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晚8點,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炮火下的國寶》欄目,揭秘了文瀾閣《四庫全書》秘藏貴陽的歷史。
文瀾閣《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由乾隆皇帝主持,費時13年編成,8億多字,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叢書。全書成型後,乾隆令人抄錄了7部,分別藏於南北七個地方,史稱「北四閣」和「南三閣」。南三閣中的文宗閣、文匯閣藏本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被毀,而倖存於世的文瀾閣藏本曾大量散失,成為南三閣中唯一僅存的一部,其經歷也最為曲折。1937年,侵華日軍逼近杭州。時任浙江省立圖書館館長的陳訓慈,在杭州淪陷(1937年12月)之前,將庫書搬出杭州。歷經整整9個月的艱苦跋涉後,庫書於1938年4月30日深夜運抵貴陽,並先後存放於當時的貴州省立圖書館和張家祠堂。
1948年,貴陽文通書局出版的《貴州通志》
1939年,日軍轟炸貴陽,古籍安全找到嚴重威脅,於是轉移到北郊的地母洞。地母洞藏在大山深處,森林覆蓋,而且溶洞很結實,具有很好的防控優勢。
當時的貴陽城北金鰲山,今天的鹿衝關公園文瀾山
曾經秘藏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地母洞
伴隨著文瀾閣《四庫全書》的造訪,一場意義深遠的文華盛事,悄然開始醞釀。由於《四庫全書》所集圖書中,包含了貴州當地歷史、地理、民族等方面資料,而這些圖書絕大多數是貴州沒有的,《四庫全書》的入駐,無疑是發展當地文化的一次難得機會。國立貴州大學校長張廷休向教育部呈文,提出把《四庫全書》中有關西南珍本和孤本的圖書,進行一些選抄。獲得同意後,整理了共120部的書目。
曾經組織人員抄書的國立貴州大學校長張廷休
抄錄工作從1940年5月開始,至次年8月,歷時一年多。1948年,貴陽文通書局出版的《貴州通志》,填補了不少貴州史料空白,其中很多內容,都得益於這次抄錄。抄錄的同時,工作人員發現對這批在戰亂和跋涉中經歷了損毀,已經變得十分脆弱的古籍來說,地母洞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潮溼。要解決溼氣,怎麼辦呢?《代管文瀾閣<四庫全書>》檔案顯示,在洞內築長約2丈5尺、寬約3丈的木臺,離地約2尺,以石塊鋪疊為柱腳,木板下放置石灰,另於臺上近洞頂處,建斜形瓦棚一座,用遮滴水。而且,從1939年開始,守護藏書的人在每年秋季,都對庫書進行晾曬。到了1942年以後,更改為每年晾曬兩次。1944年春,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線,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同年11月,廣西桂林、柳州失守,日軍繼續西進。貴州省政府準備向畢節等地疏散,地母洞已經無法為這批古籍提供庇護。
1946年,庫書回遷杭州路線圖
當時,守護庫書的工作人員毛春翔立當即給陳訓慈發了幾封電報請示,之後古籍被運到重慶青木關。日本戰敗後,1946年5月7日,閣書由六輛汽車,載運離開青木關,取道川南入黔,經湖南、江西入浙,最終於7月5日抵達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在經歷了長達8年11個月,行程2000多公裡的顛沛流離之後,又重新回到了西子湖畔的孤山藏書樓。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趙毫
編輯 羅鎮武
編審 趙宏斌 羅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