍糧草、彈藥的囤積。同時,北朝鮮還爆發了40年罕見的特大洪水,給美軍的轟炸造成了極大便利。

這還不算,李奇微更是先發制人,對我軍陣地發動了兩次大規模攻勢。而這兩次攻勢分別被稱為「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

與前五次戰役不同,這兩次戰鬥是我軍最不擅長的陣地戰。我軍自建軍之日起,就以運動戰和遊擊戰見長,很少打陣地戰。當年第五次反圍剿時,德國顧問李德就曾幹過一次「禦敵於國門之外」的蠢事,結果給紅軍造成了難以忍受的損失。面對火力遠強於國軍的美軍,志願軍真的能擋住敵人的凌厲的攻勢嗎?如果這兩仗打輸,別說是發動第六次戰役,甚至連北朝鮮都可能不保。

然而智慧的志願軍,很快便適應了陣地戰模式,並構想出對付美軍強大火力的辦法,那就是「坑道戰」。

7月18日起,「聯合國軍」糾集3個師的兵力,向我軍以及朝鮮人民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然而我軍和朝鮮軍卻早就挖好了坑道工事,靜待敵人來攻。有些部隊更是創造性地將2個加深的防炮洞連在一起,成為馬蹄形的小坑道,即坑道工事的雛形。

作戰時,主力躲在防禦工事內,派少量戰士盯住敵人。等敵人炮火停止,洞中的主力則衝出來殺敵。運用這種戰術,我軍極大地抵消了美軍的火力優勢,並給敵軍造成了巨大傷亡。

在「夏季攻勢」中,聯合國軍死傷7.8萬人(美軍2.2萬),卻僅僅在東部戰線推進了2公裡。而志願軍則在中線和西線發動小規模反擊,搶了不少美國人的山頭。

當彭德懷聽說「夏季防禦戰」的勝利,便認為守住陣地已經沒有多大的問題。鑑於朝鮮正在發大水,因此彭德懷決定推遲第六次戰役。

我軍雖然決定暫停攻擊,但是李奇微、範弗利特等軍方鷹派人物卻沒有善罷甘休。他們認為,夏季攻勢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自己犯了有限攻擊正面和攻擊兵力過死的戰術性錯誤。因此李奇微決定於10月1日,對中朝陣地發動所謂的「秋季攻勢」。

然而在這一次戰役之前,我軍已經推廣了「夏季防禦戰」中,部分戰士們發明的「馬蹄形」坑道,並形成了蜿蜒數百公裡的「坑道陣」。敵人開炮,戰士們進洞隱蔽;敵人進攻,戰士們衝出殺敵。運用這種坑道戰術,我軍傷亡率大減,美國人除了在陣地前扔下大片死屍外,根本一無所得。

在這場秋季防禦戰中,「聯合國軍」輸得更慘,損失達到8.1萬。加上夏季防禦戰的損失,已經達到了難以忍受的16萬。對此,布萊德雷上將譏笑李奇微:

「如果繼續打下去,或許要花20年才能打到鴨綠江。」

通過這兩次陣地戰的勝利,彭德懷意識到。相比於運動戰,陣地戰更有利於大量殲敵。相比於發動第六次戰役,更能將戰線維持在三八線,並且逼和美軍。因此彭德懷下定決心,命令楊得志取消了第六次戰役,不準備進行全線大反擊。

無奈之下,美國人只好重新走上談判桌,在板門店與中朝代表進行談判。1953年7月27日,美國人終於低下了高傲的頭顱,第一次籤訂「未能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

正所謂「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不僅是新中國開國第一戰,更是立國之戰。這一戰將強大的美國拉到了談判桌前,保住了我國的自由與和平,取得了空前的勝利。如今,偉大的抗美援朝已經過了70年,當年在坑道中與美軍浴血奮戰的勇士們,早已漸漸凋零。只要想起這場偉大的戰爭,很多人耳畔都會想起「雄赳赳、氣昂昂」的戰歌。年僅一歲的新中國,與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打了一仗,不僅打出我軍的赫赫軍威,還一雪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加諸於我們身上的恥辱。

抗美援朝的勝利證明,我們的軍隊是一支不可侮的力量,中國人民一定能創造奇蹟。抗美援朝後,中國人激發了無與倫比的精神力量。從此以後,中國的崛起勢不可擋,最終成為世界舞臺舉足輕重的力量。有

因此在筆者看來,我們必須了解抗美援朝。從抗美援朝中,我們可以汲取無窮無盡的精神力量。在了解抗美援朝方面,著名軍史學者李峰先生所著的《決戰朝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這本書全景式的解讀抗美援朝,有乾貨、有情節、有靈魂。這本書告訴我們,尊嚴絕不是沒有代價的,是建立在勇者的劍鋒和鮮血之上的。

本書原價88元,現價79元。包含了精彩壯闊的文字以及精美的圖片。同時,本書還由戴旭、薩蘇、方軍等人強力推薦。就請大家跟隨著作者的腳步,領略60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有意的讀者,請點擊下方橫條購買:

相關焦點

  • 志願軍畏難陣地戰,彭德懷推行坑道,為何說:簡直就是墳墓?
    一些部隊面對敵軍的裝備、火力優勢,對陣地戰有了畏難情緒。分析敵我形勢,志願軍將士在戰爭中吸取經驗教訓,探索使用坑道工事來防禦和反擊敵軍。一開始,志願軍戰士在陣地塹壕壁上挖了一個洞躲避敵軍的炸彈殺傷。但是當炮彈密度太大的時候,洞裡的戰士仍然會傷亡。於是,戰士們就把洞往深裡挖,這樣就可以躲避敵軍的密集性轟炸。但是重磅炸彈依然能夠造成傷亡。
  • 李奇微設了一個圈套,蘇聯駐朝大使上當,但被彭德懷看穿並化解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天擇創辦,歡迎關注~1950年12月2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收復興南地區及東線沿海各港口。至此,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次戰役勝利結束。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次戰役的勝利,震驚了世界,它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給了不可一世的美國侵略者當頭一棒,在美國朝野上下引起了強烈的震動。
  • 第三次戰役後彭德懷收兵,朝鮮十分不滿,主席回復讓人嘆服
    就是這樣一場遭遇戰,志願軍以1萬餘人的傷亡為代價,殲滅敵人1.5萬餘人。更為重要的是,第一次戰役的勝利直接挫敗了麥克阿瑟試圖在感恩節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  第1次戰役勝利之後,志願軍更是再接再厲,第1次戰役結束後的第三天,志願軍就馬不停蹄立刻發動了第2次戰役,在這場歷時40多天的戰役之中,志願軍取得的戰果更舉世矚目:  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極端嚴酷的天氣之中,連棉衣都沒有裝備齊全的志願軍,克服了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完成了殲滅敵軍3.6萬餘人的輝煌成績,而且,這一次美軍傷亡尤其慘重,3.6萬被志願軍消滅的敵人中,美軍就佔了2.4
  • 血染北漢江:第五次戰役志願軍180師遭受重大挫折始末
    為奪回戰場主動權,彭德懷決心集中3個兵團的11個軍和朝鮮人民軍4個軍團的絕對優勢兵力,分別從兩翼突擊,實施戰役迂迴,會殲敵人幾個師。根據這一部署,進行了第五次戰役。4月22日黃昏,在三八線附近西起開城,東至鱗蹄的數百裡地段上,我軍萬炮齊轟敵陣,第五次戰役打響了。
  • 電影《金剛川》背後的金城戰役:中國志願軍打得最痛快的一次戰役
    中國志願軍在14天的時間裡,殲敵5.3萬,逼著美國和南韓老老實實回到談判桌上,再也不敢耍花樣。 金城戰役,也是抗美援朝以來,我方火力首次能壓制敵軍,打得非常酣暢淋漓,看到美軍也有被狂轟濫炸的一天,那叫一個痛苦。
  • 這是一場讓王近山猶豫的戰役:志願軍一戰殲敵兩萬五,把範弗裡特...
    一天之內上甘嶺陣地承受了30萬炮彈和數千枚航空炸彈,最激烈時每秒落下6發炮彈,整個山頭被削低2米。 這次進攻出乎了志願軍的意料,因為上甘嶺的戰略地位並不是該區域各陣地中最重要的。而美軍之所以會選擇上甘嶺,實際上是想撿個軟柿子捏一下,他們對志願軍重點防守的陣地已經不敢碰了。
  • 電影《金剛川》背後的金城戰役:中國志願軍打得最痛快的一次戰役
    14天的時間裡,殲敵5.3萬,逼著美國和南韓老老實實回到談判桌上,再也不敢耍花樣。21小時的戰鬥,至7月14日18時,全部達成了戰役第一步任務,共殲敵1.4萬餘名。21次,但軍遭遇志願軍頑強抵抗,屢屢被擊退。
  • 回顧抗美援朝五次戰役,值得收藏
    在運動戰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道,連續進行五次戰役,共殲敵23.3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18.5萬餘人。第一次戰役(1950.10.25-11.5)志願軍與「聯合國軍」遭遇。第40軍在溫井、兩水洞重創南朝鮮軍第1師、第6師。
  • 彭德懷臨危受命再次出徵,載譽歸國接受史達林宴請
    10月25日,我第40軍先頭部隊與敵接火,開始了第一次戰役。兩強相遇勇者勝,基本上是一次遭遇戰役。歷時10天,殲敵各路前鋒,斃傷俘敵一萬五千餘人,首戰告捷。遏制了敵人的攻勢,把戰線向敵方推回100多公裡,逼敵退回清川江以南。穩定了戰局,振奮了我軍士氣,粉碎了麥克阿瑟「感恩節前結束戰爭」的叫囂。敵不甘服輸,不斷回頭反擊。
  • 抗美援朝打了5次戰役,第6次戰役箭在弦上,為何不打?被他攔住
    抗美援朝打了5次戰役,第6次戰役箭在弦上,為何不打?被他攔住1950年,也是新中國成立第二個年頭。這一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志願軍奔赴朝鮮,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展開激烈較量。當時,志願軍同聯合國軍共進行了五次戰役,基本成功鎖定抗美援朝的戰局。
  • 彭德懷為什麼完勝麥克阿瑟?一個在前線聽槍炮聲一個在後方陪女明星
    由於彭德懷與麥克阿瑟之間的較量是一個非常不平等的較量,如果按照「落後就要挨打」的理論,中國人民志願軍必敗無疑,但是彭德懷並沒有畏懼,彭德懷戰必勝的信心感染著每一支參戰的部隊和官兵。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在朝鮮戰場與南朝鮮軍發生了遭遇戰,從而拉開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的序幕。
  • 志願軍第38軍軍長,血戰三所裡一戰封神,彭德懷寫下「38軍萬歲」
    當時,彭德懷曾對志願軍副司令員韓先楚說過:「在第一次戰役中,38軍動作遲緩,沒有按時完成阻敵任務,讓敵人逃跑了,使整個戰役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戰果十分的不理想。」 11月5日9時,志願軍首長考慮到殲敵機會已失,志願軍所攜糧彈已經消耗殆盡,下令各軍停止攻擊,結束抗美援朝序戰——第一次戰役。
  • 囤兵洞與炸坑道:從一場山地攻防戰看志願軍如何打贏陣地戰
    至10月5日,這兩個要點已被志願軍牢牢控制在手中。 根據戰場形勢的最新變化和預定作戰計劃,116師決定在戰役第一階段既得成果的基礎之上,同時對高陽岱北山和東北山這兩個敵前沿要點發起攻擊。其中,347團負責攻擊高陽岱東北山;攻打北山的任務則交給了348團。這是兩支在116師、39軍乃至全軍都是響噹噹的主力團。
  • 抗美援朝,中國投入240萬志願軍,五次戰役分別投入多少?
    經過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共同的努力一共殲敵15000多人,此次中國志願軍投入30萬人!1950年11月7日到12月24日開始了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戰役,此次參戰的志願軍共達45萬人。第二次戰役是一次反擊戰,也是扭轉朝鮮戰局的一項重要戰役。清川江地區投入6個主力軍,東線長津湖地區投入3個軍師進行反擊,是一場「出其不意」的反擊戰。
  •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零敲牛皮糖戰法成功挫敗美軍磁性戰術
    在防禦作戰階段,志願軍創造出「零敲牛皮糖」戰法,對敵實行戰術小包圍、打小殲滅戰,積小勝為大勝,成功挫敗了美軍所謂的「磁性戰術」。朝鮮戰場陷入相持局面經過五次戰役較量,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1年6月中旬,把「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以南地區。由於敵我雙方力量趨於均勢,朝鮮戰場進入相持局面。
  • 志願軍首戰美軍前,彭德懷在鴨綠江邊發回一封電報,成為獲勝關鍵
    1950年10月10日,受命成為志願軍總司令的彭德懷坐火車趕往中朝邊境重鎮安東。 第二天,彭德懷來到鴨綠江邊查看可供部隊渡江的地點。 一番勘察後,彭總眉頭一皺,立即手擬一封電報,向中央發出。
  • 老兵回憶上甘嶺戰役:範弗裡特彈藥狂轟濫炸,志願軍怎麼堅守陣地
    眾所周知在抗美援朝戰役中,上甘嶺戰役非常慘烈,雙方的炮火密集度堪稱世界之最,戰後美國新聞界評說上甘嶺戰役是韓戰中的凡爾登,可見戰爭的慘烈程度,上甘嶺戰役為什麼慘烈,其主要原因是陣地反覆爭奪,在43天的交鋒裡,敵我陣地反覆易手達到59次,我志願軍共計擊退美軍900多次衝鋒。
  • 哪個戰役殲敵最多?
    戰役結果: 擊潰敵人7個師,殲敵17個團,斃傷俘敵3萬餘人,繳槍2萬餘支。 戰役意義: 六戰五捷,3萬對30萬,取得殲敵3萬大勝利,中央紅軍進一步發展壯大。
  • 中央廣電總臺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第四集:志願軍入朝首戰...
    鑑於「聯合國軍」大舉北進,逼近中朝邊境的情況,10月21日凌晨,毛澤東分別電示彭德懷和鄧華,要求志願軍馬上改變作戰計劃,立即部署殲滅冒進的南朝鮮軍幾個師。然而,此時輕車簡從率先深入朝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卻在為一件事情而感到苦惱。
  • 彭德懷回國治病,鄧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提議換帥,毛主席果斷拒絕
    加之第五次戰役開打後,從國內抽調由開國上將楊得志和李先民率領的第19兵團和第二次戰役後休整多日重新復出的由開國上將宋時輪領銜指揮的第9兵團,志願軍兵力更加雄厚,但隨之而來新的指揮和管理問題也亟待解決。但隨著第二、三、四、五次戰役的拉開和深入,國內抽調來自不同野戰軍的部隊越來越多,而且戰爭規模、時間和戰線不斷加長,前線指揮部的工作愈加繁重,再以13兵團作為志願軍核心已經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