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下的國寶,文瀾閣《四庫全書》秘藏貴陽歷史登上央視紀錄片

2020-11-20 天眼新聞

11月8日晚8點,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炮火下的國寶》欄目,揭秘了文瀾閣《四庫全書》秘藏貴陽的歷史。

文瀾閣《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由乾隆皇帝主持,費時13年編成,8億多字,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叢書。全書成型後,乾隆令人抄錄了7部,分別藏於南北七個地方,史稱「北四閣」和「南三閣」。南三閣中的文宗閣、文匯閣藏本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被毀,而倖存於世的文瀾閣藏本曾大量散失,成為南三閣中唯一僅存的一部,其經歷也最為曲折。1937年,侵華日軍逼近杭州。時任浙江省立圖書館館長的陳訓慈,在杭州淪陷(1937年12月)之前,將庫書搬出杭州。歷經整整9個月的艱苦跋涉後,庫書於1938年4月30日深夜運抵貴陽,並先後存放於當時的貴州省立圖書館和張家祠堂。

1948年,貴陽文通書局出版的《貴州通志》

1939年,日軍轟炸貴陽,古籍安全找到嚴重威脅,於是轉移到北郊的地母洞。地母洞藏在大山深處,森林覆蓋,而且溶洞很結實,具有很好的防控優勢。

當時的貴陽城北金鰲山,今天的鹿衝關公園文瀾山

曾經秘藏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地母洞

伴隨著文瀾閣《四庫全書》的造訪,一場意義深遠的文華盛事,悄然開始醞釀。由於《四庫全書》所集圖書中,包含了貴州當地歷史、地理、民族等方面資料,而這些圖書絕大多數是貴州沒有的,《四庫全書》的入駐,無疑是發展當地文化的一次難得機會。國立貴州大學校長張廷休向教育部呈文,提出把《四庫全書》中有關西南珍本和孤本的圖書,進行一些選抄。獲得同意後,整理了共120部的書目。

曾經組織人員抄書的國立貴州大學校長張廷休

抄錄工作從1940年5月開始,至次年8月,歷時一年多。1948年,貴陽文通書局出版的《貴州通志》,填補了不少貴州史料空白,其中很多內容,都得益於這次抄錄。抄錄的同時,工作人員發現對這批在戰亂和跋涉中經歷了損毀,已經變得十分脆弱的古籍來說,地母洞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潮溼。要解決溼氣,怎麼辦呢?《代管文瀾閣<四庫全書>》檔案顯示,在洞內築長約2丈5尺、寬約3丈的木臺,離地約2尺,以石塊鋪疊為柱腳,木板下放置石灰,另於臺上近洞頂處,建斜形瓦棚一座,用遮滴水。而且,從1939年開始,守護藏書的人在每年秋季,都對庫書進行晾曬。到了1942年以後,更改為每年晾曬兩次。1944年春,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線,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同年11月,廣西桂林、柳州失守,日軍繼續西進。貴州省政府準備向畢節等地疏散,地母洞已經無法為這批古籍提供庇護。

1946年,庫書回遷杭州路線圖

當時,守護庫書的工作人員毛春翔立當即給陳訓慈發了幾封電報請示,之後古籍被運到重慶青木關。日本戰敗後,1946年5月7日,閣書由六輛汽車,載運離開青木關,取道川南入黔,經湖南、江西入浙,最終於7月5日抵達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在經歷了長達8年11個月,行程2000多公裡的顛沛流離之後,又重新回到了西子湖畔的孤山藏書樓。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趙毫

編輯 羅鎮武

編審 趙宏斌 羅瑋

相關焦點

  • 央視紀錄片呈現!80多年前,這批國寶在富陽的120天!
    炮火下的國寶》第四集   「《四庫全書》的抗戰苦旅」播出   漁山鄉是文瀾閣《四庫全書》西遷首站   80多年前這批國寶轉移到漁山   密藏120天的故事真實再現   △點擊收看完整視頻   (富陽畫面從11分鐘至22分鐘)   紀錄片《炮火下的國寶》11月5日至10日每日20:00在CCTV-9播出,一共6集,每集50分鐘,主要講述北平圖書館善本南遷;鄭振鐸等人「孤島」搜購江南文獻;清華大學古籍西遷;浙江文瀾閣《四庫全書》轉運貴州;八路軍搶救《趙城金藏》;山東省圖書館珍貴古籍密藏樂山等故事
  • 京杭對話:杭州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將重返北京展出
    文瀾閣《四庫全書》。浙江圖書館供圖中新網杭州9月21日電 (童笑雨)9月21日,記者從浙江圖書館獲悉,該館鎮館之寶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將於9月23日重回「誕生地」北京向公眾展示。此次展出的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共計兩種,反映了運河誕生以來的千年變遷。杭州文瀾閣。浙江圖書館供圖9月23日,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將在北京舉行。該活動以「運河上的京杭對話,共建共享新未來」為主題,包含京杭大運河專家研討、系列主題展等子活動。此次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將參加「鑑古藏今共建共享千年運河」系列主題展。
  • 為了五箱國寶,他在四川的山洞躲了10年,出來家都散了
    >《炮火下的國寶》是一部令人肅然起敬的佳作遺珠,2020年11月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後,片子講的是抗戰期間,普通中國人拼死為國護寶的故事。其中一位山東大漢李義貴原本是黃包車夫,為了守護五箱古籍文物拋妻棄子,一去千裡,在四川的山洞裡躲了十年,製片人劉鴻彥介紹,片中的國寶大量都是珍稀版本的古籍,卻在炮火下岌岌可危。
  • 為了五箱國寶,他在山洞躲了10年……
    《炮火下的國寶》是一部令人肅然起敬的佳作,2020年11月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後,廣受好評,有人說自己「邊看邊哭」。片子講的是抗戰期間,普通中國人拼死為國護寶的故事。據製片人介紹,片中的國寶大量都是珍稀版本的古籍,卻在炮火下岌岌可危。這個時候很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要小看這些普通人,危難關頭是他們及時站了出來,拯救了這些寶貝,也延續了我們國家的文化命脈」。《炮火下的國寶》,如果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戰火紛飛,兵荒馬亂,書怎麼辦?
  • 趙龍丨四庫館臣對宋人筆記分類的早期認知——從《四庫全書初次進...
    四庫館臣對宋人筆記分類的早期認知——從《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談起趙 龍趙龍(1982—),男,安徽當塗人,博士,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宋代政治制度史。摘 要:《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是「四庫學」的重要文獻之一,處於四庫館臣纂修分類稿與《四庫全書總目》的過渡階段,有承上啟下的特點。《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撰者在對前代書目分類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搭建起較為完整的圖書分類體系,反映了四庫館臣對傳統學術史和學術體系的基本建構。
  • 又一部拍杭州的紀錄片播了,《孤山路31號》美到窒息!
    本周三晚,由國家一級導演、浙江衛視總編室副主任許繼鋒執導的大型系列紀錄片「西泠印社」序篇《孤山路31號》在浙江衛視播出,航拍完成的2分鐘片頭一亮相,就驚豔了觀眾,穿越歷史時空的影像,創新性的拍攝手法,網友紛紛點讚。
  • 許超傑丨《四庫全書》提要文本系統例說
    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降,隨著文淵閣、文津閣、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影印,《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紀曉嵐刪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天津圖書館藏內府寫本書前提要》等書的出版,為我們展開《四庫》提要過程性的動態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獻基礎。
  • 紀錄片《大師》32 馬一浮 千年國粹 一代儒宗
    紀錄片《大師》32 馬一浮(上)紀錄片《大師》32 馬一浮(下)他精通西方學術,卻一生弘揚國學他佛學造詣深湛,卻終身尊信孔子他帶回了中國第一部德文版《資本論》他通讀過文瀾閣四庫全書他拒絕擔任北大文科學長卻自行創辦書院培養聖賢梁漱溟盛讚他是「千年國粹,一代儒宗」 「漚滅全歸海,花開正滿枝」是他的臨終絕筆他,就是國學大師馬一浮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思想家,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為
  • 論《四庫全書總目》的戲曲文體批評
    (58)持論都非常通達。  繼而,《總目》指出《中原音韻》的不足:掊擊古音,拘於一偏,主持太過。這說明它並不是一部完美無缺、萬古不移的定律。  然後,《總目》以詩、騷而下各種經典作品,論述「語言各有方域,時代遞有變遷,文章亦各有體裁」,歸結到「文章用韻,各因體裁」。此前,《總目》已多次表明「曲」體不同於其他,那麼,隱含的意思是:曲自有其體。
  • 滄州小記者講述《四庫全書》小故事 |「貌寢短視」紀曉嵐
    「貌寢短視」紀曉嵐大家好,我是滄州小記者張佳倪來自回民小學三(2)班,歡迎大家關注《滄州小記者講述四庫全書小故事》,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故事是歷史上記載的紀曉嵐
  • 菜鳥菜菜飛——《四庫全書系列傷寒類醫著集成》編輯追記
    經過近五年的編輯加工,《四庫全書系列傷寒類醫著集成》之《四庫全書傷寒類醫著集成》即將印行。
  • 滄州小記者講述《四庫全書》小故事 |紀曉嵐巧解老頭子
    《紀曉嵐巧解老頭子》        大家好,我是滄州小記者金祺雅來自黃河路小學二(9)班,歡迎大家關注《滄州小記者講述四庫全書小故事
  • 曠世國寶《趙城金藏》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八以5692.5萬元高價成交
    《趙城金藏》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八長達19米,蒙元時期原紙,燕尾收尾,品相完好,與國家圖書館鎮館之寶《趙城金藏》中的妙法蓮華經文句卷二、卷五相連,成為增補、研究《趙城金藏》的重要文獻,在版本、文獻及歷史方面均具有重要價值。
  • 滄州小記者講述四庫全書小故事|紀曉嵐斷句《涼州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大家好,我是滄州小記者郭柏成來自運河區實驗小學三(7)班,歡迎大家關注《滄州小記者講述四庫全書小故事》,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故事是紀曉嵐斷句《涼州詞紀曉嵐做為《四庫全書》總編纂,他的才華是非常不得了的,而且機敏過人。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有一年 夏天,皇宮中新添了不少扇子,乾隆皇帝很喜歡一把扇子,就命紀曉嵐在自己喜歡的扇子上題字,選的內容是唐代詩人王之渙 的七絕詩《涼州詞》。這首詩的原文是:「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央視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開播就火的不行
    2018年剛開年,央視爸爸就開始放了大招,重磅開播了一部紀錄片。
  • 他們聯合起來打造中國音樂歷史的「四庫全書」
    《中國音樂大典》由中國音樂學院與人民音樂出版社聯手合作,集合中國音樂各種類型資源的權威性、集成性、數位化、立體化於一體,旨在以嚴謹、科學、經典、規範為準則,努力建設當今世界權威的中國音樂集大成者,打造一部關於中國音樂歷史的「四庫全書」,為建立「中國樂派」提供強大支撐。
  • 拍好書第二八六期:《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專場(5月26日·周日晚結束)
    【286-1】欽定四庫全書子部《普濟方》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五十六(當代套色影印本·大16開包背裝3冊)【286-2】欽定四庫全書子部《普濟方》卷一百三(當代套色影印本·大16開包背裝1冊)【286-3】欽定四庫全書子部《普濟方》卷一百三十五至一百三十六(當代套色影印本·大16開包背裝1冊)【286-4】欽定四庫全書子部《普濟方》卷三百五十八(
  • 央視紀錄片推專題直播 《如果國寶會說話》開雲課堂
    本報訊(記者劉桂芳)央視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日前推出了「送給青少年的一堂課」直播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青少年參與,大家拼手速搶答、與國寶「親密互動」。  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由中宣部推動,國家文物局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策劃實施,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製作,每集5分鐘講述一件國寶的故事。
  • 史上最有創意的國寶紀錄片回歸,央視爸爸皮起來10分優秀!
    央視這兩年真的大放異彩,承包了幾乎豆瓣大部分的高分綜藝和紀錄片。在滲透年輕觀眾的路上也越走越遠,去年靠賣萌起家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在豆瓣拿下了9.4的好成績,讓很多觀眾大呼沒看夠。過了大半年的時間,《國寶》第二季終於回歸,仍舊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評分上又往前走了一步,達到了9.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