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巴納姆的「十大黃金法則」

2021-03-03 人大公共傳播研究
1. 每一分鐘創造一位顧客
2. 製造噱頭、俘獲關注
3. 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務
4. 相信印刷媒體的力量
5. 持續地投放廣告
6. 善用人際網絡
7. 創造性巧妙協商,尊重每一位僱員和表演者
8. 善有善報
9. 相信文字的力量
10. 相信演講的力量


傳記作者瓦伊塔爾(Joe Vitale)對巴納姆的策略進行了整理分類,將其命名為「十大黃金法則」。

巴納姆被認為「一手構建了當今全球媒體的宣傳和新聞代理模式」(卡特裡普, 2012:175),他的這些法則在策略層面大抵確立了現代公共關係的基本框架。

每一分鐘創造一位顧客
製造噱頭、俘獲關注
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務
相信印刷媒體的力量
持續地投放廣告
善用人際網絡
創造性巧妙協商,尊重每一位僱員和表演者
善有善報
相信文字的力量
相信演講的力量

「黃金法則」體現在巴納姆的每一個經典案例中,他以超乎常人的天賦、智慧和耐心為自己不斷「創造顧客」。對此巴納姆從不謙虛,他在演講中感慨:「我的宣傳是多麼富有成效啊!」「我堅信,如果你嚴格遵循我的這些方法,你不可能失敗。」


巴納姆所在的19世紀正是「新聞代理、促銷以及廣告迅速擴張的時代」(卡特裡普, 2012:174),他本人無疑是善用媒體的佼佼者。在幾乎所有活動中,他都要進行大量的報紙宣傳,達到「讓人們驚訝,讓人們討論,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效果。他承認:

「我所賺的每一分錢都得益於美國媒體的宣傳。」

「我的客戶之所以遍及海內外,正是得益於可以持續、自如地使用這個國家的報刊。」

「對於我所獲得的成功,大眾媒體的貢獻幾乎比其他所有因素的總和還要多。」(Vitale,2006:22)

——巴納姆

巴納姆在媒體上的宣傳


一個求職的年輕人找到巴納姆,希望獲得工作的機會。巴納姆給了他幾塊磚頭:「現在,你去百老匯大街(Broadway)和安大街(Ann Street)的街角人行道上,放上一塊磚頭;另一塊放在臨近博物館的地方;把第三塊放在百老匯大街和維西大街街角斜對面的地方,靠著阿斯特大廈;第四塊放在聖保羅教堂對面的人行道上。然後呢,你拿著第五塊磚頭,迅速地從一個地點趕往下一個地點,來回跑,每到一個地點就換一塊磚,記住,不要跟任何人交談。」

不到三十分鐘,巴納姆博物館門前就已經聚集了五百多人,圍觀這個神秘不語的男人搬動那些磚頭。接著,當搬磚頭的傢伙走進博物館的時候,眾人也買票跟著他一塊進去了。(Vitale,2006:47)

巴納姆美國博物館海報


巴納姆從22歲就開始寫自傳。1854年,他出版了第一版自傳《巴納姆的一生》(Life Of P.T. Barnum),大賣160,000冊。這本自傳也預示了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並非一帆風順。

《巴納姆的一生》(The Life of P.T.Barnum)


1856年,他受傑羅姆鐘錶公司(Jerome Clock Company)欺騙而破產。這是一起「令人尊敬的破產」,巴納姆想把傑羅姆鐘錶公司引入東橋港城(East Bridgeport),以發展當地經濟和提供就業。這家公司竟騙光了巴納姆的錢「作為工程運轉經費」。

破產後的巴納姆只剩下一張嘴。

1858年12月29日,他在倫敦舉辦了第一場收費演講,主題是「賺錢的藝術」,有2500人買了50美分的門票。

「賺錢的藝術」演講海報


第二天,《泰晤士報》評論說:

「巴納姆是最有趣的演講家之一,他可以將一個全球都在絞盡腦汁思考的主題講得如此明白易懂。」

「我們還應該指出,巴納姆的演講沒有一點自吹自擂的痕跡,那是一項真正值得人們尊重的事業。」

「不論我們的評價標準是高是低,他都不是騙子」。(Vitale,2006:195)

——《泰晤士報》


隨後,巴納姆的演講大量加場。

與巴納姆同期活躍在演講臺上的還有馬克·吐溫和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三人都是演講高手,但巴納姆通過演講賺錢。四年口若懸河,他還清了所有債務。

在舞臺上演講的馬克·吐溫


在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後,巴納姆開始參與政治,曾擔任兩屆康乃狄克州議員。

他在議會發表演講時強調:「人類的靈魂並不可戲辱,它是由上帝創造的,耶酥願意為之蒙難。它可能寄居在一個中國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或者南非人身上,而它始終是不朽的。」他重申,「如果有機會去投票支持美國憲法的修正案,永遠結束這片土地上的奴隸制,這對我來說是無上的榮耀」。(Barnum,1888:237)

1875年,巴納姆出任橋港(Bridgeport)市長,致力於推動供水系統、路燈的修建和改造,推行禁酒和反對賣淫的法令。

巴納姆年輕時「在喝酒上幾乎不給自己設限,當時我最驕傲的財產就是酒櫃」,及至中年幡然悔悟,成為一個嚴格的禁酒者。他四處發表禁酒演講,並將演講所得捐獻給公益事業。他說,「酒能使人褻慢……酒精是十足的惡魔,以任何哲學、宗教或是理智的名義都無法為它辯護,它是萬惡之源。」(「酒能使人褻慢」:Wine is a mocker,出自《聖經·箴言》)


南北戰爭為美國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一些人創造了驚人的財富,過著「金色的生活」,更多的人懷揣「金色的夢想」,渴望一夜暴富或平步青雲。每個人都覺得可以通過個人奮鬥變成石油大王、鐵路大王、鋼鐵大王。

馬克·吐溫在小說中創造了「鍍金時代」(The Gilded Age)這個詞,小說主人公塞勒斯上校希望通過修鐵路一夜暴富,但發財夢做了一個又一個,餐桌上「只見冷水和生蘿蔔」。

鍍金時代 (The Gilded Age) 的金色夢想


在那個躁動、進取的年代,美國人以挑戰者的身份出現,他們「擺脫了嚴格的清教徒戒律」,代表著新的世界觀和生活方式。

從美國回來後,託克維爾寫道:「不管將來發生什麼事情,美國人終將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使其後代分布於幾乎整個北美。今後是什麼東西在促使他們繼續佔有這塊土地呢?財富、權勢和榮譽。這在他們看來是一天也不能缺少的。」(託克維爾,1988:305)

在後來的壟斷資本主義成就卡內基、福特、洛克菲勒等一批企業家和大財閥之前,巴納姆的財富和成功是最早的「美國夢」的代表。


整個19世紀,巴納姆和他的國家一直在積極創造機會、解決問題,也因此呈現出一種激揚的活力和魅力。

即使遭遇了破產、莊園和博物館相繼燒毀、妻子和兩個女兒去世等悲劇,巴納姆依然活力煥發,以巨大的勇氣和從容的自信延續他的傳奇。


大批渴望財富和成功的人們追隨著巴納姆的腳步。他從不吝於和人們分享他的人生智慧——尤其是賺錢經驗。

1869年,巴納姆的新版自傳《奮鬥與勝利》(Struggles and Triumphs)賣了一百多萬冊。

《奮鬥與勝利》(Struggles and Triumphs)


他演講生涯中最輝煌的篇章是《賺錢的藝術》,有媒體評論說「對於商業新手而言,這篇演講稿價值百萬。」(Vitale,2006:185)

很多人承認巴納姆的建議的確幫助他們獲得了財富,他自己則宣稱:「我的講座本身就是『賺錢的藝術』的良好範本。」

在《賺錢的藝術》中,巴納姆總結了20條賺錢建議:

切忌選錯行 善用地利
避免債務纏身 鍥而不捨
全力以赴 親歷親為
善假於物 腳踏實地
擁有一技之長 有理想不空想
一門精進 講求章法
掌握訊息 切忌「跑偏」
慎重擔保 廣而告之
禮貌友善 樂善好施
慈悲為懷 正直誠信

在另一篇著名演講《商業成功之道》中,他將上述建議概括為:

選對職業 言而有信
全力以赴 頭腦清醒
腳踏實地 集中精力
善於用人 廣而告之
杜絕奢侈 自力更生

兩篇演講的主旨,皆集中在選擇、能力和德行方面。

正如巴納姆喜歡引用的那句名言所說:

「錢財、方法和知足,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三位摯友。」

——莎士比亞
胡百精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郭聞捷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10屆碩士

現供職於CCTV總編室

Barnum, P (1888). The life of P.T. Barnum. Ebook and Texts Archive – American Libraries. Buffalo, N.Y.: The Courier Company. p. 237.

Vitale, J. ( 2006). There’s a customer born every minute. John Wiley & Sons, Inc.

斯各特·卡特裡普(2012). 《公共關係史:17-20世紀》· (紀華強、焦妹、陳易佳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託克維爾 (1988). 《論美國的民主》·(董果良譯). 北京:商務印刷館.

本話題由以下四篇文章構成
後二篇將會在近期推出,敬請期待

關注我們,回復「巴納姆」查看本期已發文章


文中圖片皆為網絡資源,僅供學術研究之用。
若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聯繫電郵:rucpci@163.com。

相關焦點

  • 【公共傳播】公共關係之父巴納姆的宣傳思想與實踐
    他的故事和經歷影響了幾代美國人,他提出的商業「十大黃金法則」(10 rings of powers)至今適用,他策劃的各種公關活動形式依然流行。儘管巴納姆並未提出「公共關係」這個概念,但他的確是最早自覺、專業、系統地利用公關手段獲利的人。在公關領域,巴納姆的思想花火依舊燃燒,他導演的劇目不斷重演。
  • 巴納姆效應
    而這其中的「罪魁禍首」正是將為大家介紹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是何方神聖?巴納姆效應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 P.T.巴納姆的傳奇一生
    這部愛奇藝評分8.9,貓眼評分高達9.0的電影男主角原型正是P.T.巴納姆。而裡面出現的各類奇人、博物館、大火、瑞典夜鶯等元素,也都是真實歷史的翻版。這部電影無論是演員還是歌舞都讓人慾罷不能的想二刷三刷。但即便電影精彩無比,但與P.T.巴納姆本人的一生相比,卻還是顯得暗淡失色。因為巴納姆的一生實在太過傳奇。
  • 番外篇【1】第一章:巴納姆
    ——菲尼亞斯·泰勒·巴納姆(P.t.Barnum)世界上最偉大的馬戲團經理人2、個人解讀沒想到《高能銷售師》第一個收錄的名人名言是巴納姆的!很多人知道巴納姆可能是從狼叔(休·傑克曼)主演的《馬戲之王》(如上圖)開始,可惜狼叔太帥了,帥到足以讓人忘記博物館馬戲團和巴納姆的存在。
  • 善解人意的巴納姆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巴納姆效應。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美國有個叫肖曼巴納姆的雜技師他說:自己的表演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每個人都會喜歡,都會以為這個表演為自己設計的。同樣當我們用籠統的方式,按照一定規則去描述他人的時候,對方也會以主觀驗證的傾向,去印證這些問題的真實性,覺得這說的就是自己。比如說,佔星術、算命等等,裡面都有這樣的巴納姆效應存在。
  • 心理科普 | 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是什麼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
  • 星座效應 or 巴納姆效應?
    一位名叫巴納姆的美國著名魔術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成為「巴納姆效應」。
  • 史海鉤沉——黑暗的巴納姆時期
    他就是巴納姆,19世紀中葉(18XX年)美國的一個馬戲團主,巔峰時期曾號稱是 「 全球最大馬戲團 」。巴納姆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過人的營銷天賦。1834年,他搬到了紐約市居住,平時從事推銷帽子等商品。從這一天起,巴納姆開始走上了一條神奇的道路。在當時的美國,報紙既少且貴,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夠買得起的。1830年開始,美國出現了售價為最小貨幣單位 「 一便士 」 的報紙,統稱 「 便士報 」,這種報紙幾乎不需要買報人付出報紙的成本。
  • 巴納姆效應詳解
    什麼是巴納姆效應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
  • 【影評】《真相禁區》也許我們都被「巴納姆效應」影響著,永遠看不清事實的真相...
    這裡不得不提到貫穿整部電影的「巴納姆效應」,細心的你會發現,影片中那隻懸賞百萬尋找的貓叫巴納姆,張赫買槍時走進的那個荒蕪詭異的魔術園也叫巴納姆,看似無關緊要的元素,實則暗示著巴納姆效應的無處不在。 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巴納姆效應的成因,是人們的主觀驗證作用所導致的。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 劇中幾個重要人物的思想和行為都飽受「巴納姆效應」的影響,甚至會左右事實原本的真相。
  • 婚禮場地布置6大黃金法則
    下面小編總結婚禮場地布置6大黃金法則。 婚禮場地布置黃金法則1:不規則,巧利用,重舞臺A 婚禮場地布置黃金法則2:舞臺小,可置中,忌厚重婚禮場地布置黃金法則3:場地小,裝飾少婚禮場地布置黃金法則5:立柱多,可裝飾
  • 《馬戲之王》:歷史上真實的巴納姆
    故事講述了身處社會底層的巴納姆依靠自己無窮想像力和鍥而不捨的精神,從經營博物館到一手開創世界上第一家馬戲團的故事。巴納姆的故事本身就是一段勵志傳奇,片中他不顧世人眼光鼓勵「怪咖」們走上舞臺勇敢做自己,同時也在舞臺上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夢想。最終他從一個無名小卒,變成將歡樂與勇氣融入至表演中,將希望散播至全世界的玩夢大師。
  • P.T.巴納姆的20場「人類奇觀」
    因此,在這裡,我們將從P.T.巴納姆的演藝事業的高度展示20個最著名的「人類奇觀」:喬伊斯·赫特死的時候大概只有79歲,儘管巴納姆聲稱她不是皮特瑞斯特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喬伊斯·赫特死的時候並不是161歲。但很難否認她看上去確實很老了。這就是為什麼P.T.巴納姆把她籤為他的節目明星之一。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巴納姆效應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叫做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個效應源自一位名叫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所說的話,他認為他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在他的節目中找到代入點。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在請人算命、卜卦之後,都認為大師說得「很準」。
  • 巴納姆效應:正確控制心理的依賴性
    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保羅·米爾以著名的美國馬戲團藝人菲尼亞斯·泰勒·巴納姆的名字將福勒的實驗結果命名為「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解釋了為什麼有很多人在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為算命先生說得「很準」,因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而事實上算命先生對每個人說的都是差不多的內容,都是一些籠統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 馬戲之王—巴納姆,抵押房產成就「馬戲團」
    巴納姆,世界第一家馬戲團的創始人。成功之路總是充滿荊棘,巴納姆也不例外。巴納姆出生於底層社會,少年時代,曾經賣過彩票,做過銷售員,最負盛名的是他「騙子」的稱號:巴納姆曾用所有積蓄買下華盛頓總統的奶媽,謊稱其161歲,吸引大家來購票觀看「世紀奶媽」,巴納姆事業迎來了第一春,一周便賺取1500美元。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我們用一個非常實際的撩妹的案例來介紹一下巴納姆效應的應用。 男生對女生說:「你有時候會因為害怕說錯話,而不敢表達自己,對吧?我知道你並不是一個完全內向的人,有時候你也有活潑的一面,在特別熟的人面前,其實你根本就不是這個樣子的。
  • 普勒公關解析網易雲音樂的「巴納姆效應」
    今天,普勒公關為大家舉例網易雲音樂運用心理學知識「巴納姆效應」的日常公關形象塑造和危機公關處理。在這裡提一下,「巴納姆效應」的「巴納姆」是現代公共關係理論和實踐影響最深刻的公關之父之一。其實這是陷入了「巴納姆效應」。巴納姆(菲尼亞斯·泰勒·巴納姆)曾對自己的魔術表演評價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 《馬戲之王》的那場火,不過是對巴納姆的洗白!
    根據許多資料,巴納姆並不是什麼善茬,我們有合理的理由懷疑,這部電影美化了這個人物形象。對,就是美化!當然,這是在電影中最後那場大火之後產生的想法。那一場大火及之後的事情,仿佛洗白了巴納姆,把他前面做過的那些自私的前塵往事就這樣翻篇了。但是,如果沒有那一場火呢?會怎麼樣?
  • 影響一生的心理學——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是以著名魔術師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來命名的,他曾經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