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方戲最大的曲藝劇種,河南豫劇,有什麼樣的特殊魅力?

2021-01-18 呀呀呀電競

豫劇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在早期的演出中高音部分常常用假音來輔助,聲音中帶「謳」,所以也叫「河南謳」,豫西山區更是根據其鮮明的鏗鏘有力唱腔方式稱之為靠山吼。豫劇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流行,在全國各地都建立了專業的豫劇團,是我國地方戲最大的曲藝劇種。

宋朝時期,在開封地區,具有豐富的樂舞活動,開封作為首都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到處都是可以觀看演出的勾欄,一個勾欄可以容下數千觀眾,已經開始上演大型劇目。明朝末期,蒲州梆子和秦腔傳入了河南地區,並與本地的民歌、小調相結合而形成新的曲藝劇種河南梆子,到了清朝,梆子戲已經非常流行,並與其他劇種一起登臺演出,開始出現專業的科班,並傳授學徒。民國後,河南梆子開始頻繁地在城市演出,梆子戲活躍一時。

1935年成立了專業的豫聲戲劇學社,並開始對戲班進行了改革,對舞臺、表演藝術、唱腔等方面都進行了革新。抗日戰爭時期,創作了揭露日本人侵略罪行的現代戲《打土地》,翻開了豫劇新的一面。到20世紀50年代,豫劇已經成為流行較廣的曲藝劇種之一,1951年,河南梯子更名為豫劇,其後在演出中公開打出了豫劇的旗號。2006年,豫劇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河南梆子發展而來的豫劇,其音樂唱腔也保留著梯子板式變化體,其主要板式有二八板、慢板、流水板、散板四種。

其中二八板豫劇是四大板式中表現力最強,最具感染力,其可以分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連板、快二八板、緊二八板、緊打慢唱等板式,主要用於述事。慢板類主要有慢板、金鉤掛、反金鉤掛、迎風板等板式。流水板也是豫劇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可以分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連板等板式,主要用於表現歡快活潑的情景,也可以表達壓抑、悲傷的感情。飛板屬於散板類,有哭韻、行韻和絕韻三種格式,哭韻用於表達悲傷的感情,行韻用於表達吐訴敘述,而絕韻則表達果斷利索的感情。四大板式的唱詞常常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和一些長短句。

早期的豫劇文場樂器以大弦、二弦、三弦為主,後來逐漸添加了中音板胡、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等樂器,新中國成立後,還增加西洋銅管、木管樂器。武場伴奏則是以板鼓、堂鼓、大小鑼、手擦和梆子等打擊樂器為主。豫劇中常用的伴奏曲牌有三百多個,其中將近一半為噴吶曲牌,大漢東山、大桃紅、春來到、紅繡鞋、娃娃等都是常用的唄吶曲牌。「四生」、「四旦」、「四花臉」是豫劇角色行當的簡稱,四生指的是老生、大紅臉、二紅臉、小生;四旦指的是正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指的是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

各行當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訣,彼此間有著嚴格的規定,如彩旦的表演要訣是「斜眼偷看人,說話咬嘴唇;一扭渾身動,走路甩汗巾」,豐富的表演方式使得豫劇獲得了觀眾的認可,豐富的種類繁多的表演形式滿足了不同層次面觀眾的胃口,因此深受百姓青睞。豫劇具有豐富的劇目資源,傳統的劇目更是達千種之多,素材大多是歷史小說、演義和描寫婚姻愛情的故事,新中國成立後改編和創作了很多現代戲。

關於傳統的劇目曾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國」的說法,《春秋配》、《牧羊卷》、《紅娘》、《借妻》、《破洪州》、《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對花槍》等都是較為有影響力的劇目。後來改編的《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等現代戲很受觀眾的喜歡,其中很多劇目攝製成影片。來源於百姓,成長於百姓,豫劇成了河南等地區精神文化的象徵,成為我國民族戲曲寶庫中的珍貴財富。然而,由於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人們的人生觀和審美觀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豫劇很多劇目都幾近失傳,搶救和保護豫劇迫在眉睫。

相關焦點

  • 功夫和豫劇,登封亮出了最美名片
    少林功夫是我國歷史上形成最早的武術流派,歷代以強兵護國、匡扶正義而名揚天下,享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美譽。近年來,藉助海內外持續升溫的「少林功夫」熱,來自全國各地的習武愛好者來到登封學習武術,傳承中華文化,登封的武術院校師生規模達10多萬人,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功夫部落」。
  • 說說中國八大戲曲劇種
  • 豫劇《陳蕃》主創人員簡介
    張平,1959年生,藝術碩士,國家一級導演,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河南省委宣傳部「四個一批」人才。現為河南豫劇院藝術總監、藝術發展部主任。執導的劇種有豫劇、京劇、評劇、越劇、晉劇、秦腔、黃梅戲、姚劇、婺劇。
  • 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 河南豫劇名家走進澳門
    11月20日晚,河南戲曲界名家和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團隊在澳門城市大學文化中心舉行了「豫澳同心 愛我中華」——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河南戲曲名家文藝演出,為澳門觀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的中原文化盛宴,不少現場上臺學唱豫劇,為中原傳統文化點讚。在兩個小時的演出中,來自河南的豫劇名家和稀有劇種道情名家為澳門觀眾展示了河南戲曲的獨特魅力,現場觀眾用掌聲和歡呼聲表達著對中原戲曲文化的喜愛之情。
  • 它起源於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之一,你知道是哪個劇種嗎?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有著很多的文化瑰寶,其中戲曲就尤為著名。戲曲的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據記載,就目前發現的戲曲劇種就有360多種之多,其中非常著名的是中國五大戲曲:京劇、評劇、越劇、豫劇和黃梅戲。今天小編要講的就是五大戲曲之一的豫劇。
  • 豫劇人李樹建登臺國家大劇院 上演「忠孝節義」四部曲
    作為中國豫劇界的一名老兵,今年58歲的李樹建演了45年的戲,演遍了我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出訪了30個國家和地區,囊括了多個國家級大獎。特別是《程嬰救孤》於2013年2月17日登上美國戲劇中心百老匯舞臺,2016年10月18日登上全球電影中心好萊塢杜比大劇院。
  • 全國地方戲優秀中青年演員匯報演出即將開始!
    薈萃精英 傳承創新本次匯演共有來自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的18個劇種入選,龍江劇、吉劇、評劇、晉劇、河北梆子、北京曲劇、豫劇、呂劇、秦腔、商洛花鼓、川劇、漢劇20臺劇目中,既有古老的《目連救母》故事,也有《紅樓夢》《梁祝》《白蛇傳》《宇宙鋒》等觀眾耳熟能詳的戲曲劇目;既有復排加工的經典劇目,更有超過半數的新編歷史題材、現代題材的優秀劇目。多劇種、多題材,集中展現了我國地方戲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匯演嚴格堅持「以演員定劇目」的原則,首先考慮青年演員的綜合素質和表演水平,再確定匯報演出參演劇目。
  • 弦歌不輟·中華豫劇——河南省素貞少兒戲曲培訓中心
    豫劇發源於中國河南省,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在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戲曲劇種之一。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 臺灣"豫劇皇太后":咱漯河老鄉!
    豫劇,是中國最大、普及面最廣的地方劇種(不帶"之一"),但您能想到嗎?在我國寶島臺灣竟然有位「豫劇皇太后」,還是咱漯河老鄉!2001年之後,兩岸豫劇交流進入合作時期。2008年8月,河南省決定每年免費為臺灣培養一批豫劇演員,扶持臺灣豫劇發展。2009年,兩岸合作劇目邁向國際舞臺,河南藝術家與臺灣豫劇團合作的豫劇大戲《約束》,赴倫敦參加「第四屆英國莎士比亞雙年會」,獲得很高評價。「激昂悽楚、熱耳酸心」,臺灣學者如此形容豫劇。
  • 不老的豫劇
    擁有年輕的演員和觀眾,豫劇的味道很時尚  總有一些事情在意料之外:當大部分地方戲正發愁後繼無人時,豫劇舞臺卻從不缺年輕演員。  在河南,豫劇就是「流行歌曲」——不少普通百姓或許不認識當紅影星、歌星,但一定能叫得上幾個有名氣的豫劇演員,或者張口來上兩段。  據統計,豫劇從業者有10萬之眾。
  • 出彩河南──豫劇《薄姬》進京展演
    自參加工作以來,先後為多部戲曲、曲藝等作品進行音樂唱腔設計或配器,其中有不少的作品參加省級、國家級賽事活動並獲獎。如:豫劇《珠簾秀》、《李清照》、《當代孝子》、《任長霞》、《杏花村的喜事》、《薄姬》等;曲劇《舍妻救鳳》,曲藝作品:三弦書《共建和諧好家園》、大調曲子《田大媽聽房》、《生日》、河南墜子《今天咱就唱唱法》、《李離伏劍》等。
  • 為何山東人偏愛豫劇,難道豫劇真的起源於山東嗎?
    河南衛視有檔節目叫《梨園春》,大約是從1994年推出,到現在已經有25年歷史了,可謂是中國生命力最頑強的電視節目之一。同一時期中央臺推出的《大風車》、《正大綜藝》等欄目,如今已成為一些中老年人的回憶,但《梨園春》卻依然挺立。在這檔節目中,主要是以豫劇比賽為主,每年會決出一屆總擂主。
  • 國家大劇院將開演李樹建「忠孝節義」豫劇四部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豫劇「關公」北京首秀,大漢蘇武精神如何與時代同行,9月20日~26日,「守正創新——豫劇人李樹建『忠孝節義』四部曲暨戲曲名家名段演唱會晉京獻禮演出」,將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 聽臺灣豫劇人講述寶島臺灣的豫劇故事
    □記者遊曉鵬    核心提示|本周,臺灣豫劇團最大規模的一次赴豫學習交流拉開帷幕,來自寶島的6位年輕演員、兩位樂師將在鄭州完成為期42天的培訓,這也是由河南省文化廳主辦、河南豫劇院承辦的海峽兩岸豫劇培訓學員最多的一次。    多年來,在各方努力下,臺灣豫劇團與河南保持著密切聯繫。
  • 【戲緣直播】豫劇《紅梅記》:遊不盡的西湖,折不盡的紅梅,放不盡的裴郎
    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豫劇生生不已的無窮魅力,也預示出中國戲曲的前景之美好和未來之光明。關鍵詞:《紅梅記》; 李慧娘; 豫劇; 青年團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相關扶持與惠民政策的不斷出臺,河南豫劇院的大動作頗多,其中大型進京展演活動就有「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河南稀有劇種北京公益展演周」「唱響新時代——河南民營院團北京公益展演」等。
  • 民營劇團進京凸顯「母雞帶小雞」效應,首都專家熱議河南「兩面旗幟」~
    在李樹建的帶領下,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全國稀有劇種的展演,在鄭州演,在北京演,還有民營院團,還有帶領戲曲進校園,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對中國的豫劇,對河南的地方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出席總結研討會的河南省文化廳藝術處副處長解冬高度評價了這次活動的發起者—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
  • 劇院•劇場 | 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
    2019年度,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共承接各類演出398場,其中大劇場216場,小劇場182場;全年用場311天。累計28個劇種,55個院團參與演出,觀演人數達11萬餘人次,經營收入1500餘萬元。榮獲「2018中國傳統戲曲大型演出場館活力十強」。2019年是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打造品牌、完善服務、創新經營的一年。
  • 第四屆中國豫劇節八月盛大啟幕,30場劇目亮豫劇「壓箱底」絕活!(附完整演出時間表)
    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展現近年來我國豫劇藝術繼承與創新的優秀成果,進一步促進豫劇藝術的繁榮發展,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氛圍,第四屆中國豫劇節將於2017年8月4日至9月11日舉辦。豫劇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澱,豐厚的文化內涵,卓越的藝術表現,是中原文化的優秀代表。
  • 【大眾劇院】豫劇《張娘娘傳奇》 楚淑珍等主演 羅雲導演
    4、進京演出的戲有14部:《明鏡記》《舌戰群儒》《龍江頌·閘上風雲》(河南省越調劇團);《粉黛冤家》《虎美玲折子戲專場》《豫韻流芳——虎美玲從藝五十年》(鄭州市豫劇院);《破洪州》(江蘇省豐縣小鳳凰梆劇團);《孔尚任》(山東省濟寧市豫劇團);《寔聖堂》(平頂山平煤集團公司豫劇團);《金不換折子戲專場》(鶴壁市豫劇團);新版《秦雪梅》(河南省豫劇二團);《慈禧與珍妃》(臺灣豫劇團、河南省豫劇二團聯合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