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之鏡:中國錄像藝術中的行為與表演

2020-12-28 騰訊網

表演的唯一生命就是在當下。

具身之鏡

中國錄像藝術中的行為與表演

2020.5.22-8.30

開幕 5.22 15:00

策展人:楊北辰

藝術家:曹斐、陳曉雲、戴陳連、胡向前、蔣志、闞萱、厲檳源、李燎、李明、李然、林一林、馬秋莎、佩恩恩、石青、唐狄鑫、陶輝、童文敏、汪建偉、徐震、鄢醒、姚清妹、章清、周滔、趙趙

展覽空間設計梁琛

開放時間:周二-周六 12:00-17:00

地址: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丨北京朝陽區798藝術區797東街A05

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北京空間5月22日將推出影像研究展第二期——「具身之鏡:中國錄像藝術中的行為與表演」,展覽將展出24位藝術家的影像作品,由楊北辰策劃。

文/楊北辰

表演的唯一生命就是在當下。其不能被保存、錄製、紀錄,或以其他方式參與到「再現的再現」的流通中:一旦這樣做了,它就變成了表演以外的東西。到了表演試圖進入再生產經濟的程度,它就背叛與削弱了自身的本體承諾。

——佩吉·費倫

在費倫這樣的表演原教旨主義者眼中,表演一旦淪為圖像再生產的對象便會徹底墮落,這背後自然有第二次前衛藝術運動所宣揚的「去物質化」立場——認為媒體與資本主義同構——只不過這種意識形態在新的媒介現實面前多少顯得不堪一擊。自1960年代開始,表演便逐步與媒體藝術相結合,在現場經驗與再生產、呈現與再現間擺蕩,進而我們發覺,如今被稱為經典的「行為藝術」,往往都以某種媒介化的形式得以留存。錄像藝術無疑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錄像化的表演或表演性的錄像衍生出了多種複雜的形態,身體與技術的互動將兩種不同的話語糅合在一起,有機與人工、即時與紀錄、肉身與屏幕不可避免的發生著摩擦與交融。而這正成為了本次展覽的出發點。

「具身之鏡」試圖探討的即是在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中,錄像藝術與表演之間展開的密集交流。中國錄像藝術的開端便與表演相關,在張培力1988年的作品《30x30》中,我們得以管窺攝影機在時間流逝中對於身體的客觀觀察,及其形成的極具衝擊力的寓言式效果。在之後中國錄像藝術的發展中,不斷有藝術家採取策略化的方式,將錄像與表演設置為互為延展的領域。整個展覽被劃分為五個主題:「自傳」、「事件」、「舞者」、「演講者」與「劇場」。每一個主題都涉及一條獨立的線索,以梳理這個交叉地帶中紛繁複雜的現象。

「具身之鏡」指向了這樣一個事實,即錄像並沒有為表演帶來新的「舞臺」,而是一個通往世界的「鏡面」或「出口」;其作用亦並非僅僅在於解放身體,或令其擺脫社會與歷史語境的規約,而是提供了新的戰術裝置或解碼器:影像化的身體如同一個「不朽的」與「可傳播」的化身,在這種情境中,媒介呈現為嶄新的生命情景,而主體對於現實的回應已被轉化為共通的媒介感知。

參展作品

自傳

Autobiography

曹斐丨Cao Fei

《鏈》丨Chain Reaction

2000

錄像,彩色,有聲丨Video, Color, Sound

5' 25''

圖片由藝術家和維他命藝術空間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Vitamin Creative Space

馬秋莎丨Ma Qiusha

《愛情事件》丨An Incident of Love

2004

錄像,彩色, 無聲丨Video, Color, Silent

1' 12''

圖片由藝術家和北京公社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Beijing Commune

李明丨Li Ming

《讓光來證明我正在消逝》丨Prove that I am Elapsing with the Light

2007

錄像,彩色,有聲丨Video, Color, Sound

7' 21''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鄢醒丨Yan Xing

《藝術,太藝術的》丨Arty, Super-Arty

2013

錄像,黑白、無聲丨Video, Black&White, Silent

9' 16''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陶輝丨Tao Hui

《談身體》丨Talk About Body

2013

錄像,彩色,有聲丨Video, Color, Sound

3' 45''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厲檳源丨Li Binyuan

《自由耕種》丨Freedom Farming

2014

錄像,彩色,有聲丨Video, Color, Sound

5' 02''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事件

Event

徐震丨Xu Zhen

《喊》丨Shouting

錄像,彩色,有聲丨Video, Color, Sound

4' 00''

圖片致謝藝術家和沒頂公司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deIn Company

闞萱丨Kan Xuan

《闞萱! 哎!》丨Kanxuan Ai!

1999

錄像,彩色,有聲 | Video, Color, Sound

1' 22''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唐狄鑫 丨 Tang Dixin

《蘆葦》|Reed

2009

錄像,彩色,有聲 | Video, Color, Sound

10' 17''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李燎丨Li LIao

《一記武漢》丨A Slap in Wuhan

2010

錄像,彩色,有聲丨Video, Color, Sound

5 '09''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趙趙丨Zhao Zhao

《雨》丨Rain

2012

錄像,彩色,有聲丨Video, Color, Sound

15 '35''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佩恩恩 Payne Zhu

《每個人都是企業的同時也是產品》丨Each Is a Corporate and Each Is a Product

2015

錄像,彩色,有聲 | Video, Color, Sound

12' 17''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舞者

Dancer

蔣志丨Jiang Zhi

《飛吧,飛吧》丨Fly, Fly

1997

錄像,黑白,有聲丨Video, Black&White, Sound

5' 15''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章清丨Zhang Qing

《的士桑巴》丨Taxi Samba

2003 南京 Nanjing

2005 德國 Germany

錄像,彩色,有聲丨Video, Color, Sound

6' 00''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陳曉雲丨Chen Xiaoyun

《拉》丨Drag

2006

錄像,彩色,有聲丨Video, Color, Sound

4' 11''

圖片由藝術家和香格納畫廊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ShanghART Gallery

周滔丨Zhou Tao

《互助練習》丨Mutual Exercise

2009

錄像,彩色,有聲丨Video, Color, Sound

10' 54''

圖片由藝術家和維他命藝術空間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Vitamin Creative Space

林一林丨Lin Yilin

《金色遊記》丨Golden Journey

2011

錄像,彩色,有聲丨Video, Color, Sound

16' 40''

舊金山藝術學院和卡蒂斯特藝術基金會委約創作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Commissioned by 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 and KADIST Art Foundation

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童文敏丨Tong Wenmin

《盤旋》丨Hover

2017

錄像,彩色,有聲丨Video, Color, Sound

6' 00''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演講者

Speaker

胡向前丨Hu Xiangqian

《向前美術館》丨Xiang Qian Museum

2010

錄像,彩色,有聲丨Video, Color, Sound

14' 31''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李然丨Li Ran

《聖維克多爾山》丨Mont Sainte-Victoire

2012

現場表演、幻燈片裝置丨 Live performance & Video Installation

34' 36''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戴陳連丨Dai Chenlian

《如何成為一個藝術界裝逼犯》丨How to Become A Zombie in the Art World

2012

錄像,彩色,有聲丨Video, Color, Sound

10' 07''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姚清妹丨Yao Qingmei

《三足鼎及其鼎紋研究:關於「鐮錘」符號起源與發展的幾種假設》丨Sanzu Ding and its Patterns : Hypotheses on the origin of the hammer-sickle sign

2013年至今 2013 – present

錄像節選,彩色,有聲 丨 Video, Color, Sound

15』 00』』

圖片由藝術家和魔金石空間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gician Mpace Beijing

劇場

Theater

石青 丨Shi Qing

《厭食症》 丨Anorexic

2006

錄像,彩色,有聲丨Video, Color, Sound

18' 00''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汪建偉 丨Wang Jianwei

《三岔口》丨Dilemma - Three Way Fork in the Road

錄像,彩色,有聲丨Video, Color, Sound

2007

10' 00''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丨Imag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Embodied Mirror: Performances in Chinese Video Art

2020.5.22-8.30

OPENING: 5.22 15:00

CURATOR:Yang Beichen

ARTISTS:Cao Fei,Chen Xiaoyun,Dai Chenlian,Hu Xiangqian,Jiang Zhi,Kan Xuan,Li Binyuan,Li Liao,Li Ming,Li Ran,Lin Yilin,Ma Qiusha,Payne Zhu,Shi Qing,Tang Dixin,Tao Hui, Tong Wenmin,Wang Jianwei,Xu Zhen,Yan Xing,Yao Qingmei,Zhang Qing,Zhou Tao, Zhao Zhao

EXHIBITION DESIGN:Liang Chen

OPENING HOURS:Tue.-Sat. 12:00-17:00

ADD:No. A05, 797 East Road, 798 Art Zone,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Text/Yang Beichen

Performance's only life is in the present. Performance cannot be saved, recorded, documented, or otherwise participate in the circulation of representations of representations: once it does so, it becomes something other than performance. To the degree that performance attempts to enter the economy of reproduction, it betrays and lessens the promise of its own ontology.

—— Peggy Phelan

In the eyes of a performance fundamentalist like Phelan, once this medium degrades to the object of reproduction of images would be fully degenerate. Behind this, one would likely find its supporting position of "dematerialization," advocated by the second avant-garde art movement. Where the medium is isomorphic to capitalism – only that such ideology seems somewhat flimsy before the realities of a new medium. Since the 1960s, performance became integral to media art, in the swings of live experience and reproduction, presen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we come to realize that what was once referred to as the classic "performance art" often preserved in a mediated form. Video art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critical loops. Recorded performance or performance videos derived into many complicated form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body and technological media bring together two different types of discourse, where the organic and the artificial, the immediate and the documentary, the flesh and the screen generate unavoidable friction and integration. These are the points of departure for this exhibition.

What 「Embodied Mirror" attempts to explore is the intimate exchange between video art and perform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t its inception, video art in China was integral to performance art. With time passing through the camera lens, Zhang Peili’s30 x 30(1988) allowed the viewer to observe the body objectively, from which to arrive at the impact of its metaphorical effects. There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video art in China, many artists have adopted strategic approaches to extend the mediums of video art and performance for one another. This exhibition presents five themes, "Autobiography," "Event," "Dancer," "Speaker," and "Theater." Each topic will address an independent clue in combing through the diverse and complex phenomenon of this overlapping domain.

「Embodied Mirror" points to the fact that video art does not necessarily provide the "stage" for performance, but a "mirror" or "exit" to access the world.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emancipate the body or to isolate it from the confines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discourses, but provides new strategic device or decoder. Where the body becomes the embodiment of "eternity" and "transmission" in the context of moving image, and the medium becomes a new scenario of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e subject's response to reality translates into a shared media sensibility.

|更多閱讀|

目刻藝棧,現已有優質正品藝術畫冊、美學、生活相關書籍400多冊,且不斷上新中......

相關焦點

  • 直播《電視佛》,走入《宮娥》中,15位藝術家在OCAT上海回到東亞錄像藝術的起點
    金丘林,《燈泡》,1975,單通道錄像裝置,圖片由藝術家提供白南準最具代表性的錄像裝置作品、1974年創作的《電視佛》在此次展覽中有了新的表達。將藝術家在錄像藝術興起之初對於其藝術特性的探索,投置於當今最新興起的網絡直播中,在作品本身上賦予了更多當代意義。
  • 展訊 |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此次展覽將首次匯集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開創了錄像藝術實驗之先河的重量級藝術家,旨在重新審視藝術家在東亞錄像藝術興起之時對於這一媒介的處理方式,並以期為跨國性當代藝術媒介的錄像藝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歷史梳理做出貢獻。自1965年可攜式攝影機索尼Portapak在日本發明以來,各大洲的藝術家都獲得了接觸這一全球性媒介的機會,並為其發展做出了貢獻。
  • 重新聚焦媒介,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此次展覽首次匯集了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開創了錄像藝術實驗之先河的重量級藝術家們,包括山口勝弘、白南準、小野洋子、山本圭吾、金丘林、飯村隆彥、久保田成子、樸鉉基、金順基、王功新、鮑藹倫、陳紹雄、耿建翌、朱加、袁廣鳴。
  • 新展播報 |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此次展覽將首次匯集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開創了錄像藝術實驗之先河的重量級藝術家,旨在重新審視藝術家在東亞錄像藝術興起之時對於這一媒介的處理方式,並以期為跨國性當代藝術媒介的錄像藝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歷史梳理做出貢獻。自 1965 年可攜式攝影機索尼 Portapak 在日本發明以來,各大洲的藝術家都獲得了接觸這一全球性媒介的機會,並為其發展做出了貢獻。
  • 「時間測試:國際錄像藝術研究觀摩展」將於7月2日拉開帷幕
    「錄像藝術」在當下備受關注的局面與當代藝術整體的發展趨向緊密相關:一方面,今天當代藝術的格局正向著均質的、互為影響與關聯的「全球性事件」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非西方國家的藝術在全球化加速的進程中更為迫切地尋求不斷重構和書寫自身歷史的新的方式。
  • 2020 巴塞隆納Loop錄像藝術製作獎公布,許哲瑜獲15,000美金獎勵
    近日,Han Nefkens基金會公布了今年的「巴塞隆納Loop錄像藝術製作獎」,由來自中國臺灣的影像藝術家許哲瑜(1985年生)獲得 。通過作品,藝術家尋找到了這些被毀壞的和現存的花園的縮影,它們賦予了拉合爾居民強烈的、歷史中遺留下的身份。劉沁敏(中國,1990年)劉沁敏,出生於湖南長沙,現工作於紐約和舊金山。作品主要涉及舞蹈編導,行為,裝置,電視表演,音樂以及影像。
  • 闊貓品牌創始人.表演藝術家閆俊傑 臺灣最強綜藝節目錄像記錄
    錄像前一天的彩排,水畫流程確認了,但是光畫卻沒有辦法進行最後定案,原因是現場的電視牆要錄像當天就位,沒有辦法確定電視牆的光對光畫布幕的影響,只能錄像當天提早到現場再行採排。而為了能讓光畫演出現場達到最佳演出效果,包括燈光、攝影機位置以及來賓位置,都重新做了安排。
  • 到底如何看懂行為藝術?
    斯賓賽·圖尼克《赤裸的志願者》,2012年但是確實,在所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中,恐怕行為藝術是最具有爭議性、最難懂的藝術了。它與表演很像,是需要到那個空間去感受,而不是僅僅去看照片和錄像,觀者更多的期待應放在即時性的體驗上。要在現場去看看這個空間會產生什麼?會發生什麼?它和影像的概念不同,不是去記錄過去的時間,而是去感受現在的每一刻。
  • 魔都趣打卡丨重新聚焦媒介,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之路
    在過去的十年中,各種有關錄像藝術歷史的展覽在亞洲各地舉辦。當這些材料逐漸積累到一定程度,特定國家錄像藝術史的深度和細節逐而浮現;更值得讚賞的是,這些展覽和相關的研究材料亦擴充了既有的全球錄像藝術之歷史,並對錄像媒介的實驗性實踐和國際交流進行了學術性闡釋,激起人們更徹底地反思錄像藝術的解讀方式。
  • 【藝術專題】向超越死亡的藝術青春致敬-"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各路大牌明星比約克、莎朗·斯通、Lady Gaga等都紛紛慕名而來,排隊等候成為阿布拉莫維奇的對視者。《紐約時報》稱「與阿布拉莫維奇對視」成為紐約那個春天最時髦的事情之一。阿布拉莫維奇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家之一。四十年來,她驚世駭俗的行為藝術表演,屢屢成為當代藝術界的奇觀,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無疑是世界當代藝術中濃彩重墨的人物。
  • Lady Gaga和JAY-Z的行為藝術啟蒙源自她?丨夜問
    圖/視覺中國答案:A/B。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1946年11月30日出生於南斯拉夫(現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 。從小受到軍事化的管理和過於壓抑的家庭教育,影響了她後來行為藝術的創作風格。1965年至1970年就讀于貝爾格萊德美術學院 。
  • 為什麼不表演!一場4小時無間斷的表演項目即將呈現
    球體內部的有限空氣讓表演者在封閉空間中僅可存在約一刻鐘,在這有限的時間內表演者可駕馭著球體自由活動。2010年UFO創立於杭州,是中國最早的新媒體藝術實驗室之一。UFO致力於藝術與科技的化合反應,藝術家、策展人、設計師、工程師及科學家等多元背景的人在此思維碰撞,具化新媒體藝術的無限可能。當下創作軌跡涉及新媒體裝置/雕塑、新媒體劇場、隨境投影等,未來不明。
  • 文創:「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
    2020年12月27日,「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展覽於OCAT上海館開幕。展覽「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首次匯集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開創了錄像藝術實驗之先河的重量級藝術家,旨在重新審視藝術家在東亞錄像藝術興起之時對於這一媒介的處理方式,並以期為跨國性當代藝術媒介的錄像藝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歷史梳理做出貢獻。
  • LSD 54|為什麼表演?——重繪表演的廣義版圖
    顯然它出自明當代美術館館長、「為什麼表演?」的策展人之一邱志傑之手。作為藝術家的策展人之優越性由此體現:沒有生澀僵硬不知所云的術語捉迷藏遊戲,而代之以直觀、具有創造性、直入主題的圖像演繹和極具洞察力、無意賦予展品「正確答案」卻又屢屢暗中指涉、引人深思的開放文字。自2010年受小漢斯之邀為慕尼黑DLD研討會繪製《二十一世紀地圖》起,地圖作為方法一直貫穿於邱志傑的藝術實踐中。
  • 西方行為藝術淪為邪魔外道,行為藝術容易走火入魔
    在國外,「行為藝術」已經淪落為乞丐街頭乞討的玩兒。國外很多街頭乞丐就非常精通「行為藝術」,很多國外乞丐就是用「行為藝術」的方式在街頭乞討的,國外的善待動物組織(PETA)也非常頻繁地用「行為藝術」在街頭表演。國外部分極端的「行為藝術」用了自殘自虐的方式,這些就是2500年前佛教所說的邪魔外道。
  • 「藝術家的家」專輯 | 「行為藝術之母」瑪琳娜·阿布拉莫維奇的生活劇場
    進入新世紀之後,藝術界試圖通過更直觀、更具參與性的方式展現藝術,行為藝術應運而生。行為藝術是通過一系列行為試圖探索人性與心靈的藝術,強調藝術家的在場性和觀眾的參與性,是藝術劇場性的現代體現。行為藝術於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歐洲,直到21世紀初期才成為主流藝術體制。
  • 中國豫劇文化,表演藝術,即興表演
    戲劇的表演藝術是一個歷史的流程,不同時期的戲劇有不同的表演,戲劇的總體是這樣,一個劇種也是這樣。豫劇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其友便藝術也在不斷發展演變,表現出階段性的特點,在不同階段顯示著各不相同的歷史形態。我認為即興隨意,追求粗簡化、生活化是清代後期豫劇藝術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的突出特點。
  • 行為藝術影像 |兩個人 X 首屆燕郊國際藝術雙年展
    閻三元表演工作者,2009年開始踏入表演藝術領域的探索。主要從事劇場藝術&影視的表演與編導工作。流浪者劇團創建者、凌雲焰劇團副導演。現在的研究方向為20世紀中國當代藝術展覽與社會公眾的關係。Ren HuaiyuanBorn in Taiyuan, Shanxi Province. Studying for a PhD in Art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Kent.
  • 回到現場|專訪程然:在錄像藝術與電影之間
    採訪 |  夢薇一直以來程然都在嘗試以影像為媒介進行他的藝術實踐, 他的作品多為具有影院效果的多屏錄像裝置,為了減少經驗化的創作,他做錄像的方式更接近於有感而發,既不會以某個特定的觀念作為錄像的起點, 也不會固定拍攝的想法和方式
  • 已故韓國女明星具荷拉家中保險柜被盜 監控錄像曝光嫌疑人喪心病狂
    擔任具荷拉哥哥法律代理的法務法人表示「保險柜被盜,對犯人一無所知」。 之前一家媒體在公開了在1月份具荷拉家的閉路電視(CCTV)的影像。在CCTV畫面中,有一個戴著帽子的男子闖入院子,試圖輸入具荷拉家中的密碼,但卻失敗的場面。 律師表示要向警察舉報,並抓獲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