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雞肉爛飯
佤族雞肉爛飯是中國西南邊陲特有少數民族佤族同胞的一種少數民族的特色美食。它代表著佤族人民的智慧與佤文化的傳承。
關於佤族雞肉爛飯的起源目前似乎還沒有有關專家學者做過嚴格考究,也沒有公認的說法。流傳比較廣泛的是有以下兩種傳說:一種是很久以前有一對佤族夫婦生了好多兒女,到了過年的時候這些出嫁的兒女回到娘家。由於這對夫婦家比較貧困,沒有什麼來招待兒女們,就殺了只雞和米煮在一起,然後放一些可口佐料,結果他們發現這樣搭配烹飪出來的食物味道很好,後來就逐漸流傳了下來,形成了現在的佤族雞肉爛飯。另一種說法是聽我的佤族朋友介紹的,因為佤族同胞是直接從原始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解放前他們仍然過著「刀耕火種」式的原始生活,物資原本就比較匱乏,生活方式也比較簡單,所以對食物的烹飪方法也不會做過分講究,加之為了填飽肚子,就把能吃的食物混雜煮在一起,後來他們發現雞肉跟大米混雜後烹飪出來的食物鮮美可口,於是雞肉爛飯成為了佤味流傳至今。
佤族雞肉爛飯的來源不論是否能經得起歷史的推敲與考驗,它總是作為一種佤文化的象徵被傳承了下來。如果你要是有機會親自到阿佤人家去做客,你就能真正體會到佤族雞肉爛飯的魅力。當你到阿佤人家做客的時候,他們不會給你吃什麼山珍海味海鮮鮑魚,這些是入不了他們的法眼的。他們只會用心的根據你的口味親自去給你煮一鍋純天然無公害的雞肉爛飯。然後親自端到你的手裡讓你細心品嘗。他們認為,這是最高的待客之道。當然,當你小心翼翼地吃下去第一口的時候,也許你會不習慣它的味道,但是當你在吃第二口的時候你就會深深愛上它。
佤族雞肉爛飯還是衡量佤族男人是否能當「廚師」的標誌。如果哪家遇到什麼大事小情,老人們總會讓年輕男子去煮雞肉爛飯。煮好後必須是先給老人品嘗,如果味道和老人們的口,那麼這個年輕男子算是過關了。以後這些年輕男子便可「出道」了,別人家需要的時候也會請他們去雞肉煮爛飯。這看似是一種考核,其實這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佤族雞肉爛飯也是佤族人過完年的一種象徵。每逢過年,漢族一般會過15天,在這期間大家會吃齋念佛,走親串戚,到元宵節時年才過完。但是佤族不一樣,他們每家過年的時間也不一樣,有的七八天,有的十多天,五六天的也有。唯獨一致的就是不論哪一家,過完年的那一天總要把左鄰右舍喊到家聚在一起吃雞肉爛飯,順便聊聊天,拉家常,互相說說下年的計劃,上年的收穫等。這時侯過完年的那家就會事先請那些過了考核的男子來煮雞肉爛飯,然後吩咐自家小孩親自去通知左鄰右舍的到來。吃過雞肉爛飯以後代表這家年過完了,又恢復了以往的生活。這個時候也是他們一年中最不想吃雞肉爛飯的時間,因為就像做客趕場一樣,一天你可能要去吃好幾家的雞肉爛飯,所以他們可能也膩了。不過他們心理是幸福快樂的,因為這是一種佤族特有的氛圍,更象徵著團,雖然是鄰居,但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
時至今日,佤族雞肉爛飯表面是一種美食佳餚,實則已經是佤族文化的一種象徵。不論大事小情,婚喪嫁娶,起房蓋屋,遊人來訪,走親串戚……他們都要製作一種特色美食,那就是佤族雞肉爛飯。到現在,佤族雞肉爛飯也衍生出很多品種,例如佤族豬肉爛飯,佤族牛肉爛飯等等。總而言之,佤族雞肉爛飯已成為佤文化的一個代表,它更是佤文化中那顆閃耀著永不褪色的明燈。